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

    • 资源ID:5529678       资源大小:50.34KB        全文页数:2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

    学易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科学讲义(九)疾病之血液系统及内分泌系统【考试大纲】细目要点血液系统(一)血细胞数量的改变1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2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3嗜酸粒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4淋巴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5红细胞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6血小板增多(1)诊断标准(2)常见病因(二)贫血概述(1)概念(2)分类(3)临床表现(4)诊断(5)治疗(三)缺铁性贫血(1)概念铁代谢(2)病因和发病机制(3)临床表现(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治疗(四)再生障碍性贫血(1)病因和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和诊断标准(5)治疗(五)白血病概述白血病分类1急性白血病(1)FAB分型和MICM分型(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临床表现和分期(2)实验室检查(3)诊断和鉴别诊断(4)治疗(六)出血性疾病概述(1)发病机制分类一般实验室检查(2)常用出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治疗原则(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八)过敏性紫癜(1)常见病因有关因素(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内分泌系统(一)总论(1)概念 (2)内分泌系统器官组织(3)内分泌疾病的病因、功能和定位诊断(4)内分泌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治疗(二)脑垂体功能减退症(1)病因(2)临床表现(3)诊断(4)治疗(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4)治疗(六)单纯性甲状腺肿(1)病因及发病机理(2)诊断(3)治疗和预防(七)糖尿病(1)定义分类(2)临床表现(3)诊断与分型实验室检查(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慢性并发症(6)综合防治原则(7)口服降血糖药物的治疗(8)胰岛素治疗(9)筛查和预防【考点精讲】血液系统一、血细胞数量的改变(一)诊断标准诊断标准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白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成人小于4×109/L,10岁(含)以上儿童小于4.5×109/L,10岁以下小于5×109/L。(2)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成人小于2×109/L,10岁(含)以上儿童小于1.8×109/L,10岁以下小于1.5×109/L。(3)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严重减少,绝对值小于0.5×109/L。中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多 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高温、严寒、新生儿、月经期、妊娠分娩时均有中性粒细胞一过性增多。2病理性增多(1)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或炎症(化脓性细菌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乙脑、狂犬病、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梅毒、寄生虫、心肌梗死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大面积灼伤、血管栓塞等);急性溶血或失血;急性中毒(铅、汞、砷、苯等,昆虫及蛇咬伤)恶性肿瘤(胃癌、肝癌、胰腺癌、肺癌、肾癌等非造血系统肿瘤);某些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锂盐、肾上腺素,C-CSF、GM-CSF等);其他(痛风、严重贫血、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等)。(2)异常增生性增多 白血病(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嗜酸粒细胞增多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淋巴细胞增多外周血中淋巴细胞绝对值4.0×109L,15×109L为高度增多。红细胞增多经多次检查单位容积血液中:成人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血小板增多经多次检查外周血中血小板数400×109L。(二)常见原因常见原因中性粒细胞减少和缺乏(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流感等)、细菌感染(伤寒、脓毒血症等)、其他感染(斑疹伤寒、疟疾等)。(2)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3)理化因素:物理因素(电离辐射、核素等)、化学物品(铅、苯、汞等)、药物(氯霉素、磺胺药等)。(4)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单核-吞噬细胞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其他(周期性或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过敏性休克、遗传因素等)。嗜酸粒细胞增多(1)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等)。(2)寄生虫病(组织内寄生的血吸虫、肺吸虫、丝虫、包囊虫,肠道钩虫等)。(3)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等)。(4)血液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真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5)某些恶性肿瘤或传染病(肿瘤转移或有坏死灶的恶性肿瘤,猩红热急性期等)。(6)其他(结节性多动脉炎等结缔组织病、风湿性疾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淋巴细胞增多(1)感染 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其他感染(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布氏杆菌、梅毒螺旋体等)。(2)肿瘤性疾病(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急性传染病恢复期(4)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增多(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灼伤、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甲状腺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使血浆容量减少)。(2)绝对性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地区居民、严重的心肺疾患、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肾癌、肝细胞癌、子宫肌瘤、卵巢癌、多囊肾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1)原发性增多(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早期等骨髓增殖性疾病)。(2)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急性溶血、某些癌症患者等)。二、贫血概述(一)概念1贫血不是独立疾病,而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2诊断标准: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低于正常标准,其中血红蛋白降低最重要(男:血红蛋白120g/L;女:血红蛋白110g/L)。诊断与年龄、地区和性别有关。如血红蛋白浓度:儿童成人;女性男性;平原地区人群高原地区人群低。(二)分类1按细胞形态学分类类型 红细胞平均体积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常见疾病 MCV (fl) MCHC( %) 大细胞性贫血 100 32-35 巨幼细胞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 80-100 32-35 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贫血 2按贫血原因和机制分类原因 机制 临床疾病红细胞生成减少 造血干细胞增生和分化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 异常组织浸润骨髓 白血病、骨髓瘤、转移癌、骨髓纤维化 恶性组织细胞病 DNA合成障碍 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 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陷 异常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外在因素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械溶血性贫血失血过多 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失血性贫血(三)临床表现1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乏力、低热、皮肤粘膜苍白(甲床、口腔粘膜、睑结膜)。2各系统缺氧及代偿表现 循环系统:活动后心悸、气短。严重者心绞痛、心衰。体检有心率快、脉压增加、收缩期杂音、下肢水肿、心脏扩大体征。心电图常见ST段降低和T波平坦或倒置。神经系统: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耳鸣、嗜睡等。严重者可晕厥。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如有舌乳头萎缩可能系营养性贫血;有黄疸或脾大多与溶血性贫血有关。泌尿生殖系统:蛋白尿、夜尿增多、女性有月经失调等。(四)诊断1诊断方法 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准确的实验室检查获得贫血证据。2贫血分度 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 6090g/L)、重度(血红蛋白 3060g/L)和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3分类及病因诊断 根据血涂片、网织红细胞、骨髓以及其他一些特殊项目做出分类、判断病因。(五)治疗1原则 病因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2病因治疗方法 补充原料(铁、维生素B12、叶酸、红细胞生成素);干细胞移植(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骨髓病);免疫制剂(激素、特异球蛋白等)手术(脾切除、胸腺切除等)。3支持治疗 与病因治疗配合使用(输新鲜血、代血浆、成分输血等)。三、缺铁性贫血与四、再生障碍性贫血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主要是参与血红蛋白的合成。体内贮存铁一旦不能满足红细胞的正常需要将导致缺铁性贫血。铁代谢1来源:食物和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2吸收: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食物中铁以三价羟化高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粘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咖啡、蛋类、茶、菠菜等可抑制铁的吸收。铁的吸收量由体内贮备铁情况来调节。3转运:借助转铁蛋白,血浆中能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未被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浆铁/总铁结合力比值即为转铁蛋白饱和度。4分布和贮存:体内铁主要贮存在肝、脾、骨髓。贮存形式有两种: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后者不溶于水,可能是变性的铁蛋白。5排泄: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尿液、汗液、皮肤细胞代谢亦排出少量铁。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因和发病机制1摄入不足 食物中铁含量不足;药物或消化系统疾病影响铁吸收;育龄妇女和儿童需要量增加,但没有足够摄入。2丢失过多 各种原因的出血以及女性的生理性月经过多。1病因 不清。可能相关的有:药物(氯霉素,部分抗癌药,磺胺药等);化学毒物(苯和杀虫剂等);放射线(X线、放射性核素等);病毒感染(肝炎病毒等)。2发病机制 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内在质量缺陷、某些调控因子异常。造血微环境异常: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及释放的造血因子功能缺陷。遗传倾向:患者对病毒、药物等危险因子有易感性。临床表现1贫血的一般表现。2组织缺铁的表现 儿童、青少年发育缓慢、易兴奋、智商降低。部分病人有异食现象。毛发干燥、指甲扁平或反甲等最典型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1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起病急、病情重、贫血严重;有明显的乏力、头晕、心悸;皮肤黏膜出血明显,常有内脏出血(颅内、消化道、泌尿道等)威胁患者生命;并容易出现各器官的感染。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女性相对多见,起病缓,症状轻。贫血为首发和突出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轻,内脏出血少,少有严重感染实验室检查1血涂片 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骨髓检查 红系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数量增多,粒细胞系统和巨核细胞系统基本正常。骨髓细胞外铁和铁粒幼细胞减少或消失。3生化检查 血清铁(8.95mol/L),总铁结合力(64.44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5%),血清铁蛋白(14g/L,最可靠,但肿瘤或炎症等情况下可增高)。1血象 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重型更显著,但各系细胞减少程度不一定平行。2骨髓 穿刺骨髓颗粒少,脂肪滴增多。骨髓像显示增生不良,三系均减少,巨核细胞很难看见,淋巴细胞相对较多。诊断(1)确定贫血。(2)缺铁性贫血病因诊断:缺铁:体内贮存铁已经减少,但血红蛋白及血清铁指标正常。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摄入铁已减少,但血红蛋白含量还未减少。缺铁性贫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明显减少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有下列情况要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有贫血、出血、感染的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血象全血细胞,包括网织红细胞减少。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诊断标准 主要靠骨髓检查确诊:骨髓穿刺:颗粒减少,脂肪增多,多部位增生显著减低(巨核细胞减低最主要),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骨髓活检。排除其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等)。鉴别诊断(1)慢性病贫血:呈小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正常或降低,骨髓细胞外铁增多而铁粒幼细胞数减少。(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为铁失利用性贫血。也可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及铁蛋白增高,而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铁粒幼细胞增多,环状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增多。(3)海洋性贫血:常有家族史、脾肿大,血涂片可见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异常,胎儿血红蛋白或血红蛋白A2增多;血清铁及铁蛋白增高,总铁结合力正常;骨髓细胞外铁及铁粒幼细胞数增多。治疗1病因治疗 尽可能寻找缺铁原因,如钩虫感染、女性月经情况、无消化性溃疡等。2补充铁剂 口服铁剂(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富马酸亚铁):首选,餐后服,不能与茶同用。肌注铁剂(右旋糖酐铁、山梨醇铁):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用。配合维生素C:有增加铁剂吸收的作用。用法:用网织红细胞升高监测治疗效果,待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补充36个月,使贮存铁恢复正常。包括: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包括营养,防止感染,必要时输血。药物治疗: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重型急性再障常用)、刺激造血药物(雄激素司坦唑醇即康力龙,慢性再障常用)。恢复造血功能:骨髓移植。五、白血病概述(一)白血病分类常用的有按病程: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按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进一步分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二)急性白血病1FAB分型和MICM分型(1)FAB分型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分3型。L1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小细胞为主,直径12µm。L2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直径12µm。L3型:原始和幼淋巴细胞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胞浆嗜碱性,染色深。B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分8型。M0 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 型: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 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 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 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 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型:急性红白血病;M7型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2)MICM分型:M为细胞形态学,即FAB分型;I为免疫学,根据白血病细胞表面免疫学标志进行的分型;C为细胞遗传学,白血病常伴有染色体改变;M为分子遗传学,染色体改变引起基因特异变化。2临床表现(1)起病 大部分患者起病较急,也有部分缓慢起病。(2)贫血 多为首发症状,且贫血较重。(3)发热 常见,如出现高热,可能由感染引起,低热可能系白血病本身引起。(4)出血 全身各部均可,以皮肤反复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多见,颅内出血是主要死因。M3易并发DIC。(5)器官和组织浸润症状 浸润肝脾、淋巴结(轻至中度肝脾大、淋巴结肿大多见);浸润骨髓和关节(关节、骨骼疼痛,常见胸骨下段压痛);浸润眼部(眼眶部位绿色瘤);浸润口腔和皮肤(M4、M5多见牙龈增生、肿胀,皮肤紫兰色结节);浸润中枢神经系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头昏、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浸润睾丸(一侧性睾丸无痛性肿大);其他(肺、心、消化道、泌尿道浸润)。3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增多:大多数白细胞明显增多,最高者可超过100×109/L;部分患者可在正常范围。出现幼稚细胞:涂片分类检查显示原始和幼稚细胞占30%90%。部分可出现幼稚红细胞。正常造血受抑:血红蛋白呈现不同程度的减低,晚期血小板减少。(2)骨髓象 原始细胞增多。无论有核细胞显著增多和低增生性白血病,原始细胞均占非红细胞的30%以上。成熟中间阶段细胞缺如。幼红细胞(M6除外)和巨核细胞(M7除外)减少。急性粒细胞胞浆中常见AUER小体,有助于鉴别急淋和急非淋。(3)细胞化学染色 急淋白血病 急粒白血病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过氧化物酶反应 () 分化差的原始细胞()() ()() 分化好的原始细胞()()糖原PAS反应 () ()() ()() 成块或颗粒状 弥漫性淡红色 弥漫性淡红色或颗粒状非特异性酯酶 () ()()NAF抑制不敏感 ()能被NAF抑制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 增加 减少或() 正常或增加4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出血以及骨痛。血象中白细胞异常增高,或外周血片出现幼稚细胞。骨髓检查明确白血病诊断。可进一步作细胞化学和免疫学检查分型。5治疗(1)一般治疗 支持治疗:休息、营养;对症治疗:防止感染,纠正贫血(必要时输浓缩红细胞或全血);控制出血:补充浓集血小板;防治尿酸肾病:加别嘌醇治疗碱化尿液。(2)化学治疗(化疗) 多采用联合化疗,目的是病情完全缓解,生存期延长。一般分为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两个阶段。A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诱导缓解:儿童VP方案(长春新碱+强的松),成人VLP方案(VP+门冬酰胺酶)或VDP方案(VP+柔红霉素)。缓解后治疗:14疗程可用原化疗方案,以后改用其他方案。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甲氨喋呤(MTX)单独鞘内注射,或加用阿糖胞苷联合注射。B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 诱导缓解:标准DA方案(阿糖胞苷+柔红霉素);其他常用HOAP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强的松),可用维A酸诱导缓解M3白血病。缓解后治疗:宜早期强化治疗,定期巩固;中剂量阿糖胞苷可单独用于强化。(3)其他治疗 睾丸白血病可放射治疗。骨髓移植(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骨髓移植):先采用强烈放、化疗,最大限度杀灭体内白血病细胞,移植骨髓以利造血功能重建。(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临床表现和分期(1)临床表现 起病:较缓慢隐袭,早期常无自觉症状。一般表现:乏力、多汗、低热或盗汗、体重减轻,可有肝痛和胸骨中下段压痛。脾大:显著,常感左上腹坠胀或疼痛;部分患者可见巨脾,甚至发生脾梗死。白细胞淤滞症:白细胞明显增多时,可出现眼底静脉出血及充血;甚至导致呼吸窘迫,头晕、言语不清等。(2)分期 慢性期:病情平稳,无明显恶化,持续3年左右。加速期:对原来有效药物抵抗,有发热、虚弱、进行性体重下降,骨骼疼痛,逐渐出现贫血和出血。急变期:与急性白血病类似,是慢粒病人的终末期。2实验室检查(1)血象 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经常可以达到2050×109/L,甚至可达到100×109/L。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大多为中晚幼粒及杆状核细胞。原始和早幼粒细胞一般不会超过10%,嗜酸、嗜碱粒细胞常增多。(2)骨髓象 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粒细胞为主。原粒细胞不超过10%,主要为中性中幼、晚幼以及杆状核。红系相对减少,巨核细胞早期增多,晚期可减少。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呈低活性。(3)遗传学改变 90%以上的慢粒患者的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其编码的蛋白为P210,P210在慢粒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诊断和鉴别诊断(1)诊断 依据:贫血、乏力、多汗伴巨脾者应考虑。血象、骨髓检查明确诊断。发现Ph染色体更有价值。(2)鉴别诊断A类白血病 白细胞可升高,外周血见晚幼和杆状细胞。但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鉴别:常发生于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等疾病。脾大不显著。粒细胞胞浆中可出现中毒颗粒,但嗜酸、嗜碱粒细胞不增多。Ph染色体阴性。NAP反应强阳性。原发病控制以后,类白血病反应随之消失。B骨髓纤维化 脾大显著,血中白细胞增多,并有幼粒细胞。但具有以下特点可以鉴别:白细胞总数一般不会超过30×109/L。Ph染色体阴性。NAP阳性。出现泪滴状红细胞。4治疗(1)化疗 羟基脲:首选,生存期长,急变率低。白消安(马利兰):较常用,但相对易发生骨髓抑制和促发急性变。靛玉红:中药提取物。其他:干扰素+小剂量阿糖胞苷可使Ph染色体阳性细胞减少,加用别嘌醇防治尿酸肾病。(2)放射治疗 脾区放射,能缓解巨脾引起的胀痛症状。(3)骨髓移植(4)慢粒急变治疗按急性白血病处理。六、出血性疾病概述(一)发病机制分类1血管壁功能异常 (1)遗传性: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族性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过敏性紫癜、感染、药物、维生素C缺乏等。2血小板异常(1)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放射线损伤、药物等;血小板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同种抗体破坏、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毒感染等;血小板消耗过多: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等。(2)血小板增多:原发性: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性:继发于慢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大失血或溶血后等。(3)血小板功能缺陷:遗传性: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病、原发性血小板病;继发性:药物、尿毒症、肝病、异常球蛋白血症等。3凝血异常 (1)凝血因子缺陷:遗传性:血友病及其他凝血因子缺乏症;获得性:严重肝病、尿毒症、维生素K缺乏、DIC等。 (2)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因子、抗体、肝素样抗凝物、抗凝药物。 (3)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原发性纤溶及DIC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二)常用出凝血检查及临床意义1束臂试验 10个出血点为阳性。见于血小板异常或血管壁异常,价值有限。2出血时间(BT)测定 7min为延长。见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壁功能异常。3血小板计数 减少:100×109/L,若50×109/L术后出血,20×109/L自发出血;见于各种原因的血小板生成障碍、破坏或消耗增多、分布异常。增多:500×109/L,见于原发或继发的血小板增多症。4血块收缩试验 30min1h开始回缩,24h回缩完全。收缩不良见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纤溶亢进。5凝血时间(CT)测定 试管法12min为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抗凝物质增多或抗凝药物应用过多,纤维蛋白溶解亢进。6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 较正常对照延长,延长10s以上为延长,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疾病所致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抗凝物质增多或应用肝素过多。常用于肝素抗凝治疗的监测。7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较正常对照延长,延长3s以上为延长,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见于遗传性、获得性凝血因子缺陷、抗凝物质增多和应用双香豆素抗凝。常用于双香豆素抗凝治疗的监测。8凝血酶时间(TT)测定 较正常对照延长,延长3s以上为延长。见于肝素或肝素样物质增多、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增多、循环中抗凝血酶活性增加。9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和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 纤维蛋白原减少提示无纤维蛋白血症或DIC,增多见于血栓性疾病或外科大手术。3P试验阳性见于纤溶异常。七、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八、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常见病因常见的有:感染(ß-溶血性链球菌、病毒、寄生虫);异性蛋白食入(鱼虾等);药物(抗菌素、解热镇痛药);其他(花粉 粉尘、虫咬、寒冷等)。临床表现1急性型 儿童多见,部分病人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病毒感染史。起病急,有畏寒、发热,皮肤黏膜出血(鼻、牙龈、口腔、舌、皮肤淤点淤斑、血疱及血肿形成),严重者有内脏出血,颅内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2慢性型 女性多见,病情较轻。起病无明确诱因,以皮肤粘膜淤点淤斑为突出症状,也可有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一般不会有内脏出血。病程长者可轻度脾大分为单纯型、腹型、关节型、肾型、混合型等类型。表现有: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出现低热,乏力等。皮肤紫癜:分布特点主要局限于四肢,尤其是下肢及臀部。紫癜分批出现、对称分布,可高出皮面或融合成片,伴有水肿及荨麻疹。累及其他系统表现:消化道受累(恶心、呕吐、粘液血便等);关节受累(关节肿胀、疼痛等,可反复发作,但不遗留后遗症);肾脏受累(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等);这些症状可先于紫癜出现。实验室检查1血象 急性型血小板多20×109/L,慢性型血小板多在50×109/L左右。血小板平均体积偏大,常见大型血小板。2骨髓象 急性型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加或正常;慢性型巨核细胞显著增加。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成熟巨核细胞显著减少。3出血试验 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但血小板功能一般正常。与血小板有关的免疫球蛋白或补体(PAIgG、PAC3)增高,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常用的有: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正常;BT正常或延长诊断与鉴别诊断1累及皮肤、粘膜、内脏的广泛出血,脾无显著肿大。2血小板计数绝对降低,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有成熟障碍。3下列五项中符合任何一项:对泼尼松治疗反应良好;脾切除能缓解症状;PAIg阳性;PAC3呈阳性;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4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5有时需与急腹症、关节炎、肾炎等鉴别依据有:病前2周可能有低热、咽痛、全身乏力等。四肢皮肤紫癜分布有特点。可有腹痛、关节肿痛以及血尿等。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一般阳性。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管炎及紫癜。治疗1一般治疗 包括必要时卧床休息。2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 常用泼尼松顿服,严重者地塞米松静滴。血小板恢复正常后缓慢减量,小剂量维持治疗36个月。3脾切除治疗 有效率7080%。适应征: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36个月无效;泼尼松维持量每日大于30mg;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征;51Cr扫描脾区放射指数增高。禁忌征:小于2岁、怀孕、因疾病不能耐受手术。4免疫抑制剂 使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或切脾禁忌时应用。常用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提高疗效或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5其他治疗 达那唑或氨泰素。急症有自发出血倾向、血小板低于20×109/L、可能颅内出血、近期须手术或分娩者,可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注、血小板悬液输注、血浆置换等。1病因治疗 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2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异丙嗪,扑尔敏,阿司咪唑;静脉注射钙剂等);糖皮质激素(必要时用);免疫抑制剂(效果不佳可用,硫唑嘌呤、环胞素等);其他(大剂量维生素C等)。3对症治疗内分泌系统一、总论(一)概念 内分泌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分泌方式,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将其分泌的微量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物质激素直接分泌到血液或体液中,对远处或局部激素敏感的器官或组织发挥它的生理调节效应。(二)内分泌系统器官组织1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甲状腺、肾上腺、性腺)2下丘脑-腺垂体-外周组织3下丘脑-外周组织4R-A-A系统(三)病因和诊断1病因(1)自身抗体检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胰岛素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抗肾上腺抗体等,抗体测定有助于明确内分泌疾病的性质及自身免疫病的发病机制,可作为早期诊断和长期随访的依据。(2)细胞学检查:形态,生长情况,有无畸变、缺失、增多等。(3)遗传物质鉴定:细胞染色体、HLA鉴定以及基因检查,对先天性或遗传性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2功能诊断(1)代谢紊乱证据 各种激素可以影响不同的物质代谢,包括糖、脂质、蛋白质、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可测定基础状态下有关血糖、血脂、血钠、钾、钙、磷、碳酸氢根等。(2)激素分泌情况 一般在基础状态下,空腹810h后血中激素和24h尿中激素及其代谢产物测定,了解垂体和靶腺两方面的激素水平,可帮助了解其功能和发病部位。(3)动态功能测定 兴奋试验:适用于分泌功能减退的情况,可估计激素的贮备功能,应用促激素试验探测靶腺的反应。抑制试验:适用于分泌功能亢进的情况,观察其正常反馈调节是否消失,有无自主性激素分泌过多,是否有功能性肿瘤存在。3定位诊断 影像学检查:蝶鞍X线片、分层摄影、CT、MRI,属非侵袭性内分泌腺检测法。放射性核素检查:常用于甲状腺、肾上腺病变。超声检查:对肾上腺、胰腺、甲状腺、甲状旁腺病变的诊断也有帮助。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病理活检。静脉导管检查:选择性静脉导管在不同部位取血测定激素。(四)治疗1亢进的治疗 手术切除:切除功能亢进的肿瘤或增生组织;放射治疗:毁坏肿瘤或增生组织,减少激素的分泌;药物治疗:抑制激素合成和释放,如抗甲状腺药物治疗Graves病、溴隐亭治疗催乳素瘤、赛庚啶治疗Cushing病、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肢端肥大症等。 2减退的治疗 替代治疗:功能减退者一般均采用替代治疗,以补充生理需要,如甲状腺功能减退者用甲状腺激素,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使用糖及盐皮质激素等。内分泌腺组织移植:提供身体的需要,如胰岛细胞或胰腺移植、甲状旁腺组织移植等。二、脑垂体功能减退症(一)病因 包括:垂体瘤:成人最常见的原因,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下丘脑病变: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直接受到破坏,使释放激素分泌减少,从而减少腺垂体分泌各种促靶腺激素、生长激素和催乳素。垂体缺血性坏死:分娩后期大出血或产后败血症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引起垂体坏死所致,临床称为希恩(Sheehan)综合征。蝶鞍区手术、放射治疗和创伤。感染和炎症。糖皮质激素长期治疗。垂体卒中。(二)临床表现 1各靶腺功能减退 性腺(卵巢、睾丸)功能减退:女性月经不再来潮、性欲减退、不育、阴道分泌物减少,外阴、子宫和阴道萎缩,毛发脱落;男性性欲减退、阳痿、毛发减少,皮脂分泌减少,骨质疏松。甲状腺功能减退:出现怕冷、精神淡漠、少汗、食欲不振,心率减慢,严重者出现粘液性水肿面容、贫血、精神失常等。肾上腺功能减退:ACTH缺乏,常有明显乏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血压偏低等。2垂体危象 在全垂体功能减退症基础上,各种应激如感染、败血症、腹泻、呕吐、失水、饥饿、寒冷、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手术、外伤、麻醉及使用镇静药、催眠药、降血糖药等均可诱发。分为高热型;低温型;低血糖型;低血压、循环虚脱型;水中毒型;混合型。 (三)诊断 可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资料(包括上述垂体激素及其靶腺激素和兴奋试验)和影像学发现等做出。(四)治疗1一般治疗 加强营养,预防感染,避免过劳;慎用麻醉、安眠、中枢神经抑制剂及降糖药。2病因治疗 如垂体瘤手术或放疗。3替代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最为重要,且应先于甲状腺激素等的治疗。泼尼松小量开始,模拟生理,早多晚少,全量替代。应激时加量)。甲状腺激素(小量开始,逐渐加量,因人而异)。性腺激素(可维持性征及性功能,改善精神与体力)。如有危象应及时处理。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临床表现 主要讨论Graves病。常见的表现有:1甲状腺毒症表现 青年女性多见,症状累及多个系统。代谢亢进:怕热、多汗、易饿、多食而消瘦、疲乏无力;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功能紊乱:兴奋、多语、易激动,双手、上眼睑、伸舌有细颤,腱反射活跃;循环系统兴奋性增高、功能紊乱:心率增快、心音强烈、可心律紊乱、心脏增大、心力衰竭;收缩压增高而舒张压偏低、脉压差增大;消化系统兴奋性增高、功能紊乱:肠蠕动加快、大便不成形、次数多或腹泻;肌无力、肌萎缩和慢性甲亢肌病;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紊乱,经量减少,不易受孕等。2甲状腺肿 弥漫性、对称性肿大,质地不等、表面光滑、无触痛。随吞咽上下移动。甲状腺上下极可闻及血管杂音、扪及震颤。3眼征 包

    注意事项

    本文(临床执业助理医师专业综合之内分泌系统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赵**)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