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doc
教育心理学期末试题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表象、概念、命题建立内在联系;非人为联系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表象建立的符合逻辑关系的联系。)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它是个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4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5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6内部动机:是指诱因来自于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即学生因对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动机。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指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8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指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9图式:图式是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它表征着行动和经验的某种固定的形式,以帮助我们适应外在的环境。10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11概念同化:用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让他们利用已掌握概念来理解。12观察学习:也叫“替代学习”,就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行为。1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14正迁移:在学习的迁移中,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的作用。15特殊学习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16高路学习迁移:有意识的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中的迁移。17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此外还有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18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19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发现学习的首创者是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20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21智慧技能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22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23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认知心理学假定,人的认知结构是在观念的抽象、概括和包容程度上按层次组织的。当学生原有的观念在概括和抽象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时,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24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25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做出解释和预测。26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二、简答1. 简述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可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由其结果控制的。而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行为。2. 强化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消退: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3.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运用行为塑造 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通过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这种方法也叫做连续接近。程序教学 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逐渐加深,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2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答:行为的后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人们是否将重复该特定性为,后果的类型及出现时间的选择能加强或减弱此行为。(1)强化的类型 凡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做强化物。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强化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两类。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二级强化是指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可分为社会强化、信物和活动。同一物体对不同人而言,强化的效果会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2)强化的程序强化的程序指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强化的程序可分为连续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断续强化程序又可分为间隔程序和比率程序。如果在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性强化。如果只在有些而非所有的反应之后呈现强化,这叫做断续性强化程序。教师作为强化的操作者,应当选择合适的强化物已经恰当的方式的组合,以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3 论述 试分析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学生行为塑造中的意义。答:一.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有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后者是有其结果控制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是指有机体在某种情境自发做出的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景发生的高率,即形成了该反应与情境的联系。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一定情境中自然产生并由于结果的强化而固定下来的。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正强化: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刺激)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2、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 3、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 4、消退:有机体做出以前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 三.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复杂的行为可以通过塑造而获得,塑造是指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在学生行为塑造过程中,对其中的部分行为反应进行奖励,忽视其中那些实验者不希望保留的行为反应,通过不断的奖励、强化而塑造出一种基本上是全新的行为模式。学生行为的塑造与改变,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掌握与讲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评价和促进差生转变,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行为等方面,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4.简述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的过程。答: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的习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研究,系统地形成了他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与存储。在复制过程中,观察着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景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问题的基本看法是,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的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5.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P42)答:定义: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班杜拉提出的,运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启动和改变。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来源:1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成功的经验、反复的失败 个人的直接经验) 2替代性经验。3言语劝说。4情绪唤醒。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感,只有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扰时,更可能期望成功。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行为的表现。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6.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答:加涅根据人类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以下五种:(1)言语信息的学习,指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的学习。(2)智力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3)认知策略的学习,指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4)态度的学习,指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5)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7、简述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1974年,加涅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有关研究,提出了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这一模式建立在人对计算机的类比基础上,把人和计算机都看做是一套符号操作系统,并用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术语来描述人的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认为人的学习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接受、加工、存储和提取几个环节。(2)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并提出了每个阶段的教学设计。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8.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答: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所谓实质性联系,是指新符号或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观念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建立内在联系,而不仅仅是字面上的联系。非人为的联系,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表象建立的是符合人们所理解的逻辑关系上的联系,而不是一种任意附加上去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和命题学习。(2)接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接受学习。这种学习主要适合于年龄较大、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9.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布鲁纳认为,学生学习知识,主要是通过类别化的信息加工活动,积极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或知识的类目编码系统的过程。(1)认知结构,就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介意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乃是一套类别以及类别编码系统。(2)学习是类目化过程。人们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类目编码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或者是借助已有的类别来处理外来信息,或者是由外来信息形成新的类别,这种将事物置于类目编码系统之中的活动,成为类目化活动。布鲁纳进一步提出,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地进行类目化活动以形成编码系统,应该向他们提供较低层次的类目或事物,让学生“发现”高层的类目编码。这也是布鲁纳提倡的“发现法”学习的缘由。10. 学生学习的特点有哪些?(1) 主要掌握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的习得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习从现有的经验、理论开始,同时补充以感性经验。从总体上来说,学生对间接经验的学习是主要的。(2)学习的时间有限。学生的学习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社会的要求,因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能够保证在较短的时间内采用特殊有效地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3)学习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学生的学习更多的不是为了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了适应将来的环境,当学生意识不到他当前的学习与将来生活实践的关系时,就不愿为学习付出更大努力。11.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根据调查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12.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对学习的看法。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大类。(2)对教育的看法。人本主义认为教育与教学过程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他还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教师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3)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A 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B 开放课堂模式。C 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4)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要评价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自由学习、自我指导学习有力地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等学派对教育心理理论与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教育革新。但他片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使的教学不恰当地拘泥于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爱好,忽视了教师和教学的效能,忽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主导性13.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答:(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创造。(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13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答: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主动信息的建构者,及综合改造学习者头脑中已经存在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学习者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的。3学习的情境性 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环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1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答: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可归纳为以下六种原因:(1)能力,个人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2)努力程度,个人反省在工作过程中是否已经尽力; (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断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4)运气,个人自认此次工作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情绪状况是否影响工作; (6)其他,个人自认为这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种原因外,还有没有其它影响因素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1、因素来源:能力、努力程度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2、稳定性: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易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都不稳定。3、可控制性:在此维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都是个人无能为力的。15.教育心理学有哪些研究内容。答:(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方面:学习的本质。主要探讨学习的实质、学习的过程与一般的学习规律。第二方面:学习的过程。主要探讨各类学习的过程与规律,包括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薛恒学习策略的学习,学生智力与创造力的学习,学生品德规范的学习等问题。第三方面:影响学习的因素。主要探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包括动机因素、认知因素和人格因素等对学习的影响第四方面:教学与管理。主要探讨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同时研究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的教师的心理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16.简述学习迁移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答:(1)概括化理论也称为经验类化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来的(2)贾德认为先期的学习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期的学子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原理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运用于两种学习当中。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要素是知识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通过概括形成了能够泛化的共同原理。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这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对原理了解、概括的越好,对新情境中学习的迁移也就越好。(3)概括化理论给学习迁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阐明了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境共同原理的概括,除了与学会原理、原则有关以外,还与学习材料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能力因素有关,因此对原理的概括有着较大的年龄差异,年幼的学生要形成原理的概括就不容易。17.什么是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的类型有哪些?答:(1)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类型:第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第二,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第三,根据迁移的范围,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前提第四,根据迁移的程度,迁移分为近迁移和远迁移第五,根据迁移的路径,迁移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18.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学习材料的特点。(2)经验的概括程度。(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 19.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答: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必须兼顾科学知识的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还要考虑教学时间和教法上的要求,力求以最佳的教材结构展示给学生。(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是按层次组织的一种网络结构,最具包容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端,下面依次是包容范围较小的、越来越分化的观念。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的发展。(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有效地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迁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之,教师要在充分理解迁移发生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每一次正规与非正规的接触中,都注意创设和利用有利于积极迁移的条件和教育契机,以此促进学习迁移。20.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在众多关于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阶段或步骤中。(1)认知阶段认知阶段的任务是学习者了解要完成的任务。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重点,掌握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2)联系形成阶段联系形成阶段有时又称为定型、联系阶段。在该阶段某任务的各个成分之间有了一定的协调性,而认知阶段只是一个大体的调整。(3)自动化阶段这是动作的协调和技能的完善阶段,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总之,动作技能的形成需要从领会动作要点和掌握局部动作开始,到建立动作之间的有机联系,最后达到整套动作序列的自动化的过程。三、论述1. 试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需从以下四方面做起:第一,激发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它们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此外,向学生提出他们现有知识无法解答的问题,挑战他们现有的理解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由此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第二,设置合适的目标。教师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其实现。这种目标确立策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第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通过为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选择难易合适的任务,让他们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其次,让他们观看和想象那些与自己差不多的学生的成功操作,通过获得替代性经验和强化来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错误判断,形成正确的自我效能感判断。第四,训练归因。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哪些。2. 试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及其对于教育的意义。(1)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论的修改和完善。他改进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他的道德发展阶段论。(2)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分为三个水平六阶段:水平一:前习俗水平 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 以满足社会舆论期望、受到赞扬为道德判断的依据。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 这个阶段的人已经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与德育的意义第一,由于儿童道德判断和推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赢有所不同。第二,开展道德两难故事讨论,用矛盾的观点看待道德情操,有利于儿童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第三,按照“加一原则”提升儿童道德推力水平。3.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一)、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二)、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特点。学习材料作为学生的对象知识的主要来源,对学习迁移有着重要的影响。(2)经验的概括程度。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概括出了学习中的共同原理,或者掌握了概括化原理,这种经过概括的原理就能有效地迁移到新的学习中去。(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注意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创设对知识应用有利得情境。(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准备状态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如学习定势对未来的学习或活动会产生影响。(5)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结构影响解决问题是提取已有知识经验的速度和准确性,影响学习的迁移。(6)学习策略的水平。 学习策略对迁移的影响是相当广泛的,其主要表现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影响上。(三)、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必须兼顾科学知识的本身的性质、特点、逻辑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智力状况、年龄特征等(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在教材的呈现上也应该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顺序,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加强概念、原理乃至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法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把不同的内容教给学生,要让学生学会学习。(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为迁移而教”4.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a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知识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 b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c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合作学习 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提倡情境性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d.建构主义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注重发挥学习者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探究学习的观点,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主动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生观要求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课程教学改革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大力推进主体性教学;课程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创设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相应,教学评价应当以评价学生主体发展为主要内容。5. 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认知-接受学习理论的价值与局限。布鲁纳学习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A、贡献1)布鲁纳的学习理论是旨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a.布鲁纳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编码系统”。 b.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 c.布鲁纳主张采用诚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2)布鲁纳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要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并应用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将认知发展和学习的理论成果的实际应用,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如螺旋式课程结构。 B局限1)但是,布鲁纳却没有从事原理学习的实验研究; 2)对新信息产生的心理机制却没有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3)发现学习确有费时费力的缺陷。而且,完全独立的发现学习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奥苏贝尔学习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1)贡献1)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学习理论。 2)奥苏贝尔创立并提倡“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是课堂讲授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之一。(2)局限1)避而不谈对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 2)对知识的保持和遗忘的解释则主观臆造的成份太多,缺少客观的证据和实验的检验。3)奥苏贝尔对学习迁移的研究和论述只注重具体知识地迁移,而忽略了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迁移。6.试分析学习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的价值与局限。答:理论: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主要是由信息加工论心理学家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他认为,前一设计及以网络中的知识的激活,它要求信息跨越书本及命题在记忆中被联结。同样的过程也涉及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的迁移,但知识和产生式在长时记忆中以不同的内容被联结在一起时,迁移就发生了。所以,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的放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于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这种重叠的量越大,迁移的量也就越大。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条件行动规则,即C-A规则。C代表行动产生的条件,它不是外部刺激,而是学习者工作记忆中的认识内容。A代表行动,它不仅是外部的反应,也包括学习者头脑内部的心里运算。从产生形式过程看,首先必须经由一个陈述性的阶段,即首先必须使规则以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进行转化,变成个体的产生式,产生是系统。知识应用本身就是一个练习的过程。价值: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而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人的技能,比起桑代克用S-R联结来表征技能更能抓住迁移的实质。安德森的迁移分类四种类型: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迁移。比较全面的概括了迁移发生的各种情况,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迁移的类型和过程是有帮助的,对我们进一步思考知识之间的关系及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转化也有启发意义。局限:对于如何把这种理论与教学和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7.试分析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答:内容:皮亚杰提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表现出具有不同性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意义:皮亚杰从任之轮的观点出发,研究了人类个体的心理起源和发展,并采用临床法对其学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验证工作,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皮亚杰通过一些经典概念,描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揭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某些规律,也证实了儿童心智发展的主动性和内发性。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不是按照个体的实际年龄,而是按照其认知发展的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具有了普遍意义。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年龄差异较大,即使出于同一认知发展阶段内的儿童年龄差异也可能很大,这为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因材施教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8. 试分析加涅信息加工学习模型的对于教学的意义。答:一.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也可用第79页的图表代替):(1)信息贮存库,这是一些资料库,用来保存信息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的智力活动,相当于计算机中用来发布指令、转换信息的各种程序。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二(1)教学目标,加涅将教学目标归纳为五种学习结果。明确提出应把认知策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2)教学过程,他提出九段教学法: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先前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和迁移。(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包括教材呈现的方式、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等。三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启迪:(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学生不能一味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要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3)“组块”理论,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四教师的教应从学习的学生的学出发,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