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

    • 资源ID:55066353       资源大小:1.20MB        全文页数:153页
    • 资源格式: PDF        下载积分:4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4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18201820192019(上)(上)一、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教材分析二、教材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 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几时几分,数学广角,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掌握 100 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1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0 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 1 时=60 分,知道珍惜时间。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务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00 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教学难点:教学难点:100 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三、教学措施三、教学措施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8、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四、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四、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我班后进生形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了,敏锐接受新授知识的能力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己的见解。2、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特别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高。培养优等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同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能力,促进智力发展。4、教育他们多帮助需要帮助的其余同学,在帮助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五、课时安排(约五、课时安排(约 5858 课时)课时)(一)长度单位(4 课时左右)(二)100 以内的加、减法(二)(15 课时左右)1、两位数加两位数3 课时左右2、两位数减两位数5 课时左右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 课时左右(三)角的初步认识(4 课时左右)(四)表内乘法(一)(12 课时左右)1、乘法的初步认识3 课时左右2、26 的乘法口诀5 的乘法口诀1 课时左右2、3、4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6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复习和整理1 课时左右(五)观察物体(2 课时左右)(六)表内乘法(二)(11 课时左右)7 的乘法口诀1 课时左右8 的乘法口诀3 课时左右9 的乘法口诀4 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2 课时左右量一量比一比1 课时左右(七)认识时间(3 课时左右)(八)数学广角(2 课时左右)(九)总复习(4 课时左右)六、教学进度六、教学进度周次123456789时间9.2-9.89.9-9.159.16-9.229.23-9.299.30-10.610.7-10.1310.14-10.2010.21-10.2710.28-11.3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解决问题辨别长度单位,整理复习与检测庆教师节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庆中秋节解决问题、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庆国庆整理复习与单元检测、认识角、认识直角、认识锐角、钝角并会拼钝角整理复习与单元检测、乘法的初步认识2-6 的乘法口诀整理复习与单元检测、观察物体(一、二)整理复习与单元检测、上半学期复习机动、期中考试、期中考试分析7、8 的乘法口诀机动9 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整理复习与检测机动认识时间、用数学整理复习与检测、机动数学广角搭配(一)总复习元旦上课课时数5 课时5 课时4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5 课时1011.4-11.101111.11-11.171211.18-11.241311.25-12.11412.2-12.81512.9-12.151612.16-12.221712.23-12.291812.30-1.5第一课时第一课时统一长度单位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 页例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探究新知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汇报交流,分组活动。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 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 5 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小组交流。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质疑问难。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活动延伸。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 5 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 5 个小刀的长)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 表示?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归纳升华。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 5 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积累运用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总结提升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归纳强调。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测量课桌的长。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二课时第二课时认识厘米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3 页及第 4 页做一做,练习一第 1、2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 1 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 1 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难点;体验 1 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探究新知认识厘米。认识刻度尺。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0 刻度线认识 1 厘米。1 厘米有多长(从刻度 0 到刻度 1 是 1 厘米,从刻度 1 到刻度 2是 1 厘米,从刻度 2 到刻度 3 也是 1 厘米)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用厘米量。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说一说是怎样量的?(把尺子上的 0 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拓展延伸,学会应用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 1 题。集体订正。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 2 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 1 厘米从刻度 0 到刻度 1认识几厘米用厘米量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三课时第三课时认识米认识米用米量用米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第 4 页例 4 例 5 及第 4 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 1 米的长度概念。根据 1 厘米和 1 米的实际长度,理解 1 米100 厘米。学会用 1 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难点:体验 1 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提问: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你们的哪个手指宽 1 厘米?引入新课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很麻烦、很累)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板书:认识米用米量)探究新知认识“米”。猜 1 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 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 1 米。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课件演示 1 米里有多少个 1 厘米用米量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判断(对的打错的打)铅笔长 15 米。()课桌高 70 米。()一棵树高 16 厘米。()完成练习一第 35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米用米量1 米100 厘米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四课时第四课时认识线段认识线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5 页的例 6、做一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探究新知感知线段的特征。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看看线段的特点。小组讨论,汇报。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出示拉直的绳子。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学生观察汇报。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完成“做一做”找线段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连线段、数线段。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小组讨论汇报。量线段长。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5 页“做一做”的第 2 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五课时第五课时画线段画线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6 页的例 7 及“做一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探索新知巩固量线段的长度。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 6 页“做一做”第 1 题线段。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演示,直观感知。操作,亲身体验。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观察,初步感知。出示课本第 6 页例题“画一条 3 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演示,直观感知。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操作,亲身体验。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 6 页“做一做”中的第 1、2 题。集体订正。全课总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画线段画线段:从尺子的 0 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第六课时第六课时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7 页的例 8 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 8、9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堂导语: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出示教材第 7 页例 8 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 13 厘米还是13 米?学生比画 13 厘米,如果 13 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我有 1 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 米高。10 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一支铅笔都不止 13 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 13 米。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使用交流。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新知拓展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汇报。巩固练习完成教材第 7 页“做一做”。完成教材练习一第 8 题。教材练习一第 9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米”作单位。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七课时第七课时100100 以内的加法(不进位)以内的加法(不进位)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口算并说出算法:12+713+52+174+138+1214+3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出示 fiash 动画。教材 11 页情境图。(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口算。摆小棒法。拨计数器演示法。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抛出问题,合作解决。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说出列式理由。教学例 2。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35+3243+26当医生诊断。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知识深化,拓展提高完成教材 13 页“做一做”第 2 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100 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八课时第八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笔算下列各题。25+4236+2124+35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探究新知教学例 3:35+37尝试计算。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竖式算法。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比较总结例 3 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反馈练习。教材第 14 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积累提高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列式计算。完成教材练习二第 4 题。总结提升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例 3:35+3772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5+712满十向十位进 1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九课时第九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 511 题,教材第 14 页“思考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口算。26+87+2517+75+5742+3030+52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指名板演29+5436+4576+18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指导练习独立完成第 9 题完成练习二第 58 题。第 7 题,指名板演。请你当医生独立完成第 6、8 题。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 11 题情境图。完成教材第 14 页“思考题”。积累运用练习二第 10 题。在里填上合适的数。总结提高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板书设计:板书设计:29+5436+4576+18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课时第十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7、18 页例 1 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竖式的写法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北京 2008 年奥运会影像资料,以及颁奖欢庆场面,激发学生热情,然后出示第 17 页情境图。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中国少多少枚金牌?美国比俄罗斯多几枚金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教学例 1:3623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汇报交流。归纳算法各小组代表上台板演。教师在计数器上演示。列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反馈练习。教材第 18 页“做一做”第 1 题。独立完成后,指定 2 名学生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积累运用(1)集体完成练习三第 1 题。(2)合作完成练习三第 2 题。(3)完成练习三第 3 题。四、总结提升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362313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一课时第十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19 页例 2、例 3 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 6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掌握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当个位不够减时如何退位的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疑激趣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17 页情境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是我们上节课学过的问题,谁能回忆一下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法则?5136?探索新知学习例 2.动手摆小棒,合作探究。思考:为什么要拆开一捆呢?多媒体演示摆小棒过程,老师跟随画面讲解。结合摆小棒图,引导列竖式。交流汇报。个位上的“1”减“6”不够减,怎么办?十位上算法:十位上被个位借 1 之后还剩下几?多媒体课件再现。学习例 3.积累运用完成教材第 19 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三第 6 题。总结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513615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二课时第十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三第 912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使学生知道笔算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熟练地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运算通过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运用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算的。32189587633650278032学生回答后说一说计算要注意什么。引出课题。指导练习练习三第 9 题。第 10 题。第 11 题。第 12 题。三、积累运用在里填上“+”或“”。笔算下面各题(用竖式)。5418422650298647计算完,集体订正,并请同学说一说应注意什么?四、总结提升略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练习课)3295635018873627课后反思课后反思8032第十三课时第十三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3 例 4(1)及练习四第 1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铺垫唱儿歌 左手与右手。我们说一说左手与右手的指头个数怎样?引出:同样多。投影出示题图。比多几个?怎样列式。新课教学出示例 4(1)指名读题。分析、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这道题告诉我们的第一个条件是什么?第二个条件是什么?从这个条件你可以看出什么和什么比?以一班为标准,哪班多哪班少?那么二班的红旗数就可以分成哪两部分?跟一班同样多的有几面?比一班多的有几面?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求二班的红旗有几面,只要把这两部分怎么样?算式怎样列?巩固练习想想下面两句话,说出什么和什么比,什么多?把多的分成哪两部分?苹果比梨多 3 个。白兔比黑兔多 2 只。完成教材练习四第 1 题。听录音,口答。小猴子有 41 只,大猴子比小猴子多 3 只,大猴子有几只?梅花鹿身高1米,长颈鹿比梅花鹿身高3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小熊猫重 10 千克,大熊猫比小熊猫重 20 千克,大熊猫重多少千克?总结这节课人匀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关键要抓住谁和谁比,谁多诳语少,把多的分成两部分,求多的就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一班得了 12 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 3 面,二班得了多少面?一班:12 面二班:与一班同样多的比一班多的 3 面12+315(面)答:二班得了 15 面。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四课时第十四课时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4 页的例 4(2)及练习四第 2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通过经历对统计图的观察、分析、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和操作过程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在观察操作过程中,感受“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请一名学生回答:什么是同样多?在贴纸板上操作:有 5 只小兔,萝卜的个数和小兔同样多,萝卜有几个?有 4 个茶杯,茶杯盖和茶杯同样多,茶杯盖有几个?填空:五角星有 10 个,圆和五角星同样多时,圆应是()个。新授出示例 4(2)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 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直观形象,演示过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按题意摆学具。列式计算。1248(面)小组汇报。寻找规律,发现方法。小结: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巩固练习填空后齐背诵: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计算。(2)完成练习四第 2 题。拓展应用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计算一班有 12 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 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1248(面)想:三班和一班同样多时应是()面,去掉 4 面应是()面。答:三班得了 8 面。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五课时第十五课时连加、连减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7 页例 1、例 2 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 13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和竖式计算的书写方法。培养书写工整、计算认真的好习惯。通过学生观察、讨论,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竖式的简便写法。难点:进位与退位、口算与笔算相结合的算式题的正确计算。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7 页情境图:二(1)班同学帮农民伯伯收南瓜,算一算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第一组收了 28 个,第二组收了 34 个,第三组收了 22 个。求他们一共收了多少个南瓜,该怎样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连加连减的算式题。(板书:连加、连减)探究新知教学例 1.小组讨论:连加算式题怎样算?交流汇报。验证。写出两种简便竖式。教学例 2。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7 页例 2 的情境图。同学们共收了 84 个小南瓜,王叔叔运走了 26 个,李大爷运走了40 个。这时还剩下多少个南瓜?小组讨论:怎样算?学生列式、试算。积累运用完成教材第 28 页“做一做”。完成练习五第 13 题。总结提升连加、连减的笔算式题,如果把两个竖式合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连加、连减例 128+34+2284(个)例 284402618(个)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六课时第十六课时加减混合加减混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28 页例 3、例 4 及“做一做”,练习五第 5、7、8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地笔算 100 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算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混合运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教材第 28 页情境图。提问引入。(板书;加减混合)探究新知出示例 3:老师出示“车上原来有 67 人”这个条件,到南山站下车的有 25 人,上车的有 28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小组讨论:你打算怎么算?请学生上台板演及时评价学生的方法并比较各种计算方法。完成“做一做”(点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出示例 4:72(47+16)让学生分析、比较例 3 和例 4 两题的区别。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想法。讨论小括号的作用,本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讨论、汇报。小结:“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列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积累运用口算教材练习五第 8 题计算教材练习五第 5 题和“做一做”。独立完成练习五第 7 题。总结提升加减混合的笔算式题,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加减混合6725+2870(人)72(47+16)9“小括号”表示先算部分。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七课时第十七课时综合练习题综合练习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 912 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练习巩固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笔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加减混合运算的熟练程度。通过学生观察、讨论、独立练习等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两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口算。23+7+40577+2030584820890304036+1551笔算下面各题。7538+3936+5427指导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五第 10 题。第 9 题。出示课件,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结果。第 11 题。第 12 题。第 31 题思考题。积累运用在中填数。(题目略)笔算下面各题。(题目略)一本故事书共 42 页,第一天年地12 页,第二天看了9 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两天后还剩多少页没看?总结提升今天我们复习了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题,大家在掌握笔算方法的同时,应养成细心认真的习惯,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板书设计:板书设计:7538+3936+5427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八课时第十八课时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32 页的例 5 及“做一做”,练习六第 1 题。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去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难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出示教材 32 页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他们在画画,其中有 14 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 5 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探求新知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谈话:看到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由发言。(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3)小组交流讨论。应该怎样计算一共有多少人?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选派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9+1423(人)(5)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联系。明确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必须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提问:你能用一个算式直接求出美术小组的人数吗?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板书:145+1423(人)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小结。巩固应用教材 32 页“做一做”,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练习六的第 1 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全课总结这节课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单的两步加减法应用题男生人数:美术兴趣小组人数:1459(人)9+1423(人)145+1423(人)答:男生有 9 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 23 人。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第十九课时第十九课时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教材第 35 页“整理与复习”第 1、2 题,练习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通过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复习口算口算。602038+727845+76+283820977054+10大屏幕出示练习七第 1 题,可用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在订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讲口算思维过程。复习笔算独立完成练习七第 7 题和第 8 题。并说出笔算加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反馈练习。独立完成练习七第2 题。要求竖式书写规范,能简便的要简便。反复练习以口答的形式完成练习七第 3 题,对有困难的学生可提醒他们笔算。完成练习七第 4 题。指名学生说结果和过程,其他同学评价,并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复习应用题大屏幕出示情境图。(养殖场有母鸡 45 只,小朋友说:“公鸡比母鸡少 36 只。”“小鸡比母鸡多 47 只。”)

    注意事项

    本文(部编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pdf)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