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doc
-
资源ID:56201688
资源大小:41.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doc
人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中考真题精选【含答案】七下5伤仲永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2、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结合原文1分,说出理由1分,共2分)3、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联系实际1分,二者关系2分,关系阐述清楚严谨者可酌加l一2分) 15孙权劝学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用自己读书的切身体会来劝吕蒙学习的。2、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成语:刮目相待 启示:示例: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孙权劝学的内容。本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长进的故事。20口技1、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2、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第三个:失火、救火。3、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下面所选各句属于侧面描写的是: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0狼1、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 ”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2、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八上21桃花源记1、文中最后写剂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后无人“问津”,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暗示桃花源只是一个虚构在当时条件下无法实现的理想社会。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2、在陶渊明的眼里,“桃花源”为什么是理想社会?用自己的话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说明。 环境优美 社会太平 生活安逸(安居乐业、丰衣足食)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4、诣太守,说如此。如此包括哪些内容?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归途中做记号。22陋室铭开篇从山水写起,有何作用?这是比兴手法。比喻类比引出中心,惟吾德馨。2、结尾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22爱莲说1、爱莲说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陷居避世;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2、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示例1:我喜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示例2: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3、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喻“君子”的高尚品格是什么?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23核舟记1、从本文段看,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料体积小;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富有诗情画意。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第段的结构形式是?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是?空间顺序 (1分)总分(1分) 原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关闭,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有苏轼的诗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发读者的想象。3、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刻上的这16个字有什么作用?说明核舟工艺的精巧(或:说明雕刻者高超的技艺)。表明主题是赤壁泛舟。“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选自苏轼的后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选自苏轼的赤壁赋。24大道之行也1、“大同”社会的纲领是什么?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第一方面:人人都能受得社会的关爱。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三方面:贷尽其用,人尽其力。 3、“大同”社会与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吗?请你对“大同”社会、“世外桃源”做出评价。“大同”与“世外桃源”有相似之处。人与人之间都是自由,平等互爱,和睦相处,是一个理想社会。26三峡1、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2、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3、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7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情感?作者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27记承天寺夜游1、“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解析:考查“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解答此题一是要结合语境,把握题干活所给信息“沧桑凝重”,二是要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考虑。2、仿照示例,赏析文中的句子。(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28观潮1、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用杨诚斋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的概括,既呼应了第一句,又为下文做了铺垫。2、概括课文的段意。第一段,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第二段,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复杂的演习,动静相衬的写法。第三段,弄潮健儿的英姿。第四段,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衬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29湖心亭看雪1、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都描写了雪景和人的活动,但所表达的感情完全不同,请简要分析。湖心亭看雪表达的是作者清高自赏和淡淡的愁绪(1分);江雪表达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1分)。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笔。4、湖心亭看雪写的是雪后的西湖,西湖写的是春天的西湖,试比较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答出“白描”即可)(1分);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1分)。八下21与朱元思书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水的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2、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你从中读到了什么?避世退隐,热爱自然。3、这一封书信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形声兼备,虚实相间,动静互见,骈散相间。22五柳先生传1、找出文章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你最喜欢哪一点?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宴如也。常著文章自娱。2、解释“好读书,不求甚解”。表现了陶渊明的什么?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陶的读书是求精神上的安慰,不是荣利,率真自然。3、课文“不”突出与世俗不同,三大志趣,又表现了什么?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率真放达,安贫乐道,自得其乐,淡泊名利。4、文章三个典故的作用。箪瓢屡空,颜回比五柳先生,安贫乐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黔娄之妻,清高。无怀氏,葛天氏,纯朴自然。23马说1、理解食马者,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伯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2、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3、今天,如何当千里马?4、找出全文的“食”字,分别注音解释。一食(shí)或。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24送东阳马生序1、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2、作者将自己求学时的“勤且艰”告诉马生,用意是什么?(2分)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3、宋濂对“乡之先达”持怎样的态度?你怎样评价这种师生关系?对乡之先达,宋濂毕恭毕敬,“色恭”“礼至”。4、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濂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守信用,刻苦好学,博览群书,虚心请教,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5、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 作对比,体现作者 的精神追求。(2分)缊袍敝衣(粗袍敝衣) 不畏生活艰难刻苦读书。26小石潭记1、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描写潭水的清澈。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正面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潭水的清澈。27岳阳楼记1、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2、理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出的“迁客骚人”不同的感触,即悲与喜两种不同的心境。“或异二者之为”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瘦自然风物好坏的影响。3、世上因好文好诗而闻名的景观很多,岳阳楼就是因文质兼美的岳阳楼记而名满天下的。然而与众不同的是,岳阳楼更令许多仁人志士向往。阅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岳阳楼记道出了许多任人志士的心声,即旷达的胸襟、远大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的情怀。4、岳阳楼记成为千古不衰的名篇,主要原因是什么?语言美:多用对偶句,骈句与散句结合;精神美:思想境界高尚,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情感丰富;叙述、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28醉翁亭记1、“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常用来表示什么?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与民同乐。3、读了上文,你认为太守欧阳修“醉”的原因有哪些?不胜酒力;与民同乐;陶醉山水;自得之意。4、醉翁亭美在何处?山水相映,朝暮变化,四季变化,动静对比。29满井游记1、从全文看,第段采用了什么手法?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2、翻译本文的画龙点睛的句子,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明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3、举例分析白描,拟人,比喻的妙用。体会作者的情感。白描,“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简练,鲜明。春回大地的喜悦,欣赏和赞美。九上21陈涉世家1、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2分)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2、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4)有鸿鹄之志3、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4、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士卒们希望和信心5、这段文字中最能凸显陈胜、吴广智谋的两个字是:故,诈。22唐雎不辱使命1、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2、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文中秦王对唐雎的态度、情感有一个变化过程,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愤怒,威胁,害怕(色挠)。4、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语言(或“对话”)描写。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3隆中对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2、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孙权“贤能为之用”刘备“总揽英雄” 3、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对曹操“不可与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4、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24出师表1、你从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诸葛亮是一位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的贤臣。2、诸葛亮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了哪些建议?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3、“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从作者回忆的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 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每层意思占1分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4、陆游在感状中说“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足可见此文传唱千古的原因在于作者凛然正气中所蕴含的耿耿忠心细读此文,指出作者“忠陛下”之“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积极献言,提岀三项建议(或答“提岀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积极荐贤,安排内政、军事人才(或回答“推荐人才”) 平定南方,使后方稳定,得以岀师北伐 积极筹备北伐,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作准备。九下17 公输1、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2、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3、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2)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1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文中体现了孟子的怎样的治国主张?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回答。要施行“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2、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2、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可以增长才干,取得成功。 3、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9鱼我所欲也1、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2、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大量使用排偶居,有节奏感,文采,气势。比喻,形象,有说服力。3、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20庄子故事两则1、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志向高洁 功名利禄2、这一场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欣赏庄子,因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21曹刿论战1、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2)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2、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这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特点?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担心齐国有埋伏) 表现了曹刿沉着、冷静、谨慎的特点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4、作者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突出了曹刿的远谋。22邹忌讽齐王纳谏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等。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2、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3、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高明在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齐王,使他乐于接受(或高明在现身说法,使齐王容易接受)。23愚公移山1、下面两人说的话,在表达的意思和情感上有无异同?请作简要说明。(3分) 愚公妻:“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意思上的相同点,1分:都是对愚公移山这件事的怀疑(质疑、产生疑问、不相信、置疑)。(2)情感上的不同点,2分,愚公妻、智叟的情感各1分。愚公妻是关心(担心,关爱,担忧,忧心,忧虑)(1分),但是写出“关怀”,“爱护”不给2、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顽强毅力。3、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有志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