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复习材料(完整版).doc
补充课件地质作用:由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发展的作用。实质上:组成地球的物质以及由其传递的能量发生运动的过程。动力源泉: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内热;二来自太阳辐射热,以及地球的旋转力和重力;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横波:传播速度较快,传播介质状态:固、液;纵坡:传播速度较慢,传播介质状态:固。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软流层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地壳与地幔间:莫霍界面,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地幔与地核间: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处,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内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的能量(旋转能、重力能、辐射热能)引起岩石圈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作用。地壳运动构造运动:水平和升降运动,地球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水平运动(造山)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水平方向移动,褶皱,断裂,裂谷,盆地。升降运动(造陆)垂直运动,沿地球半径方向运动。岩浆作用:岩浆形成、运动、演化、冷凝形成火成岩的全过程。火山作用:岩浆喷出地表的全过程称为火山作用。岩浆由地下深处侵入地壳中的冷凝成岩的全过程为侵入作用。变质作用:已形成的地壳的各种岩石,在高温、高压并有化学物质参与下,岩石发生成分、结构构造的变化,生成新的岩石-变质岩。变质作用方式: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地震作用: 地内机械能突然释放,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到地表引起猛烈冲击。外动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外部能源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如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外力地质作用的营力:河流的侵蚀,地下水的潜蚀,湖泊海洋的冲蚀,风的吹蚀,冰川的刨蚀等。风化作用: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于地面的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等大气营力以及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称为风化。风化作用的结果:导致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对工程建筑条件起着不良的影响;促进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形成和发展。风化营力:引起风化作用发生的风化因素统称为风化营力。风化作用类型:按风化营力的不同:1.物理风化作用2.化学风化作用3.生物风化作用。岩石风化程度:岩石风化的结果,使原来母岩性质改变,形成不同风化程度的风化岩。按岩石风化深浅和特征,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为五级。风化程度 岩石结构 矿物成分 破碎性未风化 未变 未变 微风化 基本未变 基本未变 无疏松物质弱风化 部分破坏 稍微变质 有松散物质 强风化 大部分破坏 显著变化 疏松物与坚硬体混杂 全风化 全部破坏 风化成土状 不含坚硬块体 风化带:岩石的风化一般是由表及里呈带状分布。由地表往下风化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以至消失。因此在风化剖面的不同深度上,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有明显的差异。从岩石风化程度的深浅,在风化剖面上自下而上可分成四个风化带: 微风化带、弱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全风化带。岩石风化的治理:可采用挖除和防治两种措施。(一)挖除:挖除一部分危及建筑物安全的风化厉害的岩层,挖除的深度是根据风化岩的风化程度、风化裂隙、风化岩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要求等来确定。是一个困难而耗费时间的过程,因而宜少挖。(二)防治:采取制止风化作用继续发展,或采用人工方法加固风化岩的措施。 覆盖防止风化营力入侵的材料,如沥青、水泥、粘土盖层等; 灌注胶结和防水的材料,如水泥、沥青、水玻璃、粘土等浆液,使其起到封闭和胶结岩石裂隙的作用;整平地区,加强排水。水是风化作用最活跃因素之一,隔绝了水就能减弱岩石的风化速度;岩石风化速度较快时,必须通过敞露的探槽观测岩石的风化速度,从而确定基坑的敞开期限内岩石风化可能达到的程度,据此拟定保护基坑免受风化破坏的措施。剥蚀作用:就是指各种运动的介质在其运动过程中,使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其产物剥离原地的作用。陆地上的一种常见的、重要的地质作用,塑造了地表千姿百态的地貌形态,又是地表物质迁移的重要动力。按介质或环境:地面流水、地下水、海洋、湖泊、冰川、风等的剥蚀作用。按方式:机械、化学和生物剥蚀作用。1.河流的下蚀作用冲蚀和磨蚀 河水以及挟带的碎屑物质对河床底部产生破坏,使河谷加深、加长的过程称为河流的下蚀作用。河流的上游以及山区河流纵比降和流水速度大,活力垂直分量也大,下蚀能力较强横断面上V形谷。2、河流的侧蚀作用河水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砂石对河床两侧或谷坡进行破坏的作用。侧蚀作用的结果使河床弯曲、谷坡后退、河谷加宽。洗涮作用与冲蚀作用3、地下水、冰川和风的剥蚀作用(1)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在运动过程中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以化学潜蚀作用为主通常把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发生的以地下水为主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为主、机械冲刷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崩塌作用等一系列过程称为岩溶作用或喀斯特作用。形成的地形称岩溶地形或喀斯特地形。岩溶作用的条件:1)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2)岩石的透水性与流动性3)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CO2的含量和潮湿气候区(2)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以自身的动力及挟带的沙石对冰床岩石的破坏作用。挖掘作用磨蚀作用: 冰川擦痕、磨光面冰蚀地形:冰斗、角峰、刃脊、冰蚀谷(U形谷)、羊背石(3)风蚀作用风以自身的动力以及所挟带的沙石对地面进行破坏的作用。风沙流:绝大部分沙粒集中在近地面30cm范围内。吹扬作用:风蚀洼地、风蚀湖、戈壁滩磨蚀作用:风以挟带的沙石对地面岩石的破坏作用风蚀地形:风蚀蘑菇石、风蚀城和风蚀柱、风蚀穴和蜂窝石、风蚀谷、风棱石。4海洋(及湖泊)的剥蚀作用方式:机械、化学、生物基岩海岸:海蚀凹槽 海蚀穴(洞)、海蚀崖、波切台、波筑台、海蚀穹、海蚀柱、海蚀桥沙质海岸:剥蚀作用较弱。内力和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中。内力地质作用决定地表的基本形态和内部构造地表形态的塑造者, 外力地质作用破坏和重塑地表形态地表形态的雕刻者地壳上升时,遭受剥蚀。地壳下降时,接受沉积。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岩溶地貌景观:溶沟、石芽、落水洞、溶斗、溶洞;沉积地貌景观:石钟乳、石笋、石柱。绝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距今年龄。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标准化石:在地质历史中存在时间较短、演化较快、分布范围较广的化石。沉积岩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地层层序律,即在地层形成过程中,先沉积的一定位于下部,后沉积的一定位于上部。2化石层序律或生物群层序律。岩性对比法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地质年代单位和时间地层单位 :在地质年代表中,首先根据生物的演化阶段,将46亿年地球演化史划分为隐生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然后在显生宙中,根据生物界的总体面貌划分出3个二级地质年代单位(代),即从老至新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每一个代中,再根据生物界面貌及其演化特色划分出若干三级地质年代单位(纪),纪是最常用的地质年代单位。 目前震旦纪只适用于中国,其他11个纪全世界通用。对应于特定地质年代的时间段落中形成的地层,称为时间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相互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分别称为宇、界、系、统,它们是适用于全球的地层单位,所以也叫国际性年代地层单位。前寒武纪已知最老的动物化石为埃迪卡拉动物群,最老的植物化石为同圆藻。寒武纪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硬壳的不同门类的无脊椎动物飞速涌现(即生物大爆炸)。寒武纪也称三叶虫时代。泥盆纪的鱼类空前繁盛,故称“鱼类的时代”。三叠纪末,在我国广大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连为一体,结束了我国东部地区“南海北陆”的局面。中国的三叠系以陆相砂岩为主,底部为海相,含有石油、岩盐、煤等矿产。侏罗纪:是中生代的第二个纪。侏罗纪是爬行动物大繁盛的时期,天空中、海洋里、陆地上到处都是恐龙的家族;侏罗纪晚期,一部分爬行动物向鸟类方向进化,出现了最早的鸟类始祖鸟;侏罗纪的植物界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松柏类和银杏类为主;海生无脊椎动物以菊石和箭石等最繁盛。中国的侏罗系以陆相砂岩为主,含煤、铁、铜、铅、锌等矿产。第四纪:是地质历史上最新的一个纪,是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高度发展的时代。第四纪最重要的事件是人类的出现,故称“人类纪”。岩石是在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以一定的规律组成的自然集合体。矿物: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石墨C、金Au)和天然化合物(石英SiO2)。 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其化学元素绝大部分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造岩矿物:绝大多数为硅酸盐矿物,占50%。原生矿物:在地幔中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面后冷凝而成,未发生任何性质及形态变化的矿物,如正长石、黑云母、石英、方解石等;。次生矿物:有的为原生矿物在水溶液中析出,也有的是氧化、碳酸化、硫酸化或生物风化作用下形成的,CaCO3、 MgCO3、 CaSO4、 NaCl;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粘土矿物:具有片状或链状结晶格架的硅铝酸盐,由原生矿物中的长石或云母等矿物风化而成,属于次生矿物。内部形成的结晶最基本单元为晶片。矿物物理性质: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包括:形态、颜色、光泽、条痕、硬度、解理、断口等。根据解理发育程度不同,可分为:极完全解理矿物沿一组解理面极易裂开成薄片,解理面大而完整,平滑光亮,不出现断口,如云母;完全解理矿物容易沿两组解理面方向裂成块状或板状,不易发生断口,如方解石破裂成菱形六面体;中等解理矿物沿三组解理面方向裂成板状或柱状,如长石裂成板状,断口较容易出现,角闪石为长柱状;无解理肉眼不易看见解理面,如橄榄石;或实际上没有解理面,其碎块常为断口,如单晶体石英等;岩 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成因:由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熔融的岩浆以侵入或喷出方式直接冷凝而成。沉积岩成因:机械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成分加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后形成的新的岩石。沉积岩的结构 指沉积岩的组成物质、颗粒大小、形状、胶结特性及其结晶程度。分为:碎屑结构、泥质结构、结晶结构、生物结构。碎屑岩的胶结物: 硅质强度高 铁质易氧化 钙质易溶解 泥质易软化。沉积岩的构造: 指沉积岩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层面:层与层之间的界面。特征:波痕、雨痕、泥裂等生物化石。岩层:两个层面间成分基本均匀一致的岩石。岩层的形态:正常层、夹层、变薄、尖灭、透镜体。变质岩的构造:片理构造、块状构造、条带状、眼球状构造。片理构造是变质岩所特有的。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常用指标:物理性质-密度、比重、孔隙率、吸水性;水理性质:透水性、溶解性、软化性、抗冻性;力学性质:变形、强度。岩石的物理性质:密度() =m/V 比重:是岩石固体部分(不包括孔隙)的重力与同体积水在4摄氏度时的比值。重度(重力密度):岩石单位体积的重量。孔隙性:反映岩石中各孔隙的发育程度,对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产生重要的影响。 孔隙率(n): 指岩石的孔隙体积 与岩石全体积V之比 n= Vn /V *100%吸水率(Wa):岩石试件在大气压力和室温条件下自由吸入水的质量(mw1)与岩样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饱和吸水率:岩石的饱和吸水率(Wp)是指岩石试件在高压(一般压力为15MPa)或真空条件下吸入水的质量(mw2)与岩样干质量(ms)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岩石的水理性质 定义:岩石在水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水理性质。主要有:透水性:在一定的水力梯度或压力差作用下,岩石能被水透过的性质。溶解性:岩石溶解于水的性质。软化性:岩石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性质。软化系数(KR)为岩石试件的饱和抗压强度(cw)与干抗压强度(c)的比值。抗冻性:岩石的抗冻性是指岩石抵抗冻融破坏的性能,是评价岩石抗风化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抗冻系数Cf指岩石试样在±250C的温度期间内,反复降温、冻结、融解、升温,然后测量其抗压强度的下降值(c-cf),以此强度下降值与融冻试验前的抗压强度c之比的百分比代表抗冻系数Cf 。一般用岩石在抗冻实验前后抗压强度的降低率表示。抗压强度降低率小于20%-25% 的岩石,认为是抗冻的。碎胀性:石破碎后的体积VP比原体积V增大的性能称为岩石的碎胀性,用碎胀系数来表示。岩石的力学性质 定义: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岩石的力学性质。主要有:1.变形特性2.破坏方式3.强度。弹性: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出后变形能够恢复的性质。塑性: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外力撤出后变形不能恢复的性质。脆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变形很小时就发生破坏的性质。延性:物体能够承受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丧失其承载能力的性质。粘性(流变性):物体受力后变形不能在瞬间完成,且应变速度(d/dt)随应力大小而变化的性质。影响岩石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因素:矿物成分:只要矿物分布均匀,高强度矿物在结构中形成牢固的骨架时,岩石的强度就会增加。一般在工程上更多地考虑矿物成分对岩石强度降低的影响。 结构:结晶联结的岩石,大部分的岩浆岩,变质岩和部分沉积岩。往往具有较高的强度和稳定性。胶结联结:其强度取决于胶结物的成分和胶结的形式,同时也受到矿物碎屑成分的影响。就成分而言,硅质胶结的强度和稳定性高,泥质较低,钙质和铁质介于两者之间。 构造:主要由矿物成分在岩石中分布的不均匀性,和岩石结构的不连续性所决定。非均匀分布:一些强度低、易风化的矿物沿一定方向富集,或成条带状分布,或者成为局部的聚集体,从而使岩石的物理性质在局部发生很大的变化。均匀分布:但由于存在层理、裂隙和各种孔隙,使的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岩石的强度和透水性在不同方向上发生明显的差异。 水, 风化:岩石被水饱和后强度会降低。风化是在温度、水、气体及生物等综合因素影响下,改变岩石状态、性质的物理化学过程。它促使岩石的原有的裂隙进一步扩大,并产生新的风化裂隙,是岩石矿物颗粒间的联结松散和是矿物颗粒沿解理面崩解。能使岩石的结构、构造和整体性遭到破坏,孔隙度增大,重度减小,吸水性和透水性显著增高,强度和稳定性大为降低。岩体:由一定岩石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赋存于一定的地质和物理环境中等地质体。结构面:原生结构面: 构造结构面: 次生结构面:岩体结构的概念: 是指岩体中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组合方式 。 岩体结构类型:整体块状结构: 层状结构: 碎裂结构: 散体结构:地质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运动的形迹。未经地质变动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在下,后沉积的在上,为水平构造单斜构造:经构造变动,在一定地区内一套岩层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基本一致。岩层产状 定义:岩层在空间的分布状态,称为岩层产状。表示:倾斜岩层产状,用层面的走向、倾向、倾角三个产状要素。褶皱构造: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的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的组成要素:核:褶皱弯曲的核心部位。翼 :位于核部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部分枢纽:褶皱同一层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轴面(枢纽面):连接各枢纽的面。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或地面的交线。 断裂构造:岩体或岩层受力后发生变形,当所受之力超过岩石的强度极限时,岩石连续完整性将遭到破坏,产生大小不一的断裂。分裂隙、断层。裂隙工程地质评价:仅有利于开挖,降低强度及稳定性。裂隙破坏了岩体的整体性,促使风化速度加快;裂隙增强了岩体的透水性,使岩体强度和稳定性降低;若裂隙的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不论岩体的产状如何,路堑边坡都容易发生坍塌或碎落;在路基施工时,如果岩体存在裂隙,还会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断层的工程地质评价:断层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断层破裂带力学强度低,压缩性大,会发生较大沉陷,易造成建筑物断裂或倾斜,断裂面是极不稳定的滑移面,对岩质边坡稳定和桥墩稳定有重要影响。断层上下盘的岩性也可能不同,在此处进行建筑工程,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隧道工程通过断裂破碎带地段,容易发生坍塌,沿断裂破碎带地段易形成风化深槽及岩溶发育带,断层陡坡或悬崖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发生坍塌,断裂破碎带经常为地下水的良好通道,施工中若遇到断层带时会发生涌水问题构造断裂带在新的地壳运动影响下,可能发生新的移动,即活断层总之,断层对工程建筑造成了种种不利的影响,在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尽量避开大的断层破碎带。形成年代不相连续的两套岩层重叠在一起的现象,称为不整合。主要是由地壳的升降运动产生的构造形态。平行不整合:不整合面上的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缺失沉积间断期的岩层,但彼此的产状基本上一致,称为假整合角度不整合:不仅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之间的地质年代不连续,而且二者的产状也不一致,下伏岩层与不整合面相交有一定的角度。不整合的工程地质评价不整合面,是下伏古地貌的剥蚀面,有比较大的起伏,同时常有风化层或底砾存在,层间结合差,地下水发育,当不整合面与斜坡倾向一致时,如开挖路基,经常会成为斜坡滑坡的边界条件,对工程建筑不利。0绪论地质学:研究地球性质的学科。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问题,为工程建设服务的地质学科,它是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地质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地质环境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关系,二者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方法,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经济和正常使用。研究主要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阐明地壳及地球的构造特征;3研究地球的历史以及栖居在地质时期的生物及其演变;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5、研究应用地质学以解决资源探寻、环境地质分析与工程防灾问题。 研究任务:阐明建筑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论证建筑物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选择地质条件优良的建筑场址;研究工程建筑物兴建后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提出有关建筑物类型、规模、结构和施工方法的合理建议:为拟定改善和防治不良地质作用的措施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基本任务:查明工程地质条件;中心任务: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评价。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地质作用的规律及其产物:地下:岩浆活动岩浆岩体;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地表:风化、剥蚀、搬运和沉积沉积物,各种地形地貌。地质作用的演化历史:地质作用的产物(岩浆岩,大地的变形,沉积物),使我们能认识四十多亿年的地质作用历史 地质年代。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内容不同,所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各不相同。房屋工程:地基承载力、沉降、基坑边坡问题;矿山开采:边坡稳定性、基坑突水、矿坑稳定;水利水电工程:渗透变形、水库渗漏 、斜坡稳定性、坝体抗滑稳定性;与工程建设和人类环境相关: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和灾害问题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其中部分与地质作用或现象有关,为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火山、地震、(岩溶)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的污染和水质恶化。有的是自然的,现在越来越多是因人的活动引发和加剧。我们不但要研究自然地质作用的规律,还要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作用的影响。过度抽取地下水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地面塌陷,地下水质恶化。剧烈的变化滑坡和崩塌。地下工程:洞室围岩稳定、承压水的危害问题。岩土的水理性质: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在水库选址中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软化性:含粘土矿物的岩石,饱水或遇水时发生软化,强度降低(可达一半)左右,变形大大增加。可溶性:可溶性矿物:方解石,石膏,岩盐等。最广布的易溶蚀岩石:石灰岩。岩土工程性质的研究:研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即分布规律、成因类型、力学性质等,分支学科:工程岩土学。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研究:研究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的形成机制、规模、空间分布及发展趋势,对由此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评价、防治和改造,分支学科:工程动力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研究勘察方法的选择、工作的布置原则、工作量的分配,勘察技术、方法理论改进。分支学科:工程地质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区域工程地质研究:为工程规划设计提供地质依据,进行工程地质区划,分支学科:区域工程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研究人类工程活动和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结模式,科学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支学科:环境工程地质学。研究方法:自然历史分析法 地质学分析:研究地质体、地质现象、自然地质历史形成演化。数学力学分析法 定量分析计算、评价: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地质分析为基础 地质模型 数学模型(理论经验公式等) 代入有关参数进行计算。模型与模拟实验法 仿实体演绎:模型实验:如渗流、斜坡、地基渗透变形、洞室稳定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模拟实验:如光弹实验、电网络模拟(欧姆定律渗流达西定律)、结构的网络模拟等。工程地质类比法 经验借鉴、对比:基础是相似性(地质条件与建筑工作方法),如:专家判断、经验参数使用。上述方法各有特点,相互补充,综合应用。为了工程目的:了解地质体作为工程建设地基的工程地质性质;为了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了解地球和地质作用,这些因素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的作用性质、规律。1地质灾害预测防治地质灾害:地球、地质体、地质环境在发展演化过程中,由于各种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发生变化,其产生的后果给人类和社会造成灾害就称为地质灾害。广义地质灾害:任何成灾的地质活动都可以称为地质灾害(火山、地震、土壤退化、煤层自燃.).狭义地质灾害:主要与土木工程有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地壳活动(火山、地震)、自然环境变化(暴雨)、人为活动(不适当的岩土工程)。地震:浅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中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在 70300公里之间;深源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浅源地震,而且发生在地下510 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居多。震源深度在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高,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浅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岛弧外缘,深海沟内侧和大陆弧状山脉的沿海部分。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中源地震。中源地震的发震频率较低,占地震总数的23.5,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12。绝大多数中源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分布在岛弧的里侧和海岸山脉一带。中源地震一般不造成灾害。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做深源地震。到目前为止,目前已知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是720公里。深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4,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地震总释放能量的3。深源地震大多分布于太平洋一带的深海沟附近。深源地震一般不会造成灾害。 火山:地壳之下100至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份的熔融状硅酸盐物质,即岩 浆。它一旦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就形成了火山。火山的危害 :影响全球气候-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火山气体,对气候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昏暗的白昼和狂风暴雨,甚至泥浆雨都会困扰当地居民长达数月之久。火山灰和火山气体被喷到高空中去,它们就会随风散布到很远的地方。这些火山物质会遮住阳光,导致气温下降。此外,它们还会滤掉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得太阳和月亮看起来就像蒙上一层光晕,或是泛着奇异的色彩,尤其在日出和日落时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破坏环境-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使得无数人无家可归。 泥土、岩石碎屑形成的泥浆可象洪水一般淹没了整座城市。岩石虽被火山灰云遮住了,但火山刚爆发时仍可看到被喷到半空中的巨大岩石。 地质灾害的属性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随机性和周期性:人类活动区域日益广泛,地壳活动始终不断,必然有各种地质灾害出现! 人类对地下活动认识有限,地质活动周期往往很长,部分地质灾害发生有随机性! 部分地质灾害成因比较清楚,对其周期性有较多的认识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发生向下运动,形成灾害。主要形式:滑坡、崩塌、泥石流导致斜坡灾害的原因:人类活动区域增大,大量在山地、丘陵开发,增大斜坡变形规模,诱发斜坡灾害。筑路、修建水库、采矿等大规模工程活动是触发和加速斜坡产生运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斜坡灾害类型:斜坡物质的快速失稳,结果导致相对整体的土体或岩块向坡下运动岩土与水的混合物向坡下的运动斜坡灾害规模分类:斜坡灾害的影响因素A地形地貌:边坡的高度、坡度山体稳定性,长江、黄河上游山体稳定性差,山体切割深度超过1000米,坡度超过30度60度甚至直立,崩塌、滑坡灾害发育非常严重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中高山区和大江大河两侧沟谷纵坡降较大,易发生泥石流B地质构造与新构造活动地层的断裂构造,断裂的性质,破碎带宽度,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及其组合特性。岩体越破碎,断裂越发育,山体稳定性越差,滑坡灾害越容易发生。 新构造活动、地震。C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岩体构造破碎、层状、散体,有薄弱面,岩体沿着断层或者薄弱面成层状滑动,存在透水和不透水的地下夹层,或者滑坡体底部有隔水的基岩下垫层,成为滑坡体的滑床。D地下水:软化岩石裂隙抗剪强度、增加滑坡体重量、软化土体强度、空隙水压力降低有效应力、降低摩擦阻力,类似于雨天汽车轮胎在路面上“浮起”的效果。E暴雨和连续降雨:诱发斜坡灾害的主要因素。大量雨水深入地下引起地下水的动态变化,直接诱发斜坡灾害。1982年7月中下旬重庆云阳等县降雨高达600700mm,最大单次降雨量达到350420mm,最大日降雨量283mm,诱发了数万处大小不等的滑坡F人类活动:破坏森林植被、开挖坡脚,切断岩层原始构造、诱发地下渗水、堆砌尾渣矿渣、爆破2-1滑坡灾害2.1 滑坡的定义: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坡。2.2 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体、滑坡壁、滑动面、滑坡床、滑坡舌、滑坡裂缝。2.3 滑坡的预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坡的预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A.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突然干枯,井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B.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C.大滑动之前。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现象,这是滑坡明显的向前推挤现象。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现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D.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会出现小型崩塌和松弛现象。如果在滑坡体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临滑的明显迹象。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临滑之前,在滑坡体范围内的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2.4不稳定滑坡体的迹象:滑坡体表面总体坡度较陡,而且延伸很长,坡面高低不平;有滑坡平台、面积不大,且有向下缓倾和未夷平现象;滑坡表面有泉水、湿地,且有新生冲沟;滑坡表面有不均匀沉陷的局部平台,参差不齐;滑坡前缘土石松散,小型坍塌时有发生,并面临河水冲刷的危险;滑坡体上无巨大直立树木。2.5 已稳定滑坡体的迹象:(1)后壁较高,长满了树木,找不到擦痕,且十分稳定;(2)滑坡平台宽大、且已夷平,土体密实,有沉陷现象;(3)滑坡前缘的斜坡较陡,土体密实,长满树木,无松散崩塌现象。前缘迎河部分有被河水冲刷过的现象;(4)目前的河水远离滑坡的舌部,甚至在舌部外已有漫滩、阶地分布;(5)滑坡体两侧的自然冲刷沟切割很深,甚至已达基岩;(6)滑坡体舌部的坡脚有清晰的泉水流出等等;2.6滑坡的危害:(分析、举例)A. 滑坡对线性工程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线性工程在滑坡体上,滑坡滑动推动线性工程一起运动,使线性工程毁坏。 (2)线性工程在滑坡前缘,滑坡发生后将线性工程埋没,产生灾害。 B.滑坡对房屋的危害非常普遍,也很严重。房屋无论是在滑体上,还是在滑体前沿外侧的稳定岩土上,都会遭到毁坏。C.滑坡对江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滑坡体下滑,堵断江河,形成土石坝;回水对上游产生淹没危害,溃坝后对下游两岸产生强烈冲刷。(2)滑坡前部伸入江河中,阻碍航运。 著名的新江滑坡和鸡爪子滑坡前部都伸进长江航道中,使河床形成了险滩,给航船通行造成困难。(3)毁坏沟河两岸建筑设施沟河两岸滑坡,首先是破坏沟河两岸的原始地貌环境,及建设在沟河两岸的各类建筑物。D.滑坡对森林的危害:西部山区森林植物大多比较好,一旦发生滑坡,对其危害也是相当大的。E.滑坡对生命财产的危害。F.其他危害:对农田的危害;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G.滑坡的次生灾害: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为泥石流累积固体物质源,促使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者在滑、崩过程中在雨水或流水的参与下直接转化成泥石流。滑坡另一常见的次生灾害是:堵河断流、形成天然坝、引起上游回水使江河溢流,造成水灾,或堵河成库,一旦库水溃决,便形成泥石流或洪水灾害。2.7 滑坡的形成条件:A内在因素:(1)岩土类型:结构松软、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易发生变化的岩土;(2)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层理面、岩性界面、断层发育;(3)地形地貌:斜坡、前缘;(4)水文地质条件:软化岩石、产生动水压力、软化滑动面;B外在因素:(1)自然原因:地震、降雨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2)人为原因:开挖坡脚、蓄水排水、堆填加载、破坏植被;C诱发因素:(1)临时作用于斜坡,导致滑坡突然发生的非斜坡固用的自然或人为因素称为滑坡的诱发因素(或触发因素)。(2)常见的滑坡诱发因素主要有:降雨、地震、地表水渗漏、采空区塌陷、爆破等。2.8 滑坡的发育阶段:滑坡发生具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滑坡具有蠕动变形(也称蠕变、缓变)、滑动及稳定压密三个阶段。A、蠕动变形阶段(蠕变阶段或蠕动挤压阶段):滑动带基本形成,但尚未贯通,坡体后缘出现不连续拉张裂缝,前缘有臌胀变形,坡上房屋、道路、水库坝体等建筑物出现裂缝。B、滑动阶段(破坏阶段):滑动面贯通,滑坡体快速下滑,树木东倒西歪,房屋垮塌,滑舌所到处,交通道路、房屋、农田等等压没破坏,滑坡灾害发生。C、稳定压密阶段(滑坡后阶段):松散滑体主要在自重力作用压密,裂缝逐渐充填封闭,滑坡再次进入相对稳定阶段。2.9滑坡的分类:(1)按滑坡体物质组成分类:粘性土滑坡、黄土滑坡、堆填滑坡、堆积土滑坡、破碎石滑坡、岩石滑坡。(2)按主滑面的成因分类:堆积面滑坡、层面滑坡、构造面滑坡、同生面滑坡。新滑坡是近年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滑坡;老滑坡是历史上发生,现状基本稳定的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3)按坡体厚度分类:巨厚层滑坡:厚度大于50米;厚层滑坡:厚度2050米;中层滑坡:厚度620米;浅层滑坡:厚度小于6米。2.10滑坡的分级:微型滑坡,体积<1万立方米;小型滑坡,体积1-10万立方米;中型滑坡,体积11-100万立方米;大型滑坡,体积101-1000万立方米;特大型滑坡,体积1001-10000万立方米。巨型滑坡,体积>10000万立方米。2.11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2.12 滑坡的预防:一、避开已存在的新老滑坡;二、防止古老滑坡复活:1.不在滑坡上方作填方加载,不在其抗滑段作挖方削弱支撑力;2.不在滑坡体上设易渗水建筑物;3.严格管理生产生活用水不使其渗入滑体;4.设置必要的防滑措施;5.有条件时改水田为旱田。三、防止已变形滑坡大滑动造成灾害:1.停止施工,加强监测,防止灾害;2.加强地表排水,夯填地表裂缝;3.上部减重,前缘反压和排地下水常是有效措施;四、防止易滑坡地段发生滑坡:1.高边坡地质资料的勘察分析(1)地层岩性,坡体结构(2)易滑坡地层及其分布位置和性状(3)地下水分布及出露位置2.可能发生的变形类型和规律分析;3.合理的坡形、坡率、坡高及加固措施设计;4.科学的施工方法和顺序。2.13 防治滑坡的技术体系一、 滑坡防治原则:(1)预防与治早、治小相结合:尽量避开滑坡,尽量减少诱发滑坡的不利因素;(2)区别情况,综合整治:深入研究滑坡发生的原因和周边条件;(3)根治与分期治理相结合:避免重复出现,长远规划,连续整治;(4)治理工程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我国国土资源十分匮乏,尤其在交通干线部位、江河港口码头及水库岸坡城镇集中区域,滑坡治理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5)工程治理与景观相结合。二、 滑坡防治技术体系:可从绕避、排水、力学平衡和滑带土改良等方面进行滑坡防治技术分类。排水技术:地表排水、地下排水;力学平衡:削方减载、坡脚回填反压、抗滑支挡:抗滑挡墙;挖孔抗滑桩;锚索抗滑桩锚索框架(地梁);抗滑键、排架桩、钢架桩、钢架锚索桩、 微型群桩、支撑盲沟。1.排水工程。治滑先治水。采用截水沟截断从滑坡体周围进入滑坡体的地表水,通过地下排水方式排泄滑坡体周围进入滑坡体的地下水及滑坡体区域内的大气降水入渗滑坡体的地下水。截流排水:(1)滑坡体外的水避免进入滑坡体,滑坡体内的水要尽量排出;(2)外围截水沟,在滑坡体周边外侧开挖引水沟避免地表水进入滑坡体;(3)内部排水沟,在滑坡体内部开挖排水沟使水能够尽快流出滑坡体;(4)坡面夯实防渗,让地表水能够尽快流走,避免渗入滑坡体;(5)排水孔和盲沟。2. 削坡减载。削坡减荷,降低滑坡体的下滑力;减小滑坡体坡度;削去滑坡体后缘的土体;增加滑坡体前缘的重量。3. 坡脚回填反压。运用岩土体反压滑坡中前部,增大滑坡抗滑力。载滑坡中前部无房屋、道路及市政管网等基础设施。地势平坦,岩土填料易于获取等条件下,优先选用用坡脚回填反压治理滑坡。条件适宜时回填反压应与滑坡削坡减载方案同时使用。治理工程设计时.应确保回填反压土体的自重稳定。4. 边坡防护。(1)岩石边坡防护:抹面、喷浆、喷混凝土、片石护墙、锚杆喷浆护坡、挂网喷浆护坡。避免边坡滑落和冲刷;(2)土质边坡防护:种草,降低水对边坡的冲刷,提高边坡土体的抗剪强度;砌片石框架或锚杆护坡;土工织物5. 抗滑工程。(1)支撑滑坡体,阻止滑坡体在重力下发生滑动(2)挡土墙,借助自身重量来阻挡滑坡,适用于小型滑坡(3)抗滑桩,穿过滑坡面使得滑坡体和滑坡面以下稳定土体形成整体,可以用于固定巨型滑坡(4)锚索(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