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
资源ID:56638761
资源大小:26.16KB
全文页数:1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docx
天津市南开区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模拟考试(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2020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语文学科试卷 语文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卷 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初王士祯()的红桥唱和,使扬州红桥名扬天下,而从红桥泛舟至平山堂,在当地可谓一条经典游览路线。平山堂作为人文名胜的渊源,要从北宋欧阳修说起,该堂为欧公在宋仁宗年间任扬州知州时建造而成,于堂前旷望,似有与山平之感,故名“平山”。 作为修建者,欧阳修对平山堂的优胜了然于胸,“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从堂前极目所见远景写起,突出平山堂适宜登高望远的位势。 欧阳修极欣赏苏轼,在文坛对东坡多有(),东坡则视欧当做恩师,欧阳修在离世之后,苏轼再过平山堂下,有感而填西江月,是一篇典型的怀人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点明作词缘由,如今又来到平山堂下,但曾经的文章太守已不能复见,时光一去不返,壁上仍依稀可见彼时所题的字迹。 时至雍乾,词人们仍然()地来到这里,登临观览,诗酒流连,延续了宋代初建时的流风余韵。被誉为“庐陵诗酒纵横地”的平山堂,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可赏,自然而然成为扬州当地或过往文人室外集会的佳选之地。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发动提携不绝如缕 B.发动提拔络绎不绝 C.发起提拔不绝如缕 D.发起提携络绎不绝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东坡则视欧当做恩师,欧阳修在离世之后,苏轼再过平山堂下,有感而填西江月,这是一篇典型的怀人词。 B.东坡则视欧为恩师,在欧阳修离世之后,苏轼再过平山堂下,有感而填西江月,这是一篇典型的怀人词。 C.东坡则视欧当做恩师,在欧阳修离世之后,苏轼再过平山堂下,有感而填西江月,是一篇典型的怀人词。 D.东坡则视欧为恩师,欧阳修在离世之后,苏轼再过平山堂下,有感而填西江月,是一篇典型的怀人词。 3.下列文学常识里,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绝句 B忧劳可以兴国欧阳修伶官传序散文 C临清流而赋诗苏轼赤壁赋骈文 D行为偏僻性乖张曹雪芹西江月词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0)先后对“粮食安全”作过三次定义,分别是1974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以及1996年的“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粮食安全的早期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主要强调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但研究发现,由于粮食没有得到合理分配,以及在获取食物上存在物质、经济或社会文化方面的种种障碍,导致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本身并不能保证家庭的粮食安全,这使得1983年的定义将重点转向家庭和个人获取食物的问题,对粮食安全的政策关切逐步将收入、支出、市场和价格因素纳入考虑。第三次定义进一步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上将食物的卫生和健康标准以及营养平衡纳入考虑,外延上则引入人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由于许多国家数据收集系统不完整,加之政策背景差异,进行全球粮食安全评价面临较大的挑战。目前,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是国际上粮食安全评价常用的三种基本方法。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摘第4期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5%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之一,但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表现为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市场受到挤压,粮食“三量齐增”(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现象依然存在,饲料及国内畜牧业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传导影响大,外资粮企已逐渐竞争布局我国粮油市场等。为此,我国“粮食自给”战略不是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放弃国际化,而应主动出击,在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建立可靠的国外粮食供应链,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把握国外市场主动权,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如此方能更好地实现“粮食自给”安全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单纯强调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保障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摘编自改革第9期,有删改) 材料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法治方式对浪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储存和流通以及消费各环节,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发力。粮食减损降耗和制止粮食浪费成为重要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将成为我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契机。 厉行节约是一场“持久战”,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遏制粮食浪费。当前,粮食安全保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此次专题调研要与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结合起来,推动将节粮减损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范,强化杜绝粮食浪费的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 (摘编自9月23日的新华电讯) 4.下列材料中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FAO在1974年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以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为其强调的重点。 B.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并不代表家庭粮食安全,其根源在于粮食分配环节存在一定缺陷。 C.1996年的粮食安全定义引入了人权、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到了卫生、健康标准和营养平衡。 D.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等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全球粮食安全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事实,我国的“粮食自给”战略应主动地加强全球联系,以保障粮食安全。 B.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强调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等方面。 C.粮食减损降耗和粮食节约作为粮食安全中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前者主要针对生产环节、储存环节,后者主要针对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 D.粮食安全保障法将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近期启动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 6.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可能采取的重大举措推测不当的一项是() A.不仅追求粮食产量增长,还要保障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B.确立有关节粮减损的法律,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形成长效机制。 C.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建立全球视野,促进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形成。 D.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建立可靠的国外粮食供应链,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实现“粮食自给”安全战略。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开皇九年,春,正月乙丑朔,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济江。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陈人觇之,以为内国无船。弼又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广陵,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陈人以为隋兵大至,急发兵为备,(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又使兵缘江时猎,人马喧噪。故弼之济江,陈人不觉。韩擒虎将五百人自横江宵济采石,守者皆醉,遂克之。 庚午,贺若弼攻拔京口,执南徐州刺史黄恪。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贺若弼乘胜至乐游苑,鲁广达就擒。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闻韩擒虎已得陈叔宝,呼视之,叔宝惶惧,流汗股栗,向弼再拜。弼谓之曰:“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入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既而耻功在韩擒虎后,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事不果。弼置叔宝于德教殿,以兵卫守。 辛酉,命贺若弼登御坐,赐物八千段,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公。贺若弼、韩擒虎争功于帝前。弼曰:“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擒虎曰:“本奉明旨,令臣与弼同时合势以取伪都,弼乃敢先期,逢贼遂战,致令将士伤死甚多。臣以轻骑五百,兵不血刃,直取金陵,降任蛮奴,执陈叔宝,据其府库,倾其巢穴。弼至夕方扣北掖门,臣启关而纳之。斯乃救罪不暇,安得与臣相比!” 弼位望隆重,兄弟并封郡公,为刺史,列将,家之珍玩,不可胜计,婢妾曳罗绮者数百,时人荣之。 开皇二十年,春,三月,辛卯,(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既而释之。 大业三年,光禄大夫贺若弼亦私议宴可汗太侈,并为人所奏。帝以为诽谤朝政,贺若弼坐诛,弼妻子没官为奴婢。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记) (贺若弼)父敦,以武烈知名,仕周为金州总管,宇文护忌而害之。临刑,呼弼谓之曰: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汝不可不思。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 弼自谓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许。既而杨素为右仆射,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由是免官,弼怨望愈甚。后数年,下弼狱,上谓之曰:“我以高颍、杨素为宰相,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是何意也?”弼曰:“颍,臣之故人,素,臣之舅子,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上惜其功,于是除名为民。 (节选自隋书列传十七)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营幕被野被:遍及 B.执南徐州刺史黄恪执:捉拿 C.弼置叔宝于德教殿置:释放 D.公卿奏弼怨望,罪当死当:判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先是弼以老马多买陈船而匿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小国之君当大国之卿,拜乃礼也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C.与擒虎相诟,挺刃而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因引锥刺弼舌出血,诫以慎口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B.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C.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D.所俘获六千余人弼皆释之给粮劳遣付以敕书令分道宣谕于是所至风靡 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表现贺若弼善战又贪功的一项是() A.买弊船五六十艘,置于渎内。 欲令蔡徵为叔宝作降笺,命乘骡车归己。 B.诸门卫皆走,弼夜烧北掖门入。 汝每倡言,云此二人惟堪啖饭耳。 C.臣在蒋山死战,破其锐卒,擒其骁将,震扬威武,遂平陈国。 弼仍为将军,甚不平,形于言色。 D.弼军令严肃,秋毫不犯,有军士于民间酤酒者,弼立斩之。 韩擒虎略不交陈,岂臣之比!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贺若弼先悄悄卖了军中老马大量购买南陈的船只,又大张旗鼓买了五六十只破船,以达到积蓄力量、麻痹敌人的目的。 B.贺若弼与韩擒虎互相配合渡过长江,而在取得胜利之后,又为抢夺战功互相诋毁,刀兵相见。 C.贺若弼为隋灭亡南陈立下汗马功劳,得以加官进爵,生活奢侈,但贺若弼自以为是,对个人名利耿耿于怀。 D.贺若弼的父亲因被陷害而死,死前表明自己的志向并警戒儿子要出言谨慎,而贺若弼急功傲物,终不免杀身之祸。 第卷 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4分) (2)贺若弼复坐事下狱,上数之曰:“公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是、非人心太猛,无上心太猛。”(4分) 13.请结合文本分析贺若弼被杀的原因。(3分) 14.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牡丹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注释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北宋1127年灭亡,此诗写于1128年,汴京失陷后诗人流寓湖、湘时。 海:暴雨。 洗甲兵:北堂书钞引六韬,“武王伐殷,兵行之日大雨。太公曰:是洗濯甲兵” 牡丹写于1136年。 伊洛:指诗人的故乡洛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观雨首联写诗人虽不事农事,但留心天气,“阴晴”既指天时,也指时局,见兴致,见气势。 B.观雨颔联渲染雨前、雨来时的气势,视听结合;牡丹尾句借助动作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 C.这两首诗都写于北宋灭亡之后,诗人观雨,看牡丹,情绪或昂扬,或沉郁,但都流露出亡国之痛。 D.这两首诗中,诗人自称龙钟客,借景抒情,一语双关,观雨还借典故抒情,牡丹则托物言志。 (2)观雨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结合这两首诗,分析观雨和牡丹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王勃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2)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文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洗涤酒器。韦庄的菩萨蛮暗用此典,写出“,皓腕凝霜雪”的名句。 (3)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意在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政策;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警示唐敬宗要爱惜民力。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用“,依依墟里烟”写乡村常见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宁静、平和的生活状态。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有梦到抚州 王芸 奔跑的灵鹿、蔓生的花草、圆睁的兽眼,以混沌的形态凝定在石础上。它们位于阔大厅堂的低处,承受着柱体、屋脊、翘檐和时光的重,青黄色的苔藓在它们身下蔓延又枯萎。阔大的厅堂楼阁缭绕着咿咿呀呀的戏音,轻重缓急、柔软铿锵、沉郁顿挫,年复一年,仿佛包浆柔软了它们的表情。一代代、一茬茬抚州人在它们面前川流来去,身影彼此叠映,和厅堂里随日月流转的光影,戏台上幻进幻出的人物与声色,构成一个巨大的梦境。 己亥年小暑日,盛夏的雨水尽情冲刷着抚州,我们穿过七重门楼的古朴幕布,一步跌入这个梦境,心神一震。 玉隆万寿宫内,五纵八仙桌贯穿一进厅堂,二进厅堂也摆满了条凳,一直铺排到“旌阳殿”三字牌匾下。桌前凳上,坐满了戏外人,却是清一色入戏的表情。 戏台上,刚开始上演采茶戏方卿戏姑。那个演了数百年的故事浸透人情冷暖,终以穷书生方卿衣锦还乡、戏言羞辱嫌贫爱富的姑姑后,抵至大团圆结局。戏台在二楼。看戏人即使坐在最尾,也能看见戏台上的悲欢离合,座中多是老人,举着满头银丝。也有几岁大的孩子耐不住戏文的冗长,跑到一旁玩耍,嬉戏,闷声奔跑。还有抱在怀中的婴儿,睁大眼睛四处张望,含一根手指在口中。戏曲透明的种子,会否在他身体里种下? 看戏人仰起头,一张张脸上的表情随剧情变换。刚刚安葬母亲前来投亲的方卿,被姑姑拒之门外坐在最前排一张条凳上的三位老人,表情严峻,微微下撇的嘴角仿佛在表达对戏中人的愤愤不平。 看起来三位老人的生活都不优裕,随意挽起的裤脚,蜷曲在小腿上的袜筒,搁在拖鞋上的赤脚,脸上落满岁月粗糙率性的刻痕。最右边的老妪身后,一位穿黑色外套的老汉,一只手畸形地蜷曲在腿上,嘴角突兀地向一边眉角歪去。他颇像我写过的一位因工伤致残的老者。显然,生活的艰辛没有饶过他们。但他们是有福的,这一刻他们聚拢在此,在一个盛大的梦境里,戏音婉转如柔指,抚慰着他们的耳朵、眼睛,乃至心魂 我在梦境的边缘,转圜。 从二楼观戏台看去,由数百人构成的观戏阵容散溢着浓浓的烟火气息,人们或倚或靠或佝偻了腰背或端直了身子,八仙桌上搁着湿漉漉的雨伞,胀得鼓鼓的塑料袋,颜色鲜艳的纸质提袋它们和主人一样散发着自然不拘的气息。 这一幕即是日常。 生活是日常,戏是日常,只不过前者是现实,后者是梦境,抚州人早已习惯了将两者无隙无碍地糅合在一起。不分彼此。 梦境由来已久。抚州这片厚土以青山秀水滋养了才子汤显祖,汤显祖以妙笔回报故土以“临川四梦”。梦境的维度得以确立。戏台上“生天生地生鬼生神,极人物之万途,攒古今之千变。一勾栏之上,几色目之中,无不纡徐焕眩,顿挫徘徊。恍然如见千秋之人,发梦中之事”(汤显祖宣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一代代抚州人自愿成为梦境的拥有者和营造者,戏曲的包浆缓慢地滋养抚州,抚州成为唱戏人的福地,也是听戏人的天堂。共同对戏的痴迷,将唱戏人与听戏人紧密关联,相互成全,相互抚慰,于日常中携手向梦境深处沉溺,沉溺,沉溺。 世上自有痴戏而不愿出戏之人,也自有迷梦而不愿梦醒之人。爱看戏的人,想来是耽溺于梦境的人,纵使历尽沧桑,心中还有天真的一隅,眷念戏,相信梦,推崇善,向往美。以戏为核心的梦境,在戏文婉转曲折处,不知收容了多少人的脆弱、善感、羞怯、无助、不舍、执念。那个写戏造梦的才子,在一个个以戏为壳的梦中,逾越生死阻隔,逾越人间悲凉,逾越人情残酷,逾越人世不公。而那些看戏人,看多了戏中的生死轮回、爱恨情仇、大喜巨恸、沉浮跌宕,胜景转瞬成颓垣,繁华如雾终消散,会否对人世的道阻且难多一分忍耐之力,对莫测灾厄多一分从容之态,对因果成空多一些顿悟勘透? 丁酉年正月十六日,十三枚傩面具和八位傩伯搅起的涡旋,在石邮村激荡而起。 千余人聚集在这个小小的村落,观看彻夜“搜傩”。挤在人丛中的我,竭力将摇晃不已的镜头对准供桌前匍匐的傩班八伯。供台上高耸的一尺高红烛,火焰跃动,跳漾,在十三枚面具的细节弯转处烙下点状或片状的光耀,也将每一张凡俗的面孔涂上暖色调的油彩,褶皱处更加深厉,圆润处满布光泽。 前排居中的傩伯挺直身子念诵傩神太子词。这是抚州留存的一种更古老的戏,起源于殷商时期方相氏驱傩仪式。 神秘、古朴、粗犷、磅礴,石邮傩舞于默声中演绎,仅靠面具界定角色身份,靠舞者的动作、鼓点的节奏变化阐释角色的不同情绪。与傩面具合二为一、化身为诸神的傩伯们,脚走禹步,手拈香火诀,随着鼓点舞动,舞动。 开山舞姿大开大阖、顿挫有力,这位驱鬼逐疫的“开路先锋”勇猛进取,无畏前行。雷公动作刚猛,时有顽劣之举,在云层间奔走翻滚,施雷布雨,润泽人间。 弯眉喜目的傩公,松快的舞步洋溢着喜得子嗣、香火延续的天伦之乐。 俊眉朗目、持刀对舞的杨戬与哪吒,孩子般玩耍的纸钱,顿挫有力磨刀的红脸关公,还有钟馗与大神、小鬼、讨酒、划拳、贪杯、呕吐、瞌睡、酒醒、气惯 石邮傩事每年从腊月起首,正月收束,一个月时间圆融为一个梦境、将石邮村人环护其中。 在这个梦境里,石邮村人是演戏人与看戏人。他们相信傩舞可以使来年风雨调和、平安顺遂,并得到庇护。 戏中自有痴绝处,梦中自有痴绝人。因信而敬畏,因敬畏而虔诚的石邮村人,自有傩舞始,便以忠诚、严谨的态度将傩舞代代相传,灯灯相续、越六百年,终让一个素朴的梦境散发出熠熠光华。保留了完整传统傩舞形态的南丰傩舞,其古拙的形态中混杂有宗教、礼制、传统社会结构、天地人伦、生死观等复杂因子,埋藏有自历史深处延伸而来的线索,从中或可探触到当代人精神和生活的内在依据。名列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的南丰傩舞,这些年也走出了国门,让法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为之震撼,痴迷。 一生痴绝处,有梦到抚州。在抚州,这个戏中有梦、梦中有戏的城市,梦是日常,也是逾越;梦是虚空,也是满盈;梦是远行,也是抵达。如同在戏中,潜隐有联通现实的通道,梦境中也潜隐有秘密的通道,溯流而上,我们可以接通远古,顺流而下,我们可以抵达内心 1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选择抚州戏剧中具有奇幻美好色彩的形象灵鹿、花草、兽眼开头,运用排比的句式,吸引读者走入戏剧的梦境。 B.“梦境由来已久”起到过渡作用,作者笔触由采茶戏演出现场过渡到抚州戏剧的历史,时空交错,简洁自然。 C.本文叙写采茶戏时,略写剧情,详写观众;点面结合,有对观众的群像描写,又有对三位老年观众的特写镜头,表明采茶戏在抚州广受欢迎,老少咸宜。 D.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采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手法,句式整散结合,语言典雅又自然。 E.全文以绘制梦境开始,继以采茶戏使观众在梦境边缘转圜,南丰傩舞使观众彻底沉溺于梦境之中,以抚州追梦结束,展现了中国戏剧艺术的魅力。 17.鉴赏文中画线句子。(4分) 18.阅读本文,概括“采茶戏”和“南丰傩舞”在发展历史、.上演时间、剧本内容与表演形式上有何不同?(4分)概括“采茶戏”和“南丰傩舞”两种戏剧形式表达了什么相同的情感。(1分) 19.文中写汤显祖有何作用?(3分) 20.“有梦到抚州”中的“梦”由什么构成?结合文本,你认为如何能使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得到传承与发展?(6分) 六、(10分) 21.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请选择最恰当的选项,填写在序号处的横线上。(4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它体现在每一个不同的学生身上,因此必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 这就意味着,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必须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 A.是语文课程在一个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给予的内在影响 B.是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来形成和发展的 C.是语文课程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能力 D.是语文课程教学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 22.阅读下面材料,请以“为什么说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辉煌顶点”为 宣传点,用100120字,向高一学生推荐红楼梦一书,引发他们阅读这本书的兴趣。(6分) 梁代萧统提出他的文学定义,即“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虚构、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正是讲求文采。唐代传奇小说富于想像、虚构,讲求文采,从此,小说便发展成为文学创作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这时随之兴起的是话本。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大都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进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泼的人物性格见长。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的创作。这时不再拿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而主要是自己创作。 无论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是西游记,写的都是非凡的人物或者不寻常的英雄,而后中国古典小说通过写平凡人的日常生活,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长足发展。此时红楼梦问世了,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只被砍下一角的木车轮,因为自己的缺失而伤心郁闷。它决心要找到一块合适的木片,使自己重新完整起来,便开始了长途跋涉。 不完整的木车轮走得很慢,一路上阳光明媚,它与草野间的小虫子攀谈,认识了各种美丽的花朵,也遇到了许多木片,但都不太合适。 终于有一天,木车轮发现了一块大小形状都非常合适的木片,它把自己修补得完好如初。欣喜若狂的木车轮忽然发现:眼前的世界变了,自己跑得那么快,根本看不清花儿美丽的笑脸,听不到小虫善意的鸣叫。木车轮停下来想了想,又把木片留在了路边,自个儿走了。 失去了一角,却饱览了世间的美景;得到想要的圆满,却步履匆匆,错失了怡然的心境。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舍与得虽是反义,却是一物的两面,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生活中面对“取”与“舍”的抉择,你有什么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南开区高三年级模拟考试(一) 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D发动:使开始。发起:倡议(做某件事)。 提携:领着孩子走路,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或后进。提拔:挑选人员使担任更高的职务。 不绝如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