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问题.doc
浅析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存在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农村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师资力量薄弱、以及农民工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等。为了促进农村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从管理体制、经费投入、师资力量以及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相关问题给出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在这种条件下我国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办学条件较差、师资水平较低以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等需要我们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在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报告中指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1随着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比例的不断增加,危房面积在逐年减少,基本的教学设施也日趋完善。但现有农村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多媒体教室、语音室以及机房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仍很难普及和应用,再加上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二)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亟待加强 农村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依据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首先,农村教师短缺以及农村教师学历层次偏低。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教学,教育教学观念陈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缺乏,不利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学水平。近年来,随着教师结构老龄化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一些教师已不再胜任教学工作,而由于受当地财政水平的影响,师范类毕业生和正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农村进行教学的却聊聊无几。因此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 其次,对农村教师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致使农村教师代课现象普遍,不利于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广大农村,教师的工资与城市教师相比普遍较低,而随着居民消费指数的不断上涨,一些农村教师对目前的生活现状越来越为之不满。迫于生计,一些教师将自己的教学任务交给一些并无教学资格的人,而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做别的事情,每月只需支付一些代课费用。从代课这一现象一方面可以看出农村教师的待遇需要加以提高,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要对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在岗抽查和教学水平的定期评估,严查教师找人代课的现象,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动机 近些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以及收入低等现象致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家长们也因此产生了学习无用或让子女提前就业学门手艺的想法,所以就导致了大量学生辍学和厌学现象的发生。在广大农村,读书无用论至今仍被一些家长认同并加以推崇。虽然也有许多农民希望子女成才,但因受到农村的经济条件的制约,一些学生仍无缘和城市学生一起进入高校继续深造。 (四)外出民工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对于留守子女的定义,学术界一般将其界定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生活和学习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6年底,中国已有2295万的留守子女,占到农村同龄人口的20%。与此同时,学生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比例占外出民工总数的56.70%,是外出打工家庭总数的一半;而在父母一方外出打工中,父亲外出打工数明显多于母亲。统计结果还显示外出民工家庭教育中进行隔代教育的占留守儿童总数为 41.24%,而长期处于这种隔代教育环境下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依赖、懒惰、自私、的习惯,同时也更容易忧郁和自卑。随着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对于这些特殊儿童的教育也日益成为教育界以及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对策 (一)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较低仍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调整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和社会地位;严格实施教师资格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村教师的培训工作;继续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工作;继续做好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的教师帮扶工作等。 (二)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并指导他们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的范围之内,培养学生也不仅仅只是教师的职责,同时也是家长的职责。只有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而在广大农村,因经济落后,社会文化发展落后,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往往不够。在农村的发展中,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大力要推动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使农村家长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而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培养。 (三)开展关爱活动,关注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因其父母长期不在家中,长期缺少家庭的关爱,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作为教师,要多关心他们,多进行师生交流。通过一些积极的交流,可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的加以减轻和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同时,班主任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可以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集体中感受温暖。 (四)培养和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的习惯和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使之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其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矛盾的自我疏解以及自我控制。广大家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其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从而逐步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从我国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选择。 所谓寄宿制学校,是实行全日制、封闭式的管理,对在校学生进行生活、学习统一管理的学校。寄宿制学校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统一的生活管理,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留守儿童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寄宿式学校是当前农村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自中央和各地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2006年,全国小学寄宿生人数达704万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6.6%,西部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初中阶段寄宿生总规模已达222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3%,中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分别达到44.9%和52.4%。”3 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将会摆脱隔代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在寄宿学校学校中充分体验学校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健康茁壮的成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发展。它与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关系到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在新形势下,要增强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将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发展与改革并举,努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使之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下降约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46.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更应加强。为更好地了解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走访和询问,对广东地区的农村教育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教育出现如教育经费不足和学校负债严重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农村孩子接受教育,而且使农民对新知识的吸收及主与法治的贯彻实行造成障碍。这不但是问题而且将是农村教育的危机。 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论文一、 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 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 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五、改变教育问题的策略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迅速成立一个调查小组,查清乡村小学、中学的负债状况以及教师的工资问题,对因负债建校舍的,要通过财政拨款支付,使学校能较好地运转;其次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放宽私人投资办学,来补充政府投资教育的不足,建立一个机制对农村教育投资监督。再次,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学校,增加学校的决策权,并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对不合格的民办教师给予辞退,招收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当地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教育与就业问题 在当前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环境下,我们对高校毕业生进行走访,普遍可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真的是大学生人才饱和,市场消化不良吗? 不是,而是当前的高校教育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在动态环境下,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调整高校教育结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技能 材料一: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2001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64.7,比2001年下降约个百分点。2003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212万,比2002年又增长67万人,增幅达46.2,到6月20日为止,大学生毕业生中签约率只有50%,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人 ,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338万,比2004年增加了58万人,增幅达20.71%。况且,和他们一起求职的还有70万去年毕业的大学生 材料二: 深圳市“05年院校毕业生春季双向选择暨专业人才交流大会”,用人单位提供6000职位,共吸引了超过8万人次的大学毕业生进场角逐。800006000的比例,出现人才饱和吗?与此截然相反,深圳技能人才3年后缺口将高达38万。两相对比,耐人寻味。 从上述两材料可反映:一方面,毕业群体大幅度增加,但近五年学生就业率基本上低于70%,就业率低下;另一方面,人才消费市场技能人才紧缺,市场供应不足,那么为何会出现市场供需不对称,人才假饱和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产业结构快速转变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整体发生快速转变,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加速而日益发展和不断完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加速,第一产业发展在持续减弱,第二产业依然增强,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的升级与教育体制及结构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需要针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动态环境变化中,进行持续的教育改革,培养切合实际需求的人才. 其次高校教育市场观念,体制及结构有待改善 一方面,市场意识薄弱.目前的高校教育依然是公办教育为主体,民办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公办教育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出资,高校依然是传统教育方式,它只管生产,只管计划式大量招生, 对学生的教育是填鸭式的理论培养,理论脱离实践,至于生产出的产品在市场上是否符合市场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则是置身其外.比如:学计算专业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对计算机硬件结构非常清楚,倒背如流,可是到毕业时,尚不知道内存条的实际模样.这样的产品能得到客户的满意吗? 另一方面,教育结构需与市场同步. 在学生教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同的科目,相同的老师讲的还是以前的东西,甚至讲义一字不变,只是听的学生不同罢了,这样的静态教育,学校如果卖个录音机岂不是更省成本吗?市场在不断变化, 产业在持续升级,相应的学生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同步发展,甚至超越发展! 还有:人才市场消费环境日趋理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模式发生改变,由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人才的消费由市场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企业的用人方式讲成本,求实效,讲投资与回报,人才的需求是希望帮助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拿来主义”,不仅仅是期望人才的综合素质,还需具备实践技能,拿来就可上岗实用.比如:人才交流市场的应届毕业生常听到的词语是”有工作经验吗” ,其实质内涵是学生是否具备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上述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具体调整呢? 首先:高校定位要清晰 高校也是企业方式的一种,不同的是其生产的产品特殊.是企业就要有清晰的市场定位.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理念,以市场为中心,选择清晰的市场定位策略. 其一:产品策略.根据行业的需求,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其二:品牌策略:打造市场知名品牌,拥有高技术,高素质,高质量的产品;其三:差异化策略:比如同中求异,避免同质化现象过于严重,打造局部优势,建立区域性强势品牌院校,突出个性化塑造,建立专长突出院校,树立成本优势,为市场提供低成本,又实用人才等。 其次:建立市场调研,跟踪,反馈机制 一方面,把握市场消费需求.与用人单位互动,了解消费需求,培养适合市场消费的人才;一方面 提升教育质量.从素质,理论,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培养;还要以市场为中心引导教育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建立就业营销中心,营造消费需求 综上所述,高校教育需加快 适应市场经济社会需求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创新与实践,以有利于改善学生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