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数学第三单元教案.doc
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口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简便算法。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2.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实际计算中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观看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时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能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教学准备口算题卡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创设情境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板书课题:口算乘法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千米。特快列车小时约行千米。1)人骑自行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2)特快列车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练习:130×5= 2×380= 150×6= 7×13= 60×2=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三、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四、课堂小结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当堂监测内容巩固新知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口算练习第48页6-9板书设计口算乘法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笔算乘法(例1)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笔算的能力.2.体验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在实际计算中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学习新知已有一定的基础。教学准备小黑板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复习导入1、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2、笔算24×12= 44×59= 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探究新知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145×12=1740 145× 12- 2901 45 -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小组内交流算法后分组汇报。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三、巩固练习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237×821、 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2、 练习七第3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口算乘法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通过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笔算的能力.通过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培养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当堂监测内容1、书后做一做134×12= 176×47 425×36237×823、 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4、 练习七第3题板书设计笔算乘法(例1)例1.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小时,火车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145×12=1740145× 12-2901 45-1 740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王滨 使用日期:2011年 10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2.体验自主试算、组内交流算法,运用对比迁移类推的方法,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3、在实际计算中,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曾经学习过两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因为在计算方法上会有一定的基础。教学准备小黑板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 复习导入1、 口算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二、 探究新知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学生独立进行计算。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160×30=4800160× 30 48002)106×30= 自己试一试学生反馈时讨论:(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106×30=3180 106× 30 3180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三、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3、练习八第3、4、7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复习口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当堂监测内容巩固练习1、书后第53页做一做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3、练习八第3、4、7题板书设计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特快列车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小时可行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160×30=4800(千米)160× 304800106×30=3180(千米)106× 303180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教学目标1.经历在小组内交流,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3.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关于时间、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个三个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教学准备小黑板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情境导入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二、探究新知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千米。可以写成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辆汽车的速度是千米时,小时可行多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三、巩固新知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 练习八第10题四、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的知识,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通过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通过在小组内交流,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在小组内交流、汇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当堂监测内容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5、练习八第8、9题 练习八第10题板书设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乘时间=路程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千米。可以写成千米时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修改稿)主备人武铎使用人武铎使用时间单元专题三位数乘两位数课 题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1)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2)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畅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教学价值分析知识点梳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策略中渗透能力点: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体验点: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理解点:能够发现并尝试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训练点: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精细化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观察,能够发现并尝试总结积的变化规律。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经历自主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在合作交流中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经历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教学重点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难点: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平时接触过这样的题型,只是没有去总结其中的规律,因此本节课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教学准备小黑板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的规律”1、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怎么变化。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6×2=( ) 8×125=( ) 6×20=( ) 24×125=( )6×200=( ) 72×125=( )(1)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在上面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学生也许是就题说题,如,左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2)组织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将发现的上述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时,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2、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又怎么变化。(1)请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80×4=( ) 25×160=( )40×4=( ) 25×40=( )20×4=( ) 25×10=( )(2)引导学生讨论上面算式中积随因数变化的情况,与第(1)组算式的讨论过程相同,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时,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3、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并用简洁的话语表示出来: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4、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P59、3(2)举例说明积变化规律。各写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5、应用规律。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2、4题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它们的积变化的规律。”(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请学生完成下列计算,并在组内述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18×24= 105×45=(18÷2)×(24×2)= (105×3)×(45÷3)=(18×2)×(24÷2)= (105÷5)×(45×5)=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发现的规律,然后指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概括。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思考、对比,能够自主发现并总结因数变化引起的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增加:(2)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在中填上运算符号,在中填上数24×75=1800 36×104=3744(246)×(75×6)=1800 (36×4)×(1044)=3744(243)×(75)=1800 (36)×(104)=3744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4倍,宽扩大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 (1) 6×2= 8×125= (2) 8×4= 25×160= 6×2 24×125= 40×4= 25×40=6×200= 72×125= 20×4= 25×10=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乘法估算教学目标1.创设情景,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经历学习乘法估算的全过程,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从前学过的乘法估算方法可作为本节课的基础,使学生能够明确估算的基本方法: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堪称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教学准备主题图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5000元更好些。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三、巩固新知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1800米1200米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4、第62页的5、6、7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教学参考资料内容: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处(书名或网址):百度当堂监测内容1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1800米1200米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4、第62页的5、6、75、第63页8、9、10、11、12板书设计乘法估算49×1044950 104100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4950 104110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练习、小组竞赛,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2.在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体验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3.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经历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方法,只要多做习题巩固,计算必定会更准确更熟练。教学准备口算题卡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基础练习。1、教科书62页的第7题。以口算卡片的形式出示算式,个别答与开火车相结合,以作到人人参与。2、教科书63页的第8题。(1)学生独立笔算,教师巡视。(2)汇报结果,要求学生说明因数中间的零和因数末尾的零在笔算时的不同操作办法,教师进行演板。3、教科书63页的第8、9题。(1)列出原算式:63×4=(2)改变因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积。(3)利用算式进行对比。(4)仔细观察,请你说一说哪个因数的变化了,怎样变的,积又是怎样变的。二、提高练习。1、出示(1)12×18=216(12×3)×(18÷3)=请你猜一猜结果会是几?你的理由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进行详细的讲解。2、那么(2)(12÷3)×(18×3)=的结果是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而(3)(12×10)×(18×10)=又该等于多少呢?三、综合应用练习。教科书63页的第11题。1、认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题目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多种解法。如:用估算,430、380、407都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或(400×3)×10=12000(千克)。用笔算,430380407=1217(千克),1217×(30÷3)=12170(千克);(430380407)÷3=406(千克)把406看作400,因此400×30=12000(千克)。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复习计算知识,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探究方法。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参考资料内容: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处(书名或网址):百度当堂监测内容一、想一想,填一填。1、最小的两位数与最大的三位数的积是( )。2、200个18是( ),125的40倍是( )。3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6小时可行( )千米.4、在填上“”、“”或“=”。 180×5160×6 47×100470×105、光明小学有789人,大约是( )人。6、根据6×50=300直接写出下面两题的积。 18×50=( ) 42×50=( )7、一架飞机的速度可达每小时900千米,可以写作( )。二、用心选一选。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 )。 A、不变 B、扩大10倍 C、缩小10倍2、125×80的积的末尾有( )个零。 A、2 B、3 C、43、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 A、四位数 B、五位数 C、四位数或五位数4、美园小区有五栋楼房,每栋有120户人家,小区共有( )户人家。 A、600 B、500 C、125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1)12×18=216(12×3)×(18÷3)=(2)(12÷3)×(18×3)=(3)(12×10)×(18×10)=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笔算乘法的练习课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练习、小组竞赛,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进一步巩固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估算方法,只要多做习题巩固,计算必定会更准确更熟练。教学准备口算题卡、小黑板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复习1、小黑板出示笔算题:134×16 246×34学生笔算(两名学生板演)。让学生笔算过程。2、口算:14×7 25×3 160×5 23×10060×70 21×300 18×50(二)练习1、投影第2题: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一周要用114分钟,绕地球59周要用多少分钟?比5天时间长些还是短些?2、问:怎样列式表示什么?5天时间有几分钟?学生试做(一名学生板演)。114×59=6726(分钟)114× 5960×24×5=72007200>6726问: 59 114×114和 × 59比,哪一种计算更简便?多名学生回答(个别学生会列这种式子:。 59× 114学生比较后得出:114× 59笔算时比较简便。1、练习:完成4、5题。 学生练习(两人板演)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二、作业:练习十三:8-11题。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综合练习,相信大家都有一定的收获,谁来说一说。复习计算知识,巩固练习。使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巩固已学知识。学生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学参考资料内容: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处(书名或网址):百度当堂监测内容、计算题要仔细。1、估算。603×21 399×42 538×48 2、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算。138×16= 407×35= 930×22=五、解决问题。1、星月饭店平均每天要用掉258双一次性筷子。这个饭店每个月大约要用掉多少双一次性筷子?(按30天计算)2、新华书店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买 4套儿童百科送1套。一次买4套,每套便宜多少钱? 每套45元 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1)12×18=216(12×3)×(18÷3)=(2)(12÷3)×(18×3)=(3)(12×10)×(18×10)=教 学反 思文 林 小 学 教 案 设 计 四 年级 数学 学科 主备人:武铎 使用日期:2013年 月 日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课2教学目标1.经历自主练习、小组竞赛,进一步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进行运算。2.在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体验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并感受接替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3.提供独立思考的环境,经历习题教学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的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笔算;进一步理解关于两位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通过应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生活经验学生基本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方法,只要多做习题巩固,计算必定会更准确更熟练。教学准备口算题卡教 学 流 程设计意图策略调整一、基础复习。1、回忆:在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2、小组交流。3、分组汇报。二、巩固练习。直接写出得数。72×60250×4073×2075×4081×5015×4 43×20075×500600×5070×4092×5030×14填空。1、12的103倍是(),31个20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