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第九章经济周期统计分析.doc

    • 资源ID:56221082       资源大小:805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九章经济周期统计分析.doc

    第九章 经济周期统计分析第一节 经济周期理论一、经济周期的概念最初经济周期主要是汇集经济波动的特征,说明商业危机的规律性。在现代经济理论中,经济周期概念不是指某一经济活动的波动特征,而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出发,说明总体经济活动中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交替变化的动态特征。经济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繁荣、收缩、萧条、扩张。繁荣是指国民经济活动达到高峰的状态,收缩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从高峰转向持续下降到最低点的阶段,萧条是指国民经济活动降到最低点的状态,扩张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从萧条转向不断上升达到高峰的阶段。扩张和收缩表现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两个过程,有时也称为经济的复苏和衰退,繁荣和萧条是经济活动过程转向衰退和转向复苏的转折点(当然也不排除持续繁荣和持续萧条的存在)。国民经济活动整体上的从繁荣到繁荣,或从萧条到萧条的扩张与收缩过程的交替变化即定义为经济周期。从经济周期的历史来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现出与战前不同的一些特征。战后西方经济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长期繁荣,尤其是从1962年2月开始的经济繁荣长达105个月。对此,有些西方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周期过时了。事实表明,战前那种经济活动水平绝对下降出现的次数少了,但经济增长速度的衰退却经常发生。根据周期的不同性质区分了两种不同的经济周期:将国民经济活动的绝对水平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古典周期,而将国民经济活动的相对水平,即增长率的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称为现代经济周期,或增长的经济周期。显然,从两种不同的经济周期概念出发,对国民经济活动整体确定的具体经济周期是不同的,增长的经济周期多于古典的经济周期。周期存在于经济活动的许多方面。一些周期持续时间不长,如2年到4年的存货周期;而另外一些周期,如那些与人口波动有关的周期,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经济活动的具体性质决定了周期持续的长短。一般认为存在五种类型的周期:(1)农业周期,也称为“蛛网周期”,其长度取决于生产新一轮庄稼和家畜所需的时间;(2)存货周期,也称为“基钦周期”,这种周期持续大约40个月;(3)固定投资周期,也称为“朱格拉周期”,二战前固定投资周期在7到11年之间变化,二战后这种类型周期日期的确定和定义有很大差别,如果使用更广泛的投资测度既包括生产者耐用设备,又包括非住宅性基础结构则战后投资周期就表现为更接近6年的持续期,约在410年之间;(4)建筑周期,也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既是一个长期的现象,也是一个短期的现象,其短期波动与信贷市场相联系,而长期波动则主要是人口变动的函数,约1525年左右;(5)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持续50年左右的长周期 Michael P.Niemira & Philip A.Klein,金融与经济周期预测,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2月。这些周期也具有扩张过程与收缩过程的交替特征,但它们的经济周期内涵是有差别的,所以它们分别构成了不同经济周期理论。应该指出的是,本书所进行的经济周期分析,不是建立在特定的经济周期概念上,而是严格地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的一般经济周期概念出发所进行的统计分析研究。二、经济周期理论从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史来看,主要是循着两种方法进行的:1、以经济周期的统计描述为基础,在现实分析基础上概括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主要内容是关于经济周期基准的确定和经济周期的原因分析。这种方法的主流源于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NBER)的工作。在本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期间,NBER的经济周期基准确定与分析技术曾经被认为是没有什么理论的计量方法,尽管如此,这些技术还是流传至今,并得到发展,而且如今在经济理论中已随处可见,指标法将获得与其他工具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理论家们正致力于使它与新见解、新应用相互协调,并给予它新的高度评价。2、从对经济周期的解释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大多是在20世纪提出的,至今已有多种流派,其中主要的理论有以保罗·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周期理论,强调供给冲击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强调货币政策变动冲击的货币主义理论和新古典主义理论,以及不相信市场经济总是能够吸收各种冲击并对冲击作出反应的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等。这些理论发展的过程是:经济周期理论模式数理经济周期模型经济周期计量模型。在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研究是相互影响的,实际上,经济周期计量模型的研究应以经济周期统计描述和统计数据为前提,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的改进和发展也要以经济周期计量模型的逻辑体系为参考,尤其是经济周期统计控制体系建立更要借鉴计量模型的思想和方法。事实上,两种方法在经济周期分析与理论研究上,均有不足之处,经济周期计量模型只能就主要因素之间的经济关系来建立,因而不如直接从统计描述来研究经济周期包括的范围广泛;而以统计描述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虽然在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上追求系统的完整性,然而无论如何,它在各因素之间深层经济关系的分析上远不如经济计量模型。因此,在经济周期研究的发展上,应提倡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第二节 经济周期统计一、经济周期统计概念古典经济周期统计是指运用绝对统计指标测定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的经济活动水平的上升和下降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循环。现代或增长经济周期统计是指运用相对统计指标,即增长率,测定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的经济活动相对水平的上升和下降的扩张与收缩的交替循环。经济周期统计是建立在历史统计归纳或经验的基础上,并非任何经济活动的波动都包含在统计概念中。提倡根据经验,确定区分周期与否的基本时间长度。例如,美国商务部根据对美国历史经验的统计归纳,规定经济周期波动的一个过程必须在15个月以上,从繁荣(高峰)到萧条(谷底)的收缩阶段和从萧条(谷底)到繁荣(高峰)的扩张阶段也都分别持续5个月以上。如果客观上的周期波动不符合上述时间特征,则不被认为是经济周期,而只能被理解为一般经济活动暂时的或无关紧要的脱轨。准确理解经济周期的统计概念,还应从时间序列的构成因素方面区认识。时间序列由四种因素组成,即长期趋势、周期波动、季节变动和随机波动。经济周期统计应该是总经济活动剔除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和随机波动以后的动态反映。实际工作中,从经济分析的目的出发,经济周期统计可以包含长期趋势,因为长期趋势的剔除虽从统计方法上容易做到,但是它的经济涵义或解释所依据的经济内容是模糊的。 二、经济周期统计方法 1、经济周期统计参考转折点经济周期参考转折点是指经济波动过程中从经济扩张向经济收缩的转折年月份(称为向下转折点或峰点),和从经济收缩向经济扩张的转折年月份(称为向上转折点或谷点)。从统计上确定经济周期参考转折点是经济周期统计工作的组成部分,目的是确立经济周期的基准,提供从事周期比较分析的基础。确定经济周期统计参考转折点的方法主要有扩散指数确定法、综合指数确定法和分析比较确定法。扩散指数和综合指数方法都是在选取代表国民经济活动动态变化的敏感性指标基础上,通过指数的综合反映的周期波动特征确定经济周期参考转折点的。分析比较方法一直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如美国经济周期参考转折点一直由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与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共同分析研究确定发布。分析比较确定方法是从国民经济活动整体的变动出发的,如果所有反映国民经济现象的动态特征都较为一致地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那么问题就比较简单,多数指标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月份就是参考的向下转折点,多数指标由下降转为上升的月份就是参考的向上转折点。现实要复杂得多,常常是上升与下降指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多种指标和理论全面考察经济活动的扩张性和收缩性,分析每个上升转为下降或下降转为上升的指标,是否真正构成说明国民经济整体动态过程转折的一个侧面,最后综合起来进行整体的判断,以此确定经济周期转折的参考日期。 2、经济周期统计图经济周期统计图是周期统计反映常用的手段,也是比较和分析运用的形式之一。经济周期统计图所运用的主要概念有:(1)周期时间,指经济周期过程上各状态的时点,通常主要指某一周期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2)周期长度,指经济周期从起点到终点所跨越的时间长度。(3)峰值,指经济周期顶点的指标数值。(4)谷底值,指经济周期底点的指标数值。(5)扩张长度,指从经济周期谷底时刻到峰值时刻过程所跨越的时间长度。(6)收缩长度,指经济周期从峰值时刻到谷底时刻所跨越的时间长度。(7)衰退转折点,指经济周期峰值所处的时刻。(8)扩张转折点,指经济周期谷底值所处的时刻。(9)扩张差,指本次经济周期的峰值和前一次经济周期的谷底值之间的离差。(10)收缩差,指本次经济周期的峰值和谷底值之间的离差。各概念在经济周期统计图中的位置见图111。 图111 经济周期统计示意图由参考转折点组成的经济周期,一般称为基准周期。从经济涵义上讲,基准周期所说明或代表的是国民经济活动整体的周期特征。但是,具体指标的周期时间常常与基准周期时间不完全一致,有的可能提前基准周期时间到达峰值或谷底值,也有的可能落后基准周期时间到达峰值或谷底值,这两种特征在经济周期统计中称为领先和落后特征。如果具体指标的周期波动在时间上与基准周期一致,则称为同步特征。经济周期统计图中一般都标注每个指标领先特征和落后特征的时差长度(见图112),其中领先月份数用负号数字表示,落后月份数用正号数字表示,同步指标的峰点和谷点标为0,阴影部分表示基准周期的经济衰退时期,即收缩过程。 图112 指标周期统计示意图三、经济周期统计指标体系 1、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指标体系由敏感性指标组成,每一个指标反映经济周期一个具体的敏感性方面的经济特征,因而综合起来可以代表国民经济活动整体的周期性变化,为宏观经济形势判断和预期分析提供依据。预警指标是在经济过程指标基础上根据敏感性指标选择原则和方法筛选出来的,指标数不宜太多。预警指标体系是根据各指标在时间上与基准经济周期的关系,划分为领先、同步和滞后三组设置体系的,它们分别描述经济周期的领先经济特征、同步经济特征和滞后经济特征。在宏观经济形势和运行的分析与判断上,经常是在各组指标基础上,分别计算领先综合指数、同步综合指数、滞后综合指数来进行分析。2、经济过程指标体系经济过程指标体系是按国民经济活动过程设置的,其结构特征表现在七个方面:(1)就业和失业;(2)生产和投入;(3)消费、商业、订货和交货;(4)固定资产投资;(5)库存和库存投资;(6)价格、成本和利润;(7)货币和信用。每一方面的指标再按宏观经济活动过程的顺序排列各种经济活动周期指标。实际上,七个方面是对国民经济活动再生产过程的整体描述。经济过程指标体系所表现的经济周期统计是基本的,它把所有经济现象动态反映的统计资料,均放在国民经济过程的相应位置上,以便给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管理对策研究提供广阔的框架和系统统计数据。3、经济领域指标体系从经济周期统计出发的国民经济领域主要是生产领域、市场领域、要素领域、管理领域、国际贸易领域和国际比较等。具体指标的划分是:(1)国民收入和产出;(2)价格、工资和劳动生产率;(3)劳动力、就业和失业;(4)政府活动;(5)国际贸易;(6)国际比较。其中,国民收入和产出主要是由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月度和季度数据组成,从而把经济周期统计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经济周期深层关系的理论分析提供基础。价格、工资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就业和失业,政府活动是经济周期内部机制影响因素的三个主要方面,通过从理论分析结构建立的各重要方面的指标体系,联系月度和季度时间序列资料,构成进一步分析周期内部产生机制的重要基础。国际贸易和国际比较是从经济周期产生的外部环境影响的经济因素角度设置的指标体系,直接作为经济周期产生原因分析的重要补充。第三节 经济周期统计基准一、经济周期统计基准概念和方法经济周期统计基准是指根据国民经济活动整体所确定的经济周期及其峰点和谷底的具体时间。其主要作用是建立各个方面周期波动比较分析的基础。根据经济周期的古典概念和现代概念,经济周期基准也是分别从这两方面去研究的,即古典经济周期基准和增长经济周期基准。经济周期基准的确定方法,是从选取反映国民经济活动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开始的;然后运用所选的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的经济周期基准;最后,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统计测定的每一周期上的扩张阶段和收缩阶段,在充分的实证分析基础上确定经济周期基准。在实际的分析研究中,经济周期基准分析研究确定一般经过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代表性指标的周期分析和综合;二是对代表性指标计算综合指标,常用的有扩散指数和综合指数;三是根据专家调查或报刊经济评价信息的补充分析。经济周期基准的分析确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增加的统计资料和有关信息,可以对以前做出的经济周期基准进行调整。经济周期基准一般是从短期出发的,也就是使用月度统计资料来研究。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根据这个综合指标可以确定经济周期基准。然而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只能取得年度和季度统计资料,月度数据难以统计,因此,在经济周期基准分析确定上常采用代表指标的间接方法,西方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收入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例如美国主要通过非农业部门就业人数、个人收入(扣除转移支付)、工业生产指数、制造业和商业销售额四个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当然也可以选用更多的代表性指标来进行分析。然而我国经济运行与西方不同,主要是我们长期在短缺与滞存和产业瓶颈制约的状态下运行,因而有些指标在反映扩张与收缩交替变化中不是很好,例如就业,在经济收缩时,不是通过雇佣工人来调整的,而是通过生产能力闲置来调整,此外,我国实行的保障全面就业制度,也使这一指标在反映扩张与收缩上不太充分,这些情况影响了我国关于经济周期基准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运行的变化和统计工作的加强,今后的经济周期基准研究应得到改进。二、我国古典经济周期统计基准研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体制的影响,关于我国古典经济周期基准的研究主要依国民经济总量、工业、农业和商业等几个方面进行。国民经济总量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工业选取工业生产总值;农业选取农业粮食总产量指标;商业选取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指标。由于没有月度或季度数据,所以只能使用年度统计数据,因而也就不需要剔除季节变动影响。各项统计指标变动情况见图113。从图113所反映的周期特征来看,粮食总产量的周期波动次数较多,这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特征。从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农业占基础地位来讲,农业生产的周期波动可以构成我国古典经济周期基准的基础。联系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史实,可以研究确定我国古典经济周期基准。例如,第一次古典经济周期的确定依据如下:建国以后,经过三年恢复,从1952年始进入经济扩张阶段,1959年达到经济周期高峰,持续到1960年8月;从1961年9月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经济进入收缩阶段,到1963年6月,基本完成了经济调整,即精减职工1940万人,城镇人口总减少2600万人左右,因此,从1963年7月开始,经济再度转入扩张阶段。1978年以后,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的古典经济周期不复存在,然而农业生产则不然,1980、1981年出现下降,1985年和1988年也分别出现下降。根据农业生产与国民经济之间的波动时滞关系,如果认为时滞为1年的话,那么根据收获年末算起,1980年10月至1982年12月为经济衰退,1985年12月至1986年12月和1988年12月至1990年8月为另外两次衰退。据此,关于我国古典经济周期基准的初步研究结果见表111。表111 我国古典经济周期基准初步研究转折点日期持续月数高峰低谷扩张收缩1960年8月1966年8月1975年10月1980年11月1985年11月1988年11月1990年9月以来1963年6月1969年2月1976年11月1982年12月1986年12月1990年12月923780483523343212241321注:经济扩张开始从1953年1月算起 1990年以后粮食产量的变动主要是由气候变动引起,未引起经济的全面衰退,故不作为衰退看待。三、我国现代经济周期统计基准研究关于我国增长经济周期基准研究的工作内容是:(1)选取描述国民经济动态特征的基本指标;(2)分析各指标的周期数字特征;(3)研究各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情况,综合确定增长经济周期基准。利用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的环比指数,分析增长的经济周期特征,并非仅仅依据指数的上升或下降,而要结合经济运行的情况来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经济运行主导因素来看,采用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指数来研究建国以来的增长经济周期基准,具有较大的代表性。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见图114)作为统计描述的依据,根据我国经济史资料记述的实况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综合分析与研究,初步确定的我国增长经济周期基准见表112。表112 我国增长经济周期基准初步研究转折点日期持续时间高 峰低 谷扩 张收 缩1957年2月1960年8月1966年8月1970年12月1974年2月1975年10月1980年12月1985年11月1988年11月1958年5月1963年6月1969年2月1973年2月1975年1月1976年11月1981年11月1986年12月1990年8月502738221294947231514322611131213211990年9月以来注:经济扩张开始从1953年1月算起。第四节 经济周期机制分析 一、传导机制的分析以经济增长率(改革前为国民收入增长率,以NI表示;改革后为GDP增长率,以GDP表示)的二阶线性差分方程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度量,它反映了经济增长率从它的初始状态开始的、由内生性投资的参数加速数等内在传导机制所决定的内在演化过程。相应地,二阶线性差分方程的残差可作为外在冲击的度量。对改革前、后国民经济增长率进行二阶线性自回归计量,方程如下:NI6.170.43NI(1)0.38NI(2) (111) (2.33)(2.11) (-1.91) R20.23 样本期间:19551978年GDP7.650.73GDP(1)0.49GDP(2) (112) (3.09)(3.03 ) (-2.05) R20.42 样本期间:19811996年对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无论是改革前还是改革后,我国经济都内在地具有衰减型周期波动的特征。在方程(11-1)和(11-2)中,2<-12/4,其中1和2分别为滞后一、二期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因此,改革前、后的回归方程都存在周期解;滞后一、二期经济增长率的系数的符号相反,则表明经济周期波动是经济系统内在的加速力和减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滞后一期经济增长率系数的绝对值大于滞后二期的经济增长率的系数的绝对值,表明改革前、后的周期解的振幅均趋于变小。 2、方程(11-1)的截距小于方程(11-2)的截距,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平均位势在改革后内在地高于改革前;滞后一、二期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在改革后分别是改革前的1.70和1.29倍,表明周期扩张的速度和长度与周期收缩速度和长度相比,在改革后内在地大于改革前。 3、与上述两个结论相适应,内在传导机制对经济周期波动幅度的效应在改革后比改革前相对要大一些。这可从由内在传导机制所决定的经济增长的滞后分布与经济增长的复相关系数的变化明显地看出来, R2由改革前的0.23上升到改革后的0.42,这就表明改革开放前,内在传导机制可决定我国经济周期总波动的23,外在冲击对经济周期总波动的贡献达77;而改革开放以来,内在传导和外在冲击对我国经济周期总波动的贡献分别为42和58。方程系数的变化,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据测算,全国城乡居民边际储蓄倾向由改革前的0.06上升到改革后的0.16,相应地,边际消费倾向由改革前的0.94下降到改革后的0.84;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由改革前的1.27上升到改革后的 2.2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弹性系数由改革前的1.04上升到改革后的1.82;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为近年来的40左右。因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内在传导机制效应的增强,得益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增大或投资“乘数”的降低,得益于消费的内在稳定性À 因为虽然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就意味着消费乘数的上升,但消费刚性会部分抵消因消费乘数的上升而带来的经济不稳定。 二、冲击机制的分析外在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起源,理论上,由于一系列外在冲击通过内在传导机制而产生叠加波,从而生成现实的经济周期波动。经济周期波动的外在冲击源很多,考虑到投资需求波动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独特作用,这里主要考察不规则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投资政策等冲击及其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作用机制。 1、不规则货币政策冲击及其机制改革开放前,货币供给是一个由实物分配计划决定的内生变量,服从于软预算约束条件下的计划扩张冲动所产生的高货币需求,倒逼机制决定了在这种经济中货币只能起被动的、适应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货币供给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显著增强,其外生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事实上是一个“准外生变量”:其内生性决定了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可以预期到,其外生性则决定了货币供给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因而又是一种外生冲击。以广义货币M2来测算不规则货币政策的冲击效应,把M2增长率分为规则性和不规则性两部分,规则性M2的增长率由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所引致,而不规则性M2的增长率则用二者的残差来度量。对改革前、后M2的增长率与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得到如下结果:M27.030.18NI(1)0.30NI(2) (113) (2.39)(0.78) (1.36) R20.14 样本期间:19551978年M225.070.14GDP(1)0.25GDP(2) (114) (4.35)(0.26) (0.45) R20.02 样本期间:19811996年方程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减弱,规则性货币供给增长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复相关系数由改革前的0.14下降为0.02;货币供给开始向可调控的外生变量转变,不规则性货币供给增长率与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复相关系数相应地由改革前的0.86上升到改革后的0.98,即改革开放以来广义货币供给增长变动的98是由不规则性的货币供给增长引起的。改革开放以来,规则性货币供给通过预期等内在传导机制而作用于经济增长,不规则性货币供给则通过如下方式外在的作用于经济增长:(1)不规则性货币扩张往往引致实际利率降低和收入增长“幻觉',从而刺激投资和消费。在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时期,这种冲击具有积极的一面,可能会部分缓解国有经济的资金紧张状况,但在经济周期处于高峰时期,这种冲击可能会成为经济过热的助燃器。而且不规则性货币供给扩张在预算软约束的环境中是以通货膨胀为代价的。(2)不规则性货币紧缩往往导致经济增长的急剧回落。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速度型特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严重依赖于资产增量。同时企业自有资金有限,据统计,1996年国有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中,银行贷款是国家预算内资金的3.6倍,考虑更新改造投资,则为4.9倍。加之金融市场不发达,信用关系不规范,不规则性货币紧缩往往导致企业之间债权债务关系破裂,资金周转困难,从而导致经济增长急剧回落。 2、不规则性财政政策冲击及其机制改革开放前,统收统支、集权控制的财政体制决定了财政的经济建设主体地位和财政支出的外生性,软预算约束使得计划者成为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冲击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财政体制改革,财政的内在稳定机能开始发挥作用,但宏观财政调控能力下降,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赤字、财政预算外收支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扩张行为,开始成为财政政策不规则性的诱因,成为我国经济周期的冲击源之一。现代政府都不愿意将稳定性财政政策的运用局限于仅仅通过规则性自动计划的消极作用即可完成的范围之内,而赞成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即相机不规则性地改变税收结构和转移支付结构。财政赤字、财政预算外收支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扩张行为实际上是这样一种积极作用的变异或反应。从财政的内在稳定机能来看,财政政策具有内生变量的属性,而从操纵主体的角度出发,它又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相机抉择性,因而具有外生变量的属性。基于上述分析,把财政政策变量,用财政支出增长率FF代表,作为一种“准外/内生”变量处置。FE也分为“规则性”和“不规则性”两部分,规则性财政支出增长率由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所引致,而不规则性财政支出增长率则由二者的残差来度量。对改革前、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FE与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可得如下结果:FE7.650.73NI(1)0.57NI(2) (115) (1.67)(2.09) (-1.65) R20.21 样本期间:19551978年FE0.271.42GDP(1)0.2GDP(2) (116) (0.04)(2.35) (-0.34) R20.33 样本期间:19811996年方程(5)和(6)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率的平均位势降低,常数项由改革前的7.65降低为改革后的0.27;我国财政支出的增长更多地依赖于上年GDP的增长,GDP(1)的系数由改革前的0.73上升为改革后的1.42;内在规则性增强,R2由改革前的0.21上升为改革后的0.33,即我国财政支出的内在稳定机能增强,而外在冲击机能则相应下降。不规则性财政政策通过如下方式外在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不规则性财政扩张政策往往通过赤字债务化、财政信用化、财政消费化等方式,使得本来已经较软的预算约束更软,“挤出”非财政性投资,推动社会非生产性投资激增,从而加剧经济增长的热度。研究表明,不规则性财政支出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率的相关系数由改革前的0.73下降为改革后的0.29,反映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和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支持作用的下降。(2)不规则性财政支出的紧缩则由于消费膨胀刚性,而往往通过紧缩基本建设支出导致经济的急剧回落。 3、不规则性投资冲击及其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投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居民储蓄和支出开始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变量,投资由改革前的财政主导型转变为改革以来的金融主导型,利用外资和证券市场的功能增强。投融资体制的变迁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的导向功能,使得引致投资的规则性增强,不规则性自发投资开始成为我国经济周期的重要冲击源,加剧了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对投资调控作用的复杂化。将投资增长率也分为规则性和不规则性两部分:规则性投资增长率即引致投资增长率,用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的线性回归项度量;不规则性投资增长率虽然也是一种自发性投资增长率,但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自发投资增长率,支持投资膨胀的资金来源可以通过不规则性货币供给增长或不规则性财政支出增长来实现。用投资增长率扣除规则性投资增长率和不规则性货币扩张、财政支出增长之后的产出作为不规则投资增长率的度量。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SIN,改革前为全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IN)与滞后一、二期的经济增长率、不规则性货币扩张(RESM2)和不规则性财政支出增长率(RESFE)进行回归,可得到如下结果:IN13.461.19NI(1)1.11NI(2)0.69 RESM21.27 RESFE (117) (3.95)(4.58) (-4.31) (2.60) (7.42) R20.86 样本期间:19551978年IN16.603.16NI(1)2.51NI(2)0.32 RESM20.59 RESFE (118) (1.34)(2.62) (-2.11) (0.52) (1.05) R20.46 样本期间:19811996年方程的残差反映了消除不规则性货币扩张、财政支出增长之后的不规则性投资增长率。不规则性投资通过如下方式外在地作用于经济增长:(1)不规则性投资扩张往往借助于信贷扩张、减少可动用滞存、“争夺”消费资源或扩大进口而实现。改革开放前,在预算软约束下,中央计划者作为投资的主体主导着不规则性投资的扩张,“钓鱼”项目诱导着不规则性投资的持续扩张,而数量短缺和结构“瓶颈”则周期性地硬制约着不规则性扩张的持续性。这种不规则性扩张的结果往往表现为投资率越过临界点、消费需求严重受压抑、结构“瓶颈”严重等,是以随后的“急刹车”为代价的。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央预算内投资比重大大下降,中央银行货币供给和金融机构贷款在经济主体的扩张冲动和倒逼机制的制约下主导着不规则性投资的扩张,预算外投资和地方预算内投资开始成为不规则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冲击源,通货膨胀取代数量短缺和结构“瓶颈”开始成为不规则性投资扩张的周期性硬制约。这种不规则性投资扩张的结果往往表现为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和国有经济的大量负债。(2)不规则性投资紧缩在改革前往往是迫于农业等具有前向关联的基础产业供给的总量短缺,或与过热经济相抗衡的相对短缺而进行的政策性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则往往是宏观调控的主动调整和地方迫于通货膨胀压力而进行的被动调整。这种调整虽然暂时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它缓和了产业结构性矛盾和通货膨胀压力,为经济增长的“软着陆”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注意事项

    本文(第九章经济周期统计分析.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