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培训教材_2.pptx
1测量系统分析测量系统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 -MSA23测量的重要性n如果测量出现问题,那么合格的产品可能被判为不合格,不合格的产品可能被判为合格,此时便不能得到真正的产品或过程特性。 n因此,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PROCESS原料人机 法环测量测量测量测量结果合格不合格测量测量4测量误差Y = x +n 測量值 = 真值(True Value)+測量誤差戴明說沒有真值的存在一致5为什么要进行测量系统分析n即使量具经过检定或校准,由于人、机、料、法、环、测等方面的原因,会带来测量误差。n检测设备的检定或校准不能满足实际测量的需要。n因此,还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评价,分析测量结果的变差,从而确定测量系统的质量,以满足测量的需要。n满足ISO/TS16949标准的要求: ISO/TS16949:2009标准7.6.1规定:为分析出现在各为分析出现在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必须进行适当的统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必须进行适当的统计研究。此要求必须适用于在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计研究。此要求必须适用于在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这些分析方法以及接收准则的使用必须符合顾客的测量系统这些分析方法以及接收准则的使用必须符合顾客的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分析参考手册。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必须获得顾采用其他的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必须获得顾客的批准。客的批准。6测量误差的来源n仪器方面:nDiscrimination(分辩力)nPrecision 精密度 (Repeatability 重复性)nAccuracy准确度 (Bias偏差)nDamage损坏nDifferences among instruments and fixtures(不同仪器和夹具间的差异)7测量误差的来源n不同检验者的差异Difference in use by inspector (Reproducibility再现性)n训练n技能n疲劳n无聊n眼力n舒适n检验的速度n指导书的误解8测量误差的来源n不同环境所造成的差异(Differences due to environment)n温度n湿度n振动n照明9测量误差的来源n方法方面:Differences among methods of usen测试方法n测试标准n材料方面:n准备的样本本身有差异n收集的样本本身有差异10测量系统分析的目的n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测量系统测量结果的变差(测量误差),了解变差的来源。 从而确定一个测量系统的质量,并且为测量系统的改进提供信息。n保证所用统计分析方法及判定准则的一致性。11测量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概念n术语n测量系统及其统计特性 分辨力、稳定性、偏倚 、重复性、再现性、线性n理想的测量系统 n测量系统的评定步骤和准备12术语n测量:赋值给具体事物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而赋予的值定义为测量值。 n量具: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经常用来特指用在车间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n测量系统: 用来对被测量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 13测量系统的组成 测量系统人机料法环操作人员量具/测量设备/工装被测的材料/样品/特性操作方法、操作程序工作的环境14测量系统的统计特性 通常使用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来衡量测量系统的质量:通常使用测量数据的统计特性来衡量测量系统的质量:nDiscrimination 分辨力(ability to tell things apart) ;nBias 偏倚;nRepeatability 重复性;nReproducibility再现性 ;nLinearity 线性 ;nStability 稳定性 。15分辨力(率)有效分辨率有效分辨率 1617偏倚偏倚( (Bias)Bias):基准值观测平均值 偏倚偏倚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观测平均值平均值与基准值基准值的差值。基准值的取得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级别的测量设备进行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来确定。 18重复性(Repeatability)重复性重复性重复性是由是由一个一个评价人,采用评价人,采用一种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同一零件的零件的同一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值变差。 19再现性(Reproducibility):再现性再现性是由是由不同不同的评价人,采的评价人,采用用相同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同一零件的零件的同一同一特性特性时测量平均值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的变差。 再現性操作者操作者B B操作者操作者C C操作者操作者A20稳定性(Stability):稳定性 时间1时间2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同一基准或零件的相同相同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总变差。21线性(Linearity):量程量程基准值观测平均值 基准值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22线性(Linearity):观测的平均值 基准值无偏倚有偏倚23理想的测量系统 n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生“正确”的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值相符。一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24测量系统所应具有的特性: n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称为统计稳定性;n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测量系统的变异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异小; n变异应小于公差带变异应小于公差带;n测量精密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测量精密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异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的十分之一;n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若真化。若真的如此,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25 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计量型测量系统研究 -指南指南26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n由于其目的是评价整个测量系统,评价人的选择应从日常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n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其整个工作范围。有时每一天取一个样本,持续若干天。这样做是有必要的,因为分析中这些零件被认为生产过程中产品变差的全部范围。由于每一零件将被测量若干次,必须对每一零件编号以便识别。27取样的代表性不具代表性的取法不具代表性的取法具代表性的取法具代表性的取法28测量系统研究的淮备n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取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一,例如特性的变差为0.001,仪器应能读取0.0001的变化。n确保测量方法(即评价人和仪器)在按照规定的测量步骤测量特征尺寸。29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稳定性分析的做法30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由控制计划当中挑选,需要进行分析的仪器。n一般典型包含了产品特性测量仪器以及过程特性测量仪器。n测量风险愈高的仪器要愈优先分析。31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选取一标准样品n控制计划中所提及的产品特性n控制计划中所提及的过程特性n取出对产品特性或过程特性有代表性的样本。n针对样本使用更高精密度等级的仪器进行精密测量十次,加以平均,做为参考值。32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记录下这些数据。n一般而言初期的25组数据最好在短的时间内收集,利用这些数据来了解仪器的稳定状况。可能的频次如:n每小时1组;n每天1组;n每周1组。33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将数据输入到excel中。n计算每一组的平均值n计算每一组的R值。n计算出平均值的平均值n计算出R的平均值。34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计算控制界限n平均值图:Xbarbar+-A2Rbar, XbarbarnR值图:D4Rbar, Rbar, D3Rbarn划出控制界限n将点子绘上n先检查R图,以判定重复性是否稳定。n再看Xbar图,以判定偏移是否稳定。35稳定性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一标准样本,取值参考值n请现场测量人员连续测量n25组数据每次测量25次n输入数据到EXCEL的Xbar-R表格中n计算控制界限,并用图判定是否稳定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后续持续点图、判图n如果前面的控制图是稳定的,那么就可以将此控制界限做为控制用控制界限。n我们后续就固定时间,使用同样的样本、同样的测量仪器,同样的测量人员。n此时由于样本、仪器、人都是固定的,所以如果绘出来的图形有异常,一般就代表仪器有问题,要进行相应的处理。n异常的判定n采用点、线、面原则识别异常因素n异常的处理nR图失控,表明不稳定的重复性,可能什么东西松动、阻塞、变化等。nX-BAR失控,表明测量系统不再正确测量,可能磨损,可能需重新校准.36稳定性分析范例10/1610/2210/2811/1211/1811/191/156/1910/1211/2012/948.648.448.948.948.948.548.448.747.847.948.148.748.848.647.950.149.048.248.048.648.348.648.348.048.948.049.249.048.347.748.748.448.71/122/133/204/115/206/196/287/607/218/98/2248.248.148.348.048.148.148.348.148.048.247.948.548.748.948.748.448.448.648.648.648.448.348.948.548.648.648.748.748.548.748.748.948.79/79/1110/948.048.147.948.448.648.348.848.948.437子组内样本数A2D3D421.88003.26731.02302.57540.72902.28250.57702.11560.48302.00470.4190.0761.92480.3730.1361.86490.3370.1841.816100.3080.2231.777110.2850.2561.744120.2660.2841.716130.2490.3081.692140.2350.3291.671150.2230.3481.652控制图系数表38R&R分析的做法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测量n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39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由控制计划当中挑选,需要进行分析的仪器。n一般典型包含了产品特性测量仪器以及过程特性测量仪器。n测量风险愈高的仪器要愈优先分析。40R&R分析n选择十个可以代表制程变化的产品,一般此项产品的变化,最好能够覆盖产品的变化范围比较好。n选择可以代表实际现场测量的操作测量人员。n每一个测量人员针对每一个产品重复测量23n测量风险愈高的仪器要愈优先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1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重复测量23次。n在测量时,要使用盲测的原则,侦测出人员平常测量时的无意识错误,才能真正估计出在正式测量时的误差。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2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将各项的测量数据输入到excel的档案当中。n输入数据时要注意有效读数,只取到最小读数,如果要估读,只能估读一半。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3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计算出R&R的结果n一般利用此项的excel表格可以得到以下的结果:nAV:人员的变异nEV:仪器的变异nPV:产品的变异nTV:总变异nR&R%:重复性和再现性所占的比例。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4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判定:nR&R%10%,良好,可以接受。n10%R&R%30%,不可以接受。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5R&R分析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n保留记录n各项的R&R的记录要保存下来,可以和PPAP档案存放在一起,以有效证明公司的测量仪器其测量能力是足够的。n决定要分析的测量系统n选取十个可以代表制程的样本n以及挑选现场实际测量人员23人n请现场人员对十个产品连续重复n测量23次,记得盲测的要求n输入数据到EXCEL的R&R表格中n计算出R&R的结果n进行判定,和采取相应措施n保留记录46R&R练习PARTREADING1READING210.650.6021.001.0030.850.8040.850.9550.550.4561.001.0070.950.9580.850.8091.001.00100.600.70n操作者A47nR&R练习PARTREADING1READING210.550.5521.050.9530.800.7540.800.7550.400.4061.001.0570.950.9080.750.7091.000.95100.550.50n操作者B48nR&R练习PARTREADING1READING210.500.5521.051.0030.800.8040.800.8050.450.5061.001.0570.950.9580.800.8091.051.05100.850.80n操作者C49均值均值- -极差法;极差法;进行量测系统之分析法:进行量测系统之分析法:a) 将样品编号,并避免编号被认出;将样品编号,并避免编号被认出;b) 校下量规,即确认准确度没问题;校下量规,即确认准确度没问题;c) 找三人任意不按顺序做量测;找三人任意不按顺序做量测;d) 取取10个样品供个样品供3人量测;人量测;e) 进行进行GRR计算,参考例题。计算,参考例题。50均值均值- -极差法;极差法;n均值极差法(Xbar&R)是一种可提供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两个特性作估计评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测量系统的变差分成两个部分重复性和再现性,而不是他们的交互作用 。n进行研究进行研究n尽管评价人数量、试验次数和零件数是可变的,但我们下面的讨论反映了研究中条件的优化。详细的程序是:n1、获得一个样本零件数n大于5,应代表实际的或期望的过程变差范围;n2、选择评价人为A,B,C等。零件的号码从1到n,评价人不能看到零件编号。51n3、如果是正常测量系统的一部分,应校准量具。让评价人A以随机的顺序测量n个零件,将测量结果输入第8行。n4、让评价人B和C测量同样的n个零件,而且他们之间不能看到彼此的结果,输入数据到第13行和18行。n5、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该循环。输入数据到第9,14,19行,在适当的列记录数据,如果需要试验3次,重复循环并输入数据到10,15,20行。n6、如果评价人属于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代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所有的10个零件输入数据于第8行,然后评价人A以不同的顺序读数,记录结果于第9,10行,让评价人B,C同样做。n依公式计算并作成控制图或直接用表计算即可。 52nn = 零件数量零件数量(以以10个零件为例个零件为例)na = 评价人(以评价人(以3个为例)个为例)nr = 评价次数评价次数 (以(以3次为例)次为例)53n分别计算分别计算ABC三个人的均值和极差;三个人的均值和极差;nXbarA=(X1+X2+X3)/3nXbarbarA=(XbarA1+.+XbarA10)/10nRa=Max(X1.X3)-Min(X1.X3)nRbarA=(Ra1+Ra2+.+Ra10)/1054nXbarB=(X1+X2+X3)/3nXbarbarB=(XbarA1+.+XbarA10)/10nRB=Max(X1.X3)-Min(X1.X3)nRbarB=(Ra1+Ra2+.+Ra10)/1055nXbarC=(X1+X2+X3)/3nXbarbarC=(XbarA1+.+XbarA10)/10nRC=Max(X1.X3)-Min(X1.X3)nRbarC=(Ra1+Ra2+.+Ra10)/1056nRbarbar=(RbarA+RbarB+RbarC)/3nXBARdiff=MAX(XBARBARa,XBARBARB,XBARBARC)-MIN(XBARBARa,XBARBARB,XBARBARC)nXP1(零件均值)=(XA1+XA2+XA3+XB1+XB2+XB3+XC1+XC2+XC3)/9RP(零件均值的极差)=MAX(XP1XP10)-MIN(XP1XP10)57n重复性设备变差(EV)nEV=Rbarbar*K1n实验次数为2时,K1=0.8862n实验次数为3时,K1=0.590858n再现性评价人的变差(AV)nAV= (XDIFF K2)2 - ( EV2/(nr)nN=零件个数,r=实验次数n评价人为2时,K2=0.7071n评价人为3时,K2=0.523159n重复性和再现性GRRnGRR2= EV2 +AV260n零件变差PVnPV= RP*K3n当零件个数为10个时,K3=0.314661n总变差TVnTV= GRR2 +PV262%GRR=100%*(GRR/TV) ndc=1.41*(PV/GRR)63% %R&RR&R接受准则:接受准则: a. %R&R10%a. %R&R30%c. %R&R30%不能接受,必须改进。不能接受,必须改进。 必要时更换量具或必要时更换量具或对量具重新进行调整对量具重新进行调整, , 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存品再抽并对以前所测量的库存品再抽查检验查检验, , 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立即追踪出货通如发现库存品已超出规格应立即追踪出货通知客户知客户, , 协调处理对策协调处理对策. .d.d.ndcndc5 564结果分析:n当当重复重复性性( (EV)EV)大大于于再现性再现性( (AV)AV)时时,原因可能是:,原因可能是: n仪器需要仪器需要保养保养;n量具量具应重新应重新设计设计; n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量具的夹紧或零件定位的方式需要改进;需要改进; n当再现性当再现性( (AV)AV)大于大于重复重复性性( (EV)EV)时:时: n评价人员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评价人员需要更好的培训如何使用量具及数据读取方式量具及数据读取方式;n量具量具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刻度盘上的刻度不清楚;n需要某些夹具协助需要某些夹具协助评价人员来提高使用评价人员来提高使用量具量具的的一致性一致性。65那些情况不适用GRR?n因为作因为作GRR时时必须使用同一样本必须使用同一样本反复量测,因此只要有反复量测,因此只要有任何样本无法被反复量测,那么基本上即不适用任何样本无法被反复量测,那么基本上即不适用GRR,这一类的情况中尤其以这一类的情况中尤其以破坏性测试破坏性测试为最明显,因为样本实为最明显,因为样本实际上已无法被反复测试。因此凡是破坏性测试,原则上均际上已无法被反复测试。因此凡是破坏性测试,原则上均不适用不适用GRR,近年来虽有讨论用代用特性来做近年来虽有讨论用代用特性来做GRR的替的替代方案,但争议颇多,所以若要使用替代方案时,请务必代方案,但争议颇多,所以若要使用替代方案时,请务必小心谨慎。小心谨慎。 66该优先使用GRR的状况有那些前提?n原则上该优先使用原则上该优先使用GRR的情况均应有下列前题:的情况均应有下列前题: 1.本质上是非破坏性之量测数值。本质上是非破坏性之量测数值。 2.该量测特性之制程能力该量测特性之制程能力Cp值明显不足。值明显不足。 在此状况下我们就必须运用在此状况下我们就必须运用GRR深入探究此时的制程能力是产品深入探究此时的制程能力是产品 之真象或假象?若之真象或假象?若GRR30%那就表示量测系统不够精确,因而扭曲了产品那就表示量测系统不够精确,因而扭曲了产品 的真值,这的真值,这时我们就应立刻着手改善量测系统,改善时可参考下时我们就应立刻着手改善量测系统,改善时可参考下 面的鱼骨图,面的鱼骨图,找出回题症结,再予以克服,以改善找出回题症结,再予以克服,以改善GRR。 6768从长期来看GRR可如何加以运用?nGRR可持续运用在下列领域或时机:可持续运用在下列领域或时机: n1.新量具可借助新量具可借助GRR来建立有效的验收系统。来建立有效的验收系统。 n2.新进检测人员可借助新进检测人员可借助GRR来建立公允的合格认证系统。来建立公允的合格认证系统。 n3.配合配合Cpk不断导引研发更价廉而堪用的测试设备。不断导引研发更价廉而堪用的测试设备。 n4.若遇到产品规格大幅加严时则必须立即警觉必须若遇到产品规格大幅加严时则必须立即警觉必须 将测试设备升级,以免误判了新产品的真实性能。将测试设备升级,以免误判了新产品的真实性能。 计数型MSA研究计数型MSAn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的作用:n由于计数型缺点的判定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计数型缺点的判定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因此因此, 计数值测量系统的分析主要在于评估一个检验员本身的计数值测量系统的分析主要在于评估一个检验员本身的一致性一致性(重复检验一个产品判定是否一致重复检验一个产品判定是否一致); 不同检验员不同检验员之间的一致性之间的一致性(不同检验员检验同一产品判定是否一致不同检验员检验同一产品判定是否一致), 检验员的正确性检验员的正确性(检验员判定正确的程度检验员判定正确的程度). 计数型MSAn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程序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程序:n (1) 计划目的计划目的. n -评估检验员本身判定的一致程度是否充分评估检验员本身判定的一致程度是否充分;n -评估不同检验员之间判定的一致程度是否充分评估不同检验员之间判定的一致程度是否充分;n -评估检验员判定的正确程度如何评估检验员判定的正确程度如何. n(2) 计划内容计划内容n -组成专案小组组成专案小组; n -各过程检验站选定检验专家各过程检验站选定检验专家2人人, 协助选择良品及不协助选择良品及不n 良品供评估用良品供评估用; n -各过程检验站制作数个标准样品各过程检验站制作数个标准样品(个数个数30个个), 其中良其中良n 品品/不良品各半不良品各半, 不良品的现象不要太明显不良品的现象不要太明显(限度样品限度样品),n 若样品的检验位置有两个以上若样品的检验位置有两个以上, 则在每个样品上标记同一则在每个样品上标记同一n 检验位置检验位置. n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程序计数型测量系统分析程序:n -将样品编号并依其编号记录良品或不良品将样品编号并依其编号记录良品或不良品;n(3) 计划实施计划实施n -若有使用仪器若有使用仪器, 开始评估之前先将仪器设备校正好开始评估之前先将仪器设备校正好; n -识别被评估的检验员识别被评估的检验员, 每次评估可选三位检验员每次评估可选三位检验员, 各检验各检验2次次;n -随机检验被评估的检验产品随机检验被评估的检验产品. n -检验进行中不要相互参考检验结果检验进行中不要相互参考检验结果, 也不得参考前一次的结也不得参考前一次的结果果;n -检验完成后检验完成后, 由评估小组依记录表将结果记录于计数值测量由评估小组依记录表将结果记录于计数值测量系统表系统表, 当检验员判定正确时当检验员判定正确时, 合格判合格合格判合格, 不合格判不合格不合格判不合格, 记记录录 “1”, 当检验员判断不正确时当检验员判断不正确时, 合格判不合格合格判不合格, 不合格判合格不合格判合格, 记录为记录为 “0”. n -记录记录A,B,C检验员各自的差异检验员各自的差异, 若同一样品每次判定都相同若同一样品每次判定都相同, 即两次都是即两次都是“1”或或 “0”, 则记录为则记录为“1”. 若同一样品两次判若同一样品两次判定不相同定不相同, 则记录则记录 “0”计数型MSA样品OK/NG第1次第2次DF第1次第2次DF第1次第2次DF第1次第2次DF第1次1NG00100111111112NG11111111111113NG00111101001014NG00100100100105NG11100110011116NG11110011111117NG11111111111118NG00110101011119NG001111010001110NG100111111111111NG111111111111112NG111111111111113NG111111100111114OK111111111111115OK111111111111116OK111000100111117OK111111111111118OK111111111111119OK111010111111120OK111111111111121NG111111111111122NG001111111111123NG001001111111124NG111001010010125NG111111001010126OK111111111111127OK111111111111128OK111111111111129OK111111111100130OK111001111111129262327检验员姓名A温*B李*张*CD吴*5156总计454449计数型MSA案例二74计数型MSAn(5)计数型测量系统判定标准:计数型测量系统判定标准: 决定测量系统决定测量系统有效性有效性漏检率(把不合漏检率(把不合格检验成合格)格检验成合格)错检率(把合格错检率(把合格检验成不合格)检验成不合格) 评价者可接受90%2%5% 可能需要改进80%5%10% 必须要求改进80%5%10%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