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案 可怜天下父母心.doc
可怜天下父母心今天我想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如何教育孩子,这个话题比较大,短短一节课很难讲明白,我只是希望抛出一些观念和做法,引起大家的反思,使大家在课后能够认真对待和继续研究这个话题。怎样教育孩子是一个千古不变的问题,而当今这个时代的家庭教育现状又如何呢,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有两层意思,一是可爱,就是当今的父母们确实将太多的心血投入到孩子身上,为了孩子可以不吃不喝,为了孩子可以起早贪黑,为了孩子什么苦都愿意承受,这种爱让人感动。但另一层意思就是真的可怜,我们大多父母望子成龙的爱不能建立在正确的观念之上,导致操作不当,不但没有帮助孩子龙啸九天,反而误导和摧残了孩子,使孩子变成可怜虫,甚至是害人虫。这里有一篇我国青少年犯罪社会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近年来,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全球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而且涉及面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比例最高,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如今,青少年犯罪已被国际社会列为世界第三大公害。福建五少年杀死同学勒索20万,警方缴获军用手枪;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组团买枪对抗黑社会;还有我们身边的例子,杨昌银卖密、高德洋抢劫等等,面对这些悲剧我只想问一句,“过错,谁的过错?谁的过错啊”有的同志可能会说,你举的例子都太极端,大部分人都是积极上进的,生活的也不错,真的是这样吗,再看看这份关于80后生活状态的社会调查报告,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时代的教育成果。在许多人看来,“80后”是温室里长大的幸福一代,但调查显示,他们的幸福感却普遍不强。住房、婚恋、竞争压力、父母赡养等,构成了“80后”青年普遍面临的现实枷锁。头上顶着“垮掉的一代”、“叛逆”、“自私”、“脆弱”等负面评价,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让他感到迷茫与焦虑。韩寒被视为中国“80后”的代表人物,他坦言,“这个世界已经很现实了,我们把这代人的理想都拴在了房子上,他们很多人的生活已经没有趣味了,只看到房子。越是急,越是买不起房子,房价不停地往上升。满脑子想的都是这些,无论是谈恋爱还是结婚,都会跟特别现实的社会有关系。那些理想,包括年少时候的梦想,都已经被抛得很远了。我希望可以重拾这些东西。”可能有的同志会说,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罪犯,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青少年犯罪,80后的不幸福感都是社会问题,凭什么要归咎到父母头上呢?说的没错,以上两个报告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家庭教育出现偏差造成的,我们再看看这篇调查文章中国家庭教育八大败笔。第一、过分溺爱,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世界各国的家庭教育中,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当仁不让地名列前茅。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光辉的一种畸形心理,在这种非常态的爱被放大以后,温柔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化做一个圈套。除了溺爱,严格的中国父母们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也相当可怕。在这方面,很多父母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从三四岁甚至更早,父母们便开始命令孩子们学汉字、念唐诗、背宋词、练算术,而不去顾及孩子爱玩的天性,一味地学死知识,一味地命令式教育,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和创新能力等非智力因素抛之脑后。第二、物质刺激,变相拜金主义的诱导。这好象是中国父母们独有的杀手锏: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飞机玩具和酸奶;要是能在全班排名中进入前三,奖励100块钱。如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当人生观的追求转化成物质上的贪婪,我们又从何谈起独立的竞争意识和健全的人格呢?第三、动辄体罚,应试教育的最好帮凶。体罚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特别是在农村孩子和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学校里。中国家长们理由万千,什么“不打不成才”、什么“棍棒之下出孝子”等等,于是一个崭新的轮回继续着:被棍棒打出来的父母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孩子,被棍棒打出来的老师们依然棍棒着自己的学生。谁都知道,应试教育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对的。但对于等好成绩都等红了眼的父母们来说,他们管不了这些,他们最舒服的感觉和称心的方式就是全力支持学校教育,做好应试教育的帮凶。放学回家刚放下书包,父母第一句话就是,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吗,就想去玩儿!你们老师不是让你写五十遍单词吗,你写了几遍了?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也是每个人都服从过的。是不是呢?第四、朝令夕改,缺乏教育目标的远景性和阶段性。这大概不能全怪中国家长,因为很多家长还在为生存奔波。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今天他们觉得当官好,就对孩子说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做大官;明天他们如果觉得写书赚钱,就会买来一堆文学作品,让孩子发奋读书,后天看到奥运冠军风光,就会把孩子送去练体育竞技。总之,中国家庭教育对孩子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向缺乏远景性和阶段性,或者有了针对性没了方向性等等,顾此失彼、朝令夕改。第五、精神方面,孩子是家长最熟悉的陌生人。孩子进入学校之后,一方面孩子迅速成长,新环境和新朋友等人际关系不断确立和稳定,而另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陌生。经常不见面,见面后又只是不冷不淡地说几句客套话而已。最终,孩子成为家长们最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的,是孩子的过去,陌生的,是孩子的精神和未来。第六、事业方面,孩子沦为家长实现未泯理想的工具。“我们那时候条件差,都没机会念大学,所以你要好好学习,争取上大学深造!”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这么想的,至少在孩子小的时候是这样:好好学习,以高分考个好大学。这似乎是中国家长们对孩子们唯一的期待。于是,从帮孩子选小学开始,甚至不惜跑路子拖关系,再进重点中学,然后孩子考上大学了,回家问父母,我应该填报什么志愿啊?这就是中国的孩子,再过几天就要踏进大学校门了,还得回家问问父母要选择什么专业!此种后果,完全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恶果:由孩子被动地听家长吩咐,逐渐深化,趋向同化,最后到向家长询问,终于沦为家长实现他们未泯理想的工具。第七、道德方面,家长和学校教育一起超级空白。中国家庭教育里,最被重视的是智力因素,至于其他的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甚至连学校教育都是一纸超级空文,那又怎么去要求家长呢?小时候发的红奖状里写得清楚:该生在本学期之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绩优秀,特此奖励,以兹鼓励。但实际是什么?不过只是因为我的试卷被打了95分,仅此而已。第八、性教育方面,孩子顺利成长的绊脚石。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从很小的时候,很多孩子就问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但很多母亲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你是我在大街上捡的!或者还会有很多种答案,但总结起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变着法地回避性教育问题。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下,面对一些性知识几乎为零的孩子,以至于发生什么未婚妈妈、青少年性暴力犯罪等等现象时,除了深刻思考我们教育的失败之外,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去讨论它们带来的危害了。看了这些败笔是不是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呢,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呢,下面我想与大家分享三个观点,你或许无法接受,但希望你能慢慢体会。第一,父母对子女是没有恩情的。讲了这个观点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不正常,是吧?觉得有些稀奇古怪。常言一生难报父母恩,孝敬父母天经地义。做父母也是在这样根深蒂固、理所当然的观念下一生保持着控制孩子的心理优势,要求孩子怎样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不按照自己想法做就是大逆不道,不是吗,但是,这种观念是彻底错误的,是一切失败家庭教育的根源。三国时期就有人提出父母对子女无为论。谁呢,孔融,三岁让梨的那个孔融。还有钱钟书先生、胡适先生,包括李敖,都认为父母对子女是没有什么恩情的。我们想想是不是这样,胡适先生关于这个观点的阐述比较到位,他在日记中写到,“我生了子女从来不敢认为自己有什么恩情,虽然给了他生命,养育了他。因为我常常想,如果孩子高兴,他就心安理得;如果孩子活得不开心,我就很内疚,因为是我带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不是他要来的。如果不带他来不就没有那些不快乐了吗?所以我要对孩子负责,让他一生快乐幸福。”看到后我无比的敬佩,这是高人的境界。有的父母会怎么样啊?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再说:“老子给了你生命!”是不是呢?第二,孩子是个独立的人。这个观念是建立在第一个观念基础之上的,有的父母自己平庸一生,德才平平,事业无立,理想成空,甚至因为低人一等而受人歧视,所以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捞回自己失去的一切;有的父母自己功成名就,非常优秀,有地位、有权力、有财富、有名气,更有优越感,为了让孩子继承自己的优势,能够永远光宗耀祖,就主观武断的承包了孩子成长的一切。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影子、实现梦想的工具、荣华富贵的希望,这些想法都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与父母平等的人来培养。我们应该像德国提倡的教育口号那样: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培养一个自力、自强、自尊、自爱,善良、正直、仁义、懂得感恩、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这才应该是我们教育孩子成才的标准。也只有把孩子当做独立的人,我们才会平等的去对待孩子,读懂孩子,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那么沟通难,不听话等令父母头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第三,教育孩子是快乐的。这个观点是前两个观点的延续,只有真正理解和树立这个观点,才能把在教育中受苦受难的父母和孩子解脱出来。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教育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应该是快乐的,作为父母应该认识到,孩子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人,就不应该把他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不应把孩子成龙作为生活的唯一希望,孩子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教育孩子成才也只是我们所承担的所有责任之一,这样我们才能端正对待孩子、教育孩子的态度,保持一个平和、快乐、健康的心态。)另一层意思是(孩子在教育当中应该是快乐的,如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快乐的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名利的奴隶。”拓展开来,学习是快乐的,为什么非要孩子死盯着分数,死读着课本,死咬着重点,死考着名牌,天赋难道比学历还重要?生活是快乐的,为什么非要孩子去大城市、住大房子、穿好衣服、开好汽车,是真的需要还是攀比所致?工作是快乐的,为什么非要让孩子当大官、白领、科学家,是孩子的理想还是父母的虚荣?)所以说,孩子在教育中是可以快乐的,关键是看父母怎样去引导。端正了教育孩子的根本观念,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当然还要有适当的方式方法,那么怎样教育孩子,可以借鉴的先进经验很多,我在这想与大家分享一下世界各国教育孩子的先进做法,希望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一、从尊重孩子做起(美国)(美国人认为,尊重孩子是因为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孩子在成长中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要蹲下来听,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因为这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这样做是一种犯罪。)(教育家洛克说过:“父母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因而会更小心地维护别人对自己的好评。若父母当众宣布他们的过失,使他们无地自容,他们越觉得自己的名誉受到打击,维护自己名誉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认为美国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太过份了,但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儿童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都是孩子们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二、启发孩子的兴趣(英国)英国政府认为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按英国的学制,孩子5 岁就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课堂上有很多半游戏性的细节,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校外课也很多,孩子们经常会去博物馆,或者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 恤衫上奖励你。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成功的例子:丁俊晖何以成为今天的丁俊晖?因为他老爸丁文钧是个“疯子”!刚满18周岁的丁俊晖10年前迷上了打台球。“那时候打台球和打麻将一样,都是不学好的表现。我是做小买卖的,没事了喜欢打几杆,后来小丁也跟着我学。我看他学习好,也就不说他。”不久,丁文钧把家里的小卖部转让了,买了七张台球桌,开起了台球厅。接下来丁文钧做了一个让街坊邻里不敢相信的举动,他把三好学生丁俊晖从教室拽了出来,“你别念书了,以后就专心打台球吧。”头牌丁俊晖的压阵使得丁家台球厅生意火爆,很多人慕名前来与他切磋,丁俊晖也渐渐地从自家的台球厅一路打到了全国、打到了亚运会,最后打到了台球运动的老家英国。“教育孩子,就好比园丁照顾花圃,园丁要给花灌溉、施肥,偶尔还得替花朵除虫、搭设支架。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想改变花朵的品种、颜色。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应了解孩子的天赋,给与适当协助,而非扭转他们。”三、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俄罗斯)在俄罗斯,家庭普遍重视儿童的艺术兴趣与爱好的培养,并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的熏陶。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剧院,在那里经常能看到年轻的父母们拖儿带女,兴致勃勃前来观赏,而且每个人都打扮得漂亮整洁,有的孩子还手握一簇鲜花,那是家长准备让孩子在演出结束之后送给自己喜欢的演员的。所以,一般在演出结束后,观众并不是匆匆离去,他们还陶醉在优美的艺术境界中,而演员谢幕、小观众献花有时竟持续半个小时。音乐厅同样是俄罗斯人带孩子经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经常演奏俄罗斯及世界各国的著名交响乐曲。孩子们听音乐时聚精会神,肃静庄严,俨然一个成年听众。不管他们能听懂多少,至少他们的投入是真诚的。他们听音乐会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平常循循善诱与渗透熏陶的结果。四、注重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韩国)韩国的学校、幼儿园十分注重对幼儿从小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孩子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民族,仿佛是每个幼儿园的自觉行为。幼儿园的各个场所,都端端正正地挂有国旗太极旗。韩国人的爱国,表现在对本土的热爱。“身土不二”是韩国随处可见的广告词,意思是说,我生在自己的国家,拥有养育我成长的国土,在这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生产的东西才是最适合我的。在幼儿园,这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韩国在哪些方面、有哪些物品是世界有名、亚洲有名的,教师和孩子都以购买本国的物品,吃本国的粮食、疏菜、水果等食品为荣。尊老爱幼,尊师敬长,对客人彬彬有礼,在韩国的学校和幼儿园教育中体现尤其充分。长幼有序,童叟无欺,这些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在幼儿园和学校就开始得到重视和培养。韩国幼儿园强调要培养有礼貌、有教养的儿童,教育儿童学习做人,学习做社会的人。有的幼儿园专门开辟了礼仪室,里面都是韩式家具,教师和幼儿一起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学习茶道,教师教幼儿如何倒茶,如何双手捧着茶杯恭恭敬敬地向客人敬茶,由此教授待人接物的方法,进行传统的民族礼仪教育。有的幼儿园还开辟了家政活动室,让幼儿学做小主人、小厨师,幼儿自己搓小糕团子,在教师指导下烧熟后,请客人和小朋友品尝。还有的幼儿园专门设置混合班或在开放的幼儿园活动室每天进行大带小的活动,培养孩子相互照顾,团结合作的精神。一位中学生给父母的十二条建议1、不要我要什么就满足我什么。其实有时我只是想知道我能得寸进尺到什么程度。2、不要对我大喊大叫。你对我喊叫只会减少我对你的尊敬,同时也教会了我喊叫。3、不要总是发号施令。假如你向我提出请求,而非发出命令,我会更心甘情愿地去做事。4、请履行诺言。5、不要拿我和任何人比较,如果你认为我好于他人,有人会难过;如果你觉得我不如他人,难过的会是我。6、不要一会儿让我做这,一会儿让我做那,使我无所适从。7、请让我自力更生,如果万事皆由你替我完成,那么我将来永远也学不会做事。8、不要在我面前说谎,也别要我为了你而说谎,这样会使我不再相信你的话。9、当你犯了错,请承认错误。你的行为也会教导我承认自己的错误。10、当我向你讲述我的问题时,请试着理解并帮助我,爱我就要告诉我。11、请象对待朋友一样对待我,虽然我们是一家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成为朋友。12、不要让我去做你自己不做的事。我永远不会做你让我做而自己却不做的事情。 父亲给孩子的备忘录我儿,以下是你在人生中要好好记住的事:(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至于那些对你好的人,你除了要珍惜、感恩外,也请多防备一点,因为,每个人做每件事,总有一个原因,他对你好,未必真的是因为喜欢你,请你必须搞清楚,而不必太快将对方看作真朋友。(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你身边的人不再要你,或许失去了世间上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三)生命是短暂的,今日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与其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懂得珍惜。(四)世界上并没有最爱这回事,爱情只是一种霎时的感觉,而这感觉绝对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五)虽然,很多成功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兴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谨记!(六)我不会要求你供养我下半辈子,同样地我也不会供养你的下半辈子,当你长大到可以独立的时候,我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七)对人要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八)我买了十多二十年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午餐。(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