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探究.doc
河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论文题目: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与探究考生姓名:考生所在单位: 准考证号:5导师姓名: 专业:教育管理完成日期:2006年12月30日摘要: 教育教学评价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问题,更是专家们研究的课题。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新理念的传播,评价也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尤其随着多媒体教学逐步进入课堂,对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标准。现在都提倡提高课堂效率,因此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与探索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关键词: 多元性;思维教学;激励性;启发性;三化.正文: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教育新理念的传播,评价越来越具有多元性。“多元性”对评价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和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在运用“多元性”评价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教师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二是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三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自从师范毕业后,我个人一直在从事基层教育教学工作,十年来也亲历了教育教学方面发生的一些变化,自从多媒体被引进课堂,也亲睹了它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一 看教师的情感投入。我们过去在课堂上关注最多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水平,即能不能教;二是负不负责。这两方面是一个教师能不能胜任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但我认为未比这更重要的是教师情感的投入。从教师情感投入程度可以看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观和价值观。如果把它当作一般的职业来做,教师的最高境界就有可能仅停留在“负责”二字上,即将教学内容向学生教清楚、教明白、较完整,若处于一般层面上,那就谈不上有多少情趣投入了。长期没有激情的教学,必然会影响学生健康发展。如果把它当作一项培养下一代的事业来做,教师就会认为课堂是自我发展的空间,教学是人生乐趣的释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情感投入有可能达到痴情忘我状态,执着追求教好每一堂课。在基层学校的课堂上,一些教师讲课或老气横秋、有气无力,或平铺直叙、语气苍白或从头到尾、没有波澜,究其原因均属情感投入不够。情感是有很强的感染功能的,教学实际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情感变化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上必须把教师情感投入的程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评价。 二 看数学问题的设计。思维是从问题开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有价值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诱发学生去发现和创造。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数学问题教学一般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最普通也是最常见的。对于这一层次要着重看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做到“四适”,即适时、适度、适量、适合学生。其中“适度”和“适合学生”最为关键,也最能看出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所谓“适度”,指既有一定的思维价值,又不过易或太难。所谓“适合学生”,指同一数学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学生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第二层次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数学学习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感受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资助探索,达到自我解决。这是高层次的数学问题设计。三 看学生学习活动情况。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是由教师设计与导演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活”,真正意义上的“活”表现为两个方面,即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其二是“动”表现为学生在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能真正动脑、动手、动口,而不是做秀式的“活动”。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时,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看:第一,看学生自主学习状态。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是学生围绕教师设定的或学生自己发现的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教学问题,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即不等靠同伴的帮助,也不依赖教师的指点,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去体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看全班学生活动的层面。看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是少数几个或一部分学生,还是全体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看师生互动氛围,课堂教学要有浓厚的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即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脑力劳动,更要求教师呵护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指出学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向老师提问,敢向教师和教材说“不”字。第四,看多向交流情况。当学生在课堂上经过一段时间自主探究学习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交流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是先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通过交流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四 看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评点教师对学生解答问题的评点应具有四性,即针对性、激励性、启发性和灵活性。所谓针对性,即课堂上教师对学生 解答数学问题诊断准确,评点中肯。诊断准确是前提,评点中肯才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所谓激励性,即教师在课堂上评讲学生的问题解答,多注意给学生以正面鼓励,尽可能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意识的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当然,与此同时,也应适时适度的指出不足或错误,所谓启发性,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解答,使学生受到启发,能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谓灵活性,即学生在解答教师的问题,思维出现障碍时就应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或降低问题难度,或增加一些铺垫性的问题,或启发学生转换角度思考,或让其与他合作,共同问题。五 看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第一,将教材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内容。这要求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挖掘教材内在联系,将某节教材设计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同伴互助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的内容发。如某教师在教“菱形对角线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折纸片,观察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和对角线与两组对角的关系,然后将各自观察到的结论与同伴讨论,在此基础上加以论证,这就凸现了知识的生成性和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使教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第二,给教学内容赋予生活气息。教材限于篇幅,编者只能将其数学精华或数学规律编进教材,作为教师应以不同的形式让它们回归生活。具体说就是让学生去观察大量的生活现象,体验提炼数学精华的经历。如某教师在教“比较线段的大小”时,出示三幅图片,第一幅是一张断了一条腿的桌子,设问:“木匠师傅要修理这张桌子,需要多长的木料?”第二幅图片是两把有靠背的椅子,设问:“怎样才能知道靠背是不是一样高?”第三幅图片是一辆汽车停在小桥边,设问:“怎样才能知道这辆汽车能不能通过小桥?”学生对这些生活的事例非常熟悉,也感到特别亲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由此探究出比较线段大小的三种(重叠、度量、圆规截取)方法。第三,联系实际重组教材。一般间的比较多的是复习课。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重组教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将具有共同特性的内容组合在一起,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它们的性质与判定有许多共性,将其组合起来,进行类比教学;或将其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的内容重组在一起,如将方程和不等式进行比较教学;或将数学思想方法具有优势互补的内容重组在一起,如将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包容在某些综合问题中进行教学。第四,因人而异合理取舍。这里分两个层次来说:一是教材内容过易。我认为绝大多数学生一读便知的内容只需点拨,甚至可以不教。一看就懂的例题,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作过多地分析,却需要做变法演练,让学生在演练过程中形成既能,悟出方法。二是教材内容偏南或弹性较强。那就要针对“学情”认真研究,帮助学生减缓学习坡度,化解学生难度。切忌照本宣科。第五,结合课表编教材。新课标非常看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反复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也就是说,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在这两个方面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如结合“镶嵌”问题设计开放性的探究学习活动,又如提供一些测量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去进行一些实地测量实践活动等等。六 看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我认为,评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体现“三化”。一是问题教学情境化。如在教学“线段的大小比较”时,某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出以下两幅画面:一幅是在不同的位置有两把靠背椅子,教师设问:“那把椅子的靠背高?”另一幅是一辆小汽车飞驰而来,突然停在小桥边,教师设问:“这辆小汽车能否通过小桥?”这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被归纳为数学问题:“线段的大小比较”。这就很自然是数学情境化了。二是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如在几何入门教学时,如何使学生理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运动过程。又如某教师在教学“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到圆心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时,他在大屏幕上的圆内先慢慢的增加点的个数,然后加快速度,直至圆的内部全部覆盖,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形象化了。三是图形变化过程化,如某教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评分的性质”时,出示例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经过点O的直线AD、BC于点E、F,试猜想与OE的OF大小关系,并加以证明。当学生完成猜想和证明后,教师大屏幕上将直线EF绕点O转动,转到与对边AD、BC互相垂直时问:“线段OE与OF还相等吗?”在转动EF问:“转到任意位置,线段OE与OF相等吗?”继续转动EF问:“当转到直线与DA的延长线交于点,与BC交于F时,线段OE与OF相等吗?”像这样图形变化过程化,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一例通一类”,有效的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思维的想象力。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充分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能为了运用而运用,切忌“作秀”式的运用。 七、看教学效果反馈 评价一堂数学课的教学效果应看一下三个方面:一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二看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三看学生情感的感染与熏陶。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教学永远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接纳过程和运用情况。新课程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和同伴互相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学习和体验学习,才能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学生终生受用。数学教学实质上是思维教学,学生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地培养与发展,是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重要指标。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有效培养和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比较:一是直觉思维是不是快捷;二是逻辑思维是不是严密;三是联想思维是不是丰富;四是发散思维是不是有创新。理想的数学教学应当是良好的情感教育。虽然一堂课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但应当有着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其外在反馈形式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看课堂上有没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二是看学生学习有没有激情;三是看学生有没有信心;四是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愉悦感;五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成功的快乐感。理想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三者的和谐统一,即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思维能力的形式过程,也是情感熏陶的过程。反之要使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情感得到良好的熏陶,必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这一载体。三者是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缺一就不是完全的数学教学,缺一更不是完美的数学教育。参考文献: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涂恒汉编著.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3.董奇主编.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4.钟启泉主编. 学科教育展望丛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5.王 静,李葆萍主编.中国电化教育,2003,(8)6.施良方主编.教育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丁兴富主编.远程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113 88.祝智庭主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与特征,http:/9.革兰主编.浅谈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和标推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0.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