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 .docx
-
资源ID:5581892
资源大小:35.94KB
全文页数:19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试论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 .docx
试论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与发展对策摘 要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统筹城乡发展、确保粮食平安和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 采纳层次分析法等对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后发觉,中部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各个省份可持续发展水平也不平衡。 我们通过提中学部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应水平,提高农业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培育新型农夫,可以建立起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机制,以促进中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层次分析法;可持续性动态评价;农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供应;论文正文一、引言20世纪 80年头中期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农业发展应当处理好农业经济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探讨主要是通过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或评价方法而进行的。(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许信旺认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应当包括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和人口可持续性五个方面1;赵学平和陆迁采纳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统对陕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2;何秀丽等认为应当从农业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以及综合发展实力等方面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3;张尔升和王勇从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三个方面对海南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评价4。 徐根兴认为,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5。(二) 评价方法的选择许联芳和刘新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湖南省主要县(市)的农业可持续性进行了综合评价6;张丽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了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7;韩瑛等采纳均方差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宁夏红寺堡移民区 1999年至 2006年的农业生态平安进行了分析评价8;文余源和邓宏兵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湖北可持续农业发展实力进行了评价9;崔和瑞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10;孙艳玲和黎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力进行了评价11;赵莉和王生林运用层次分析和综合评价法对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力进行了评价12。基于已有探讨成果,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及评价指标体系来讲,学术界普遍认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涵盖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困难系统,各地区必需依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本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另外,从已有的探讨方法来看,多数学者采纳了某区域一年的相关指标。 基于现有的理论探讨,本文拟从动态分析角度选择中部地区 2001年至 2022年的相关数据,运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到动态的综合评价结果,以使探讨结果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二、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方法(一) 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呈现状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农业人口最为集中和三农问题较为突出的地区(中部地区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 2009年,中部地区农村人均耕地仅为 0 141公顷,第一产业占全国的比重为 27 3%;乡村人口占全国乡村人口的比重为 28 84%,占中部地区总人口的比重高达 57 68%;中部六省农夫人均纯收入为 4793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中部地区农村恩格尔系数为 42 50,高于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国家统计局 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为 13 0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 1%)、东部地区(6 30%)和东北地区(10 63%),略低于西部地区(13 15%);粮食、棉花和油料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 30 6%、27 89%和 43 36%,除了棉花占全国的比重低于西部地区(44 33%)外,其他两项均高于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5509 6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 01元)和东北地区(6434 5元)。近年来,中部农业已经出现了不行持续的发展态势,农业耕地表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下游河道、水库淤积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耕地生态赤字严峻(1 8543hm2/人)。 比如,农业大省河南人均耕地面积目前只有 122亩,是全国人均水平的 80%,是世界人均水平的 35%。 河南省耕地面积每年以 20多万亩的速度在削减。(二) 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中部六省中的大多省份是农业大省,因此,对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需考虑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评价指标应全面精确地反映该地区农业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为精确地评估中部地区 2001年至 2022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改变,本文在设置各个详细评价指标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可持续发展实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在查阅大量相关和借鉴相关探讨结果的基础上,针对中部地区的农业经济状况,依据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构建了中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这一结构模型包含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 5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设有二级指标,共 25个二级指标,详细如表 1所示。 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逻辑是:人口系统和社会系统持续性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分别下设 3项二级指标和 6项二级指标;经济系统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设有 6项二级指标;资源系统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分别下设 4项二级指标和 6项二级指标。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部六省统计年鉴(20012022)和中国统计年鉴(20012022),部分数据参阅了中部各省历年的统计年鉴和各地区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劳动力转移人数数据来自历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和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人员数据来自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12022)。 部分指标的计算乡村受教化程度人口比重 =100 -乡村文盲人口占 1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劳均农业生产总值 =农林牧渔总产值/乡村人口数,土地生产率 =粮食总产量/耕地面积,农村人均用电量 =农村用电量/乡村人口数,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总动力/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 =粮食总产量/总人口数,化肥运用强度 =化肥运用量/耕地面积,农药运用强度 =农药运用量/耕地面积,塑料薄膜运用强度 =农用塑料薄膜运用量/耕地面积。(三) 中部农业可持续发展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方法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已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实际应用,但由于层次分析方法本身存在主观性过强的问题,因此本探讨借鉴了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探讨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方面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层次模型,依据德尔非法,结合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首先,本文通过询问具有实际阅历又有较深理论素养的农业经济专家,将待定权数的指标和有关数据发给六位专家,请他们独自给出各指标的标度值,依据回收结果计算各标度值的均质和标准差,将计算结果返回专家组重新确定标度值,重复以上方法,直到各位专家的看法基本趋于一样,以各指标标度值的均值作为该指标的均值,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其次,把专家建议和层次分析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全部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全部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并对矩阵进行一样性检验,保证所得权重安排合理(如表 1所示)。本探讨采纳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将各指标值转化为无单位的相对数(比重),数值大小规范在三、实证分析(一) 人口系统可持续性动态评价从表 2可以看出,2001年到 2022年各省份的人口可持续水平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省份人口系统可持续性水平有较大差距,人口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序为山西(强)、湖南(中)、江西(弱)、河南(弱)、湖北(差)、安徽(差),山西得分均值最高,其次是湖南、江西和河南。 产生这一结果的缘由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第一,近几年来,中部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到东部地区,人口大幅净削减。 据 2022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与 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了 2 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人口所占比重都在下降,其中中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下降了 1 08个百分点。其次,山西省人口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得分最高,主要是因为其乡村人口所占比重较低。 笔者通过计算得到,2001年至 2022年,山西省乡村人口所占比重除 2022年略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以外,其余年份这一比重均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山西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也表明,2000年到 2022年江西省人口净增量削减了 39 93万人。 另外,山西省乡村人口受教化程度也处于中部地区较高水平。第三,湖南省人口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得分较高主要源于其人口整体素养的不断提高。 与 2000年相比,湖南省人口受教化程度显着提高,全省每10万人中具有高校文化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2926人上升到 2022年的 7595人,具有中学文化程度的由 11177人上升到 15420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5708人上升到39528人。 另外,2001年到2022年湖南省乡村人口平均受教化程度均高于中部六省平均水平,这说明湖南省农村人口整体素养在不断提高。第四,安徽省人口系统可持续性评价得分最低,主要缘由是其乡村人口所占比重、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受教化程度水平在中部地区都处于落后水平。 比如,2009年和 2022年安徽乡村人口受教化程度分别低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 8 59个百分点和 4 16个百分点;除 2022年外,安徽乡村人口所占比重在其余年份均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近几年来,尽管中部各省份的人口可持续水平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但这主要受中部省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外流到东部地区、人口大幅净削减的影响。 随着东部沿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农夫工回流,中部农业将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 只有通过培育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夫,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力,才能够从长远角度解决农业资源与人口问题。一是要加强农村义务教化,加大对农业高等教化,特殊是农业职业技术教化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培训,特殊是培育农业好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 二是要主动创新返乡农夫工培训模式,提升他们在农村地区的创业实力。 三是要大力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通过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长,不断增加农业自身对于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实力。(三)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应水平,提高社会系统的可持续性一是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应。 应大力提高农村义务教化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农夫生活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应加强中部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加强耕地爱护和土壤改良,推动农业机械化力度,增加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 三是不断提高农夫组织化程度。 农夫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与政府供应的社会公共服务有效连接,从而有助于削减农村资源的损耗和奢侈,提高农业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集中度,克服分散农户生产对于生态环境的损害。(四) 建立农村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预警机制一是要加强对中部地区农业资源环境的监测,防止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引起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是要建立农业资源的生态补偿和修复机制,通过税收、补贴等措施避开城市化和工业化倾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三是要统筹农业人口、经济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农业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信旺.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力评价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2):5861.2赵学平,陆迁.区域农业可持续性定量评价探讨以陕西省为例J.华南农业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722.3何秀丽,张平宇,程叶青.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地域分异与总体评价J.农业现代化探讨,2008(4):413416.4张尔升,王勇.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策略J.山东农业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760.5徐根兴.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因素冲突与矫正J.审计与经济探讨,2000(2):4143.6许联芳,刘新平,王克林,等.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平安评价J.资源科学,2006(3):8793.7张丽,刘越.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究,2007(4):3136.8韩瑛,陈忠祥,韩臖.宁夏移民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实证分析基于对红寺堡移民区的调查J.山西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9297.9文余源,邓宏兵.基于 GIS和 SPSS的湖北省可持续农业发展实力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4):8990.10崔和瑞.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12):103105.11孙艳玲,黎明.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四川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3435.12赵莉,王生林.甘肃省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力评价与分析J.沈阳农业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49150.13黄细兵,李海东,赵定涛.基于生态踪迹模型的中部地区发展评价J.华中科技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833.14谈琰.基于粮食平安的耕地利用及爱护问题探讨以河南为例J.经济经纬,2022(5):111114.15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高校出版社,2002.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