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姜夔精选.doc
扬州慢姜夔 篇一:蒿目时困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赏析 蒿目时困难赋深情 姜夔扬州慢赏析 黄进德 这首词的前面有小序。小序语言洗炼,音节凄婉,不膏是一篇声清兼美的小品。它交代了词写作的详细时征询“淳熙丙申(1176)至日(冬至)”、动机“感慨今昔”以及千岩老人的评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黍离,诗经·王风篇名,为悼洁周室衰微而作。千岩老人,萧德藻晚年寓居湖州时本人起的号。萧德藻,字东夫,福建闽清人,南送著名诗人。他,今天已特别少为人所知,但在当时可赫赫有名,诗名堪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埒,白石年少客游,与萧德藻相识,颇受器重。萧尝谓“四十年作诗,始得此友”(齐东野语)遂以兄女妻之。淳熙三年,白石才二十二岁。他与萧德藻相识那么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由此看来,“千岩老人”以下的文字,是后来补加的。词人初到扬州,从城外到城内,所见所闻一派萧瑟景象,触景伤怀,“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自度曲,又名自制曲、自谱曲、自度腔。白石在长亭怨慢序里说:“予颇喜自制曲,初率意为长短句,然后协以律。”事实上,古往今来,举凡乐歌大都先有辞,然后才谱上曲子。在白石往常已有不少词人写过自度曲,如柳永、周邦彦都擅长此道。他们妙解音律,谱起曲来,得心应手。但在这方面,尤以姜夔为最。 姜夔有自度曲十七首。扬州慢那么是写得最早的一首。 词上片纪行,下片志感。 一开始,词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勾起人们对历史的追想。扬州位于淮水东南,宋代置淮南东路,故称“淮左”。竹西亭,在扬州北门外五里,是以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的诗句命名的。往昔令人向往的“名都”“佳处”,待到白石“解鞍少驻初程”的时候,已成一片废墟。早先杜牧歌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赠别)的长街市井,如今已是“尽荠麦青青”。扬州的往昔是“笙歌彻晓闻”(王建夜看扬州市),如今所能听到的唯有“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蒿目时艰,词人不禁为之“怆然”!世事沧桑,其故安在?词里作了极其简括的答复:“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年(1160)、三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尤其是绍兴三十一年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之后,又在瓜洲望江亭,指顾江山之胜,对他部下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因改其亭曰:“不归亭”,并题诗壁上曰:“万国车书久混淆,江南何尚隔华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中兴御侮录卷上)其时,宋高宗赵构吓得魂不附体,一会儿预备流亡海上,一会儿拟意入闽,一会儿又打算遣散百官。正当南宋小朝廷摇摇欲坠之际,幸亏金廷内讧,金主亮被杀,南宋始得稍安。这些史实,在白石笔下概括为“自胡马”以下四句,借物喻人,寄意遥深。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说它“数语写兵燹(xin)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别人累千百言,亦无此神韵”。这一评论是特别精当的。姜词向以神韵取胜。上片纪行,着墨不多,但檃括唐人诗句入词,略略一点,令人引起无尽的遐思。 扬州,自古繁华,是东南都会。它的鼎盛时期是在中唐。据洪迈容斋随笔卷九说:“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河东记说:“至贞元中,?维舟于逆旅主人。于时舳舻万艘,溢于河次,堰开争路,上下众船相轧。”其盛况在唐诗中更是屡有反映。李绅宿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之三:“春风荡城郭,满耳是笙歌。张祜纵游淮南:“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徐凝忆扬州:“天下三清晰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在这些诗人笔下的绿杨城郭,珠翠填咽,帆樯满眼,笙歌盈耳,甚至于连月色也都分外皎洁明朗。这里,无疑带有夸张的成分。但这种夸张描写本身就反映出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扬州是个邈假设仙境的游冶胜地。有的人竟然把“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当作人生最高目的去追求。这,充分说明了在唐代,扬州对人们是多么富于吸引力呵! 姜夔是个风流自赏的落魄公子。他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特别自然地会想到中晚唐之交的名诗人杜牧。因此过片便是“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俊赏,风流俊逸的意思。遥想当年杜牧应牛僧孺之辟,在淮南节度府任事。跟韩绰判官一起,寻访佳丽,征歌逐舞,以好作冶游知名,写过不少风情缱绻的艳诗。流传最广的名句是:“娉娉袅袅十三余,荳蔲梢头二月初。”(赠别)“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遣怀)但,“算而今、重到须惊!”算,揣测、料想,是猜度、虚拟之词。想来假设杜牧重游旧地,一定会为疮痍满目所震惊!接着,又深化一层指出:“纵荳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即便像杜牧那样浪漫的才子,也将难以为情,再也没有心思去写儿女情长了。我们明白,不管是以“荳蔻”为喻也罢,或用“青楼”指代也罢,都在隐晦曲折地反映文士狎妓的轻薄行径。妓女,在我们看来,是城市经济畸形开展的产物,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却是都市繁华的意味。白石在这里,是用假设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来衬托扬州的荒凉。从这意义上说,它带有作者自况的意味,比之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委婉有致。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云:“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中晚唐盖系冶游之所,特别是在三五之夜,那儿有玉人吹箫,分外雅致。二十四桥终究是有桥二十四座呢,仍然一座桥的专名?自北宋以来,说法不一。不过,假设从姜词的详细语言环境来看,似是特指一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就“无声”,初无冷暖之别。但词人借助艺术欣赏方面的通感,“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四十九)。不用说,这里的“冷”和“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的“厌”同样出诸词人主观感情的联想,同样是作者移情及物的结果。于“冷月无声”的前头,加上“波心荡”三字,静中见动,越发显示出往昔的“佳丽地”,如今已是繁华衰歇,阒寂无闻,荒凉已极!由此,词人又进一步念及“桥边红药”的命运。扬州芍药素与洛阳牡丹齐名。北宋王观撰扬州芍药谱云:“扬之人与西洛无异,无贵贱皆戴花,故开通桥之间,方春三月,拂旦有花市焉。”物是人非事事休。如今山河破裂,兵荒马乱之际,谁还有赏花玩月的兴会!“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词前小序告诉我们:白石来到扬州是在淳熙三年冬至日。其时,已特别难找到芍药,更不管芍药花开了。因此句首着一“念”字,总领下文,意在说明它只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联想。词以此反诘句煞尾,与杜甫的“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戴复古的“小桃无主自开花”(淮村兵后)一样,都在今昔之慨中暗寓家国兴衰之思,语极沉痛,风格低抑。 全词最明显的特点是运用比照手法。姜夔,作为一位艺术上富于独创性的词人,比照手法在他手上运用得尤为精巧、纯熟而又别致。在这首词里,他从不同的角度刻意渲染眼下扬州的荒凉凄凉。而对往日的繁荣只是往常人的名诗警句天衣无缝地镶嵌入词,借以勾起读者的联想、追想,从而获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今昔比照,昭然可见。 史实昭示我们,扬州遭劫并非始自南宋。早在晚唐僖宗光启年间,毕师铎、秦彦乱起,原先“富甲天下”的维扬重镇,顷刻“庐舍焚荡,民户丧亡,广陵之雄富扫地矣”(旧唐书卷182秦彦传),姜夔却将它撇在一边,而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于“胡马窥江”,如此处理也有助于表露他的“黍离”之悲。清宋翔凤说过:“其流落江湖,不忘君国,皆借托比兴,于长短句寄之。”(乐府余论)这话是有见地的。篇二:【姜夔 扬州慢 赏析】 【原词】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那么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哀叹今日的荒凉,追想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予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思念和对今日山河破裂的哀思。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风光诱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欣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凉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宏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别人累千百言,亦无此神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接着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贫困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出色赏鉴的诗人,假设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本人,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遭到特别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妙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本人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如今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彷徨,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醉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仍然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通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流亡,即便留下来篇三: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教学参考 0529 1801 姜夔扬州慢同步练习 检查我的根底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1)荠麦( ) (2)戍角( ) (3)黍离 ( ) (4)豆蔻( ) (1)jì (2)shù (3)sh (4)kòu 2.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 )(2)荞麦弥望( ) (3)予怀怆然( )(4)自度此曲( ) (5)解鞍少驻初程( ) 答案(1)雨过天晴 (2)满 (3)悲伤 (4)本人创作 (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以下词句应停顿的地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自号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 答案尧章 白石道人 白石道人词集5.北宋时期使词具有较多社会内容的是号称“慢词”圣手的_,因做过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_;开拓题材领域,打破音律束缚,创立豪放词风的是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领袖是_;词风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词派的作家是_。 答案柳永 柳屯田 苏轼 辛弃疾 姜夔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扬州慢,完成610题。 扬州慢 姜 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6.“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那么写出_,这是运用了_手法,抒发了词人_之情。 答案:扬州的繁盛 昔日繁华长街,如今呈现出一片 荒凉景象 盛衰比照 对国事的痛惜伤感 7.“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用了拟人修辞。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借此写出了扬州人民的痛苦,并对此表示同情。 8.“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 9.扬州慢写了哪些景象? 参考答案景象:夜雪初霁,荠麦青青,废池老树,黄昏清角,寒气空城,波心冷月,桥边红药。这些景象写出了扬州遭劫后的荒凉、寂寞,渲染了郁闷悲凉的气氛,景中含情,寄予了感怀家园、伤时念乱的无限痛惜之情,并构成这首词令人回味的意境。 10.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杜牧在扬州生活多年,写了许多关于扬州的,描写了当时繁荣的景象,社会阻碍特别大。姜夔身处名都看到的却是满目疮痍的一座空城,自然联想到他。杜牧的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而浩劫后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综合拓展提升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113题。 点绛唇 丁未冬过吴松作 姜 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贫困。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暗喻本人漂泊江湖之感。随云而无心,那么喻示本人纯任天然之意。 12.试分析“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柳本柔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意味。 1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本人漂泊江湖之意。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意味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6题。 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云隔迷楼,苔封特别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征询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迷楼在扬州,与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炀帝巡幸江都时所建。特别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三国时刘备与孙权在其上共商破曹大计。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驻守京口时曾有“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用典: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北伐时眼见早年手植之柳已长大,不禁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4.对该词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词韵:用原诗词的韵作诗词。使:假使。江皋:江边高地。中原:指北方陷落区。神京:指当时南宋都城临安。金鼓:借代南宋军队。 A. B. C. D. 解析:使君:指辛弃疾;神京:北宋都城汴梁。 答案:C 15.对该词词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与辛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含意一样,均寓有英雄难觅,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一句是赞颂辛弃疾文武风流,豪气四溢,且麾下兵精将猛已作好了北伐预备。 C.“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把辛弃疾比作诸葛亮,认为北伐中原,惟辛弃疾可担大任。 D.“征询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慨年华易逝,功业无成,北伐难以希望。与辛词相比略显消极。 解析:D项,种柳句乃仿辛弃疾口气,与年华易逝无关。 答案:D该词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韵一样,都是“处”“住”“去”“虎”“顾”“路”“鼓”“否”等字押韵。B.该词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均用典较多,且均表达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C.该词着力塑造了一个所崇敬的当代英雄辛弃疾的形象,并在这一英雄豪杰的形象里寄寓了本人的政治理想,即希望北伐成功,国家统一。 D.该词是刻意学辛词的作品,但颇有变化。既摆脱了婉约派之消沉绮丽,亦无豪放派之悲壮雄奇,独显空灵悠远隽雅之致。 解析:B项,姜词无愤懑,只有对辛弃疾的赞颂。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