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有效性的方法.doc
-
资源ID:56722507
资源大小:25.50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堂有效性的方法.doc
浅论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方法【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作者结合自己教学经验,再加上参考有关思想品德课改的书籍,先剖析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后谈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关键词: 问题 有效性我们在解读新课标、观摩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以及在平时的教研实践中,同时也发现了教师们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缺憾、困惑和问题,了解了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难题。下一、当前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问题之一:“创设情境”牵强附会 趋于教条 课程标准强调: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多方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于是乎,越来越多的教师十分重视“情境的创设”,甚至不少教师都要绞尽脑汁地去创设一个“情境”,不管是讨论课、概念课、还是主题实践活动课,都设计一个“情境的创设”。课堂往往呈现这样一种教学流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学习新课。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但是,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其模式基本如下: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活动讨论发言。也就是用几个小品或者案例构成一节课,完全流于形式,导致课堂活动泛滥。这样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上思想品德课就是搞活动、玩小品,至于有没有掌握知识和能力,倒是其次。可以肯定的是,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参与,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课程、学科教学的辅助。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诚然,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然而我们在充分认识“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的同时,要防止认识上的偏差,并非是所有的课的教学都必须有一个“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中强调的“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个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来源于思品本身。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绝不是所有的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曾经这么一节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校级观摩课,上课伊始,教师接连用了三个问题来创设情境:“焦裕禄明明知道自己病得不轻也不去治是傻子吗?”;“焦裕禄不珍惜自己生命,还会关爱别人生命吗?他是不是一位好干部?”;“请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给焦裕禄同志写一条如何能治好病的建议”。很难想象,创设如此的情境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会有多少帮助呢? 应当说,情境创设对于整体实施课堂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乐学的效用,然而,情境创设必须讲究适时、适度、有效。教师在“情境的创设”时,(1)要注意情境的内容和形式。(2)目的要明确。(3)针对性强。(4)主题鲜明。(5)贴近学生实际。2、问题之二:“教师角色” 要么漫无边际收放无度,要么沉默是金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主体地位的突出。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的教师似乎没有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现在“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当讲不讲,却让学生进行所谓的“自主学习”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过程,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如果离开教师主导,把学生主体绝对化,一味强调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跑,教学就会无主次,教师就会完全处于应付地位,而不是发挥主导作用。虽然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在上述情况下,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而是退出教学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实际上变成了学生主体的放任自流。如果都让学生“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都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爱怎样就怎样”,那还要教师做什么?还要教学做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讲,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历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要避之,学生力所难及的教师要助之,学生力所不及的教师要为之。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甚至用具体多少分钟作标准衡量一节课的质量,更有人戏言,教师不讲就是最高的境界。但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进师生的互动,促进情感的升华。 3、问题之三:从“满堂灌”到“满堂问” 课堂提问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提问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上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回答问题”画上了等号。以为提问越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得越充分。所以课堂上教师就为“问”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而其中提的最多的就是判断式的问题,如: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等,这些问题其实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说帮助不大。这样就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 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要求教师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多思考,设计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思维发展的问题。同时,要特别注意讲问结合,即教师的讲授与对学生的提问相结合,特别对与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理解表达能力较弱,满堂问的方式只会令课堂冷场。 4、问题之四:“合作学习”忽视整体 讨论虚化 积极参与是构成当代中学生良好学习素养的重要方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优势,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被认为是学生学会交往、合作,培养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发展个性的最有效方式。在目前几乎所有的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这说明教师已经在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形式上,主观随意性很大,往往是教师一宣布讨论,学生即使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得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学生即停止。而在汇报反馈时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一张口就是“我怎么样”。比如,有位老师在教让我们选择坚强这一课时,组织了四次讨论,第一次课件出示了一幅图片,让同学们讨论这些人在干什么?第二次根据图上信息,又让四人一组讨论你想到什么?第三次,在同学们指出图中体现了坚强意志品质后,再次让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图中人物的行为具体体现了坚强意志的哪一方面?最后一次是反馈以后,该教师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意志表现。 以上四次讨论,除了三、四两次需要外,其余两次纯属为合作而合作,而且过多过滥。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进度,更不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还有可能导致基础一般的学生逐渐丧失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其结果必然造成两极分化。孰不知,小组合作学习的要素是:把握时机;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对成员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并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经。显然,这些要素在上述的课堂教学中尚不完全具备,那么这样的小组讨论就只能流于形式,合作学习也就成了教师实施新课标的装饰,学生成为注解教师所谓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的道具。所以,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一要把握好时机。教师必须使学生明确,主动参与不仅仅局限在“说”问答上,更重要的在“想”思维上,还有“做”实践中。二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地设计问题,课堂巧妙自然的提出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不仅仅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在深入学习中大胆提出问题,请求教师、同学帮助解答。三要明确小组合作的目标。在进行合理分组的基础上,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大胆的说、想、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辩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小组合作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而不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 5、问题之五:“课堂评价” 没有否定 不求质量新课标指出,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然而,多数课堂教学中,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后,我们常能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 “你真了不起!”然后是全班学生“啪啪啪”的鼓掌声,因此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他们认为这是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领域,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而事实上,过多外在的鼓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的赞赏实在太多太滥,它将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失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把准评价的尺度,表扬、赞赏应该有度,不可滥用。教师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但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理解,教师应该用策略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适时的指导、恰当的鼓励肯定或提出不足。一旦学生出现回答或解题的结果与正确答案不符时,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然后再作评价。在某些时候,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发展。 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这是摆在教师面前重要而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一,拓展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将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动熔入学生日常生活。思想品德课程在不少人心目中有些误解,认为就是“教训”课,以致一些学生犯错接受批评时被人戏称“上政治课”。这种根源于原先的教学模式脱离生活和社会实践,只是空洞的说教。也正是由此,学生失去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热情。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贯彻学以致用的思想,将思想品德课深深植根学生的生活和实践中。具体做法之一是,学生收看新闻节目,并用思想品德课程的知识点去理解说明新闻中的现象。或者新闻事件体现了课本中哪些主要观点。具体方法之二是,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做调查报告,比如说讲划生育基本国策时,要求学生调查自己附近58户的家庭人口增长情况。在调查过程中无形中增强学生的人口危机感,实现教学目标。 第二,实行“看议析验”4步学习法。 具体应运起来,就是这样4个过程。 1看:每堂课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要求学生自“看”自学,这一般是10分钟左右时间,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标记重要的理论观点或者知识点,这是学生自我感知获取知识第一步。更是下二步“议”、“析”的基础和前提。 2议:在学生自我感知、获取基本知识后,那就是第二步“议”了。“议”指的是议论、讨论。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小组以2至4人为宜。讨论的内容包括:首先是交流基础知识如教材的知识要点、重要概念,以及教材中的“想一想”、“议一议”“查一查”等问题。然后是讨论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疑难问题,比如难理解的概念、对教材观点有困惑和怀疑的地方。互相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或者决定提交班级或者教师解决。“议”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交流学习心得、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决定提交疑点和难点的过程。是一堂中思想火花碰撞最激烈的阶段。 教师在这一时段要做的组织、协调课程讨论环境,适时地提出一二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这一个阶段时间以15分为宜。 3析:“析”指的是析理,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教师主导的核心环节。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首先整理学生提交的问题,筛选出重要的且有普遍性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厘清真伪,得出结论。教师要做好这一点,要求教师课前要教材深入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琢磨,充分准备,保证所有“问题”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完全掌握课堂的方向,满足课堂的需要。 这一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10分钟左右为宜。有些问题只是属于个别学生或者小组的问题,尽量在小组讨论时加以点拨。以免降低课堂有效性。有些问题是下节课内容的,要隐而不发,留给学生一些困惑,促其思考,到下堂课自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了。 4验:“验”指的是“检查”、“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得体现学生的内在素质和外显能力。而“验”正是对学习效果最好的衡量。“练习”、“训练”为检验的最好载体。一般可以是一课一练,也可以一单元一练。就课堂检验而言,以一定的练习题在“析”后下发至每个学习小组为佳。这样可以看出学习质量,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习惯的培养。练习题要求有层次的区分,以让不同层次学生均有收获感。从而不挫伤学生积极性。练习题有时还要求有实践题,要求学生将内在认知外化为行为表现。 第三、组织思想品德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 思想品德课程的课堂有性效提高,很有必要重视竞赛活动的开展。 就九年级思想品德而言,思想品德课的竞赛活动可以设置: 要求学生收集学生信息: 1、 我国政治地位、经济建设成就、科技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情况等新闻事件十个。 2、 我国人口、资源(如森林、土地、煤炭)和环境的基本情况。 3、 我国的教育情况与世界教育情况比较。教师通过这些竞赛内容设置竞赛活动,评选出“政治通”、“经济通”“科技通”等荣誉称号,无疑会推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这些情况深入了解,对于理解教材,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三、结束语所以,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尤其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经常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性,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才能成为一名成熟的思品教师。参考文献:1、思想品德新课标要求 2、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