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doc
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正滚滚而来,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处在滚滚浪潮中的广大教师应该如何应对呢?本文根据本人对这次课程改革精神的学习与体会,结合一些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物理教学方式转变的几点思考。 一、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全新教学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强调的"面向学生"包含四层含义: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要求,获得成功,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 而传统的教学一直习惯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将知识信息输送进学生的大脑,再以考试为检测手段,来衡量学生知识积累的多少、学习水平的高低。这种教学体系的弱点和缺陷也十分明显。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积累,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法获取体验,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不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过来影响知识的掌握和接受;二是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尽管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形成着相关的能力、技能,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能力的系统、全面的提高;三是由于缺少能力的系统培养,因而无法开发出学生的综合性能力发展创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在脱离实际生活的状态下获取的知识是比较空洞的。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把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培养变成附属品。这种教学结果是在强化知识的同时,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的目标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此教师就要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应审时度势,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究的精神。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探究时的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多元教学策略 1、从“重教”向“重学”转变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课堂上多半是学生在揣摩教师的言行,长此以往,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学习,主动性渐渐丢失。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我们就要注意学法和教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的最佳结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2、从“重结果”向 “重过程”转变 重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发现真理,揭示规律,掌握知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行为习惯得以养成。课堂上不能只以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优劣,以成绩印象,对待学生,甑别学生 3、从“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意识,形成教学个性。创新可有四点,一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个小样本,未必就是范例。教师有权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重新排列知识点,增选生活中的内容。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而教材上较为概要或没有的内容有时教师也要展开或补充,或针对某些内容开展专题研究或小课题研究。所以新课程是要求教师“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二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更直接的体验,往往需要我们“绞尽脑汁”多想点子,创造性地设计出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对每个教学的环节的设计本身就是创新;三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在每教一节课前都要花较多的时间备课,在备课时常常需要选择最佳方案,达到最优化。选择比较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创新过程;四是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当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和体验,也加快了教师自身成熟的过程,定会从模仿走向求异,逐步形成独特的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本身就是创新。 4、要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指导 探究式学习是从学科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然后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去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探究、实践、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教师的职责是什么呢?很显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营造支持学生学习的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探究素质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5、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的功能发生了改变,不仅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基础知识是需要讲的,基本技能也离不开练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靠什么解决呢?那就是借助体验。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目标,强调通过“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让学生获取些直接经验。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改变评价观念,实行多元评价 在衡量学生上,教师比较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往往按照一种智力类型去要求一群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用分数的高低看待学生学习的好和坏。在评价学生的品质上,以“听话”、“逆来顺受”、“老实厚道”为好学生的标准,而且在老师的眼里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往往一成不变。教师充当了将学生分等级的筛子,而且分不清真正的高和低、好和坏。学生也只好按照教师的评价标准,去决定自己的行为,走教师规定好的道路,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阻碍和抑制了学生的发展。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应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法,重视采用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将考试与其它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式、方法,并对考试进行不同的处理,减轻学生的压力。而且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发明创造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等能力进行公正合理地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找学生的弱点和不足,而应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如教师可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应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因素,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影响呢?”,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希望他们能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使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得以展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教师赏识的眼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校轻松快乐地学习。 四、实现教师的角色转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为此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完成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方式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的课程标准将给每一位教师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总之,我们应在这场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反思,不断重建,努力实现新旧教学方式的成功转变。成为一名乐于改革、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