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新.doc
目 录第一章 工程概况11.1 参建单位11.2 地理位置11.3 建筑概况11.4 结构概况21.5 本施组适用范围31.6 工程目标31.7 现场条件31.8 工程难点、特点及应对措施5第二章 编制依据72.1 方案编制依据72.2 相关参考规范、标准7第三章 施工部署83.1 施工准备83.2 施工总体设想93.3 施工顺序9第四章 施工进度计划114.1 总进度计划114.2 保证进度措施11第五章 施工平面布置125.1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125.2 施工用电平面布置125.3 施工用水平面布置13第六章 施工临时用电方案146.1 施工现场用电说明14第七章 施工测量方案167.1 测量依据167.2 测量仪器的选用167.3 总体布置167.4 平面控制网177.5 高程测量控制187.6 主楼地下室结构沉降观测19第八章 基坑工程施工方案208.1 围护结构施工方案208.2 降水施工方案218.3 土体加固施工方案378.4 挖土支撑施工方案398.5 支撑拆除方案(详见支撑爆破专项施工方案)488.6 施工监测方案488.7 对周边建筑、地下管线等的应急抢险措施49第九章 基础底板施工方案(详见基础底板施工专项施工方案)559.1 基础底板结构概况559.2 基础底板施工部署559.3 底板施工流程579.4 基础模板施工方法589.5 底板钢筋施工589.6 底板混凝土工程609.7 底板测温、保温及养护619.8 主楼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专项质量保证措施64第十章 地下室结构施工方案6610.1 地下室结构概况6610.2 地下室结构施工流程6610.3 模板及排架方案6810.4 钢筋施工方案7310.5 混凝土浇筑方案7510.6 人防工程施工方案7610.7 地下室结构相关工程配合施工78第十一章 后浇带施工方案7911.1 后浇带节点处理7911.2 后浇带封闭前的防护措施8111.3 后浇带封闭施工81第十二章 防水施工方案8312.1 概况8312.2 地下室底板防水施工方案8312.3 成品保护8412.4 注意事项84第十三章 大型机械使用方案8513.1 塔吊等起重机械使用方案85第十四章 主要施工机械配备一览表86第十五章 质量技术保证措施8715.1 概述8715.2 施工质量主要技术保证措施87第十六章 安全施工主要技术保证措施9116.1 施工安全生产总体措施9116.2 保证安全的具体规定及技术措施9116.3 保证消防安全主要措施9216.4 对现场及临近建筑物和市政管道、管线等安全保护措施92第十七章 特殊气候的施工措施9417.1 雨季施工技术措施9417.2 高温季节施工技术措施9517.3 防台风施工技术措施95第十八章 保证文明施工主要技术措施9718.1 文明施工目标9718.2 场容场貌管理措施9718.3 文明建设措施9718.4 强化工地卫生建设98第十九章 质量检验计划9919.1 工程技术复核计划9919.2 隐蔽工程验收计划10019.3 砼试块制作计划10019.4 质量检测计量器具配备一览表10219. 5 检验批划分计划103第二十章 支撑后拆所对应的基本施工措施10420.1 扶壁柱施工10420.2 永久水平结构底下支承缺失施工10420.3 局部竖向结构柱碰支撑施工104第二十一章 附图104第一章 工程概况1.1 参建单位(1) 建设单位: 上海瑞明置业有限公司(2) 建筑师: Arquitectonica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3) 结构设计顾问: Ove Arup & Partners Hong Kong(4) 幕墙设计: Limited(5) 机电设计顾问: 澧信工程顾问有限公司(6) 国内设计院: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 基坑围护设计: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8) 监理单位: 上海振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9) 总承包单位: 上海建工(集团)有限公司(10) 施工单位: 上海市第一建筑有限公司1.2 地理位置本工程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为2E2-2地块,地块东侧为保留建筑船台以及拟建中的中船项目,南靠银城中路、西依浦东南路、北侧为2E2-1和2E2-4地块。1.3 建筑概况本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2.6万m2,总建筑面积约29.1万m2,地下部分总建筑面积约9.1万m2;地上部分总建筑面积共约20万m2,由2幢49层塔楼(办公楼)以及1层天窗(局部为钢结构)组成;地下室为4层,主要用作为停车场、机房、设备用房、过境交通、办公大堂、商铺及后勤区域等组成,另外地下3、4层局部为人防区域。工程单体概况表单体高度层数 标准层高 避难层 情况标准层面积结构形式地下室18.65m44.5m、3.5m3.5m、7.15m无15000(除塔楼)框架(除塔楼)A、B塔楼218.6m地上49层地下4层4.2m16层33层约21002400内筒外框(劲性)1.4 结构概况本工程基础为桩筏基础,塔楼区域基础底板厚度为3.1m、3.5m,地下室其他区域为1.2m和1.4m,底板砼等级为C40(S8)。其中塔楼中有劲性柱,地下3、4层人防区域为无梁楼板。框架柱、承重墙混凝土标号为C35C60,所有梁板混凝土标号均为C35。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砼强度见下表:构件位置混凝土等级基础承台、地下室底板60天强度C40/S8地下水池、水箱C35/S8地下室部分(包括首层,不包括塔楼范围内首层及地下部分)地下室外墙地下连续墙C35/S8普通外墙C35地下室内墙C35柱C35梁、板C35两幢办公塔楼(包括塔楼范围内首层及地下室部分)墙、柱B4至L19(80.750以下)C60梁、板C35(1) 地下结构包括A塔楼、B塔楼地下室及其他地下室。(2) A、B塔楼及其他地下室地下4层(局部有地下一夹层),由下往上层高分别为4.5m、3.5m、3.5m、4.15m和3m(地下一夹层)。塔楼区域为内筒外框结构(劲性)、其他地下室区域为框架结构,地下3层、4层人防区域为无梁楼板结构。混凝土强度:塔楼区域墙、柱C60、梁板C35;其他地下室区域墙、柱和梁板皆为C35。框架柱截面为700×700mm2000×2000mm,墙厚为3501100mm,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为150450mm。(3) 每栋塔楼地下室有14根框架柱为劲性柱,尺寸为2000x2000 mm、2000x1500 mm、1700x2200 mm、1700 x1700 mm和1500 x1500 mm;核心筒墙内有H型钢柱。(4) 地下室结构后浇带宽800mm。详见后浇带平面布置图1-1。1.5 本施组适用范围本大纲依据现有的设计图纸及相关设计文件、现行建筑施工规范及合同文本编制而成,仅适用于上海浦江双辉大厦±0.000以下结构部分施工。1.6 工程目标1.6.1 质量目标(1) 确保“白玉兰”奖;(2) 争创“鲁班”奖;(3) 合同履行率100%;(4) 工程质量一次交验合格率100%;(5) 工程质量评定为优良,顾客满意率75%。1.6.2 安全目标(1) 杜绝重大伤亡事故,重大伤亡事故率为0;(2) 减少轻伤事故,轻伤事故率为0.5%;(3) 严格执行劳动保护规范,杜绝职业病发生,职业病发病率为“0”;(4) 粉尘、污水、噪音达城市管理要求;(5) 创建上海市文明工地。1.6.3 工期目标严格履行合同约定时间,准时进场,如期完工。本工程开工日期为2008年3月10日,总工期为800天。1.7 现场条件1.7.1 地质概况根据本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地自地表至125.0m深度范围内所揭露的土层主要由饱和的粘性土、粉性土和砂土组成,具有成层分布的特点,场地各土层土性描述及特征如下:(1) 第1层杂填土,层底标高约为-0.11m,层厚约4.31m,中压缩性,由碎石、煤渣等杂物组成。(2) 第3层为灰色砂质粉土,层底标高约为-2.91m,层厚约2.80m,中压缩性,土质不匀,含云母,夹少量砂质粉土。(3) 第层为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底标高约为-4.91m,层厚约2m,流塑,高压缩性,抗剪强度低,对基坑支护结构稳定性不利,土质尚匀,含有机质。(4) 第层为灰色淤泥质粘土,层底标高约为-11.61m,层厚约6.7m,流塑,高压缩性,土质尚匀,受清除、拔桩及注浆的影响,本土层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扰动,抗剪强度低,具流变特性和触变特性。 (5) 第1a层为灰色粘土,层底标高约为-15.81m,层厚4.20m,高压缩性,软塑,土质尚匀,含云母,夹少量粉砂。(6) 第1b层为灰色粉质粘土,层底标高约为-21.41m,层厚约5.60m,可塑,中压缩性,土质尚匀,夹有机质、腐植质、钙质结核及薄层粉土。(7) 第层暗绿色粉质粘土,层底标高约为-24.91m,层厚约3.50m,硬塑,中压缩性,土质尚匀,夹铁锰质结核,土质较好,上海地区俗称“硬土层”。(8) 第1a层草黄色砂质粉土,层底标高约为-30.81m,层厚约5.90m,中密、中压缩性,土质尚匀,含云母、石英等矿物,夹少许锈斑。(9) 第1b层为草黄色粉砂,层底标高约为-40.71m,层厚约9.90m,密实,中压缩性,土质尚匀,含云母、石英、长石等矿物质,夹少许粉土团块。本基坑开挖底面基本位于3砂质粉土层及淤泥质粘土层中。本工程基坑设计参数详见下表:土层编号土层埋深(m)层厚(m)重度r(kN/m3)渗透系数(建议值)(cm/s)C(kPa)j(°)3灰色砂质粉土7.112.8018.40.6E-04530.5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9.112.0017.25.0E-051016.5灰色淤泥质粘土15.816.7016.82.0E-071012.01a灰色粘土20.014.2017.52.0E-071213.01b灰色粉质粘土25.615.6018.12.0E-061918.0暗绿色粉质粘土29.113.509.8不透水层5218.51a草黄色砂质粉土35.015.9018.62.0E-0332.51.7.2 工程水文概况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拟建场区地下水根据埋藏条件划分为浅层潜水及承压水。(1) 潜水潜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水位埋深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一般为0.3-1.5m。钻探期间浅层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0.73.1m,稳定水位埋深0.52.5m(标高为1.653.53m)。(2) 承压水本场地深度约29m以下的第层草黄色粉性土、砂土层和约75m以下的第层灰色砂土层为承压含水层,本场地第层和第层承压水贯通,根据上海市长期观测调查,其水位埋深呈周期性变化,一般为311m,本项目基坑开挖深度为17.024.0m,开挖至15m时处于承压水临界状态,故第层承压水层对本工程基坑开挖有影响,会造成基坑突涌。由于承压水的水头随季节有所变化,因此施工时应监测施工期间的水头,并根据当时的水头进行基坑降水施工,基坑降水详见降水方案。1.8 工程难点、特点及应对措施(1) 工程体量超大,基坑埋置超深本工程占地面积约2.6万m2,总建筑面积约29.1万m2,属超大体量工程。塔楼部位基坑挖深约19.7m、局部深坑挖深约24m,裙房基坑挖深约17.4m,属超深基坑。应对措施:最大程度投入施工能力强的劳动班组,确保昼夜挖土、施工。基坑内部临时坡体不大于11.5。挖土过程中,严禁挖土高差大于3m,同时慎防土体的局部坍塌造成现场人员损伤和机械的损坏等工程事故。(2) 土方工程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万m2,总土方量达37.2万m3。普遍挖深为17.4m(地下室)、19.7m(塔楼),施工工期紧张。应对措施:结合第一道支撑设置了300m长(面积3545m2)的施工栈桥和6个取土码头(取土平台),并在银城中路一侧增开了2个8m宽施工出入口。针对本工程超深基坑的特点配备抓斗和伸缩壁挖机进行出土,提高基坑出土能力。加大机械投入力度,选用工效高、保养好的机械以确保工期。(3) 基坑围护变形控制塔楼部位基坑挖深约19.7m、局部深坑挖深约24m,裙房基坑挖深约17.4m,属超深基坑。基坑围护采用地下连续墙(二墙合一)加三道钢筋混凝土支撑,因此基坑开挖时对基坑围护变形控制要求高。应对措施:严格控制基坑内地下连续墙内侧高压旋喷桩裙边土体加固时水泥掺量和浆液用量,以及控制土体加固施工质量。顶圈梁施工前对地下连续墙上部浮浆凿除清理施工时采用分区间隔开设34处施工段,每段施工段长度控制在20m左右,凿除清理完一段及时施工地墙顶圈梁,以减少和控制地下连续墙前期变形对挖土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严格遵循“分层、分块、留土护壁、限时开挖支撑、控制变形”的原则进行,同时每块土方的开挖和支撑施工在设计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以控制围护变形。在整个施工期间,加强监测地下连续墙变形和地基沉降、开裂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或建设单位协商采取防护措施,及时进行处理,并根据现场情况采取调整挖土流程和基坑土方开挖步长等施工技术措施。第二章 编制依据2.1 方案编制依据(1)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施工图纸(2)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围护设计图纸(3) 我国现行的机具、设备、材料的施工要求和标准。(4) 本工程目前施工的有关情况。(5) 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6) 现行国家及地方施工技术规范;(7) 现行国家及地方质量验收规范;(8) 现行国家及地方安全技术规程。2.2 相关参考规范、标准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19954、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5、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19926、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2002版)JGJ13020017、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8、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10、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2、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199413、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14、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15、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199116、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DBJ08-903-2003第三章 施工部署3.1 施工准备3.1.1 技术准备(1) 按本工程的特点和设计要求,搜集备齐本工程施工所需要的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以及标准图集、技术资料及工具书等。同时准备好各种计量器具、各种测量仪器和试验检测设备,并经过计量单位校验、核定,确保各种计量工具在检测有效期内。(2) 认真听取设计人员的技术交底,领会设计意图,充分了解工程的特点和难点。同时充分发挥本公司施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施工前在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组织本工程项目部所有工程技术人员全面会审施工图纸和学习有关设计文件,熟悉图纸内容,做到技术先行。(3)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编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以及质量计划和安全保证体系文件,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深化。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及早报请施工监理和总包认可。同时做好对施工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底,特别是对特殊施工工艺的技术交底和施工研讨工作。(4) 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高程点和坐标控制点由我公司专职测量师进行复核,并建立多级水准高程和轴线测量控制网,同时对各分部分项工程制定周详的测量方案。3.1.2 物资准备本工程各类材料用量大。对于本工程所需物资我公司均优先配制,特别是钢筋及商品砼。同时项目部根据施工工期及施工进度要求按图纸设计、规格、数量及时提出各种材料的备料和材料的加工申请。3.1.3 装备准备为保证本工程快速、优质的施工要求,项目部将投入大量的施工机械设备和垂直运输机械,完全能满足工程全面展开施工要求,保证工程施工的正常运转。(1) 在挖土支撑施工阶段使用2台FS6016和1台ST5513塔吊。(2) 在地下结构施工时,将安装核心筒内4部STL203塔吊,原栈桥上ST5513(南面)、FS6016(东北角)塔吊拆除,西北角一部FS6016塔吊保留。(3) 混凝土输送泵:根据浇捣需要选用适合型号的汽车泵和砼固定泵。(4) 其它施工机械:我公司拥有大量各类施工机械,完全能满足本工程的需求。3.2 施工总体设想大基坑(2E2-2地块)先行施工,待大基坑地下室施工完毕(即出±0.000),再施工小基坑(2E2-1地块与2E2-2地块中间分隔带)。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结构情况,将本工程±0.000以下结构部分施工划分为3个施工阶段:挖土支撑施工、塔楼地下室结构施工、其他区域地下室施工。在各施工阶段须与钢结构、安装等相关单位密切配合。3.3 施工顺序1) 原有硬地坪破碎,基坑内坑底旋喷桩加固;栈桥立柱桩施工;降水井施工及基坑预降水施工;围护顶圈梁施工,详见附图3-1。2) 基坑开挖第一层土方至第一道支撑底(标高+1.800m),详见附图3-2。3) 施工第一道支撑及栈桥,并养护;于栈桥支撑上安装2台FS6016和1台ST5513塔吊,详见附图3-3。4) 开挖第二层土方至第二道支撑底(标高-3.350),详见附图3-4。5) 施工第二道支撑,并养护,详见附图3-5。6) 开挖第三层土方至第三道支撑底(标高-9.550) 。详见附图3-6。7) 施工第三道支撑,并养护,详见附图3-7。8) 开挖第四层及深坑土方至垫层底以及底板垫层施工,塔楼局部深坑开挖和护壁、垫层施工,详见附图3-8。9) A、B塔楼区域大底板施工,并养护;分别安装核心筒内4部STL203塔吊,原栈桥上ST5513 (南面)、FS6016(东北角)塔吊拆除,西北角一部FS6016塔吊保留;地下室其他区域 垫层施工;基坑东侧第二、第三道支撑之间局部换撑支撑(支撑中心标高为-7.10)施 工,并养护。详见附图3-9。10) 中部其他区域大底板施工,并养护;A、B塔楼(包括塔楼南侧和北侧裙房区域)地下 四层结构施工(第三道支撑保留除东侧落低区域角撑),并养护;详见附图3-10。11) B塔楼东侧楼板落低区域第三道支撑角撑爆破拆除,A、B塔楼(包括塔楼南侧和北侧 裙房区域)地下三层结构施工;其他区域地下四层结构施工(第三道支撑保留除东侧落 低区域角撑),并养护。详见附图3-11。12) A、B塔楼(包括塔楼南侧和北侧裙房区域)第二道支撑局部对撑拆除,并施工地下二 层;其他区域地下四层结构施工;东侧地下室落低区地下四层施工,并养护。详见附 图3-12。13) A、B塔楼(包括塔楼南侧和北侧裙房区域)第一道支撑局部对撑拆除,A、B塔楼(包 括塔楼南侧和北侧裙房区域)地下一夹层和地下一层结构施工,并养护;其他区域地 下三层结构施工;东侧地下室落低区域局部换撑爆破拆除,东侧地下室落低区域地下 三层结构施工。详见附图3-13。14)A、B塔楼施工至2层,地下室其他区域地下三层结构施工完毕。详见附图3-14。15)A、B塔楼施工至7层;地下室其他区域第二道支撑爆破拆除,地下二层结构施工完毕, 并养护后,爆破拆除塔楼区域第一道对撑支撑。详见附图3-15。16)A、B塔楼施工至13,地下室其他区域第一道支撑爆破拆除,其他区域地下一夹层和地 下一层结构施工。详见附图3-16。17)A、B塔楼施工至14层;中部施工栈桥爆破拆除,施工中部区域地下室地下一夹层和地 下一层结构施工。在2E2-2地块地下室结构施工完成后,2E2-1与2E2-2地块连通区域土 方开挖、围护支撑和栈桥施工,以及随后地下室结构施工。详见附图3-17。第四章 施工进度计划4.1 总进度计划本工程地下结构部分施工开始于2008年3月10日,于2009年3月结束。具体见施工总进度计划表01。4.2 保证进度措施(1) 我公司管理人员做到接到通知即刻安排进场,立即做好施工前准备工作。(2) 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确保该工程顺利进行。(3) 及时解决劳动力、施工材料、设备调度问题,确保工程按计划实施。(4) 本工程施工时,将取消节假日、休息日,并采用12班制昼夜施工方法来缩短工期,并配齐相应的劳动力。(5) 为加快施工速度,视施工进展和需要,机械和设备材料超常规投入,公司可以确保供应相应的设备和材料,保证工程施工顺利进行。(6) 我公司各类钢材库存充裕,可满足工程急需串换要求,随时可以调运现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7) 为充分体现我公司的施工技术水平,本工程运用多项先进的施工工艺,依靠技术领先,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快速进行。(8) 在砼输送方面,优化砼级配,采用大功率砼固定泵,缩短砼浇捣时间。在进行大方量砼浇捣中,利用公司优势,同时多家砼搅拌站进行供料,保证砼顺利浇捣。(9) 在砼结构施工中,由总包提供的四台高性能塔吊解决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吊运矛盾。第五章 施工平面布置5.1 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1) ±0.000以下施工阶段钢筋堆场、加工场钢管、模板堆场布置在基坑外围的西北角(2E2-2地块与2E2-1地块连通口区域)。(2) A、B塔楼底板结构施工、养护结束后即转入A、B塔楼地下室钢筋砼结构施工,在A、B塔楼地下室结构施工期间,其它区域底板结构同时施工。(3) 挖土施工阶段在栈桥上布置2台FS6016塔吊(东北角、西北角)、1台ST5513(南面)。A、B塔楼底板结构施工完成,并养护后,各安装2台STL203塔吊,进行A、B塔楼地下室施工阶段材料的水平、垂直运输;栈桥上东北角FS6016塔吊和南面的ST5513塔吊在底板施工养护结束后拆除;东北角FS6016塔吊保留,配合地下室其他区域施工,在小基坑地下结构施工完毕后拆除。(4) 挖土阶段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见附图5-1;主楼底板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见附图5-2;地下室结构施工阶段现场平面布置见附图5-3。5.2 施工用电平面布置(1) 2#配电站设置在2E2-2场地东南角,3#配电站设置在本场地外、银城中路东南侧。变压器容量均为1250KVA。并于场地东南及西北角各设置一幢1#箱专用变电所。(2) 电缆以沿围墙敷设为主,局部须接入施工场地的应适当加以保护,避免损坏电缆。(3) 设置3-A、3-B两条电源线路供现场办公、生活使用;另设置1-A、1-B、1-C、2-A、2-B五条电源线路供现场施工使用。(4) 现场所有线路均先接入变电所,变电所中设置3个1号箱,每50米设置1个2号箱,从2号箱中转入3号箱,塔吊使用专用3号电箱。(5) 电缆靠敷设于电缆沟中,每隔34米设置一个固定支架固定敷设电缆。(6) 距离超过200m的应考虑电压降因数,即每超过1个200m,电缆截面放大一档。(7) 1号箱进线电缆为240mm 及120mm 电缆;3号箱进电缆为75mm 电缆。(8) 现场施工用电平面布置见附图5-4。5.3 施工用水平面布置5.3.1 施工现场用水平面布置(1) 市政进水总管位于银城中路和浦东南路交汇处围墙边,管径为DN150。(2) 施工现场管径采DN65,各用水点采用DN20管。(3) 加压水泵:流量25L/S,扬程25kg/cm2 (250m H2O)。(4) 管材选用热镀锌钢管,泵进出口采用无缝钢管。(5) 水箱利用西南角地下室消防水箱。(6) 水箱内进水采用液位自动浮球阀。(7) 现场施工用水平面布置见附图5-5。5.3.2 施工现场排水平面布置(1) 市政排水总管分别位于银城中路,共2处。(2) 排水就近接入污水排水系统,再接至市政排水系统。(3) De250排污管取坡度0.005。(4) 排水沟沿施工便道或围墙布置,排水沟尺寸为300mm×400mm,排水沟盖板采用%C48钢管制作。(5) 分别在西侧和南侧以及东南角设置3只沉淀池。沉淀池盖板采用12号槽钢制作。(6) 现场施工排水平面布置见附图5-6。第六章 施工临时用电方案6.1 施工现场用电说明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和现场施工机械的用电需求,进行临时用电的布设和施工,合理分配用电量。(1) 临时用电线路布设从设在工地东南角箱变引出电源,总线沿围墙布设接入变电所,配备3个一级配电箱接如变电所,从变电所中引出3条总线路,每条总线路均分为A、B两条支路。二级配电箱电源从一级总箱引出,保证大型用电设备至少配备一只二级电箱。(2) 配电箱装设在干燥、通风及常温的地方;配电箱周围不得堆放任何妨碍操作、维修的物品,并且必须防雨、防尘。配电箱的进线和出线不得承受外力,并严禁与金属尖锐断口和强腐蚀性介质接触。所有配电箱应每月进行检查和维修一次,检查和维修人员必须是专业电工,而且进行检查和维修时,必须将其前一级相应的电源开关分闸断电,并悬挂停电标志牌,严禁带电作业。(3) 架空线必须采用绝缘铜线,并且必须设在专用电杆上,严禁架设在脚手架上。架空线导线截面的选择应满足下列要求:导线中的负荷电流不大于其允许载流量;线路末端电压偏移不大于额定电压的5%;单相线路的零线截面与相线面相同,三相五线制的工作零线和保护零线截面不小于相线截面的50%;为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绝缘铜线截面不小于16mm2。(4) 配电线路采用熔断器作短路保护时,熔断额定电流应不大于电缆或穿管绝缘导线允许载流量的2.5倍,或明敷绝缘导线允许载流量的1.5倍。经常过负载的线路、易燃易爆物邻近的线路、照明线路,必须有过负载保护。装设过负载保护的配电线路,其绝缘导线的允许载流量应不小于熔断器额定电流或自动开关延长时过流脱扣器电流整定值的1.25倍。(5) 临时用房内配线采用绝缘导线,穿PVC管敷设,所用导线截面,根据用电设备的负荷确定。进户线过墙采取穿管保护,距地面高度不得小于2.5m,并且采取防雨措施。进户线的室外端采用绝缘子固定。(6) 配电箱引出线采用电缆埋地敷设,严禁沿地面明设,并应避免机械损伤和介质腐蚀。电缆接头应牢固可靠,并应做绝缘包扎,保持绝缘强度,不得承受张力。(7) 在施工现场专用的中性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中必须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专用保护零线应由工作接地线、配电室的零线或第一级漏电保护器电源侧的零线引出。作防雷接地的电气设备,必须同时做重复接地。施工现场的电力系统严禁利用大地做相线或零线,保护零线单独敷设,不作他用。重复接地线应与保护零线相连接。(8) 一般场所宜选用额定电压为220V的照明器,大楼内地下室施工照明电源电压宜采用36V。在特别潮湿的场所、导电良好的地面照明电源电压不大于12V。所有配电箱均实行一机一闸,并设置触电保护器,施工现场所有用电设备,除做保护接零外,必须在设备负荷载的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保护装置。一般场所应选用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并应装设额定动作电流不大于15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小于0.1S的漏电保护箱。露天、潮湿场所或在金属构架上操作时,必须选用类手持式电动工具,并装设防溅的漏电保护器,严禁使用类手持式电动工具。持式电动工具的负荷载必须采用耐气候型的橡皮护套铜芯软电缆,并不得有接头。(9) 每一台电动建筑机械或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开关箱内,除应装设过载、短路、漏电保护装置外,还必须装设隔离开关。(10) 安装、维修或拆除临时用电工程,必须由电工完成。各类用电工人应做到:掌握安全用电基本知识和所用设备的性能;使用设备前必须按规定穿戴和配备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停电的设备必须拉闸断电,锁好开关箱;负责保护所用设备的负荷载,保护零线和开关箱,发现问题及时报告解决;搬迁或移动用电设备,必须经电工切断电源并作妥善处理后进行。(11) 施工用电平面布置详见附图5-4。(12) 具体参见临时用电专项方案。第七章 施工测量方案7.1 测量依据测量依据指测量工作所执行和参照的技术性规定,本工程按照以下条目开展测量工作:业主和设计所指定的技术要求和标准CJJ8-99城市测量规范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GB50026-93工程测量规范DGJ08-85-2000地下管线测绘规范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JSB304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测量规范(建筑工程)CH1002-95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7.2 测量仪器的选用仪器的选用以工程施工所要求的具体精度要求和时效要求,同时结合考虑可操作性为标准。本工程使用如下设备:仪 器生产厂商型 号标称精度全站仪SOKKASET2C2”,2mm+2ppm经纬仪WildT22”电子水准仪LeicaDNA03±0.3mm/km光学水准仪SOKKAB1±0.8mm/km其他辅助仪器如垂直目镜、棱镜、靶标、塔尺及钢尺等。以上测量仪器均按照国家规定年检鉴定合格,并在使用有效期内。在使用过程中,随时检查仪器的常用指标。一旦偏差超过允许范围,将及时校正以保证测量精度。7.3 总体布置本工程平面测量控制网按照高级网控制低级网的方法,由高到低设置三级控制网,局部针对设置区块控制网,各区块控制网之间相互衔接,统一为整体系统,目的以达到缩短测量工作与下道工序的搭接时间,提高工效,同时确保轴线系统的精确、可靠和可操作。结构平面轴线采用坐标法,高程使用光电测距仪传递。水准线路测量使用电子水准仪采用往返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7.4 平面控制网7.4.1 控制网布置施工平面测量控制网既是各施工单位局部、单体施工各环节轴线放样的依据;也是监理等各检测单位的测量基准。因此,务求达到可靠、稳定、使用方便的标准。控制网除应考虑图形强度以满足工程施工精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密度和使用方便的特点。应由测量人员对施工场地及控制点进行实地踏勘,结合工程平面布置图,创建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要求达到通视条件好、网点稳固状况、攀登方便等各种因素。结合工程特点及甲方所提供的四个控制点,按测网级别的高低及具体在工程不同部位应用,本工程测量平面控制网设置二级控制网,且这二个控制网相互联系,并且遵循高级控制低级的原则。一级控制网在业主所提供的R2,R3,R4三个控制点(其坐标见下表)基础上扩展,增加(K1,K2,K3)3个坐标点。此6个点作为永久控制点担当全局性的作用,形成平面首级控制网,构成一个稳定可靠,且不受施工影响的闭合四边网,详见附图7-1。点号XYR23274.0391103.467R33447.5691007.679R43574.4081056.694该控制网担当全局性的作用。它是二级控制网建立和复核的唯一依据。在整个工程为时几年的时间跨度内,必须保证这个控制网的绝对不变,绝对避免前后期测量系统的不一致。因此,该控制点的设置位置选择在稳定可靠处,且设置保护装置。二级控制网的布网依据为一级控制网,布置在施工现场以内相对可靠处。精度必须满足相对距离误差小于±2毫米;相对测角误差小于±5秒。为保证可靠性和长久性,点的设置使用200X200mm钢板和膨胀螺栓固定于支撑面或结构地面上,并以小圆孔定位。7.4.2 基坑开挖和底板施工阶段由于主要用于基坑开挖和底板施工阶段的测量,所以具有短期使用性质。该控制网的使用需随时根据施工阶段的沉降、变形情况调整。且工程的工况变化很大,控制网布置于现场内部,容易遭到施工破坏,必要时也可根据施工情况调整布网位置。而且支撑在施工中处于不稳定状态,随着时间、环境、施工进度的不同支撑可能会产生变形移动,所以每次投放轴线前必须依据一级控制网重新测量其数值,复核无误后方可投放轴线,详见附图7-2。7.4.3 地下结构施工阶段地下结构控制轴线使用二级控制网K1、K2、K3三个点,采用“外控法”进行施工控制轴线的定位放样;放样方法采用直角坐标法。放样流程如下:在室内进行内业计算现场调整仪器状态对二级控制网自检放样施工控制点对施工控制点自检放样施工控制轴线从一级控制网恢复二级控制点重新放样施工控制点交付下道工序使用控 制 网 破 坏有 误 差地下结构控制轴线控制网平面布置,详见附图7-3。7.5 高程测量控制本工程主楼底板施工阶段高程测量控制以业主提供的R4S点(标高为+4.246)为基准,利用R4S的坐标点高程设置高程控制点(K4),详见附图7-4。考虑到季节的变化和环境的影响,应定期对基准水准点进行复测。以基准水准控制点为依据,用精密水准仪采用往返水准测量的方法,将高程引测至基坑边的临时水准点处。在基坑边寻找一个可垂直传递高程处,搭设一固定支架,将钢尺一端固定在支架挂钩上用重锤锤吊而下。采用两台水准仪一上一下同时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