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doc

    • 资源ID:56210001       资源大小:95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doc

    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编辑整理:魏广东 中国石油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沙盘游戏疗法、EAP主要著作:沙盘游戏疗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材联系方式:qq 手机 第一章 基础心理学知识1 人的心理活动中,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层次,只有人才有意识。2 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有感觉器官;脊椎动物有了脊髓和脑,有了知觉的心理现象;灵长类动物有了思维的萌芽;人类有了思维和意识。3 心理现象是指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4 心理学是一门中间科学和边缘科学。5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6 三个心理学派的主要观点学派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华生查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机能主义詹姆士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意识;本我、自我、超我7 以罗杰斯、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8 自主神经或植物神经:在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器官运动的纤维,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等内障器官的神经。9 根据植物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可将其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他们两者有拮抗作用。交感神经的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的功能则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10 自主神经一般不受意识支配,经特殊训练,意识或意念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自主神经的活动。人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因此,自主神经的活动与情系有着密切的关系。1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几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它由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组成。12 脑干网状结构由许多散在于纵横交错的神经网中的大小不等、类型不同的神经元构成,贯穿于脑干的大部分区域。其神经纤维弥散性的投射,调节着脑结构的兴奋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它使得有机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清醒状态,维持记忆并激活情绪。13 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14 小脑的功能在于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15 大脑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使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16 大脑两个半球解剖结构基本对称,但是功能又不对称,这种功能不对称称为“单侧化”。17 右力手的人大脑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占优势。18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19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20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21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22 视觉的适宜刺激波长为380纳米-780纳米之间的电磁波。23 视网膜是一个由视觉神经细胞组成的薄膜,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视细胞层是直接接收光刺激的感受器。24 视细胞层上有两种视觉神经细胞: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锥体细胞主要集中在中央窝及附近,呈圆锥形,在强光作用下其作用,叫明视觉器官。他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杆体细胞呈杆状集中在视网膜的边缘及附近,对弱光敏感,叫暗视觉器官,它不能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只能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25 从视网膜出来的视神经,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枕叶后端,即枕极的部位产生视觉。26 彩色有色调、明度和饱和度的特性。27 色觉异常的人看到的是物体的明度而不是颜色。色觉异常主要由遗传原因造成,遗传的途径是男孩从外祖父通过妈妈遗传给自己的。28 听觉适宜刺激是16-20000赫兹,最敏感的声音是1000-4000赫兹。29 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30 皮肤痛和内脏痛之间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31 痛觉具有生物学意义,让人们加以自我保护,痛觉最难以适应。32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33 知觉的基本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34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其特性是客观存在和固定的倾向。35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36 记忆的三个过程: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37 艾宾浩斯,使用的记忆材料叫无意义音节,他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先快后慢。38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叫表象,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也较表象。39 表象的特征是:直观形象性、可操作性和概括性。表象在心里过程中起到了从感知象思维过渡的桥梁作用。40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系统。名称编码方式持续时间容量瞬时记忆外界刺激物的形象图像0.25-1秒,声象不超过4秒9-20比特短时记忆语言文字: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形象记忆1分钟以内7±2长时记忆语义编码、形象编码1分钟以上种类和数量都是无限的Ø 短时记忆是可以被意识到的。Ø 长时记忆的遗忘是因为自然的衰退和干扰造成的。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是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4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最主要的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42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又叫求异思维。43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包含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概念所包含的范围。概念的内涵越深,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多,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少,外延越窄;概念的内涵越浅,它所包含的属性越少,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越多,外延越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一种相反的关系。44 影响问题解决得因素:Ø 迁移作用: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Ø 原型启发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Ø 定势作用: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活动的影响。45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言语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言语和语言而这时相互依赖的关系。46 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Ø 言语运动中枢:大脑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的部位,又叫布洛卡中枢,这个地方病变就会得表达性失语症。不会说话Ø 言语听觉中枢:顶、枕、颞叶交会处的额上回,又叫威尔尼科中枢,这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得接受性失语症。不能分辨语音Ø 视觉性言语中枢: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这一顶方病变就会得失读症。Ø 书写性言语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这一处病变会得失写症。47 想象:在大脑里对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新的形象,这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这一过程叫想象。48 梦出现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具有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49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50 注意的特征:Ø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广度大约为7±2。Ø 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Ø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Ø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是:(1)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是熟悉的;(2)所从事的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3)不再同一感觉道,不是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51 需要:有机体内部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52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53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层次较低的需要叫缺失性需要,高层次需要叫生长需要。54 詹姆士兰格的情绪外周理论: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二人都强调情绪与有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重的作用,所以被称作情绪外周理论。55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可以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不学而会的。快乐、愤怒、悲哀、恐惧为情绪的四种基本形式,又叫原始情绪。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56 按情绪状态,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应激。Ø 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Ø 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Ø 应激: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57 人的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58 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解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期目标的心理过程。动机冲突分为四种:Ø 双趋式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Ø 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只能选一个损失大目标避开。Ø 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对自己既有弊又有利。Ø 双重趋避式冲突:多个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利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Ø 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Ø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2 勒温社会行为公式:B=f(P,E) 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情景 f:函数关系;既: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3 社会心理学可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三个阶段:Ø 哲学思辨: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Ø 经验描述: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Ø 实证分析:从描述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4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价值中立原则,但是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是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其他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5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6 个体社会化的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7 社会化的分类:Ø 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Ø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性别、性别角色Ø 道德社会化Ø 政治社会化8 社会角色的分类:Ø 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划分,建立在先天因素上的就是先赋角色,个体努力才获得就是成就角色Ø 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角色行为的规范程度划分,前者行为的规范化成的高,如警察;后者较为自由,如朋友Ø 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的功能划分,前者追求实际利益,后者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为目标Ø 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承担着的心理状态,前者对自己角色扮演较为明确的意识,后者是以习惯为方式行动,如性别9 自我的概念:Ø 自我:议程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使个体对自己存在的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我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认知。Ø 主我与客我: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所有的知识和信念。Ø 镜我: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Ø 自我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和反思自我。Ø 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这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10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11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顺序!)12 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角色失败。13 自尊:自尊是个体对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14 印象形成的效应Ø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影响更大的现象,不熟悉的人之间容易出现Ø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Ø 光环效应:最初的倾向性的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这种现象叫光环效应。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Ø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15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真诚是最积极的中心品质,说谎则是最消极的中心品质。16 中国人重视的他人是“重要他人”。17 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的一种归因倾向的理论。他发现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取决于个体在做这些事情时的努力程度,所以这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的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空者。有些人认为个体生活中的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作用造成的,他们相信社会的安排,相信命运和机遇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努力无济于事,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外部,因此成为外空者。内空者相信自己能发挥作用,外空者倾向于以无助、被动的方式面对生活。18 协变原则:凯利指出,人们的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刺激客体、行为主体以及背景。又称为三维理论。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归因高高高刺激客体低低高行为主体高低低情境19 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观察位置、时间因素20 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比较简单的任务,活动效率随着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1 影响亲和的因素:Ø 情境因素:群体在外界压力的情境下容易产生亲和,压力越大,群体亲和动机越强。Ø 情绪因素:亲和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恐惧情绪越强,亲和倾向越明显;焦虑强度越强,亲和倾向越低。因为焦虑不是由现实原因引起的。22 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传媒的影响23 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成正相关。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24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Ø 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利他的对象特点Ø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Ø 利他技能25 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Ø 社交焦虑: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Ø 嫉妒:具有针对性、具有持续性、具有对抗性、具有普遍性Ø 羞耻与内疚:羞耻是个体因为自己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者在思维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内疚是个体认为自己对实际的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有责任,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26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cognitiong)、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三个成分,所以又称态度的ABC模型。27 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1) 传递者方面因素:Ø 传递者的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态度越好Ø 传递者的立场:如果自我服务的立场则效果差,如果自我牺牲的立场则效果好Ø 说服的意图:如果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如果没有操纵他们的意思,易于转变Ø 说服者的吸引力:吸引力高的说服者更容易说服(2) 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Ø 信息差异: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高威信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越大,引发态度转变量最大;对于低威信传递者,这种差异是中,引发的态度转变量最大。Ø 畏惧: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都会有利于说服。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Ø 信息倾向性:对于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于文华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Ø 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传递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效果好。(3) 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Ø 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已经内化的态度、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既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与个体需要密切联系的态度不容易改变。Ø 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的容易改变,自尊水平高、自我价值较高的接受者不容易改变Ø 个体的心理倾向:在面临态度转变的压力时,态度不容易改变(4) 情境Ø 预先警告: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坚定,预先警告可以促使态度转变;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重要利益相关,那么预先警告则会使其抵制态度转变Ø 分心:如果分心分散了接受者对说服者的抵抗则会有利于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影响了信息的沟通,则会削弱态度的转变Ø 重复:中等频率的重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者过高,说服效果都不会太好。28 海德的平衡理论:人们在态度转变时,往往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的平衡。29 态度的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方法,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投射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其中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30 沟通的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思想交流和情感分享的工具;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协调群体内行动,促进效率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31 现实沟通和虚拟沟通:前者是指双方对对方的角色和身份都有清楚的把握;后者是随着互联网发展起来的一种沟通形式。32 体语即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Ø 目光: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从眼睛中反映出来Ø 面部表情:33 人际距离:公众距离、社交距离、个人距离、亲密距离34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35 自我暴露: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展示给他人,首先是兴趣爱好,第二是态度,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第四是隐私方面。36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37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熟悉和邻近、相似性、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人格品质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因素,其中真诚是最积极的品质。38 从众: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自愿性是从众的重要特点。39 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40 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从而提高了效率的现象,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Ø 结伴效应: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某种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效率Ø 观众效应: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以及观众的表现对活动效率有很明显的作用41 社会抑制: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工作绩效降低的现象,也叫社会干扰42 优势反映强化说:他人在场的时候,个人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43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逍遥,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一般来所,个体在群体活动中付出的努力水平都会下降,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努力水平越低。社会惰化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44 模仿:没有外界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45 塔尔德的模仿律: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三个模仿律:Ø 下降律:下层人士有模仿上层人士的倾向Ø 几何级数律:一旦开始,模仿成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Ø 先内后外律:个体对于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于外域文化46 暗示: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47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Ø 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Ø 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则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与性别也有关系,年龄小,女性,容易被暗示Ø 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如果处于困难情境又缺乏社会支持,则会被暗示48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的事情,是衡量爱情的标准。爱情具有:相异性、成熟性、高级性、生理性和利他性等特点。49 爱情与喜欢三个方面的区别:依恋、利他、亲密50 由爱情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彼此爱的情感会不断减少;有家庭之命结合的夫妻婚后5年,爱情水平高于因爱情结合的夫妻。51 婚姻的动机:经济、繁衍、爱情Ø 上古时代:第一是经济,第二是繁衍,第三是爱情Ø 中古时代:第一是繁衍,第二是经济,第三是爱情Ø 现代社会:第一是爱情,第二是繁衍,第三是经济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知识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实质上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本质在于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哲学角度,皮亚杰认为自己的理论属于内因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2) 皮亚杰心理发展构建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结构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结构,是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对外界事物作出反应的组织方式。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概念。(3)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4) 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心理发展表现为发展过程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典型特征;各阶段发展的秩序是固定的;前一阶段与后一阶段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也是后一阶段的积累过程,先前的认知结构包含并融合在后继的结构之中。皮亚杰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其中受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探索世界的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处于感知动作思维水平,只限于对当前直接感知的环境施以动作。 前运算阶段(2-6、7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特征是把上一阶段获得的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系统,具有了符号功能,考试能够运用语言或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的事物,但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具体表现为:泛灵论一切都有生命;自我中心不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思维的不可逆性只知道A大于B,不知道B小于A;未掌握守恒不知道不论事物形态如何变化起本质是不变的。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处于表象思维水平。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获得了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可以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因此这一阶段认知水平处于依靠具体经验之后次的逻辑思维水平。 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主要特征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约束,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能够提出假设,凭借演绎推理等形式解决抽象问题,其认知活动达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5) 皮亚杰把儿童的道德认知分为三个阶段: 前道德判断阶段(4-5岁):这个阶段儿童还不能判断,他们直接接收行为的结果。 他律道德判断阶段(4、5-8、9岁):这一阶段儿童道德判断以他律为特征,指儿童道德判断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支配,儿童对行为的作出判断主要依据行为的物质很高而不是考虑行为者的主要动机。 自律道德判断阶段(8、9岁以后):自律道德判断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儿童进行道德判断时个人的良心具有了相对的自主权。2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即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的结果;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地解决。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发展的过程式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形成积极地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阶段年龄主要任务良好的人格特征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助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混乱诚实品质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的品质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克服停滞感关心品质成年后期50岁以后获得完善感,克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主要特点是:(1)人格发展是自我逐渐形成的过程;(2)阶段性和连续性统一的观点;(3)人格发展是连续一生的发展过程;(4)二维性的发展阶段说。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社会学习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的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1) 三元交互决定论:在人的心理机能中,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2) 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示范行为学习,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学习。观察学习室最主要的一种社会学习形式。(3) 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班杜拉把自我调节能力放在突出地位。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4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判断随着年龄发展而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大致分为3种水平6个阶段:水平阶段阶段名称特点前习俗水平一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儿童对成人采取服从态度以免受到惩罚二相对论者的快乐主义定向阶段这一阶段个体开始比较行为和个人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图和需要。 这阶段道德判断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特点,即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习俗水平三好孩子定向阶段儿童已经开始从关心自己的需求发展到较为全面地关心别人的需求,从而为自己塑造一个社会赞同的形象。四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个体开始从维护社会秩序角度思考行为的正确与否,认识到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某些行为准则,即强调权威和法律的服从后习俗水平五社会契约定向阶段认识到法律不再是死板的、一层不变的条文,可以通过协商和民主程序来改变六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思维发展有关。在生活中,要让儿童不断基础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以促进儿童道德发展。5 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过程,使婴儿认知的开端。6 习惯化范式和优先注视范式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婴儿感知能力发展的研究。Ø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以后,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通过这个方法研究早期感知能力。Ø 优先注视范式:也称刺激偏爱程序,这种研究方法以注视时间为指标。7 空间知觉的发展Ø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分辨简单的形状,婴儿具有模式化的、有组织的视觉世界,他们喜欢一定成的复杂的世界、信息量夺得图形和他们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某些图形形状,不喜欢没有图案的模式。Ø 深度知觉:6个月的儿童已经具有深度知觉。Ø 方位知觉:儿童发展的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以客体为中心辨别左右。8 记忆的发展Ø 3个月婴儿的记忆保持30天左右,眨眼条件反射保持10天之久Ø 3-6个月婴儿的记忆:学习和掌握的机能能保持数天或数周Ø 6-12个月婴儿的记忆:出现“认生”现象,出现了模仿动作Ø 12个月以后婴儿的记忆: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产生了词语逻辑记忆能力,延迟模仿9 婴儿知觉行动思维具如下主要特点:直观性和行动性;间接性和概括性;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的特点。10 气质:托马斯和切斯按照适应性、生活节律、情绪状态、趋避性将婴儿气质分为三种:容易型(40%)、困难型(10%)、迟缓型(15%),其余35%属于混合型。11 自我意识:个人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婴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标志。按主体和客体我的区分把婴儿自我意识发展分为两个阶段:Ø 主体我的发展(5-15个月):8个月前主体知我认知还没有;9-12个月产生了初步自我;12-15个月,主体自我明确,能将自己与他人分开。Ø 客体我的发展(15-24个月):15-18个月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18-24个月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事情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代词称呼自己和他人的能力。12 游戏是幼儿期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Ø 游戏是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Ø 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Ø 通过游戏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性能力Ø 培养健全人格Ø 增强体质13 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1) 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2) 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3) 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4) 从词数少的短句发展到词数多的长句14 记忆策略的形成(1) 记忆策略的发展:儿童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5岁以前;二是过渡阶段,5-7岁,特点是不能主动运用策略,经诱导可以运用;三是能主动运用策略阶段,10岁以后记忆策略稳定发展。(2) 幼儿运用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不断注视以加强记忆),特征定位策略(捕捉突出特征帮助记忆),复述策略(不断重复需要记忆的内容)。15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具体形象性;不清晰性和易变性;具有符号功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预见性。16 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整个幼儿期自我控制能力随着年龄迅速增长。3岁儿童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不到20%,5-6岁儿童则有80-90%有自我控制能力。儿童自我控制活动区分为4种类型:(1)运动抑制,学会抑制某些行动,学会停止动作;(2)情绪抑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3)认知活动抑制,按问题的难度做出适宜的反应;(4)延迟满足,抑制欲望即时得到满足,学会等待。17 第一反抗期,大约在三四岁时表现,经过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自主性强,没有表现反抗期者,成人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18 童年学习兴趣的发展: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特点为:(1)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最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2) 最初对学习的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兴趣,(3) 游戏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19 儿童期记忆的发展:(1) 记忆的容量(广度)的增加:小学儿童数字记忆已经接近于成人。(2)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主要方式;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逐渐超过形象记忆。(3) 儿童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复述;组织归类,系列化(4) 童年期元记忆的特点:元记忆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即对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记忆过程与记忆效果、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人的记忆的以及各因素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20 儿童期思维的基本特点: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折期。21 童年期同伴关系的发展:主要指儿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1)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Ø 受欢迎的儿童:学习好、有主见、乐于助人、善于交往合作Ø 不受欢迎的儿童:攻击性,不尊重同伴,不良注意、恶作剧Ø 受忽视的儿童:安静、依赖性、即不被喜欢也不被讨厌(2) 儿童或伴集团的形成Ø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一年级,依从作为权威人物的教师是主要特征Ø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二年级开始,与伙伴协同的社会交往趋势Ø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各伙伴集团军以班集体为中心形成大的团体22 欺负与被欺负:女生更容易使用语言和心理欺负,男生则更多地使用躯体欺负。23 青春期记忆的发展(1) 记忆容量的发展:达到11.04±0.4,超出成人短时记忆(2) 记忆的主要特点:Ø 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Ø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形象记忆量随年龄增加,初中阶段最高;抽象记忆量在初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抽象记忆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Ø 有效地运

    注意事项

    本文(心理咨询师考试基础知识重点.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