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师大附中-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docx
-
资源ID:56641856
资源大小:26.81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images/hot.gif)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docx
江苏南京师大附中-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一-2020学年南师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选择(2*12,共24分) 1.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做的传。 B.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把出使被扣和逃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集中扬子江“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录”。 C.雨果,法国作家,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巴黎圣母院以十五世纪的法国为背景,叙述了美丽的吉普赛姑娘爱斯美拉达被陷害致死的故事。 D.曹禺,中国现代剧作家,作品有雷雨龙须沟北京人等。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前后三十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事件,表现了蔺相如智勇双全、从大局出发的品质,也表现了廉颇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精神。 B.品质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但也对他不知变通而导致悲剧进行了批评。 C.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在受刑时表现出过人的忍耐力,但在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时,他流出了感激的眼泪,这是人性的自然流露。 D.雷雨中,周朴园厉声责问鲁侍萍,之后又要拿钱给她时,侍萍看穿了周朴园的自私和虚伪,斥责他的卑鄙,毅然撕毁支票,维护了自己人格的尊严。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指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看护人的责任,借此指出冉有和季路对于季氏之错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B.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抓住梁惠王渴望民众拥戴的心理进行诱导,采用排比手法,给他描绘出“仁政”之后百姓安居殷富的景象,促使他实行“仁政”。 C.拿来主义中,作者采用类比论证,用“大宅子”类比文化遗产,指出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会“占有,挑选”,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态度。 D.秋水写大海的广阔只用“不见水端”四字,然而与黄河的“不辩牛马”相比则 不可同日而语。两相对比,河伯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后向海神若发出由衷的感叹。 4.下列各组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陈力就列(排列)/相如奉璧奏秦王(启奏)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肃)/而不在使者之目(眼中)C.阙秦以利晋(侵损)/按诛五人(追究) 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永保无疆之休(休养) 5.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约以连兵大举/杀人如不能举 B.固而近于费/蔺相如固止之 C.秦贪,负其强/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乃辞谢固请 6.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将焉用彼相矣/吴之民方痛心焉 B.几以捕系死/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也 C.吾其还也/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D.则修文德以来之/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7.以下加点字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项伯景人,臣活之人皆得以隶使之越国以鄙远籍史民,封府库且庸人尚羞之 左右欲刃相如则修文德以来之常以身翼蔽沛公少仲尼之闻 A./B./C./D./ 8.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9.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中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提出了忠告,主张重视人文教育,培养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 B.小树林中的泉水帕乌斯托夫斯基通过与守林人交谈,印证了自己对充满诗意的俄国文字的感受,表达了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热爱。 C.诗歌决不能没有家中,诗人叶夫图什科以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为材料,分析了这位流亡诗人对母语的热爱和最终的归属。 D.小说的气味中莫言指出,作家在写小说时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并且发挥想象力,就可以创作出一篇篇有呼吸、有气味、有温度、有声音和神奇思想的作品。 10.以下关于读本(必修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悬崖边的树中,尽管外在压力异常强大,但树并没有被摧垮,而是时刻“像是要展翅飞翔”。这是一棵树的写照,更是坚韧倔强的人类精神的象征。 B.燃烧的心中的丹柯象征着坚定地追求自由光明的领导者和先驱者,在带领大家走出黑暗的森林后虽然失去了生命,却被大家永久地敬仰和追忆。 C.诗人流沙河被政治运动推到社会底层,锯齿啮痕录记下了他长期沦为“政治贱民”生活中的一幕,他在被迫害下的思考启人深思。 D.在张中行笔下,汪大娘中的汪大娘没有被时代恶习玷污,一直诚朴待人,直言无讳,表现了底层人民坦荡无私的品格。 11.以下关于读本(必修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共产党宜言既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憧憬,也让人们在问题中摸索前行;独立宣言则用最简练的语言定义了人的尊严和权利,发出独立、自由的呼声。 B.艾吕雅的自由形式别致,全篇用同一句式铺演了十几个段落,诗人要把“自由”这个词写在他能看到、想到的一切事物上,表达出诗人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自由的愿望。 C.高尔基的人表现了对人的高度尊重和关注,带有强烈的浪漫色彩。文章赞美了人的形象,讴歌人的昂扬斗志,也高喊出了人的精神追求。 D.刘东的五四那天早上针对中国20世纪的重大文化事件,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赞美了蔡元培先生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高度评价。 12.以下关于读本(必修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吴组缃菉竹山房中的二姑姑在长期压抑下形成了孤独、冷寂的心理和悖于常人的变态行为,揭示出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和扭曲。 B.废名竹林的故事中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三姑娘的天真清纯之美相得益彰,同 时作者也揭露了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 C.莫泊桑在乡下写两对父母和两个儿子的故事,表现了偶然因素给人物命运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灵魂的拷问。 D.汪曾祺受戒中,明海聪明善良淳朴,英子天真美丽多情,他们之间朦胧的情感呈现出浪漫纯真的色彩,是作者所说“健康的人性”的体现。 二、课外文言文(14分) 陈丞相世家(节选)司马迁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居无何,汉王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 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 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即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 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 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痘发背而死。陈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城东门,楚因击之,陈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夜出去。 遂入关,收散兵复东。 13.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项羽略地至河上略:攻占B.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归:归附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捐:捐献D.间其君臣间:离间 1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久之、汉王患之/公从之 B.乃封其金与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诚能见可欲D.楚因击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5.下列选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陈平幼年家贫,喜欢读书,他的哥哥陈伯耕田,他却游手好闲。因为陈平心思不在劳动生产上,被他的嫂嫂记恨,于是他的哥哥就把他的嫂子赶走了。 B.陈平一开始投靠项羽,跟随项羽入关破秦被封爵位,后来因为汉王攻下殷地,项羽要杀掉之前平定殷地的将领官吏,陈平出于恐惧而逃跑。 C.陈平分析项羽的优势是为人谦恭有礼,爱护部下,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归附他,劣势是论功行赏的时候非常吝啬。 D.陈平采用离间计,让项羽对钟离昧、范增等人心生怀疑。范增要急攻荥阳,项羽不听,范增失望地请辞回乡,死在了半路。 1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5分) (2)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3分) 三、默写与翻译(34分) 17.默写(每空1分,共18分)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侍坐) (2)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苏洵六国论) (3)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4)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是故谋闭而不兴, ,。(礼记.礼运) (6)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7)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号“易安居士”中的“易安”一词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中的“ ,”两句。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手法细致入微地描写楼阁长廊的两句是 “,。” (9)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指出竭诚待人与轻视他人将导致不同结果的句子是: “,。” (10)谏太宗十思疏的“十思”中,作者告诫君王要虚心采纳臣子意见的句子是: “,。” 18.翻译(每句4分,共16分)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四、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18分): (一) 一天晚上曼希沃有人请吃饭,高脱弗烈特一个人待在楼下,鲁意莎安排两个小的去睡觉了,他便出去坐在屋子附近的河边。克利斯朵夫闲着无事,也跟在后面,照例像小狗似的捉 弄舅舅,直弄到自己上气不接下气的滚在他脚下。他趴在地上,把鼻子钻在草里。喘息稍定,他又想找些别的胡话,想到之后又大声嚷着,笑弯了腰,把脸埋在土里。舅舅只是一声不出。他觉得这静默有点儿古怪,便抬起头来预备把胡话再说一遍,不料劈面看到舅舅的脸,四下里暮霭沉沉,一层黄黄的水汽照着他。克利斯朵夫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高脱弗烈特微微笑着,半阖着眼睛,半张着嘴巴;凄苦的脸容有种说不出的严肃。克利斯朵夫把肘子托着下巴,眼睛钉着他。天黑了,舅舅的脸慢慢隐没了。万籁俱寂。克利斯朵夫也被舅舅脸上那股神秘的气息感染了。地下漆黑,天色清明:星都亮了。河上微波拍岸。孩子迷迷忽忽的,不知不觉嘴里嚼着草梗。一只蟋蟀在身边叫。他觉得自己快睡着了忽然高脱弗烈特在黑暗里唱起来。他的声音很轻,有点儿嗄,象是闷在心里的,一二十步以外就听不清。但它有一种动人的真切味儿,可以说是有声音的思想;从这音乐里头,好像在明净的水里面,可以直看到他的心。克利斯朵夫从来没听到这样的唱,也从来没听到这样的歌。又慢,又简单,又天真, 歌声用着严肃的,凄凉的,单调的步伐前进,从容不迫,间以长久的休止,然后又继续 向前,逍遥自在,慢慢的在黑夜里消失了。它仿佛来自远方,可不知往哪儿去。清明高远的 境界并掩饰不了骚乱不宁的心绪;恬静的外表之下,有的是年深月久的哀伤。克利斯朵夫凝 神屏气,不敢动弹,他紧张得浑身发冷。歌声完了,他在地下爬过去,嗄着嗓子叫了声:“舅舅!”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王风.黍离 19.诗经中的王风.黍离如何体现划线句子描述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二) 幼年的克利斯朵夫迷恋创作时,高脱弗烈特舅舅这样提醒他: 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你是为写作而写作的。你为了要做一个大音乐家,为教人家佩服才写作的。你骄傲,你扯谎:所以你受了罚,你瞧!谁要在音乐上骄傲,扯谎,总免不了受罚。音乐是要谦虚,真 22.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样写道: 他是孤独的孤独的!多快乐啊,独立不羁,完全自主!多快乐:生活而不为生活俘虏,做着自已的主人! 我不需要人家了解我现在我再也不需要谁,不需要什么了,我心里什么都有!啊,他终于把自己找到了!误入歧途已经有多少时候!他急于要在自己的思想中沉浸一 番。对自我的探索和认识,是人生最重要的命题。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样的体验、感受或思考?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2020学年南师附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D.龙须沟不是曹禺的作品。 2.B.品质中并未对格斯拉有批评。 3.C.拿来主义中“大宅子”是比喻论证,不是类比论证。 4.C.(A.列:位,职务;奏:进献;B.严:尊重,敬畏;目:名单;D.兵:兵器;休:美好。) 5.D.道歉(A.发动/完、尽;B.仰仗/背负;C.坚固/坚决。) 6.B.表原因,因为。(A.哪里/代词,他;C.表示委婉地商量,还是/表反问,难道;D.表承接,就/表转折,却。) 7.D.动词的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8.D.和例句一样,都是宾语前置句。(A.定语后置句;B.被动句;C.状语后置句) 9.C.是茨维塔耶娃。 10.B.丹柯将众人引向光明却遭到诋毁与误解,一颗勇敢而骄傲的心却被胆小鬼踏灭。 11.D.本文是探悉历史具象,而不是宏大叙事,写作目的也不是高度评价五四运动。 12.B.竹林的故事中并没有“揭露了农村的愚昧无知,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的内容。 13.C.拿出,舍弃 14.C.(A.音节助词无意义;代词,他;B.于是;就;C.如果;D.趁机;通过。) 15.A.陈平并非游手好闲,而是游学。 16.(1)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使用,不过问他的支出情况。(1句1分)主要问题:“以为然”应该译为“认为陈平说的话是对的”,主要错误在于没有将省略的部分“陈平所说的话/陈平的计策”补足,或是“然”字翻译错误。“出入”很多同学不知道是偏义复词,应该译为“支出情况”,而不能两个字的意思都翻译。有的同学译为“去向”得分,译为“使用”、“用法”不得分。 (2)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状语后置1分,更1分,草具 1分)主要问题:没有前后文语境意识,没能将“复持去”缺失的成分补足,本处只要补足前文“太 牢具”或者“精美的菜肴”都得分;“更”字应该读第一声,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应该翻译成“更换”,更有不少同学漏译;“恶草具”可以通过前后文判断意思,不能生译,很多同学望文生义,没有结合语境判断意思,恶草具应该是“粗劣的食物”。 17.默写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5)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6)金块珠砾弃掷逦迤 (7)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8)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9)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0)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8.翻译 (1)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辜负赵国,所以派人拿着和氏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 (诚:实在;被动句,见欺于;被欺骗;负:辜负;间:抄小路。1点1分。其他如有不准确的酌情扣分。) 评分细则:本小题均分3.22。“诚”翻译为的确、真的都给分了,翻译为十分、非常、特别未给分,部分同学直接丢掉了这个字。“见欺于”很多同学不明白“见”表被动,翻译为“看见我被大王欺骗”未给分,有部分同学没搞清楚是谁被谁欺骗。“负”翻译为对不起,亏负于都给分了,翻译为有罪、使赵国利益受损未给分。“间”丢分最多,多数直接忽略了,或译为在这个时间、在说话的功夫里,理解为时间、空间。 (2)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项羽想袭击沛公的事情详细地告诉了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得分点:之:到;具:全,都(或详细);与俱去:省略“他”;语句通顺。评分细则:本小题均分:3.84。得分较高,绝大多数同学能拿到满分。主要失分点在“与俱去”,有两种情况:1.未译出“和他一起”,译为让张良离开;2.“去”理解错误,译为前去、前往(前去见项羽、见刘邦、参加鸿门宴)。 (3)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讨厌;夫:那些;舍:舍弃,回避;为之辞:找托辞,找借口;1点1分。)主要问题:失分在“疾”误译为快速地;“夫”作为指示代词,会被忽略;“舍”误译为舍得,“辞”误译为推辞、辞让。因为对“舍”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漏翻,导致整句意思翻译有出入,变成了“自己想要那样又要找理由推辞”“君子”也被翻得五花八门,不需要翻译。 (4)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检: 同“敛”,收敛,积蓄;涂:同“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济民,1点1分。)主要问题:失分在不知道“检”是通假字,误译为“检查”“节俭”;“收敛”这一关键字写错不得分;“饿莩”的意思不懂,有同学翻译成“将要饿死的人”,不得分;“发”误译为“发现”、还有的同学不知道“彘”的意思,翻译成“鸡”“家禽”,也扣分。还有惊悚的翻译比较多。 19.以下三点任答两点并结合诗句分析,每点加分析3分。 a内容方面或情感表达方面:骚乱不宁的心绪,年深月久的哀伤。黍离表达的是绵绵不尽的故国之思和无人理解的凄怆之情。 b形式(技巧)方面:简单天真、单调。体现在黍离中就是回环往复(反复)的形式,三章结构相同,基本场景未变,只是“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c境界、意蕴:意菌深刻高远丰富,包含着人类漫长而广阔的历史。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 如能答到诗经的美学特质:哀而不伤也可给1分。 评分细则:均分3.3。本题从三个维度来设置答案:一是艺术形式上,诗经这种重章复沓,一唱三叹的往复式结构,歌声简单,天真,在单调的步伐中行进;二是情感表达上,黍离表达的是严肃悲怆的故国之思和无人理解的凄凉,包含着歌者路过周宫室只见荒草萋萋,彼黍离离的残破之景时骚乱不宁的心绪和年深月久的哀伤;三是从听者的角度上,内心骚乱不宁却呈现一派清明高远之境界,感情有着深沉的哀伤却保持着恬静克制的外表,有着诗经独有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学特质。主要问题:不少同学对“又简单,又天真”是从内容上评价的,说黍离中的行者和高脱弗烈特一样简单和天真;“歌声用着严肃的,凄凉的,单调的步伐前进”解释为“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等。估计是把“歌声”看成“歌者”了;有的人认为是比兴的艺术手法使得歌声简单而天真;还有人说是排比另外分析偏误比较多的是用黍离去解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或者解读高脱弗烈特,而题干的要求是用约翰中的画线句来解读黍离;也有的同学对黍离中的行者的身份认知有误,产生了不少错误的理解,要么就直接硬套,没有分析。 【鉴赏辞典的鉴赏:此诗作者在写法上采用了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方式,因此这首诗具有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诗首章写诗人行授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此诗所提供的具象,表现出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这充满失望的呼号,就好像后世诗人陈子昂吟出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心中所怀的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20.我为什么创作音乐? a.表现自然的美; b.表现永恒的生命力、健全的人格(卷九有呼应)和真实的生活; c.反对只求形式美和为艺术而艺术; d.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反对为名声功利创作;(以上出自卷五) e.摆脱自我,不限于自我而创作,为了大众,为表现千百万人的共同的灵魂而写作。(卷八,若有同学读得快,也可用此回答。)评分细则:以上几点任答一点也可,答几点也可。其他角度,有理有据也可,依据观点和表 达,整体判分。分值比较集中在3-5分。均分为3.62,注意结合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体验,言之有据。注意题干中要求替克利斯朵夫回答:“我为什么要创作音乐?”答题应当使用第一人称。如用第三人称,适当扣分。 高分答案示例: 在经历过与世人低俗的艺术观的激烈冲突后,为自己塑造一个纯净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