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教案全册(九年级).doc
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 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课前准备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二、新课教学(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宇宙有多大?(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2)交流资料数据: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交流资料:(1)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2) 哥白尼与日心说;(3) 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5) 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3、宇宙的组成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1、问题: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寻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古希腊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组成;我们的祖先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但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到底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2、分割物质实验:物质分割有一个限度,分割到这一限度时小粒子能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但用肉眼不能看到,只能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科学研究发现: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第一个把这些粒子叫做分子。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百亿分之几米(几十纳米)。只能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三) 原子结构 我们知道了物质由分子组成,人们又猜测分子能不能继续分割?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并把这样的粒子称为原子。同时还发现有的分子由多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原子非常小,全人类用肉眼可以看见的最小灰尘,其中也包含了约1015个微小的原子。研究发现,原子核是由更小的粒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而质子和中子也还有更小的精细结构夸克。(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和中子(夸克)和电子夸克是最小的吗?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会更深入地认识世界。(四)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1、学生交流课前观察蜡凝固时体积的变化。(液体蜡在凝固时体积缩小,中间凹陷下去。)2、问题:我们知道物质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的形式存在。物质处于不同状态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从实验,我们看到物质在一般情况下由液态变为固态体积缩小(水除外),由液态变为气态,体积增大(水:1700倍;乙醚:250倍)。物质由分子组成,那么,物质存在的形式与分子的存在状态是否联系呢?3、探究: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在课堂上听课,课间在教室里活动时,课间在操场上自由活动时这三种情况下活动的状态和活动空间。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4、结论:根据以上探究,可以认为物质存在的形式与构成物质的分子的运动状态有关。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流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巨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五)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纳米科学技术是是纳米尺度内(0.1nm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纳米技术的应用:电子与通信,医疗,制造业,分子人三、小结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电子绕核运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物质有各种形态,物质处于不同的状态时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构成了多彩的物质世界。四、作业课堂作业练习相应练习。五、板书设计第十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一 宇宙和微观世界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二、 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中。三、原子结构 原子的结构与太阳系十分相似,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的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绕核运动。四、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固态物质中,分子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液态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因而,流体没有确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气态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巨很大,并以高速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 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五、科学世界纳米科学技术二 质量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难点: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教程第1课时一、课前复习1.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观结构是怎样的?二、引入新课我们去商店购买粮食、蔬菜、水果时,我们关注的是物质的量的多少?售货员要用秤称量货物的质量的大小。在物理学里,质量的含义是什么?质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测量工具去测量物体的质量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三、新课教学1.质量定义:在物理学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区分“物体”和“物质”的概念。质量的单位:千克(kg),克(g),毫克(g),吨(t) 1kg=103g, 1g=103mg, 1t=103kg质量单位千克的由来学生阅读P12“科学世界”。规定4时1dm3的纯水的质量为1kg。并且用铂制作了标准千克原器,这个标准千克原器也叫“档案千克”。认识一些物体的质量(P9)2.质量的测量测量工具: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实验室用) 磅(秤)、杆秤(生活中用)认识天平:底座、支架、横梁、平衡螺母、托盘、指针、分度盘、标尺、游码,称量,感量。a.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b.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 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c.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 质量。 d.称量:每架天平都 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感量:天平能称量出的最小质量叫感量。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感量)。测量原理:天平两臂等长,当两个盘中物体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使用天平应注意的问题(P10)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放、调、称、记。a.放:把平放在水平台上。b.调:调节横梁平衡:先将游码调到零刻度,再移动游码(哪端高就往哪端调),当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c.称:把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中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移动游码相当于向右盘中加减小砝码),直到横梁两次平衡。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表示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游码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d.记:记录测量结果(要记住写单位)。注意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的两次平衡的调节方法不同:空载平衡(称量前):调节平衡螺母。载物平衡(称量时):增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练习测量物体的:橡皮,铅笔等。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其测量方法。其中质量的测量是重点。我们要学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使用天平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怎么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二、进行新课1.想一想在左盘上放上准备称量的物体后,向右盘中尝试着加砝码时,应该先加大的还是先加小的?为什么?在读测量的质量时,应该先读大砝码,还是小砝码?如果要称粉状物体(例如盐),应该怎么做?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想想做做(P11):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三、随堂练习课后练习:1,2,3,4,5四、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质量的意义、特性及测量方法。质量的测量是本节的重点,我们应会正确地使用天平测量质量(放、调、称、记)。五、作业 配套练习。六、板书设计二 质量一、质量1.定义2.单位二、质量的测量1.工具2.方法三、质量的特性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发生变化而变化。三 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2、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认识密度的单位。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教学器材:托盘天平,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铝块和木块各一块,体积为20cm3的铁块和木块各一块、方格纸。课时安排:1课时一、引入新课从鉴别物质说起:我们通常利用物质的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等来鉴别物质,但有很多时候,仅靠这些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传说,叙拉古王国的国王罗因怀疑珠宝商给他制作的王冠不纯金的,要阿基米德帮他鉴别。你知道阿基米德是利用什么知识来鉴别王冠真假的吗?阿基米德是利用密度的知识进行鉴别的。那么密度是什么呢?如何计算物质的密度呢?它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应用呢?二、进行新课1.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我们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一支粉笔和一盒粉笔。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质量也会增大到原来的2倍吗?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演示实验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来。m/gV/cm3铝块12710铝块25420铝块38130铝块410840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通过所做图象,分析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2. 想想做做在上面的实验中,分别计算每个铝块质量和与体积的比值。如果是铁块或者木块,这个比值会跟铝块一样吗?结论: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其比值也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属性,物理学里用密度表示这种特性。2. 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m/V-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和体积单位组成的,常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体积单位是立方米,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1g/cm3=1×103kg/m34.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2.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要求学生记住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5.拓展物质的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只物质的种类(忽略状态、温度的影响)有关,无论该物质的质量大小、体积多少,它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公式=m/V是密度的定义式,公式反应了物质的密度与质量和体积间的定量关系,但不能说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6.密度的应用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m/V变形可得到m=V和V=m/,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例题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碑心石是一整块的花岗岩,14.7m、宽2.9m、厚1m,上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它的质量有多大?分析 碑心的巨石不能直接称量。从密度的计算公式=m/V可以得到m=V,如果从密度表中查出花岗岩的密度,再用密度乘以碑心石的体积,就能得到碑心石的质量。解 由题目知道,碑心石的体积 V=长×宽×高=14.7m×2.9m×1m=42.6m3查表得到花岗岩的密度=2.8×103kg/m3将发报代入公式,得到 m=2.8×103kg/m3×42.6m3=119×103kg=119t所以,碑心石的质量是119t。此题告诉我们,我们可以用密度的知识计算不便称量的物体的质量。三、想想议议一卷细铜线,怎么做能方便地知道它的长度?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密度的知识。知道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密度。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五、作业1. 阅读科学世界:细微差别中的重大发现氩。2. 课后练习。3. 配套练习。六、板书设计三 密度一、 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正比例关系。二、密度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公式:=m/V-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m-质量-千克(kg)V-体积-立方米(m3)2.密度的单位: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像这种单位叫做组合单位 。有时密度的单位也用克每立方厘米,符号是g/m3。 1g/cm3=1×103kg/m33.一些物质的密度值(常温常压下) 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密度也不相同。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不同。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 是0.9×103kg/m3;还有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3kg/m3;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水的密度值:1.0×103kg/m3,表示体积1立方米的水,质量是1.0×103kg。读作: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每立方米。4.密度的应用密度的应用:利用公式=m/V变形可得到m=V和V=m/,即在知道物质的密度和体积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质量;在知道物质的质量和密度时,可以计算出物质的体积。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2、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流体的密度。2.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安排、记录发报到发报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单位是什么?1kg/m3= g/cm32.物质的密度有什么特点?二、引入新课 地质勘探、科学考察需要对采集的各种矿石样品进行密度的测量,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也需要对产品、种子等进行密度的测量。应该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呢?密度的测量有哪些常见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三、进行新课1测量原理:=m/V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测出。规则物体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呢?2.量筒的使用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a. “溢杯法”测量其体积。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为什么?)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剩余法 (为什么?)先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再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体积V,最后测出烧杯中剩余盐水和烧杯的的质量m2,则盐水的密度=(m1 - m2)/V。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所用的发报及所得的结果。烧杯与盐水的质量m1/g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cm3烧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2/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盐水的密度/(kg/cm3)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悬垂法:先测出悬挂重物浸没有于量筒中液体时对应的体积,然后将物体与重物系在一起浸入量筒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针压法:先读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用针将物体压没于水中,读取此时的体积,两者的差值便是物体的体积。自己设计一个表格,用于记录测量盐水的密度时所用的发报及所得的结果。6.想想议议你会用密度的知道来鉴别一块奖牌是什么金属做的吗?怎样做?这种鉴别方法是不是绝对可靠?为什么?四、随堂练习 课本P20动手动脑学物理。五、小结本节我们学习:用天平直接测量固体的,间接测量液体的质量,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的体积,间接测量固体的体积,运用公式=m/V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用天平能测出体积吗?(V=m/)用量筒能测出质量吗?(m=V)六、板书设计四 测量物质的密度1测量原理:=m/V2.量筒的使用认识量筒:单位,量程,分度值。读数方法: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面垂直,与液面相平。如果量筒中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相平,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相平。液体的体积可以利用量筒直接测量。用量筒测量固体的体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法。a. “溢杯法”测量固体的体积。b.先测出量筒中适量水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水和完全浸没于水中的固体的总体积V2,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V= V2 - V1。3.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注意要先测石块的质量,再测石块的体积。4.测量液体的密度(盐水):用剩余法测体积 5.测量不规则的塑料的密度(其密度比水小):悬垂法和针压法测体积。第五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解释简单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充分把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教学重点: 1、密度与温度的关系。2、密度与物质鉴别。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教学设计一、 引入新课:你知道我们生活中运用密度可以做什么吗?二、新课教学:一、密度与温度(1)、平时生活中的风、龙卷风的形成与我们所学的密度知识是否有关呢?实验一:在室温下,吹鼓两个气球。分别把它们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和炉火附近。过一会儿,你发现什么现象?实验二:按课本图11.5-1做一个风车。如果把风车放在点燃的酒精灯附近,风车能转动起来。结论:由于=m/v,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1、生活中的风就是空气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升。热空气上升后,温度低的冷空气就从四面八方流过来,形成风。2、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较大,固体、液体影响较小。(2)生活中的物质大多数遵循“热胀冷缩”的规律,但也有物质是喜欢“热缩冷胀”。介绍水的特点。二、密度与物质鉴别提问:(1)怎样能知道这块“运动会的金牌”是不是纯金的?例题1:“市中学生运动会的金牌质量为29.5克,体积为5.2厘米3,它是真金的吗?是什么材料制成的?”请2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师:与上题的道理相同,利用密度知识还可以鉴别牛奶、酒的优劣,在地质勘探中鉴别矿石。三、小结:四、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例题2:有一大型油罐,里面注满了石油,外侧标有“易燃品严禁烟火50m³”等字样。你能否想出一个简单的办法,很快知道这个油罐里所装石油的质量?例题3:铁的密度为铁 =7.9×103kg/m3 ,一个铁球的体积为11cm3 ,质量为79 g ,试通过计算说明铁球是实心还是空心?板书设计:密度与社会生活1、密度与温度关系:一定质量的气体,当温度升高时,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2、密度与物质鉴别3、水的反常膨胀,4水的密度最大。第一节 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初步认识机械运动的现象2、知道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3、知道参照物4、会选择参照物描述机械运动,会根据对运动的描述指明参照物5、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二)、方法过程1、通过观察和回忆再现的方法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2、通过亲身体验的方法认识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运动的结果会不相同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观察、想象、讨论等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理学知识2、通过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这一观点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论,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教学过程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二、机械运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2、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三、参照物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2) 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3) 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为了方便,我们常用地面作参照物。4、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7页第四自然段,然后讨论为什么会产生“错觉”。(产生错觉的原因是以行驶的火车作为参照物,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与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位置关系随作为参照物的火车的行驶而发生变化,觉得观察者所乘坐的火车发生了运动。)5、 让学生回答前面所提出的问题:(1) 行人看路上行驶的汽车,通常是以路面或路边不动的建筑物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汽车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所以观察者就觉得汽车在运动;(2) 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是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相对于汽车,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觉得乘客不动。(3) 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观察者往往习惯于以汽车为参照物,相对于汽车,路边的行人和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与汽车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观察者就觉得行人和自行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6、 让学生看课本第21页图11.13。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讨论:以田野或(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和联合收割机相对于以田野或(地面)的位置关系不断变化;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它们是相对静止的,它们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时相对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物体以它们中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则另一个相对静止。7、 让学生看课文第22页图11.14。想想,图中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在运动还是静止?讨论交流:宇航员在舱外工作时,宇航员相对于航天飞机和航天飞机相对于宇航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以地球为参照物,宇航员是运动的;加油机向战斗机加油时,加油机相对于战斗机和战斗机相对于加油机(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是静止的,战斗机和加油机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乘坐观景电梯向外观看时,乘客随电梯升降,电梯上升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增大,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下降;电梯下降时与地面及附近景物的距离减小,以电梯为参照物,觉得地面及附近景物在上升。四、知识应用1、成语故事<<刻舟求剑>>:有一次,一个楚国人坐船 过江,船 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把心爱的宝剑掉到了水里。好心的船夫愿意帮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把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说:“不用了,等船靠岸后再说吧!”船靠岸以后,他才请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船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 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船夫不可能找到剑。这个楚国人选定的船作参照物,行驶的船相对于剑是运动的。)2、行车,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风是空气的流动形成的。骑自行车时,顺风时若车速与风速相同,则骑车人与流动的空气保持相对静止,会感觉到无风;摩托车行驶时骑在车上的人与空气相对运动,而且摩托车行驶很快,所以觉得风很大。)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教学难点 1、建立速度的概念 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速度1、 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1) 在游泳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游得快慢?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观众的方法是:比赛中看谁游在最前面;裁判的方法是看谁先到达终点,用的时间短。)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2)学生实验:“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体验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取两张16开纸,其中一张对折一次,另一张对折两次,为了使纸片平稳下落,可将纸片的两端向上叠起一部分,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猜一猜):哪一张纸片下落的较快?(试一试):结果与你的猜测一致吗?(议一议):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还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吗?(3)再举例让学生讨论: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启发:有两个小球各自的运动的快慢都不变,其中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30m,用了1min;另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40m用了50s。图11-2-1是两个小球运动在某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两个小球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由图11-2-1,你能否判断哪一球运动得更快?(由图可以看出在每1s的时间内,率二个小球通过的路程长,可以确定第二个小球运动更快。)学生受到启发: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2、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快慢的描述以人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实践为基础,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时间 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由前面的计算知道,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可用公式:v=s/t表示。介绍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3、阅读课文第23页中所给出的一些物体的速度值,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4、速度计算(1) 学生阅读课文第23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运动员和摩托车速度。(2) 学生阅读课文第24页例题,分析题意: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长度和火车运营速度求火车从北京到上海运行时间,可以用公式v=s/t求解,将公式v=s/t变形得到t=s/v,将数据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