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
资源ID:55894396
资源大小:48.34KB
全文页数: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单选题1明清时期,我国书院藏书以经史子集为主。鸦片战争后,书院藏书领域不断扩展,涉及政治、经济、铁路、军事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书院中的英语、日语、法语等书目也随处可见。推动晚清书院藏书发生变化的核心因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C民族工业的发展D救亡图存之路的不断探索2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说:“纪纲一变,十年之内,富强可致。至二十年,久道化成。以恢属地而雪仇耻不难矣。”这可用于说明( )A维新运动得到统治者支持B维新派急于改变落后的现状C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D维新变法增强了中国的国力3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毫不考虑变法对他人的影响,最终导致变法激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对。作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多方面势力强烈反对B变法缺乏群众的支持C康有为等人急于求成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4戊戌政变发生后不久,有人表示此前“从来没有听说过康有为这个人”。直到康有为等流亡海外后,人们才在欧美主流报刊上看到有关维新党人的报道。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维新变法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B欧美舆论肯定晚清的政治变革C清末新政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D康有为未承担维新变法的重任5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实他也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只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谭父的行为反映出( )A民族危机加速政治变革B晚清高官思想陈旧保守C维新变法缺乏官员支持D政治腐败是变法的败因6如表是1898年春康有为和张謇的部分主张,材料表明两人都主张( )人物主张康有为日本变政考:“立制度局以议宪法”“纡尊降贵以通下情”“多派游学以通新学”张謇农工商标本急策:“商务亟宜实办”“工务亟宜开导”“农务亟宜振兴”A推翻清朝统治B广泛发动民众C发展资本主义D改革教育制度7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每年外洋杂货约耗银3500万两,故应“遍开五金煤矿铜铁之来源.广制煤油,自造火柴”。同时,首倡“立宪法”“开议会”.实行立宪政治。由此可见,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郑观应( )A突破了洋务思想B肯定了“官督商办”的做法C借鉴立宪派主张D初步提出“强国御侮”主张8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廷决议设立经济特科,以选“务实之才”,最后保举者达200余人。同年,这些被保举者却不得不狼狈离京,“经济特科”随即“停罢”。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设立经济特科违背历史潮流B维新变法缺乏知识分子认同C经世致用思想遭到清廷摈弃D政局变动影响科举制度改革9“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若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发生最充分地体现了(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变法运动都具有必然性101897年,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任总教习时,强调学生要进行“体操锻炼”。严复根据进化论原理,在原强中写道:身体“逸则弱,劳则强”。这些主张( )A重视发展近代体育事业B深化洋务运动的核心思想C保障民族资本主义发展D有利于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1史学家陈旭麓在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时指出: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灭干净的。”在陈旭麓看来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12光绪年间,以部分“御史言官”和“翰林学士”为代表的士大夫们“标榜风节,严义利之分”,被称为清流派,他们要求改革弊政、肃整纲纪、坚决抵抗外国侵略。甲午战争期间,多次斥责李鸿章“避战保船”,提出“联英伐倭”的主张,认为“中国可趁此机会,剿灭日本,建立奇功”。据此可知,清流派( )A抵制外国事物传承儒家思想B仍未摆脱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C代表了晚清社会的主流思想D指出了洋务派器物变革的弊端13义和团散布揭帖宣传,“(中国的)混乱扰攘均由洋鬼子招来,彼等在各地传邪教、立电杆、造铁路,不信圣人之教,亵渎天神,其罪攫发难数”,“今天不下雨,乃因洋鬼子捣乱所致”。这说明义和团( )A盲目排外B斗争方式单一C崇信儒学D缺乏科学革命理论14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15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主张女子参政;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了女子有参政权的议案。此后,女子参政团体纷纷出现。这说明辛亥革命( )A改变了女性受歧视的地位B开启了中国妇女解放先河C有利于扩大政治统治基础D使男女平权得到真正实现16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这里的“鬼子”是指A英国军队B英法联军C八国联军D日本军队二、材料分析题17改革的思想准备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诏贤良对策,以“改制”问题,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董仲舒通过诉诸春秋公羊学表达自己的“改制”思想,建议汉武帝适时“更化”。董仲舒的改制思想,全部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哲学观基础之.上。董仲舒将“五德终始”的学说加以改造,提出“三统”“三世”说,用以解释朝代更替和社会演化。他继续发挥春秋公羊学的大一统理论,最终得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摘编自周桂钿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重新诠释春秋公羊学中的“通三统”“张三世”,托春秋公羊学之“古”,改清王朝之制。康有为认为“三世(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就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人类进化,皆有定由君臣而渐为立宪,由立宪而渐为共和”,“孔子之为春秋,张为三.盖为进化之理而为之”。康有为说“太平之治”是“孔子之圣意,改制之大义,公羊所传微言大义的第一义”。这样,为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理论依据的、以春秋公羊学为代表的西汉经学,到了康有为手里反而变成了反封建的有力武器。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改制”思想产生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改制”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三、论述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61年初,恭亲王奕诉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衔门,提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有意于北京设立外语学校,挑选八旗幼童“俾资学习”。次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据焦海燕等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与诸西学教育材料二 1879年京师同文馆注册在读学生共计163人,各科攻读人数如下科目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算学天文学格致万国公法化学生理学攻读人数3825151033679128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 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汉文。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当时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作合理解读。试卷第3页,共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D2B3D4A5B6C7A8D9B10A11C12B13D14D15C16C17(1)背景: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汉朝统治潜伏着危机(诸侯王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边患严重等);儒学的自我调整和改造(吸收阴阳五行、道家、法家思想)。(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托古改制”;将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政治目的突出。(任答两点即可)影响:动摇了“恪守祖训”的观念;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任答两点即可)18从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内容角度作答,如京师同文馆重视西方语言教育和自然科学:坚持经学教育。从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背景角度作答,如清政府的内忧外患及洋务新政,维护自身统治:中外交往亟需外语人才:传统思想的影响。从京师同文馆课程设置评价角度作答,如它体现了晚清政府在教育方面作的努力,具有新旧交替的特征;促进了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但它坚持中体西用,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答案第5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