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之文化常识(34张PPT).pptx
二十八文言文阅读专项练(六)文化常识专题集训提升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结合语境和词义,判断下列对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6分)(1)帝尝坐便殿,阅江南、海东典地图,欲召知者询其险易,左丞相伯颜以君祥应旨,奏对详明,帝悦,酌以巨觥。顾谓伯颜曰:“是儿,远大器也。”(节选自元史洪君祥传)选项:便殿,即别殿,古时候指皇帝休憩游宴的地方,别于正殿而言。正殿即主殿,指位置处于正中的主要殿宇。(1分)()【解析】正确。“便”在此处读“bin”,有“简易、非正式”的意思,“便殿”就是正殿以外的别殿。附【译文】世祖曾经坐在便殿,查看江南和海东的地图,想要召见了解情况的人询问各地的险阻与平坦情况,左丞相伯颜让君祥回复世祖的旨意,君祥回答问题详细明了,世祖很高兴,赐给他一大杯酒。世祖回头对伯颜说:“这孩子,是大有前途的人。”(2)(2021宣城模拟)星吉入,责(威顺)王曰:“王,帝室之胄,不闻德音,而淫猎以为民病,窃为王危之。”王握星吉手谢之。(节选自新元史星吉传)选项:胄,一指头盔,如甲胄;二指子孙后代,大多数情况下特指帝王或贵族的子孙,如贵胄。文中指后一种含义。(1分)()【解析】正确。结合“王”和“帝室”可知威顺王的身份尊贵,实为贵胄,因此,此处“胄”为第二个含义,选项正确。附【译文】星吉进去后,责备威顺王说:“威顺王,您是皇室的子孙,不听善言,却纵情游猎使百姓受害,我私下为您感到担心。”威顺王握着星吉的手向他道歉。(3)至元五年,立御史台,以(高)鸣为侍御史,风纪条章,多其裁定。(节选自元史高鸣传)选项:御史台,东汉至元设置的中央监察机构,负责选拔、纠察、弹劾官员;御史大夫,官职名,负责监察百官。(1分)()【解析】错误。选项中,“中央监察机构”对应“纠察、弹劾官员”,选拔官员不属于“监察”的内容,自然不属于御史台的职责。附【译文】至元五年,朝廷设立御史台,让高鸣做侍御史,御史台的风教纲纪、条例规章,大多是他裁定的。(4)(2021南通模拟)曹公父于泰山被杀,归咎于(陶)谦。欲伐谦而畏其强,乃表令州郡一时罢兵。诏曰:“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谦被诏,乃上书曰:“自古在昔,未有不扬威以弭乱,震武以止暴者也。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节选自三国志)选项:解甲,脱下铠甲的意思。古时指军事行动间歇期间的休息,还指放下武器停止战争,也引申为投降。文中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1分)()【解析】错误。“今海内扰攘,州郡起兵,征夫劳瘁。其各罢遣甲士,还亲农桑”,这是“诏”关于州郡停战的内容,陶谦得知后上书表达自己的见解,即“若承命解甲,弱国自虚,释武备以资乱,损官威以益寇”。“文中指陶谦辞去武将官职”错误,“解甲”在这里指士兵们脱下战衣回家。附【译文】曹操父亲在泰山被杀,归罪于陶谦。(曹操)想讨伐陶谦,却畏惧他军力强大,于是上表让各州郡立即停战。诏书说:“现在天下纷乱,州郡出兵,士兵疲劳困苦。应当各自停战,遣散将士,(让他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陶谦被召回,于是上书说:“从古代以来,没有不通过炫耀武力来平息战乱,用武威震慑来制止暴戾行为的。如果受命遣散将士,会削弱国家,让国家空虚,放下军事装备反而会助长战乱,减损官府的威信来增加敌人的力量。”(5)逾十余年,太祖召见(宋)濂,以濂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节选自明史宋濂传)选项: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1分)()【解析】错误。“除”“授”“改”等词常表示授予官职,其后多跟职官。文中“起居注”是职官名。另外,“寻改起居注”一句与前两个分句结构一致,内容相近,“江南儒学提举”“太子经”均为职官名,“起居注”也是职官名。附【译文】十余年后,太祖召见宋濂,聘请他为五经老师。第二年三月,被授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为太子讲经,不久改任起居注。(6)正大初,迁洛阳令。时军旅数起,郡县窘迫,东帅纥石烈牙兀又侮慢儒士,会移镇陕右,道经洛阳,见特立淳古,不礼之,遽责令治糗具,期三日足,后期如军法。县民素贤特立,争输于庭,帅大奇之。(节选自元史张特立传)选项:郡县,古代行政区域名称,春秋战国时县大于郡,秦以后县隶属于郡。郡县制,是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两级地方管理行政制度,影响了整个封建时代。(1分)()【解析】正确。郡县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郡县制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二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选项解释正确。附【译文】正大初年,改任洛阳令。当时战事频繁,军队来往很多,地方郡县穷于应付,东帅纥石烈牙兀又对读书人极不尊敬。刚好这支部队移防镇守陕右地区,途经洛阳,看见张特立一副读书人的儒雅模样,(便起侮慢之意,)不以礼待他,于是,责令他准备军粮器械,并且限令三天之内备足,逾期就依军法处置。洛阳全县百姓一向称道张特立的贤明,纷纷抢着把将军所需物品运送到县府,使得东帅万分惊奇。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李岘,乐善下士,少有吏干。以门荫入仕,累迁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府尹,所在皆著声绩乾元二年,与吕湮、李揆、第五琦同拜相。岘位望稍高,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岘。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岘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国,上悟,赏岘正直,事并变革。代宗即位,征岘为荆南节度。属銮舆幸陕,岘由商山路赴行在。既还京师,拜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节选自旧唐书李岘传)A.门荫:也称作“恩荫”,指凭借祖先的功勋循例做官。B.制敕:指自行裁决,文中是指李辅国专权乱国的行为。C.銮舆:即銮驾,天子车驾。文中指代当时的唐代宗。D.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文中指天子巡行所到地。答案:B。【解析】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此处的“制敕”应是指“皇帝的诏令”。附【译文】李岘,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勋入仕,多次升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职政绩显著乾元二年,与吕湮、李揆、第五琦同时拜任宰相。李岘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诸公不敢表态,全由李岘独自裁决。起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天在银台门处理天下政事,需要决定时,就称是皇上颁下的诏令。宫中的符印,进出都佩戴在身上。等到李岘任宰相,叩头上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皇上感悟,赏识李岘的正直,这些事情都被革除。代宗即位,征用李岘任荆南节度使。时逢皇上前往陕州,李岘路经商山奔赴皇帝外出停驻的地方。回到京师后,拜任李岘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己未,徙太原民万余家于山东、河南,给粟;庚申,分命使者十七人发禁军护送之,因屯于镇、潞等州,用绛人薛化光策也。化光言:“伐木先去枝叶,后取根柢。今河东外有契丹之助,内有人户赋输,窃恐岁月间未能下。宜于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内人户,于西京、襄、邓、唐、汝州给闲田,使自耕种,绝其供馈,如此,不数年间,自可平定。”帝嘉纳之。(节选自续资治通鉴)A.己未,文中是指“己未年”,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天干与地支相对应组成,可以纪年,也可以纪月,纪日。B.禁军,是封建时代直辖属于帝王,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C.山东,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直至唐末一直未变。韩、楚、赵、魏、齐、燕六国合称为“山东六国”。D.契丹,古民族名。居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一带,以游牧为生。北魏时,自号契丹。唐末,阿保机统一各部族,称帝建辽国。答案:C。【解析】“山东”一开始指的是崤山以东,实际上是站在秦人的视角向东看。从东汉时期开始,“山东”不再指崤山以东,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唐朝的“山东”涉及范围大大缩小,到了宋朝,“山东”的范围继续缩小,大多时候就指现在的山东省。附【译文】己未年,迁移上万家太原的百姓到山东、河南,供给他们粮食;庚申年,分别命令十七个使者带着禁军护送这些迁移的百姓,驻扎在镇、潞等州,这是用了绛州人薛化光的计策。薛化光说:“砍树要先去掉枝叶,然后再取树根。现在河东外有契丹的帮助,内有人口上交赋税,我担心一年半载攻打不下。应该在太原北石岭山及河北界西山东的静阳村、乐平镇、黄泽关、百井社,各建城池,抵御契丹援兵,起用部内人口,在西京、襄、邓、唐、汝州提供给他们闲田,让他们自己耕种,断绝城内供给,这样,用不了几年,太原自可定。”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久之,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A.薨: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或封王的贵族。B.三军:春秋时大国军队分为中军、上军、下军,也有称中军、左军、右军的,文中泛指军队。C.尚:古指迎娶公主。因为帝王之女尊贵而不敢言娶,隐含高攀之意。又称“尚主”“尚公主”。D.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答案:A。【解析】帝王死去不能称薨,帝王死称山陵崩、晏驾、宾天、大行、崩、驾崩等。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附【译文】魏文侯逝世后,太子击继位,这就是魏武侯。魏武侯乘船顺黄河而下,在中游的时候对吴起说:“险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呀!”吴起回答:“一国之宝,应是国君的德政而不是山河的险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这些人也要成为您的敌人啊!”魏武侯说:“你说得太对了!”魏王任命相国,田文任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请教你敢与我比较功劳吗?”田文说:“可以。”吴起说:“统率三军,使士兵不怕死,敌国不敢图谋我,你能胜于我吗?”田文说:“不如你。吴起说:“管理百官,体贴民众,增收国库,你与我谁强?”田文说:“不如你。”吴起说:“据守黄河,秦国军队不敢向东侵犯我国的城乡,韩国、赵国归顺我国,你与我谁强?”田文说:“不如你。”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了公主为妻,就想加害吴起。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是个人才,吴起一到楚国便封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裁减掉不必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疏远的亲戚,用来安抚奖励士兵,大力增强军力,破除合纵连横的流言。于是楚国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抵挡住了韩、魏、赵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个诸侯国都害怕楚国的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中却有很多人怨恨吴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盛度,字公量。契丹寇边,(盛度)奉使陕西,绘为西域图以献,言:“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之东南,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今复绘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为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知扬州。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节选自宋史盛度传)A.烽火,古代边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B.壁垒,古代指军营周边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现多用来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C.扬州,古时又称广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地。D.藩,古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后来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答案:D。【解析】理解A、B两项中“烽火”“壁垒”的意思,可以从盛度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介绍西域的地势、军事部署等内容进行推断。由“相望”“备御之道”可知,“烽火”是边防军事的通信手段,古代边境报警时燃烧烟火,依靠“相望”传递信息;“壁垒”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两项均正确。C项,由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知,“扬州,古时又称广陵”正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语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其中的“维扬”也就是扬州。故C项正确。D项,由“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可知,此时真宗在位,仁宗在“藩邸”。古时皇帝从诸皇子中择嫡长子或最优秀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其余的皇子则会被安排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选项中“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正确。同时联系历史上的“藩镇割据”能确定选项中“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是错误的。附【译文】盛度,字公量。契丹侵犯边境,他奉命出使陕西,绘制西域图献给朝廷。说:“酒泉、张掖、武威、敦煌、金城五郡的东南,有郡县、有军队、有守捉,像襟带一样互相连接,点燃的烽火可以互相望见,它们作为地势要塞防守抵御的措施已经完备了。现在我又画了山川、道路、军营周边的墙、区域聚集,为河西陇右图,希望能提供给皇上御览。”又任扬州知州。盛度突然患风眩病,以太子少傅的身份退休,后去世。真宗在汾阴祭奠他,仁宗在府邸祭奠他。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答案:A。【解析】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答案:C。【解析】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指任命官职,如“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D.至顺,是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元贞”“延祐”“仁宗”“至正”。答案:D。【解析】D项,“仁宗”是庙号,而非年号。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B.微服,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C.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答案:B。【解析】“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古时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答案:C。【解析】死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摘自礼记曲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