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6页).doc
-
资源ID:5663290
资源大小:48.50KB
全文页数:1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共16页).doc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编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2.本单元重点:(1)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2)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住这一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言和写作方法,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3本单元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8.匆匆本课把时间流逝这种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写得令人感动,发人深省,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惋惜无奈,启发世人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秀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2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想象,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能主动探究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仿照课文写出自己对于“时间之流”的感触。9.那个星期天本课通过写“我”第一次盼望出门的经历,细致刻画了一天之中“我”心情由兴奋期待到焦急难耐再到绝望失落的心理变化。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我”心情的变化,探究作者是如何在细致具体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21.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文,体会主人公在一天之中的心理变化,理解其丰富而敏感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仿写。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交流平台”是对前两篇精读课文学习后的总结、归纳与提升,回顾课文中习得的写作方法。“初显身手”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就心情“好”与“不好”这两种状态写几句话表达当时的情感。重点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体验情感,初步运用。1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总结习得的写作方法,教师进行简单的指导。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心情不同,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不同,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以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21.通过游戏创设情境,学生初步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再采用谈论交流法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写作兴趣,搜索写作素材。2.结合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8.匆匆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3.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品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的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师: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这些名言警句,说说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生举手自由回答)曾经有一位作家也和我们有着一样的感怀,于是他写下了散文匆匆。(板书课题,读题)这位作家就是朱自清。(板书)有同学了解朱自清吗?谁能说一说?(生简介作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精练,文笔清新如水,自然如风,令人回味无穷。在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里,他是怎样来抒发他的情怀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生字词。3.教师指导生字的读音和写法。(1)读音:涔(cén)、潸(shn)。(2)写法:“藏”字笔画较多,注意笔顺规范;“蒸”是上下结构的字,“艹”和“灬”要写得窄而扁,中间的“丞”要写得宽而大。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然后写了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叹息。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2.每一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小组讨论交流,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全班交流,理清文章结构。四、学习第1自然段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1)生自由读,读完交流感受。(时间一去不复返)(2)作者在这段话中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感受的呢?(排比、设问、对比)(3)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呢?(生讨论交流)2.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间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留到下节课细讲)五、指引探究,布置作业1.想一想: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2.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用心体会。2.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二、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学习第2自然段。(1)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3)你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无奈、焦急、害怕)(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2.学习第3自然段。(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句话与后文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3)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出示句子: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和太阳再见掩面叹息)日子是怎样溜走的?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对光阴消逝时的伤感。你能仿照这样的写法,再写上几句吗?(在时候,时光又溜走了。)3.学习第4自然段。(1)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现出作者对自己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3)说说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4.学习第5自然段。(出示句子)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三、总结课文作者的八千多日子就这样在不经意间溜走了,你们的日子,老师的日子,也这样无声无息地逝去了。一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生:头涔涔而泪潸潸)呢?因为我们也不想(生:白白走这一遭啊!)而看着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生自由回答: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溜走;我们必须要好好地抓紧时间,利用时间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多做贡献,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教学板书8.匆匆提出问题 头涔涔 泪潸潸勿谓寸阴短 匆匆具体说明 洗手 吃饭 默默何曾留着像游丝 既过难再获照应开头教学反思9.那个星期天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阳光明媚、拨弄、翻箱倒柜、绽开”等词语。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3.通过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辛勤操劳与幼小的“我”在希望与失望间的心理落差。4学习运用多种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法。5.通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体谅、包容、感恩的情怀。教学重难点1.通过抓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2.学习作者生动细致的描述,感受其细致入微的心理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关于“盼望”的文章,是哪篇文章呢?有哪位同学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那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盼。文章写了一个小女孩盼望穿上新雨衣的故事,文中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盼”相关的文章,史铁生的那个星期天。这篇文章中作者是在盼望什么呢?他的期盼最终实现了吗?(板书课题:那个星期天)二、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年2010年,中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电影编剧。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他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因突发脑出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一生著作颇多,有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集等。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多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激励了无数的中国人。秋天的怀念写了作者对母亲的无尽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怅恨。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2.出示卡片,学习词语。(1)小组开火车读词语,正音。(2)借助字典、词典理解“惆怅”“缥缈”等词的意思。3.提出疑问,引发探究。(1)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2)圈出不懂的句子,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3)作者是如何把“第一次盼望”写得刻骨铭心的?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明确: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2.这篇文章以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从早到晚)3.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是什么?(“我”的心情)4.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第一次盼望”主要写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5.齐读第一自然段,两句话各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把第二句改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行吗?为什么?第一句话直抒“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直奔主题。第二句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出下文。“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这里将一天的几个时间点一一罗列出来,显得时间过得特别漫长,突出了等待过程的煎熬和“我”的期盼,如果换成“那个星期天我从早等到晚”,就显得平平淡淡,达不到这种表达效果。小结:作者是怎样写自己心情的变化的?请同学们课后反复阅读课文,体味幼小的“我”心情变化的同时,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细微而又深沉的变化表现出来的。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2.熟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词语表中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2.回顾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一)研读第25自然段,圈出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体会人物感情,并交流“我”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满怀期待的心情。明确:为什么如此令“我”期待的一天,“我”却记不清去哪儿了?(1)母亲之前一直答应带“我”去,但是却没有兑现,“我”一直盼望,以至于忘记了目的地。(2)“我”的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那个星期天由于期望的落空,失望的伤痛超过了一切,以至于忘记了具体去哪儿。(3)作者第一次盼望的重点只是“母亲答应带我出去”,至于去哪里,也许一直都不是作者所在乎的。2.“那是个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 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愉快心情。3.“这段时光不好挨。”为什么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明确:“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可见“我”是多么盼望这次和母亲的同游!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 这几句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明确:“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急切的心情不言而喻。“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刻不停地忙碌。以孩子的视角来写,富有童趣,更加真实。归纳:这几个段落写了“我”等待的过程,整个上午“我”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耐心等待急切。(二)品读第67自然段,体会人物感情,想想作者的心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1.但这次怨我,怨我自己,我把午觉睡过了头。明确: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自责和懊悔。2.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明确: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作者期盼的心情推到极致。因为他已经经过了漫长的等待,错过(或放过)了几次机会。这个星期天,剩下的可以出去玩的机会已经所剩无几了,如果再错过,一直以来的所有期盼都将化为泡影。3.我看着盆里的衣服和盆外的衣服,我看着太阳,看着光线,我一声不吭。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1)几个“看着”表明了什么?明确:表明了作者的无比专注和心存希冀,他希望衣服快点洗完,他希望太阳慢点落山。(2)这段话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心情?明确:“凉”“沉郁”“缥缈”。“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作者似是写景写光线,何尝不是在写他的心情,写他的期盼呢。这里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通过环境的描写,烘托出作者希望破灭时的无限伤感。(3)从上午的“念念叨叨”到现在反复出现的“一声不吭”,表明了作者的心情由满怀期盼的高点逐渐走向希望落空的低谷。4.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1)“漫长”和“急遽”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这句话意思矛盾吗?明确:不矛盾。作者对周围事物的感知都融入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和深切体会,“漫长”写出了他等待的过程的难挨,而“急遽”则写出了黄昏到来的迅速。(2)“孤独而惆怅的黄昏”这个句子有什么特色?明确:拟人,融情入景,烘托出了作者希望落空后的忧伤和怅然。(3)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第一次盼望的落空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作者将希望越大,失望越深的心理落差细致入微地表现出来了。5.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从哪里看出她的惊惶?明确:因为“母亲”看到“我”在无声地流泪,她没有想到她也许是敷衍的一句话竟然寄托了孩子这样大的盼望,所以她赶紧甩干手上的水,把“我”拉进怀里,边亲吻边道歉。母亲何尝不在乎孩子,疼爱孩子呢?然而生活的压力和重担,往往使她忽略了孩子的需求和对孩子的陪伴。归纳:如果说上午的心情是期盼愉快等待急切,下午等待的心情则是懊恼沮丧失望难过。 作者的第一次盼望由上午的热切激昂到下午的失望悲伤,他如一只受伤的鸟,蜷缩在屋檐下,独自舔舐着自己的伤口。他想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明明不过分,母亲明明再三地答应了他,为何最终仍是失约了,但母亲并没有错,他也没有理由怪母亲,因为母亲一刻不停地在忙着。三、自由探究1.文章以孩子的视角,刻画了母亲的形象。你如何评价这位母亲?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看法。预设1:这位母亲既有对孩子的疏忽,又有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母亲用话语敷衍孩子,最终没有遵守承诺,是她对孩子感受的疏忽。但从她始终没有拒绝孩子和看到孩子伤心难过时惊慌失措并道歉,又体现了她对孩子的关爱。预设2:这是一位真实感人的母亲,她像大多数的母亲一样,为了生活而操劳,难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她答应了带孩子去玩,但又被生活琐事牵绊,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但即使她忙得不可开交,她也没有用呵斥和直接拒绝的方式去伤害孩子,而且对孩子满怀歉意。她的无奈令人心酸,她对孩子的爱又令人感动。2.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情感?文章通过追忆“我”在某个星期天等待母亲带自己出去玩的经历,表现了人生第一次盼望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同时也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深切缅怀。四、写作特色1.写作特点。本文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主要得益于心理描写。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如“焦急又兴奋”之类的直接描写并不多,更多的是间接表现人物心理。(1)运用“繁笔”表现心理。“繁笔”是相对于“简笔”而言,如“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换成“简笔”可以是“从早晨到天黑”几个字,但这样一来,“我”等待的焦急以及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形又如何能深深烙进读者心里?(2)借助行动表现心理。“我跑出去,站在街门口”写的是“我”的急切;“我踏着一块块方砖跳,跳房子看着云彩走”,表现的是等待的落寞、孤寂。(3)通过景物描写映衬心理。“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这不仅仅是为了交代一天的结束,更是表现了希望眼看就要破灭的绝望。(4)通过人物语言传达心理。文中“您说了去!”“走吧,您不是说买菜回来就走吗?”“怎么还不走呀?走吧”等等,俨然就是“我”等待中的心理轨迹图。(5)运用细节描写凸显心理。“我蹲在院子的地上,用树枝拨弄着一个蚁穴我坐在草丛里翻看一本画报,那是一本看了多少回的”,这无疑是在表现一种无聊、孤独。“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恐,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人感同身受。2.那个星期天与匆匆都写了时间的流逝,读读看,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写到了时间的流逝,都运用了内心独白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感受。不同点:匆匆一文围绕着“匆匆”二字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那个星期天则将所有的等待和期盼浓缩在一天的时间里叙述,通过一个个场景的转换(街门口、院子里、家里、母亲腿底下、家里、洗衣盆边),一个个事情(街门口等母亲,跳房子等母亲,拨弄蚁穴等母亲,看画报等母亲,看母亲翻箱倒柜等母亲,看母亲洗衣服等母亲)的行进,表现时间的流逝、心情的跌宕。教学板书9.那个星期天期盼愉快等待急切 懊恼沮丧失望(委屈)难过教学反思交流平台与习作例文教学目标1.回顾本组课文,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3.默读例文,学习作者细微的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一、谈话导入南梁时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思是说作者的情感是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的,文辞又是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而抒发的。我们这个单元的一组课文,就是写实感抒真情的文章。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信大家曾被朱自清对时间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深深打动,也曾为儿童时期史铁生第一次盼望的失落而心酸今天我们再一起重温一下吧。二、交流平台1.小组交流,回顾本组课文内容。(1)匆匆和那个星期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的?2.集体交流。各小组选代表参加集体交流,增强大家的学习感受,巩固所学知识。老师适时指导,归纳总结写作时如何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明确:(1)融情入人。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腊八粥中“八儿”对妈妈的催问、计划分粥的天真语态等,都表现出“八儿”盼着早点儿吃到腊八粥的急切心情。(2)融情入事。通过颇具情节的事例来表达感情。那个星期天中“我”站在街门口等母亲、站在门后等母亲等各种小事例、小举动把“我”焦急而又兴奋的情感一一呈现出来。(3)融情入景。这个“景”可以是环境,可以是景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穷人的开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写出了桑娜对外出捕鱼未归的丈夫的牵挂和担忧;那个星期天中作者写道:“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将景物的特色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感同身受。“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缥缈”的不仅仅是光线,更是自己的“第一次盼望”。(4)直抒胸臆。把心里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3.交流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收获。三、初试身手1.出示例句一: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1)指名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什么是“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当心情不同时,对身边事物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2)如果是你,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会想到哪几个词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开心、快乐、感觉高兴得要飞起来一样)(3)你现在正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想到回去就能看到妈妈给你买回来的心爱的小狗,你的心情一定愉快极了,这时你看路旁的景物会是怎样的?(色彩上是明丽的,情态上是可爱的、活泼的)(4)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路旁的一朵朵花儿好像在向我微笑,树上的鸟儿也在欢唱,树叶沙沙作响,好像也在为我高兴。是不是和自己的心境很相衬?如果让你写,你会怎样写?2.出示例句二:打篮球的时候,我有几个好机会没把握住,结果我们输给了二班。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沮丧、伤心、难过)3.小结:看了刚才的两个例子,我们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否有了一定的感受了呢?花还是路边的花,鸟还是树上的鸟,但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态,只是因为观景人的心情不同罢了。“我”看景物,景物就染上了“我”的情感色彩,这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二课时习作例文一、谈话导入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习作例文,看看作者何紫对学习语文的情感和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变化表达出来的。二、阅读习作例文一别了,语文课,讨论:1.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本文叙述了一个五年级的学生陈小允原来讨厌上语文课,不喜欢语文课,但当他即将移民海外,不再有学习国语的机会时,他的心理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感受到了国语的美好,对故土、对母语的依依不舍,从而下定决心即使到了海外,也要好好自修国语。2.读完全文,“陈小允”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开始时调皮、天真、不爱学习国语、默书不合格,将要移民时,开始悔恨、懊恼并逐渐喜欢上国语,下决心要好好自修国语。3.作者是怎样写出他的这种情感的变化的?(1)前后对比写出情感变化。以前上课时总是“懒洋洋提不起劲”,现在“全神贯注地听张先生授课”;以前“不喜欢国语课”,现在觉得“课文内容饶有趣味”(2)用几个具体事例写出“我”对国语课的真实情感。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给“我”的图书怎样学好语文,感受到中国语文的丰富和优美。想起自己再也没有学习国语的机会,心里很难过,希望把整本国语书一下子全学会。(3)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表达感情。4.过渡:别了,语文课中作者用质朴生动的表达方式,通过生动细致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前后态度的转变、直抒胸臆的内心独白,写出了一个少年儿童即将离开故土的难舍之情,让我们看到了涌动在他心间的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这样那样的事情,一定也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请大家说说:你的印象中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让你觉得开心或难过、感动或愤怒、激动或害怕的是什么事情呢?三、阅读习作例文二阳光的两种用法,讨论:1.请分别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描绘的两件有趣的事。(1)冬天,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2)夏天,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2.“老阳儿”起到了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作用。说说你对“老阳儿”深刻内涵的理解。“把老阳儿叠起来”“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阳光成了居家过日子的一把好手”,“老阳儿”带给“我们”温暖与快乐。母亲这种“智慧与温暖的心”,尤其是“在艰苦日子里磨练出的一点儿本事”,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太阳(老阳儿),母亲就是照亮和温暖“我们”生命的阳光(老阳儿),是“我们”所有幸福和感恩的来源。因此,更深一层“老阳儿”指的是人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智慧,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3.说说从两家人的生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从母亲在冬天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给“我”取暖,体会到了母亲爱孩子、热爱生活的情感。从毕大妈夏天把一缸水放在太阳底下煮热,给孩子们洗澡,我体会到了毕大妈是一个温暖而又有智慧的人。在艰苦的生活里,她们都有一颗慈爱、智慧的心,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快乐。4.和同学交流: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通过讲述母亲把“老阳儿”叠在被子里和毕大妈把“老阳儿”煮在水里面这两件事,把情感融入其中,自然地流露了内心的情感。四、小结写文章就像说话一样,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有时,我们可以通过情感的变化来表达,如,别了,语文课一文中,通过几个具体事例的前后对比写出“我”对国语课的情感变化。有时,我们不仅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事情中,还可以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下节课,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当中去。教学板书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教学反思习作 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重难点1.学会根据自己的不同心境表达不同的感受。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写,让真情自然流露。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如何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掌握了一定的技巧。这节课呢,让我们一起来将其学以致用。(板书:让真情自然流露)二、审题1.学生自读本次习作要求(课件出示),思考:你想选择哪一个词语?2.根据所选词语,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情感体验。3.师生共同交流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交流的过程中提炼出本次习作的重点。(1)回顾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写出自己的感受。(2)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感情真挚。(3)写出事情的发展过程和情感的变化。三、写作指导方法指导:1.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2.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流露真情。3.内心独白表达真情。四、自主成文,小组互评1.学生自主构思思路,开始写作。教师巡回提示、指导。 2.学生自由组合,互相寻找习作中的精彩之处,教师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点,并进行推荐。五、习作修改1.自读自改。2.教师出示一段习作内容,集体修改。3.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修改完后誊抄到习作本上。 教学板书交流平台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抒发真情实感初试身手 心情不同 感受不同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真人真事细节描写内心独白 事情的发展过程情感的变化过程教学反思专心-专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