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反思.pdf
-
资源ID:5502420
资源大小:816.88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学反思.pdf
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我们班四岁了教学反思学生在同一个班级里,与同班同学和班级任课教师学习、生活、游戏,进行各种社会性交往。因此,班级是师生在学校里最重要的共同空间。我们班四岁了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我们班的成长足迹”,主要回顾班级的成长历程,回忆班级中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第二部分“我们班很棒”,主要寻找班级的优点和问题,并想想金点子让班级更棒。第三部分“班徽设计大赛”,主要学习如何结合班级实际,设计一个主题 明确、简洁美观的班徽。本课主题活动(我们班的成长足迹)的教学逻辑设计是:首先让学生回忆我们班的第一次,让学生讲一讲与同学老师相处的故事我为班级做贡献。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入学、入队和第一次参加班级活动时的感受。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讲一讲班级的优点,优点可以从各个方面展开,如同学之间的有爱、师生关系的和谐等。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找出班级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如何解决问题和改进不足,为班级发展出力献策。话题(班徽设计大赛)的教学逻辑设计是: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认识班徽,知道班徽是一个班的标志,让学生知道班徽表达了班级的精神追求。教师展示一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班级的精神追求是什么,然后再让他们独立设计和制作班徽,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班徽,并讲一讲其中的含义。总之,在教学中关注学生个体的独特成长感受,以分享难忘故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回忆三年中开心、有趣、难过等事情, 再次感受到在班级中成长的快乐和温暖。在学生重温难忘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班级的优点融入其中,激发学生为班级自豪的情感。从而顺利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达到了目标要求。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2 .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教学反思2.我们的班规我们订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二课内容。本课内容分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班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民主平等在班集体生活中的现实意义,正确看待班规制订、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知道班集体离不开个人,个人从班集体中获取了知识和快乐,个人与班集体共成长。本课内容分为“班规的作用”“班规我们订”“班规重执行”“班规可改进”四大板块。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班规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班级规则意识,了解班规的重要性及班规的具体内容。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班规我们订”。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班规应当经过全班学生讨论,采取民主集中的方法制订,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班规重之星”。旨在让学生了解班规需要班级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应当有奖惩,保证班规执行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第四个板块的话题是“班规可改进”。旨在让学生知道,同学们制订的班规如果有不合理的地方,班规是可以修订的,但修订班规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在新班规没有制订之前,仍然要执行原有班规。四年级的学生对班规了解到什么程度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学生,在调查和走访中,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大多数学生几乎没有参与班规的制订。2、在班级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多数是找老师解决,不知道用班规来处理。3、他们不知道制订和修订班规需要遵守一定的程序。4班规粘贴在班务栏的角落里,甚至页面已经发黄,也没有更换。5、部分学生不遵守班规。本课,我将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让他们感受班规的重要性,掌握制订班规的程序和方法,培养民主意识。通过教学,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民主”和“程序”;知道了班规虽然是神圣的,但也是可以修改的;明白了班规不是可有可无的,班规一旦制定,我们大家都要自觉遵守,如果违反了班规应当受到惩罚。同时,学生还懂得了对于不合理的班规,可以向班干部、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大家共同讨论并举手表决修改;班规即使不合理,在未修订之前,仍要遵守。这些体验活动与学生的班级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把班规与自己、班级和学校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班规,并且能够针对不合理的班规提出自己的意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完成,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规则、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3 课我们班 他们班教学反思我们班他们班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3课。本册教材聚焦:学校生活领域中的班级建设,家庭生活领域中的家庭责任,国家领域生活中的现代媒介,社区生活中的环境保护等主题。本课通过课前调查、小组讨论、情境辨析、合作探究法、观察法等活动展开教学。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应当尊重其他班;要善于去发现其他班的特点和长处,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教材设计了一个调查其他班特点的活动,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其他班的特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并通过学校里的“文化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班级合作带来的好处,追求共同进步是大家的目标。我们班他们班这一课一共设计了“走进他们班”、“增进班级间的合作”、“为他班喝彩”、“正确对待班级间的竞争”四个部分。本课教学活动围绕“走进他们班”、“增进班级间的合作”两个板块进行设计。本课体现了新的集体教育观。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往是学校集体生活的一部分,如何进行班级间的交往是学生过集体生活必须学习的主题。本课通过调查其他班级的特点,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其他班的特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集体生活的经验,且对集体主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观察,可以看出学生能够真实地认识和感受到集体的存在、集体的温暖以及集体中人与人的和谐依赖关系,进而在感情上使自己与集体融为一体。在集体生活中,每个同学都可以敞开心扉,表现自己也认识别人,自然地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觉地跳出个人的小圈子,从而成为集体活动的热心人和自觉维护者。但是在涉及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竞争时,学生依然存在自私、排斥其他班级的思想和行为,具体表现在对老师表扬其他班级不以为然、刻意忽略其他班级的优点等等。针对学生这种小团体本位的狭隘意识,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应当尊重其他班,增进与其他班的合作,能公正地看待班级之间的竞争与冲突,引导学生懂得班级之间应加强合作,要善于去发现其他班的特点和长处,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的班集体。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4 课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学反思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负担”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辛苦,从而懂得感恩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承担起自己的家庭责任。本课与本单元其他三课为递进关系,旨在感受父母的不易,引导学生懂得分担,学会关心父母。少让父母为我操心这一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父母、懂得分担,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采访发现父母生活、工作的辛苦,激发学生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的情感,设置不同的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关心。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学生在课间询问父母并根据他们的烦恼程度高低列举三条。在课堂上,紧紧围绕着张调查表,开展调查、讨论。从课堂开始的“爸爸妈妈的烦恼是什么”,请学生读读父母的烦恼;到根据调查表统计得出的百分比,让学生谈谈“父母的烦恼来自哪些方面”;再到联系自己平时的表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哪些方面给父母到来烦恼”。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略带自责。学生在对这张调查表的观察、讨论、思考和对生活的回顾中,一步一步走进父母的内心,体会父母的不易。在课堂的最后,让学生再次拿出这张调查表,对照调查表上父母的烦恼和自己的日常行为进行设想:如果我,父母就可以。通过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他们已经学着设身处地地为父母考虑了。这张看似简单的调查表贯穿整课堂。它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引导学生试着去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所设想的父母的想法,其实与父母的真实想法并不完全一样。有些想法比较片面,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想到。这是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造成的。但他们真情实感的表达,仍然值得肯定。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体会到了父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并学着换位思考。可以说学生学完本课已经具备了相关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课堂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生活中拿出实际的行动,把“我的设想”变为现实。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5 课这些事我来做教学反思5.这些事我来做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分担的第二课,通过主动为父母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习做家务的技巧,在劳动中增强小主人的意识、为家人奉献力量,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提高责任意识。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长辈的表现,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家务活,对本班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或多或少在生活中都有参与。让他们说说做过哪些家务,张口就能说出来,从摆碗筷、倒垃圾、洗碗、擦桌子等,到稍有些技术含量的洗衣服、叠被子、收拾房间等,指导下做过西红柿炒鸡蛋等简单的菜。但学生也仅仅是做过而已,而且往往会把做家务与孝亲敬长联系在一起,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我”做家务是在“帮”大人做,而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做家务其实对自身有哪些好处。更为明显的现象是,在家里能坚持长期承担某一样家务的学生并不多,课业负担重、家长包办多、自己不乐意.都可能造成孩子家务做得少。会做些简单家务,做的也不多,这是学生的基本现状。他们没有从内心感受到,其实做家务对自己也是有好处的,没有从内心感受到家务事我来做。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就是他们做家务不够主动,没有主动要求“我来做”。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没有安排时间让孩子学习技能,而是为孩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通过孩子喜闻乐见的小擂台形式,选择了难度适中的折衣服比赛,让孩子们来展示自己学到的家务技能。在小擂台的流程安排上,可以先进行四人小组比赛,再选出代表参加全班的比赛。这样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只做课堂的旁观者。选出代表后,组员内又通过互助的方式帮助这位同学把衣服折得更好。助人者自助,在互助的过程中,每个孩子的劳动技能又再次得到了巩固和提升。擂台为孩子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但在实践之后还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提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访、交流明确做家务的意义和带来的好处,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做家务的意愿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选取的学生生活画面,针对部分学生不愿意做家务的一些主观原因,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辨析他人的观点,旨在让学生理性思考做家务的意义与价值,懂得自己也是家里的小成员,不能只管好自己的事情,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为家庭出力,为父母分担,做个愿意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好孩子。总之,只有了解学生真实地生活,了解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以此为抓手,找取真实的生活资源,才能避免高大全式的品德教育,才能在我们的课堂中更好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使品德教育更有针对性,使品德学习对学生有意义。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6课我的家庭与责任教学反思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是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父母负担”中的第三课。根据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的第二条“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心家庭生活,主动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而编写。本课由“我的家庭贡献”“我也有责任”两个话题构成,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每个人都是不可缺少的,家人之间的相互陪伴、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是家庭成员对家庭的贡献。作为孩子,我们对家庭也要有自己的贡献。家庭的事情大家都来做,作为家庭一员,孩子在家庭中也有责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承担这些责任、怎样才能做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重要的场所,在成长过程中,他们与家人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儿童从家人那里得到了细心的照顾,感受到了温暖,他们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这种家庭关系容易使学生把家人对自己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但他们又普遍缺乏对家庭做贡献的意识,不会做贡献,责任感不强,有责任意识而难坚持落实。很多孩子认为在家庭中,家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多以享受为主,付出很少。对于自已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教材通过设计家庭贡献、家庭责任的内容,意在提升学生的家庭意识,增强学生为家庭做贡献、为家庭尽责任得思考和行动。从而,落实课程标准“我的家庭生活”中要求学生关心父母长辈,关心家庭生活,有一定家庭责任感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紧密结合学生的真实经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用现实的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对家庭贡献与责任的理解,使其懂得如何为家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承担家庭责任,进而更爱自己的家庭。本节课的活动安排主要围绕“我的家庭贡献”这一主题展开,循序渐进地推进活动实施。教学内容紧扣教材文本,在教学中有目标、有层次地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各有贡献,再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家庭贡献,同时对这些家庭贡献加以分辨取舍,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何为家庭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一步步打开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走向实践,击破教学难点。本节课还设计了一组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如你来家里谁来烧饭,你家里有没有遇到烦心事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家庭做贡献,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在“家庭任务袋”活动环节,如能留足时间让学生深入讨论,活动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教师只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经验,注重学生的现场生成,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与对话,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互动中,抓住学生在家庭贡献问题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得教学符合学生实际。如果在如何为家庭做贡献部分,能够设计更高层面的统整活动,将陪伴、关心家人,为家务事出主意,联络家人情感的三个内容整合在一起,在师生互动中自然引入学习内容,课堂会行云流水般自然,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润物细无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 7 课 健康看电视教学反思健康看电视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一课。看电视这一话题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生活体验,也有话可说,所以这一课的课堂气氛从一开始就非常活跃。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从中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他们经过前三年课程的学习,对电视等新媒介接受较快、依赖度高,再加上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对人和事物的认识逐渐摆脱形象思维的特点,初步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而电视作为日常化的现代媒介之一,给青少年带来了空前的信息压力。有些青少年沉溺其中,被电视所绑架,出现信息处理上的茫然状态。如何增强他们对电视信息的辨别能力、过滤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学会合理地有效使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问题。虽然,现代社会要让孩子懂得闲暇是基于自由的,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纵、无约束,从电视媒介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看电视和其他生活的关系,培育健康、积极的看电视习惯是本课目标所在。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在讨论、分享中发现电视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不科学、不健康的看电视方式带给我们的弊端。在讨论和分享中掌握一些健康看电视的原则和方法。这一课旨在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视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些烦恼。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电视”,同时学会把握好“度”。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板块:“神奇的宝盒”引领学生分享交流自己喜欢的电视栏目来发现电视中的各种“宝贝”;“眼睛的抗议书”主要通过一封眼睛的“抗议书”引出不科学的看电视方式对我们眼睛的伤害,以及对身体的其他伤害;“别让它抢走太多”,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电视虽然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但是需要我们“健康”地“寻宝”,不能因此而失去和家人的交流、和同伴的玩耍等,否则就是得不偿失。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汇报的形式引入看电视的话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内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看电视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看电视的时段、姿势等,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并通过对话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以及电视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另外,在教学中还巧妙地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交流看电视的距离、时长、光线等问题,从而完成了增情感、明道理的目标。这样,让教学面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促进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从而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水到渠成,能够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目标要求。纵观整节课,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寓体验与活动,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显得活跃,但也因活动内容多,时间略显不够。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8 课 网络新世界教学反思本课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二课。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同时在如今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提升自己的网络素养。网络新世界这一课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新世界 很精彩”,在这个版块引导学生感受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的产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第二板块是“新世界有规则”,这一板块有两个部分,一是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学会网络安全防护的小技巧;二是做到不损害别人,了解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第三板块是“网络游戏的是与非”,在交流辨析中明确网络游戏的利与弊,同时在模拟网络游戏设计师的活动中,掌握一些避免网络游戏带来不良影响的小方法。本学校虽然是农村学校,但是本班级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到了四年级,已基本掌握文字输入、上网搜索资料、制作简单PPT等技能。因此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搜索了丰富的关于网络发展、服务和安全等方面的资料。这些学生出生在网络时代,又生活在网络比较发达的今天,对网络生活已经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安排学生课外运用网络搜索大量资料,同时设计了丰富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结合搜索到的视频、数据、案例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在网络世界里要避免泄露隐私,远离不良信息,慎重网上交友,学会保护自己。通过听音频谈感受,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发布虚假信息的危害,做到不伤害他人。渗透法治教育,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资料,让学生明白网络的世界也是受法律保护的,网络世界也是有规则的。将学生所学与已有的经验融合,从自控的角度以及借助技术手段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两方面,思考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方法,自然地巩固并检测学习成果,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对没有网络的年代缺乏亲身体验,教师设计了排队购票的课堂体验活动,让学生感知传统购票方式的弊端,在对比中更强烈地受到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在教学中,再现学生已有的游戏经历,帮助学生关注网络游戏的好处,比如:网络游戏能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让身心得到放松;网络游戏丰富的形式和内容,充满趣味性;益智类、知识类的网络游戏可以增强灵敏度和大脑灵活度;在网络游戏中能感受到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刺激引导学生认识到网络游戏也有很多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地方,不需要谈游戏色变,实现课堂与生活的无缝链接。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教学停留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让学生感觉“吃不饱”,教师在本节课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拓展和提升,让学生不只是简单感知互联网这张大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存在,还要体会到互联网带给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和发展,激发他们投身建设幸福美好网络新世界的动力。本节课的教学让教师和学生都受益匪浅。在启发学生想象互联网不断发展的未来社会时,学生兴趣浓厚,天马行空,。当学生表述不够具体时,教师就巧妙引导大家一起来丰富充实。有的学生表达很精彩,让大家获得了很多启发。学生们到体验网络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精彩!同学之间互动交流引发出的活力,是课堂教学的真正魅力,或许也就是网络新世界的魅力。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9.正确认识广告教学反思本课是统编版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信息万花筒的第三课。信息万花筒是信息技术主题,本单元涉及的电视、网络、广告都是四年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中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意图分别是:借助创意动画的广告视频,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引发其对“广告”的兴趣;通过广告的交流、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广告内容的多元化,认识广告形式的多样性;通过剖析“余强的一天”和欣赏“电子相册”,引发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切感受广告的无处不在;通过学生喜爱的“火眼金睛找一找”活动,帮助其了解生活中除了一些直接可见的广告,还存在着许多隐形广告,从而进一步感受现代社会广告的多元形式;通过广告费知识的学习,结合生活体验,分析归纳广告的功能,认识其功能的多样化;通过想象生活中没有广告的情景,感受广告的重要性。同时引发学生思考:怎样正确认识广告,为下节课作铺垫;简单回顾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呈现课前小调查结果,直观反映本班学生对于广告的看法,教师基于真实学情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广告内容都可信;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广告的“秘密招数”,而后链接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出广告中更多的“秘密招数”;通过看视频、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主题辨析,引导学生具象地感受虚假广告带来的不良影响,能简单地总结出虚假广告对消费者和商家带来的危害,进一步提升识别虚假商业广告的能力。拓展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本课重点是通过正确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了解广告并不都是可信的,学会识别广告,做聪明、理性的消费者。本课共三个话题:话题一“无处不在的广告”,引导学生感受在我们的生活中,广告无处不在。话题二“广告都可信吗”,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回顾,了解到广告并非都是可信的,存在虚假广告。话题三“学会识别广告”,引导学生了解广告的一些常用的“招数”,能够正确识别广告,学会破解广告招数、抵御广告诱惑的方法。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广告在经济发展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公交移动电视广告、楼宇电视广告、交通广播电台广告、路牌广告等充斥着人们的视听。无处不在的广告通过语言、画面、音乐、字幕等形式传播者商品信息,同时也在传播着生活观念、价值取向、审美规范等。由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受教育程度、生活经历不同,对相同广告的理解能力也会有差异。即使是同一个儿童、对不同广告的理解能力也不同。商业广告主要传播的是产品信息,但是为了得到受众的认可,必须通过一些手段强化、吸引、暗示,这些影响着儿童的价值判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用个体经验,让学生学会对广告信息进行判断。课堂的活动设计环节要引导学生表达、分享个体生活经验,进而促进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学会理解性地看待广告。本课所有教学内容都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学生对已有经验的补充。例如,学生知道叫卖是广告的一种,我就补充吆喝,给孩子心中打下一点传统文化的印记。二是对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例如,当学生无法分辨招牌是不是广告时,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去阅读教材,寻找答案。三是在学生已知上的扩展。学生对于广告的认识不是全面的,教师就要在他们没想到的地方给予补充和引导。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是不喜欢广告的,因为他们本能地认为广告没什么用,还影响他们看电视,玩游戏。可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在回望自己生活的过程中发现,原来自己和家人的许多购物选择深受广告影响。广告存在的价值与功能被学生一点点地挖掘出来,这就为他们正确认识广告奠定了基础。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不是割裂的,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是以其所蕴含的道德价值为基础,遵守法律也要以思想道德觉悟的提升为前提。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感念认识、个体内化到践行反思融合、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个话题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在教学时,没有简单地粘贴法律条文,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法律,并选取学生身边的鲜活广告案例创设情境直面矛盾和困惑进行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关行为及方法的指导提升媒介素养成长。当学生通过小组活动理解了这个问题,便能产生认同了。同时,正文作为教学的支架,体现了编写的立意,对正确认识广告这一主题不断深入,有其自身的批判性和思想张力,有鲜明的价值方向而不失公众,同时又有适当留白,给学生以学习的支点。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0.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教学反思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一课,本单元旨在引导通过调查和研究,了解身边的污染,并通过实际行动,改善我们的生活,共同保护绿色家园。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文明生活。我所了解的环境污染分为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塑料的研究,了解塑料带来的便利以及白色污染的危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去发发现其他的污染,并从自身做起,找到降低污染切实有效的办法。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难题之一,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了的了解仅处于感知层面,初步知道我们生活的环境出现了很多污染现象,但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缺乏认识。因而,本课确立了“认识、体会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增强环保意识”的目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认识塑料制品、寻找身边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塑料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再以“塑料为什么会被广泛应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教师让学生将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带到课堂,通过“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清晰地总结出塑料具有轻、薄、防水、有弹性、相对便宜等特点。这样探究出来的结论是鲜活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使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获得的。教师围绕教材中的塑料袋漂流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补充了一些新闻、案例、科学小常识,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塑料,但塑料垃圾的危害又如此之大,我们该怎么做?”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辨,学生很快就认识到“减塑”是最好的办法,小组讨论后,学生总结出很多金点子。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设计意图,如:1.通过谜语,卡通人物“塑料朋友”将化身孩子们的学习好伙伴,建立塑料与学生之间朋友般的对话关系,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共情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孩子大量交流见过的塑料制品,再次感受塑料与人们生活的息息相关,并为探究塑料制品的性能,做好准备。2.再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运用一定的探究方法,去了解塑料制品的性能,经过探究典型的塑料制品活动后,学生能够感受到塑料制品的性能优良。再通过图文资料补充其他领域塑料的广阔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加认识塑料应用广泛、性能优良。3.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截取他们实际日常生活中家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的新闻视频和图片,用事实来引导学生感受,过量使用和随意丢弃造成了大量的塑料废弃物污染问题。从而丰富学生认知,增强环保意识;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互相交流,对“白色污染”的危害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再适时补充相关数据、图片资料,把塑料垃圾的危害引向深入,尤其是动物受到伤害的图片资料、“白色污染”视频的补充,更是将学生迫切想要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的情感激发出来。通过辨析英国媒体对塑料制品垃圾袋的评价,将学生对已学的塑料的优点和危害融入其中,自然巩固学生学习的成果。同时这种方式,也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辩证的方式来看待现象。也让学生明白造成“白色污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人类的不合理使用。4.学生的道德行为只有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才能得到强化和巩固,让学生对于减塑这块,自己该怎么做的问题自由交流,为下面设计我家的减塑方案作铺垫;出示一些新型的塑料包装替代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进步和更新,也为激发学生日后去创造更多新型的塑料制品而努力的情感;组织学生交流制定减塑措施是个前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日常生活中,每天执行自己设计的减塑方案进行打卡加星的实践热情,并且让家人一起落实到行中去。 5.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帮助学生懂得并牢记,从身边的小事开始,践行减塑。通过小结导语引发学生对下节课学习的向往。6.从身边的事物而起,回忆日常生活中的做法,了解农药残留给生活带来的不便。从而对农药污染有初步认识。7.了解农药污染产生的原因,认识农药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出可行的减少农药污染的建议。8.交流身边的环境污染现象、成因、危害等方面调查结果,交流减少污染的建议。从法律(条例)层面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9.总结课堂,提升对保护环境意义的理解,深化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崇敬。环保意识为环保行为提供了动力,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需要实践。所以,需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切入,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探究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问题解决的路径,逐步提升环保行动能力和环保的责任感。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 11 课变废为宝有妙招教学反思变废为宝有妙招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第二课,本单元的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文明生活。变废为宝有妙招关注生活常见的现象垃圾,学生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所见所闻,进行辨析讨论,从而理解政府推行的垃圾分类政策。对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变垃圾为资源,减少垃圾量,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废弃物再利用。个人和国家共同努力,从而为改善生活质量与环境,尽到自己的力量。四年级学生对垃圾暴增的现状及其为好没有深入的了解,对垃圾与资源两者之间的联系缺乏认识和体会。因此,本课从垃圾问题入手,引导他们明白垃圾其实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有重要意义,从而树立新的资源观,辩证地看待垃圾与资源问题。由此,本课将“了解垃圾暴增的现状和危害”“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设定为目标。变废为宝是垃圾变资源的重要途径。具体如何变废为宝,岁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教师需要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创造,且创造能力不断增强的特点,为他们构建动手创造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利用身边的垃圾去探索、创新,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因此,本课确立了“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逐步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的良好习惯,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的目标。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关注学生的下列情形:1.在探究暴增的垃圾来源时,注意让学生在课前做好调查:家庭和学校一天产生的垃圾。教学时,可将学生的调查情况作为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进行统计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垃圾的暴增与每个人都有关,明白自己也是垃圾制造者。2.在探究来及暴增的危害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目前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以及垃圾中蕴含着大量资源的现实,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和资源以及人类的关系,例如,垃圾侵占土地、污染水源,有些垃圾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等。3.在进行“减少垃圾”“变废为宝”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享活动交流减少垃圾的经验;在“帮垃圾找家”活动中学会垃圾分类及其意义;在参与变废为宝的创意实践活动中体会为什么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教师要尽量让全体学生行动起来,提升他们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如在研究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活动中,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然后在全班展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例如,一组学生展示后,让其他组同学说说哪些做法与这组相同。在此基础上,再展示还有哪些不同的做法,还有哪些废弃物可以再利用。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4.通过本课的学习,教师希望学生能够认识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利用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生活方式,逐步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缺乏对垃圾与资源关系的足够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贴近生活、激创意的生活空间。教师通过不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利用身边的垃圾资源去创造,实现有创意地节约资源和再利用资源,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创意应用于自己的生活,让环保生活化。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还应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在课堂教学及活动中,只有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他们才能真正在生活中践行环保,绿色生活。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2课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反思低碳生活每一天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中的第三课。本单元承接低年级认识并懂得节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保护环境意识,学习有创意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儿童绿色生活的意识和方式。本课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经历了前两课的学习之后,更加侧重于由知到行的递进发展,着重于引导学生认识气候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反思自己的生活,减少碳排放,学会过绿色生活,并积极参与环保活动。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混乱异常,洪涝、干旱、高温等气象灾害频发,给人类造成一系列影响和伤害。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有人类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四年级的学生对气候变暖有一些体会,但对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却很少了解,教师需要引导他们从地球变暖的事实和带来的危害中了解和体会过低碳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让他们认识到地球变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息息相关,要自觉减少排放,过低碳生活,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本节课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课前进行学情调研的时候,教师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太理解什么是温室气体。他们知道全球变暖会对环境有些影响,但是具体有哪些影响,并不是很清楚。更关键的是,学生普遍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温室气体的排放都是大人造成的,忽略了自己也是排放温室气体的一员。本课在教学中以探究活动活动为主线,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我们为什么要过低碳生活和怎么样过低碳生活这两个主题展开探究活动同时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四年级学生对“温室效应”原理的理解可能有一些困难,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拟人故事和图例以及自身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去理解这一原理。2.过量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变暖威胁人类生存,这是人们为什么要过低碳生活的重要原因,但四年级的学生对此没有具体感受和认识。教师需要运用实例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构建事物之间的联系,如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架崩塌海平面上升沿海低洼地区和一些岛屿将会遭遇灭顶之灾等,让学生体会全球气候变暖给生态环境、农作物与人体健康等带来严重危害。教师可以从中选点,引导学生自主建构事物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3.在开展“减少碳排放”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是否符合低碳生活方式的要求,还有哪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需要改进,并引导他们尝试过低碳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最难的部分是让课堂上的每个教学环节都自然而然地进行,让学生主动主动地求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每个环节的内在逻辑顺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课的落脚点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些温室气体的来源、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本节课的落脚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一个清楚的设计意图,以此来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如:以孩子们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把孩子们带入高温高热环境下,唤起学生的感知;呈现数据,从一系列数据中了解全球变暖这一趋势。联系学生的生活,挖掘学生资源,留心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感知全球变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充分运用北极熊的自述、图片资源、录音资源、视频剪辑等资源,感受全球变暖带来的自然灾害,以及给人类带来的伤害;通过生动有趣的微课视频,了解温室气体,明确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大量制造温室气体。通过收集生活中大量制造温室气体的图片,进行小组交流、介绍,从而了解人类的很多行为都会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变暖;学生通过调查家庭一个月用电所产生的碳排放,分别以小组、班级为单位的形式计算用电所产生的碳排放,通过用孩子们熟悉的教室来直观感受用电所产生的大量碳排放;学生通过课前资料收集,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了在吃、穿、用、行等方面所产生的被我们忽视的碳排放。意识到我们身边的碳排放问题的严重性,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通过小组低碳经的交流,班级低碳经的展示和汇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