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储能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__电力系统自动化会议投.pdf
1/10 储能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作用华光辉,赫卫国,赵大伟,张新龙,汪春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03)摘 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储能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储能技术原理、常用的储能技术及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促进大容量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关键字:储能技术;坚强智能电网;发展前景;政策建议0 引言电能的广泛应用被认为是 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能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国民经济、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电力工业也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1。电力生产过程是连续进行的,发-输-变-配-用电必须时刻保持平衡,要求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瞬间的不平衡就有可能导致安全稳定问题。然而电网中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在白天和黑夜、不同的季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使得电力系统必须留有很大的备用容量,系统设备运行效率低。应用储能技术可以达到削峰填谷、提高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减少系统备用需求及停电损失的作用。另外,随着新能源发电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储能系统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2。储能技术的应用是在传统电力系统生产模式基础上增加一个“存储”电能的环节,使得原来几乎完全“刚性”的系统变得“柔性”起来,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灵活性也会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有人将储能技术誉为电力生产过程中的“第六环节”,电力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1 储能技术在坚强智能电网中的作用储能技术是构建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我国当前电网运营面临着最高用电负荷持续增加、间歇式可再生能源接入比例不断扩大、调峰手段有限等诸多挑战;而优质、自愈、安全、清洁、经济、互动是我国智能电网的设定目2/10 标,储能技术尤其大规模储能技术具备的诸多特性得以在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四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可以说储能环节是构建智能电网及实现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1.1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稳定中的作用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的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并寻求一种可能会彻底解决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传统的 PSS 通过发电机附加励磁控制可以有效地抑制系统发生的局部振荡,但是对于大型复杂互联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区域间多模式低频振荡问题,最有效控制点可能位于远离发电机组的某条输电线路上,而PSS 必须通过发电机组的励磁控制才能起作用,远离系统的最有效控制部位,常常难以达到满意的控制效果。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一条非常简捷有效的途径。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任何微小扰动引起的动态不平衡功率都会导致机组间的振荡,而只要储能装置容量足够大而且响应速度足够快,就可以实现任何情况下系统功率的完全平衡,这是一种主动致稳电力系统的思想。由于这种电力系统稳定控制装置不必和发电机的励磁系统共同作用,因此,可以方便地使用在系统中对于抑制振荡来说最有效的部位。同时,由于这种控制装置所产生的控制量可直接作用于导致系统振荡的源头,对不平衡功率进行“精确”的补偿,可以较少甚至不考虑系统运行状态变化对控制器控制效果的影响,因此装置的参数整定非常容易,控制器对于系统运行状态变化的鲁棒性也非常好3-4。1.2储能技术在新能源发电中的作用化石能源的使用还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并使气候异常。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使用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受到全球的高度重视,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和储能技术,减少人类对化石资源的依赖,已成为业界和科技界研究的热门课题。在可再生能源中,特别引起业界关注的是风能和太阳能。一是来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它们在利用过程中无环境污染或污染很小。但是它们也存在共同的缺陷,即间歇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为保证供电的均衡和连续,储能成为风光发电系统的关键配3/10 套部件5。因此,在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储能技术的开发。近年来,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法出台之后,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速度惊人,业内专家表示,中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仍存在技术瓶颈,主要是因为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接入技术、发电的间歇性问题需要成熟的储能技术加以解决。能源局我国风电发展情况调研报告指出,随着风电装机容量迅速增加,风电并网对电能质量和电力系统运行安全的影响已初步显现,目前部分地区规模并网的风电机组已经对电网系统电压、频率和稳定性等产生了影响。因此,新能源装机容量提升的同时,必须同步提升储能容量,有效地改善其电能输出质量。1.3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作用当今社会对能源和电力供应的质量与安全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大电网供电方式由于自身的缺陷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在大型互联电力系统中,局部事故易扩散,而且集中式大电网不能灵活跟踪电力负荷的变化。目前,大电网与分布式发电相结合被世界上很多能源电力专家公认为是能够节省投资、降低能耗、提高系统安全性和灵活性的主要方法,是21 世纪电力工业的发展方向6。分布式发电是指直接布置在配电网或分布在负荷附近的配置较小的发电机组,以满足特定用户的需要或支持现存配电网的经济运行。分布式发电包括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基于系统稳定性和经济性的考虑,分布式发电系统要存储一定数量的电能,用以应付突发事件。随着电力电子学、材料学等学科的发展,现代储能技术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分布式发电中已经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改善电能质量、维持系统稳定;在分布式电源不能发电期间向用户提供电力;提高分布式发电单元拥有者的经济效益。1.4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中的作用电动汽车以电为动力,能够实现运行时“零排放”、噪音低,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随着石油资源日趋紧张,节能减排压力的不断增大,电池技术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经济性能的不断地提高,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4/10 新一代节能与环保汽车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已经成为普遍共识7。近年来,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呈加速趋势,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工信部等部委纷纷出台政策鼓励电动汽车应用,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措施。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将大大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坚强智能电网包括建成完善的电动汽车配套充放电基础设施网络,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布局,充放电站基础设施满足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和消费者的需要,电动汽车与电网的高效互动得到全面应用。电动汽车的发展,将进一步开拓售电市场,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通过峰谷电价差等政策引导用户采用适当的的充电模式 夜间充电、白天使用),积极开发V2G充放电控制;(2交流-直流双向变换、直流-直流变换;(3功率调节和控制;(4运行参数检测和监控;(5安全防护等。电网接入装置实现储能装置与电网之间的能量双向传递与转换,实现电力调峰、能源优化、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等功能8-9。储能系统的容量范围宽,从几十千瓦到几百兆瓦;放电时间跨度大,从毫秒级到小时级;应用范围广,贯穿整个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系统;大规模电力储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才刚刚起步,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2.2常用的储能方式全球储能技术主要有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 如各类蓄电池、可再生燃料电池、液流电池、超级电容器等)5/10 和电磁储能 如超导电磁储能等)等8。物理储能中最成熟也是世界应用最普遍的是抽水蓄能,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紧急事故备用等。抽水蓄能的释放时间可以从几个小时到几天,其能量转换效率在70-85%之间。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而且受地形限制,当电站距离用电区域较远时输电损耗较大。压缩空气技术早在1978 年就实现了应用,但由于受地形、地质条件制约,没有大规模推广。飞轮蓄能利用电动机带动飞轮高速旋转,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存储起来,在需要时飞轮带动发电机发电。飞轮蓄能的特点是寿命长、无污染、维护量小,但能量密度较低,一直是作为蓄电池系统的补充10。化学储能种类比较多,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前景也各不相同。蓄电池储能是目前最成熟、最可靠的储能技术,根据所使用化学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铅酸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铅酸电池具有技术成熟,可制成大容量存储系统,单位能量成本和系统成本低,安全可靠和再利用性好等特点,也是目前最实用的储能电源系统,已在小型风力、光伏发电独立系统以及中小型分布式发电获得广泛应用,但铅是重金属污染源,铅酸电池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锂离子、钠硫、氢镍电池等先进蓄电池成本较高,大容量储能技术还不成熟,产品的性能目前尚无法满足储能的要求,其经济性也无法实现商业化运营。大规模燃料电池投资大、价格高,循环转换效率较低,目前尚不宜作为商业化的储能系统。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具有能量转换效率较高,运行、维护费用低等优点,是高效、大规模并网发电储能、调节的首选技术之一。液流储能技术早已在美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示范性应用,我国目前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超级电容器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储能器件,由于使用特殊材料制作电极和电解质,这种电容器的存储容量是普通电容器的 20-1000倍,同时又保持了传统电容器释放能量速度快的优点,目前已经不断应用于诸如高山气象站、边防哨所等电源供应场合11-13。超导磁储能系统利用超导体制成线圈储存磁场能量,功率输送时无需能源形式的转换,具有响应速度快,转换效率高、比容量比功率大等优点,可以充分满足输配电网电压支撑、功率补偿、频率调节、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功率输送能力的要求。和其它储能技术相比,超导电磁储能仍很昂贵,除了超导本身6/10 的费用外,维持系统低温导致维修频率提高以及产生的费用也相当可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超导磁储能工程正在运行或者处于研制阶段。各种储能技术的发展程度、系统规模及应用环节比较如图1所示,各种储能技术综合比较如表 1所示8。储能系统规模发展成熟度用电环节配电环节输电环节发电环节正在发展比较成熟技术成熟kW100kWMW10MW100MW氢储能微型空气压缩储能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超导磁储能飞轮储能NaS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抽水蓄能化学电池(铅酸、镍镉)图1 储能技术的发展程度、系统规模及应用环节比较表1 储能技术综合比较储能技术优点缺点应用方向抽水蓄能大容量、低成本场地要求特殊、建设周期长削峰填谷、调频调相、系统备用、黑启动压缩空气储能大容量、低成本场地要求特殊削峰填谷、调频调相、系统备用、黑启动飞轮蓄能技术成熟能量密度较低调峰、频率控制、UPS、电能质量调节等铅酸电池投资低、建设快寿命低、有污染电能质量、可靠性、频率控制、黑启动、UPS 锂电池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成本高各种应用钠硫电池大容量、高密度、高效率成本高、安全隐患各种应用液流电池大容量、长寿命能量密度较低电能质量、可靠性、频率控制、削峰填谷、能量管理超级电容器长寿命、高效率能量密度较低电能质量、输配电系统稳定性、脉冲功率超导电磁储能大容量成本高UPS、电能质量、输配电系统稳定性3 储能产业的发展前景由于我国的能源中心和电力负荷中心距离跨度大,电力系统一直遵循着大7/10 电网、大电机的发展方向,按照集中输配电模式运行,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飞速发展和对电力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国家电网公司近期确定的智能电网重点投资领域中包括了大量储能应用领域,如发电领域的风光储工程,配电领域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充放电技术等。储能技术主要的应用方向有:风电与光伏互补系统组成的局域网,用于偏远地区供电、工厂及办公楼供电;通信系统中作为不间断电源和应急电能系统;风能和光伏发电系统的并网电能质量调整;电力公司作为大规模电力存储和负载调峰手段;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国家重要部门作为大型后备电源等。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安全性好、效率高、清洁环保、寿命长、成本低、能量密度大的储能技术将不断涌现,必将带动整个行业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促进大容量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一)将储能与新能源发展同步规划按照实现整个电网系统安全运行和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规划新能源发电和电网输送线路的同时,应提出相应的储能解决方案,明确储能发展的规模和建设区域等。二)实施峰谷电价和储能电价政策峰谷电价在不同地区可有所差别,但应尽量为电网削峰填谷和吸引储能投资创造更大空间。三)规范新能源发电技术要求与并网管理国家应出台有关新能源并网的强制性技术标准,建立强制并网认证和检测制度。实施新能源发电出力短期预测报告制度,提高短期预测能力和水平。完善全额收购制度,电网公司对符合入网要求的电能应及时全额接收,对电能质量差、发电预测误差大的新能源发电可选择性接收,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机制。四)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在理顺投资回报机制、规范入网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应鼓励发电商、电网公司、用户端、第三方独立储能企业等任何有条件的投资方投资建设储能装置。五)加紧安排多个储能示范工程8/10 要通过实施若干个储能示范工程为本国储能企业提供重要的工程实践机会,为未来大规模应用积累技术数据和运行经验。在示范工程中,要结合考虑各类储能技术的性能,在全面评价基础上,根据具体用途选用合适的储能技术。早期的示范工程可先与风电、太阳能发电相结合,探索风光储一体化模式。电网公司是示范工程的重要组织者和建设者,国家主管部门应要求并支持电网公司组织多个示范工程。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示范工程的技术来源应以本国企业为主,主要支持本国自主技术发展,不能在示范过程中用财政补贴去变相支持国外零部件商或整机厂。:1-7 2 孔令怡、廖丽莹.电池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电气开关,2008,5:61-64 3 CHENG Shi-jie,YU Wen-hui.Energy Storage and its Applicition in Power System Stability Enhancemen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0:97-108 4 DU Wenjuan,GAO Shan.Power System Oscillations and Energy Storage Systems,Power System Technology,2007,31(20:109-120 5 王金良.风能、光伏发电与储能 J,电源技术,2009,33(7:628-632 6 严 俊、赵立飞.储能技术在分布式发电中的应用J,华北电力技术,2006,10:16-19 7 腾乐天、何维国等.电动汽车能源供给模式及其对电网运营的影响J,华东电力,2009,37(10:1675-1677 8 张 宇、俞国勤等.电力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分析J,华东电力,2008,36(4:91-93 9 闫 涛,惠 东.基于电力电子模块技术的电力储能接入系统研究J,河北电力技术,2009,28(3:17-20 10 俞振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7:26-28 11 张华民.高效大规模化学储能技术研究开发现状及展望J,电源技术,2007,31(8:587-591 12 杨裕生、张立.液流电池蓄电技术的进展与前景J,电源技术,2007,31(3:175-178 13 袁 琦.可再生能源发电中的储能技术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9,10/10 30(5:30-42 14 张永伟.应尽快完善大容量储能产业发展的投资机制和政策环境,中国经济新闻网(200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