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质量管理的理解.docx
我对质量管理的理解。 要对质量管理做最基本的理解,我觉得应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要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其次要了解质量管理的整个发展进程,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更好的理解质量管理。一 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组织的质量目标而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活动。质量管理的概念有多种定义,公认的是ISO关于质量管理的定义。 在ISO9000标准中,质量管理的定义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一致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中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1.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质量方针是一个组织总方针和战略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应由最高管理者批准并正式颁布。质量方针作为组织的质量宗旨和方向,是组织长期或较长时期内质量活动的指导原则,它反映了组织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和决策,组织全体职工必须以它作为准则和行动纲领予以贯彻和实施。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目标作为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应包括满足产品要求所需的内容,应具体,定量和可测,并要与质量方针相一致。在质量方针的指导下,组织的全体员工应该为了统一的质量目标而共同努力。一个组织的质量目标确定之后,可将它进一步逐级,分层次分解到组织的各相关职能上。制定质量目标要立足于组织的实际能力,要有经济观,不应追逐质量越高越好的“质量至善论”,要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2. 质量策划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质量策划是一个组织开展质量管理必须的一项活动,由组织的管理者负责。质量策划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内容:一是制定质量目标,二是为确保实现质量目标,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 一个组织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地位,就必须根据市场供需信息,顾客反馈意见,科技发展动向等因素,围绕市场或顾客对产品的要求,制定出组织明确的质量奋斗目标,并进一步为如何达到这样的目标从组织模式,管理手段,技术保障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价值流等不同角度或侧面对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实现过程,相关资源配置等进行全面策划。策划时,应当注重对有效和高效地实现与组织战略相一致的质量目标及要求所需的过程作出规定。 质量计划和质量策划不同,质量策划是一项重要的质量管理活动,而质量计划则是一种书面的文件,是对某特定的产品基于质量管理体系从过程和资源方面进行计划并作出规定的文件。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指:质量管理中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部分。质量控制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为此,必须对产品质量产生和形成过程中所有环节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排除这些环节中可能的偏离规定要求的现象,使其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使影响产品质量的技术,管理和人的因素以及信息流,物流和价值流始终处于受控的状态。 质量控制具有动态性的问题。由于质量要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为了满足新的质量要求,质量控制手段,技术,方法要不断地更新与提高,而不能停滞在一个不变的水平上,要不断发展,持续改进。4.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提供质量要求会得到满足的保证。 质量保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证质量,它强调对顾客负责,其重点在于给予充分的证据,以证明组织有足够的能力持续,稳定的达到顾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并基于这些证据,是顾客或其他相关方如组织的管理者建立信心并产生信任,相信他们的质量要求会得到充分的满足。 质量保证分为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保证。内部质量保证是为了给组织的管理者以足够的信心,使其确信本组织所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顾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外部质量保证是为了给顾客建立充分的信心,是他们确信本组织所提供的产品完全能满足他们的各项质量要求。5. 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任何组织都应不断的进行质量改进。依照ISO9000:2000给出的定义,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一个组织通过不断增强自身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包括不断增强组织范围内活动,过程和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以及不断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可为组织自身及顾客产生更多的利益。组织内任何活动,过程和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不仅与产品,过程和体系有关,也与成本,损失,预防和偏差纠正有着密切的联系。质量改进应该建立在不断减少质量损失,不断降低质量成本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预防,纠正和改进措施,提高活动,过程和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提高产品的可追溯性,进而提高产品,过程和体系的质量。质量改进是一种持续,渐进的行为,应基于过程中点开展质量改进活动。二 质量管理的发展进程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成功之后,机器工业生产取代了手工作坊式生产,质量管理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20世纪这一时期,质量管理一般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 质量检验阶段这一阶段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主要是通过最后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出及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在手工业时代,产品大多是以作坊式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公将个人的经验和技能。18世纪末工业革命后到20世纪初期,伴随着机器和机器体系的广泛采用,工厂制度开始逐步确立,企业仍然主要依靠经验来进行生产和管理。在质量控制方面,主要依靠手工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来进行检测。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中大量设立了检验人员的职位,专职负责产品检验。这种质量管理做法只是从成品中挑出废,次品,通过100%的最终检验,实行“事后把关”。事实上,这时的质量管理实践只控制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点,几乎没有预防作用,同时对大量产品进行完全检验通常费时,费力,很难经济的完成,有一些破坏性检验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2. 统计质量控制统计质量控制(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是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即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SPC),进而预防性的控制产品质量。这种以SPC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也称统计质量管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战时需要,美国大批民用公司改为生产军需品。当时面临的严重问题是:由于事先无法预防废品发生,加之民用公司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限制,生产的军需品不仅合格率低且质量十分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战时军用物资的及时供给。为了克服军工生产中产品质量的不稳定问题,美国政府开始大力提倡并推广统计质量控制。1942年,美国国防部将休哈特等一批专家召集起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制定了一系列战时质量管理标准,并在各地宣讲并强行推行。这一举措半年后即见成效,他不但一举成功解决了美国军需品的质量问题,而且还使美国的军工生产在数量,质量和经济上都迅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统计质量控制着重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解决质量问题,它突破了单纯事后检验的局限,强调对生产过程的预防性控制,使质量管理由单纯依靠质量检验事后把关,发展到突出质量的预防性控制与事后检验相结合的工序管理,因而成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强有力的工具。这种方法使不合格品减少,并降低了生产费用,它与单纯的事后检查的消极方式相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它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忽视了组织管理和生产者的能动性,加之数理统计方法本身深奥难懂,致使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好像就是数理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少数数学家和学者的事”,从而对质量管理产生一种高不可攀和望而生畏的成见,这影响了质量管理知识的普及,限制了质量管理的发展。3. 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的概念最早由费根堡姆提出。他于1961年在其著作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主张应改变单纯强调数理统计方法的偏见,把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与改善组织管理密切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保证经济地生产出可满足用户要求的产品。这一思想经戴明,朱兰等一大批质量管理学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及企业不断的应用和实践,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演化为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并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促使全面质量管理产生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过去,对产品的要求一般注重于产品的使用性能,现在又增加了耐用性,美观性,安全性,可信性和经济性等要求。(2)在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活动中广泛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它要求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研究质量问题,把质量管理看成是处于较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3)管理科学理论又有了一些新发展,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重视人的因素,“员工参与管理”,强调要依靠广大员工搞好质量管理。(4)“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的兴起。60年代初,许多国家的广大消费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纷纷组织起来同伪劣商品的销售企业进行抗争。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认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运动是质量管理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发展动力。(5)随着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国企业越来越重视产品责任和质量保证问题,于是仅仅以来质量检验和运用统计方法是很难保证与提高产品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都对它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使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先后创立并实施了QC小组活动,准时制JIT生产,质量功能展开和田口方法,总结和发展了质量管理的新旧七种工具,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也从中获得巨大收益,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美国不仅率先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而且对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完善和发展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戴明所倡导的的PDCA循环被认为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朱兰所提出的质量螺旋和质量三部曲科学地揭示了质量形成的基本规律,可用于指导质量全过程管理和质量改进工作。 我国1978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在理论和时间上也都取得一定的成效。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这种质量管理方法。为了规范人们的实践与应用,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6年着手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标准化,并融入随后于1987年颁布的ISO9000系列标准之中。实际上,人们通常所熟知的ISO9000系列标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标准化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