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公平解读.doc
课堂教学公平的解读陈智琼 赵 正(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南充 )摘 要:教育公平是一个热点问题,课堂教学公平是其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折射教育公平,又左右教育公平。有关的研究不少,但对其概念阐述并不是很清楚,影响了人们对课堂教学公平的认识和把握。为此,本文结合课堂教学的现实,对此进行探讨和思考。关键词:公平;课堂教学公平;内涵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Reflections on Equal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CHEN Zhi-qiong, ZHAO Zheng(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Abstract: Equality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acet of equality in education. Despite the large amount of research done in this area, there is still a great deal of confusion as to its core concept, which affects peoples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is issue. To clear up this confusion, some reflections are offered in view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equality; classroom teaching; content教育公平是广大民众倾心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人类几千年来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它包括四个层次:即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课堂教学公平虽然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微观层面,但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关注课堂教学公平。要正确理解课堂教学公平,首先要对公平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所采用的释义来源于西方,即我国有关公平的翻译资料主要来自西方。“正义”的英文为“justice”,解释为“just conduct;the quality of being right and fair;公平;公正;合理;公道;公理。”1公平,意为fairness,equality(同等,平等,均等),这几个词通常都被翻译为公平、公正、正义。在一般研究中,这样几个词往往是意义相近但不相同。另外,由于公平属于价值范畴领域,每个人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因而对公平的定义也必然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追求公平的涵义也是不同的,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阶级性。正如E.博登海默所说的“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 protean 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以呈不同的形状,而且有极不同的面貌。2罗尔斯说:“它(社会)不仅具有一种利益一致的典型特征,而且也具有一种利益冲突的典型特征。由于社会合作存在着一种利益一致,所以合作使所有人有可能过一种比他们仅靠自己努力而独自生存要好得多的生活;另一方面,由于这些人对他们协力产生的较大利益怎样分配并不是无动于衷的,这样就产生了利益冲突,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原则来指导各种不同的有关利益分配的权利和义务,并以此来确定社会合作带来的利益和负担的分配原则。”3从内涵上来讲,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以主体价值为尺度的评价性范畴,而不是对客观事物及其特性、状态的描述性范畴。而从外延上讲,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但这种价值判断并非可以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许多社会现象都无法用公平来衡量。只有在针对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时,公平才具有意义。公平“指出在人们中间哪一些相似与差异是与权利与义务有关的,利益要怎样划分才是适当的。”4由此可见,公平本质上依赖于如何规定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怎样根据这种规定确定利益的分配方式。一、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教学”一词在意义的广狭上,在侧重的方面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古今中外的有关教育论述在使用这个词时,含义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教学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讲就是指,从教者指导学习者以一定文化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狭义上所说的教学就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也有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交互性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学校教育的主体部分,学校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它是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个有固定学生人数的班级,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选择各种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本论文中所提到的课堂教学,仅指在学校范围内,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现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的活动。根据以上对于公平以及课堂教学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公平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享有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平等对待不同个性及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学方式或方法,区别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从这些规定性来看,所谓课堂教学的不公平问题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公平性的缺失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个定义体现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因材施教的确是课堂教学公平的内容,但因材施教还有一个前提,即“有教无类”,或者更准确地说,因材施教保证了学生的基本权利,它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得到基本的发展。其次,学生的学业成就能否代表学生的发展状况。现行的教育选拔规则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水平的高低成为学生获取社会资源的一种主要凭证,把教学公平定位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学业的成功,旨在保证竞争机会的均等。机会均等意味着一种比较,只有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进行竞争的背景下才有意义。一群人为了一个目标根据相同的规则进行竞争,其结果可以用相等或不等进行评估。因此,要求的游戏规则是竞争者拥有相等赢得胜利的机会,而不是拥有相等的胜利的结果。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成功或失败,因此,如果竞争在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话,它不仅导致新的不平等,而且揭示了某种先行的因素的影响。竞争如果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进行,那么拥有社会资源最丰富者总是最有可能赢得胜利,所以,以某种角度讲,这也是不平等的。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学业成就当然代表了人的发展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全部,任何一种关于教学的研究,如果不能促进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没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也是如此。第三,教学公平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方式或仅仅只是对教学方法或方式采用的判断吗?回答是否定的。李秉德在教学论中认为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课堂教学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教学方法或方式的价值是中立的,无所谓公平与否。如讲授法,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这是无法判断的。课堂教学公平是运用公平理论对教学活动的考察,是教与学关系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基本尺度。课堂教学公平应该具有公平理论的一般特征,但是课堂教学公平又不应该是公平理论在教学领域的简单移植,它是教与学的集中体现。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课堂教学公平应包括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公平的目的是保证学生的基本发展,促进学生的适当发展;第二,课堂教学公平是教师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第三,这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必须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并且是有效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二、课堂教学公平的发展形式从班级授课制产生起,各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几经变换,但最基本的教学模式无非是以群体定向或以个体定向两种。那么我们按照教师对待学生的方式可把课堂教学公平思想分为两种:群体性公平和个体差异性公平。(一)以群体统一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思想形成于班级授课制产生、确立及其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思想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放在对学生共同性的关注之上,“相同的就是平等的”是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群体性公平在早期阶段强调教学过程平等就是公平,而在后期阶段则转而强调结果平等才是公平。这种群体性教学公平的潜在公平观就是:学校负责给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生则利用这种机会。因此,它要求学生应该扮演的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角色,即只要学校提供了机会,学生就有责任自己去利用该机会,从而取得较高的成就。反之,学生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种机会发展自己,对他来说也是公平的,因为他没有付出过。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教学在不同条件的个人身上所得到的只能是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学生本身的差异成为不平等发展结果的根源,而过于统一和缺乏灵活性的课程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教学公平观在我国仍存在较大的市场,其表面上是给了每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但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学生的机会在实际上是不均等的。因此,在20世纪,过程公平观的教学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批评。针对传统班级授课制单纯注重教学过程的统一而忽视学生差异所造成学生发展不平等的状况,20世纪初期在欧洲和美国兴起了教育革新运动。革新运动强调要关注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提倡个别化教学或者说是个性化教学。然而,又由于过分强调学生智力方面的差异而很容易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为弥补这两种教学思想的缺憾,出现了一种强调学生最终发展结果相同的教学公平思想。这种思想认为要为每个学生提供有差异的教学,最终使每个学生获得相同的学习结果才是真正的公平,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学结果公平思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顶峰,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差异,吸收了传统班级授课制和个别化教学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它们的不足。为了适应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课堂教学应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从教学中获益并达到相对统一的结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公平。教学结果公平思想认为,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本质上具有相似性,因此,在同一群体中他们是平等的,理应得到平等的发展结果。教学结果公平思想相对教学过程公平思想前进了一大步。因为它已经从平等的表面转向了实质,部分地从学生之间形式上的平等转向了实质上的平等,使学生的平等权利得到了一定维护。教学结果公平思想现在仍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人们仍然重视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获得统一的结果。但是,由于人的能力是多元的,发展方向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在接受教育后可以获得相同的发展结果。因此,现在的结果公平思想将统一结果的获得与有差异的教学过程相结合以实现课堂教学公平。(二)以适应个体性差异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公平个别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每个儿童都是具有特定的智慧能力和教学需求的独特的个体。早期个别化教学主要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智力差异两方面来考虑课堂教学的公平问题。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革新运动中,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要把儿童本身的特点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并把儿童个性的充分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他认为发展就是学生个性和独特性的展现,教学就是为每个学生的独特发展提供充裕的空间。教育上的平等就是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学校教育,从而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为这种教育而设定的教育目的是随时可变的,即因儿童的不同而不同,随着儿童的成长或教育者的经验的丰富而变化。只有这样做才能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平等地位,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意义,使教育目的真正指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学生个性的差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完全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发展“个性”,就很可能使教学陷入无序和混乱中。20世纪初期随着智力测验的兴起,学校开始按照学生智力高低分别展开教育教学,或设立不同类型的课程,或开办不同类型的学校来应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公平是指人人都有机会选择进入“性质种类不尽相同,但彼此地位相当”的“适合”个体发展的班级或者学校就读。我国目前仍比较流行的划分重点学校或在同一年级中开设重点班级的做法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这种思想主要针对个体意义上学生的平等发展,公正和平等的教学应该顾及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符合其自身状况的发展。但在实践中,这种办学模式往往演变为完全按照学生智力的高低不同而划分并实施不同的教学,使得精英教育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这种教育片面强调智力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心理及其个性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了自己与他人之间在智力上的不平等。20世纪50年代个别化教学制度从同质分组走向异质分组,再走向多种小组的灵活结合,总体上呈现了个别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即以个体差异为出发点,以儿童兴趣与需要为中心,以班级教学的调适与分化为基本方向,以每个学生的能力与个性发展为目标。5这在早期个别化教学制度的基础上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且日益成为今天与明天学校教学的主流。三、课堂教学公平的特点(一)平等性平等性可以说是课堂教学公平的最基本的特征。它的基本涵义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各自存在着不同的差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特点、意志水平等的差异,无歧视地对待每个学生。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个体,是一个求知的个体,他们之间有其共性的东西,同时又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个性,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意志、思维。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成绩、性别、性格差异而不能一视同仁。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无歧视地对待每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权利。同一班级中的学生群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包括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生人格、意志等方面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应成为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借口。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认识到人人都是平等的人格主体,学生也不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人格上都是一种完全平等的关系。我们强调课堂教学公平的平等性,就是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人格,不能为了效率或其他什么原因而牺牲任何一个学生的利益。课堂教学的平等性特征就要求教师无歧视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不同的性别、性格、心理的状况和不同家庭背景的每一个学生。(二)差异性差异性的基本含义是指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在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区别对待不同的个体,教学的进度和难度以及采取的教学策略要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学生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意志、想法、学习习惯与方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式是教学的重要追求,但是同时又不能消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抹杀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这并不是我们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也不是我们提倡的课堂教学公平精神。我们想要的公平的课堂是承认人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只不过这种差别对待要以尊重与平等看待每个个体为前提和基础,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活动更加公平,认真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习惯和思考方式,使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来设计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学习方式以及创新精神,不压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要。可以说,教学公平的差异性的特点也就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强调的因材施教,这种差异性可能由于进一步的教学导致学生中差别的增大,从而形成新的不平等。为此,为了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学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低或出身不利的受教育者,即在这些学生的身上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三)发展性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人才培养活动,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所有人的发展。发展性的主要含义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所有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尽可能地促进每个人在自己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使每个个体的自身价值得到相应的增加,以此提高整个组织的共同价值。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不能是任务式地完成算数,教学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要面向每一个学生,这是教学公平的最高要求。所有教师应该把这一特征铭记在心中,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作为主要的目的和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公平。课堂教学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期盼,是促进教育公平逐步实现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公平所具有的特征平等性、差异性、发展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教学公平的实现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该将其视为自己教学活动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课堂教学公平思想及其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情状总是和特定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提出课堂教学公平的思想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提高整个社会群体的素质。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我们今天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公平,哪些已经做到了,哪些还存在不足。做得好的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不足的要不断改进,尽可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最优化、最全面、最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注释:1 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617.2 博登海墨.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38.3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4 美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6.5 高文. 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0:262.参考文献:1 鲍传友.课堂教学不公平现象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2 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 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5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6 尚金鹏. 论合作学习与教学公平J. 现代教育科学,2004,(2).7 唐自胜. 教学公平的几种表现形式J. 当代教育论坛,2005,(3).8 李润洲. 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J. 教育评论,2002,(5).9 胡劲松. 论教育公平的内在规定性及其特征J. 教育研究,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