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调研报告论文.docx
-
资源ID:5591181
资源大小:22.81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调研报告论文.docx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论文(共2篇)调研报告论文导读:中学语文论文应该怎么写?面对这个问题相信现在也是有很多人都正在为这个问题而困惑和苦恼的吧,不知道怎么才能写作出优秀的论文的,本论文分类为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第1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转变内容摘要: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正处于困境中。由于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时代隔阂等种种因素,鲁迅作品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新课标的要求,即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需求和时代的教学要求存在着巨大矛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当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方式,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并且将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教学目标由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手段由固化向个性化转变、评价机制由应试化向发展化转变。不仅要优化教师“教”的策略,也要充分重视学生“学”的策略,让鲁迅作品在教学中焕发生机与活力。关键词:鲁迅作品中学语文教学策略转变鲁迅作品一直在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害怕学鲁迅、老师害怕教鲁迅。从中学流传的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可以看出中学生与鲁迅作品间的隔膜,以至于产生畏惧心理。部分教师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也存在模式化现象。近些年更是出现了“鲁迅作品撤退”、“鲁迅作品退出语文教材”等话题的探讨,这些话题不仅引发语文教育界热议,同时也引发新闻媒体和普通群众的关注和讨论。基于这些现状,作为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对于鲁迅作品应如何进行教学等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一.教学目标:应试化向核心素养转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素养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包括“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指向知识的理解、掌握,而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具体教学中不易实现。知识的掌握是可量化的,而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一种内在思想或情感的领悟。初中早期的鲁迅作品是非常贴近儿童心理的,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等,文中的童趣、与伙伴间的真挚感情很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但当鲁迅作品的深度增加时,核心素养的培养就不那么容易实现了。如孔乙己故乡祝福,都是鲁迅经典小说,以乡镇里小人物的故事批判整个封建社会的吃人罪恶。但中学生的生活经历、思想深度等都是有限的,无法仅通过文本就了解到封建科举制对人的戕害、就体会到封建迷信对底层人民的精神腐蚀,更加谈不上在情感上持悲痛、惋惜等态度了。基于此,笔者建议抛开传统的文本解读,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过去的故事。比如孔乙己,多从学生角度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看客的嘲笑、社会的冷漠这一深层次原因是可以被学生理解的。孔乙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设计为:学生通过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能深切感受到社会冷漠对孔乙己的打击,从而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总之,我们的目标设计必须要摆脱传统政治化,转向人格培养。二.教学手段:固化向个性化转变长久以来,谈及语文教学手段,总是让人想到讲授法、提问法等传统教法,这样的教学模式加上传统经典作品作为教学文本,常常会形成“一言堂”的现象。笔者对此提出几点建议:1.淡化政治,开启精神“对话”,解放固有的鲁迅形象部分学生之所以会谈鲁迅而色变,很大原因就是战士形象的鲁迅过于深入人心了,产生了抵触心理。所以,将鲁迅从概念中解放出来,是第一步。“鲁迅是近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等政治色彩浓厚的介绍大可不必再出现在课堂上。每个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鲁迅,学生应在精神层面上通过文本自行对话鲁迅。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和鲁迅相关的文章,如萧红纪念鲁迅先生、阿累一面等。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其它资料让学生对鲁迅有一个更全面清晰的认识,了解到鲁迅除了“横眉冷对”的一面,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2.转变教法,创造合理情境,尋找生命契合点学生与鲁迅的年代相隔太久,走近文本很容易,但走进文本很难。这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法,利用多方资源创造合理情景,寻找鲁迅与学生间的生命契合点。祝福这篇文章,传统教法是按教参建议,讲祥林嫂如何被四大权压迫等等。而钱理群曾谈过另一种教法,将祥林嫂定位为“一个不幸的人”,继而发问:“不幸在哪里?作者怎样写不幸的?”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可见,教法的转变应根据文本和学生情况调整,笔者在此提供几点想法。(1)删繁就简,寻找教学切入点鲁迅作品比同学段其他课文篇幅长、难度高。因而在教学中,可按照“长文短教”、“深文浅教”的方式,针对教学目标,从文本中寻找串联教学环节的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看似的矛盾之处。如孔乙己中:“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据此提问:孔乙己是谁?他怎么死了呢?到底死没死?切入点可从标题出发,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两个地方有何不同?将两个地方对举起来写,是衬托,还是对比?切入点可以是某一个中心词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扣住“乐园”提问: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具体表现在哪里?百草园是乐园,那三味书屋是什么?(2)重视朗读,品味个性化语言鲁迅语言有色彩美、韵律美、镜头感等特点,通过朗读,才能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产生感悟和情感体验。语言的色彩易引发学生的联想。如故乡中的两个画面,一是童年的故乡:深蓝、金黄、碧绿;一是现在的故乡,仓皇天空、萧索荒村和麻木的人。对比之下,自然能体味到其中的悲凉。语言的韵律更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动荡。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语言极富韵律,读来荡气回肠,若之前已经了解了三一八惨案,更加会激起学生的震撼。语言的镜头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场景。祝福最后一节描写节日里雪花飘飞、爆竹声响的画面,镜头感十足,美好的“祝福”中再无人想起祥林嫂了,对比反讽之下,主旨尽显。(3)比较阅读,加强课堂互动性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对话的过程,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互动与交流。注重文本内部的比较阅读如祝福祥林嫂肖像的对比。注重互涉文本的比较阅读。人教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两文就编排在一起,以便比较探究。3.转变学法,要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与“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策略同样应重视。(1)构建作品时空背景,多角度理解文本学生可通过来建立时间线或空间图画,以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提出个性解读。鲁迅作品中的散文和小说非常适合整体构建的方法。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可按时间线构建青年时期前的鲁迅生活经历,若加入呐喊<自序>,那这部分便更加完整;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祝福可按照地点建立以绍兴水乡为原型的生活空间。事实上,散文和小说背景相似,人物多有重合,可以作为整体建立时空背景。时间线:幼年在百草园玩耍进入三味书屋读书父亲病重,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外出求学求学日本,与藤野先生交往因幻灯片事件决心弃医从文从事文艺运动空间背景:主要是鲁镇、平桥村、赵庄这三个地点,以鲁镇为中心,若加上选修和读本里的鲁迅作品,还可以加上未庄。迅哥儿家住鲁镇,外祖母家在平桥村,赵庄是距离平桥村五里的大村庄。教材中所有小说的背景都是在这三个地点上建立起来的。社戏中迅哥儿离开鲁镇,随母亲到平桥村的外祖母家消夏,因平桥村较小,常与赵庄合请戏班子,这才有了迅哥儿与小伙伴撑船看戏、吃豆的故事。故乡中长大成人的迅哥儿回乡卖房,遇到从前的伙伴闰土,心生感慨。孔乙己、祝福是以鲁镇为背景。这三个地点皆以鲁迅故乡绍兴为原型,风土人情、山川景物、社会生活都非常靠近。时间线与空间背景相加,构成一个文学世界。(2)聯系鲁迅作品选读,激发课外阅读活力中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正确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可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教师要学会发挥任务驱动的作用,将阅读与其他工具性活动联系。如阅读与写作结合,让学生写一写读后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通过这种方法,也能拉近学生和鲁迅作品间的距离;阅读与口语表达相结合,教师列出阅读篇目,让学生自由阅读,并在课上请几位学生谈谈阅读感受,增加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到阅读中的疑问往往是最有价值的,很可能是思维的增长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去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可以同学合作、可以借助网络力量等。比如很多学生在阅读鲁迅作品时,总是对不符合现代规范的语言感到阅读不适,这时需要教师点拨,让学生们小组合作,找出鲁迅作品中的这些“不规范”用字,并且改成现代语言,看看是否能从中找出鲁迅用字的规范和特点,查找资料寻找“不规范”的原因。三.评价机制:应试化向发展性转变考试本应作为教学的评价尺度之一,如今却异化为教学目标,将教学限定在了应试的怪圈中。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必须转变。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的中心是发展评价。要求充分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过程。具体到鲁迅作品教学中,则是要求评价不以考试内容和技巧为标准,重在学生与文本、编者、作者、教师的对话,从而体现在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当然,实践性知识和技能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孔乙己一文,全文以“我”,一个小伙计的视角来讲故事,那么让学生选择孔乙己、酒客、掌柜等人的视角或是全视角的方式重写故事,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既训练了写作,又可以看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真实感受。另外,评语是非常重要的,当以鼓励和发展为主,肯定学生的个性解读,让学生更加有信心地学习接下来的课程。总之,在现有的教学困境之下,关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方式必须改变。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理念、提出教学策略,运用于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师“教”的策略和学生“学”的策略,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第2篇: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语文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教材参考书以及其他辅助性设备资源等。课程资源的提出反映了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力保障。作为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并加以利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课标实施的基本条件。中学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慧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与利用,这有助于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质量。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涵义与类型,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一般的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两种。因此语文课程资源不仅包括教科书,还包括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资源。充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保障,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多方面的。1以人文本,让师生资源呈现多彩魅力从教师的角度来讲,语文教师承担着母语教育工作,本质上决定了语文教师自身即是课程资源。在教学中,语文教师的思想情感、人格魅力、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素养等,都发挥着课程资源的作用。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对着教材、教参照本宣科,而应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创造性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案,这是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日常审美情趣等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也应重点关注。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就会更乐于学习。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因势利导地展开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但因为经验、兴趣、智能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在潜能的发挥方面也有所不同。其实,这种差异也是语文课程资源。潜能和差异的开发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可以借助合作型学习方式,使本来就有差异的学生在平等互动、多向交流中获得资源的优势互补。这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良好途径。2活用书本,让教材资源发生多种功能教材做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有其本身的开发利用价值。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语文课程在提供工具性的同时更注重“目的”本身。运用语文教材资源时要从静态语文知识观中超脱出来。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要立足于讲教材讲知识,更应让教材中的知识形象生动起来。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等方方面面。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载体,还承担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丰富生活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诸多任务。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性地利用课程,有选择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挖掘和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教材,无限度扩大教材所蕴含的丰富资源,主动理解与探索,并力求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获得教材以外的内容,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学习内容,把教材和读本结合起来,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到最大化。3结合特色,让校本课程开启智慧之门课程资源的选择和优化是校本课程设置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改革的推动,校本课程的研发和实践成为许多普通初中的重点研究课题。通过利用大量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构建新的课程资源,能够使好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并充分应用到当下的教育活动中。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背景下,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目标和特性都体现出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发校本课程更能让学生了解语文学科,并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语文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体现。更多还原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根据学校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往往内容新颖、形式活泼,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宝鸡市是青铜器之乡,是周礼文化的发祥地。由此开发的周秦文化课程、青铜器爱好者社团组织等都属于校本课程的范畴。因此,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地理位置的特点或文化特色,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些综合性的校本课程能够真正的开启学生的语文智慧之门,也能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增添色彩。4营造气氛,让学校及社会资源活化语文学习过程学校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在各种课程资源中是占首位的,例如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教学音像资料、黑板报、文学社团、广播站、宣传栏等都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平时的学习中,语文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有利于语文学习的校园环境,赋予一些常见的校园设施以生命活力,以熏陶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墙上张贴学生的优秀作文、书法作品、读书笔记等,在教室角落设置“图书角”、“阅读栏”等。同时还可以举办和语文相关的学习活动,例如经典诵读、诗词大会、作文大赛等。这样有利于语文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感受语文、学习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叶圣陶先生认为應该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面。除了校园语文学习氛围的创设,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还可以立足于社会、自然环境之中。语文课文所呈现出的大多都是社会生活或自然环境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取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教师在教授课文时应尽量把自然、社会生活的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之中,让课文和生活相互融汇贯通。同时,教师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资源的理解感受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课文知识,这也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方式。5优势互补,从学科融合中赢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学科融合”的指导思想,善于把相似学科和边缘学科积极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之中。这样的学科融合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加学习的深度、广度和厚度,还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大语文”意识。例如,自古文史不分家,在讲授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秦王纳谏等课文时,语文教师就可以将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渗透其中,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理解当时战乱环境下这些游说于各国的谋士的机智与勇敢。此外,语文学科还可以与政治、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进行交叉,从而开发出新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将各学科的丰富内涵渗透到语文课堂之中,这样的语文课程才不会因为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显得单薄,同时这也是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体现。6媒介辅教,利用多媒体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环境。在当下的网络大環境中,采用多媒体的各种教学手段,将各种音频、视频引入语文课堂,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文学欣赏、多媒体课件等均可以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可以通过播放王菲演唱的流行歌曲明月几时有来丰富课堂内容辅助教学;在学习古诗词课文时可以找到一些朗诵范本来指导学生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除此之外,影视资源经过语文教师的开掘,同样也可以应用于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曹禺先生的雷雨时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话剧雷雨进行教学。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播放影视剧中的林黛玉进贾府片段以期使文学作品更加直观深入地被学生理解。除了音频、视频两种媒介,图片作为一种更便捷、直观的媒介往往被大多数语文教师运用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以图文为主的教学课件已经成为当今教学中的一种主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将语文课本中文字的内容与图片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课本内容的同时获取到除课本以外的知识。目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进入到深入实施的阶段,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保证。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教材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语文课程资源,不仅仅是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的,而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无限拓展、延伸。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语文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没有界限的,面对已开发和等待开发的这些的语文课程资源,教师绝不能被固定的语文教材和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所禁锢,这样将导致语文学习与生活相分离,从而削弱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现如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还有许多,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积极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环境,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要我们努力去开发,积极去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必将成为语文学习的活水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