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doc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初探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学校先后建成与因特网连接的校园网络,学生上网机会大大增加。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让不少家长和教师担心。面临这样虚幻的网络世界,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1 发挥教师“教育智慧”,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在机房上课,班级的约束力小了,学生的自觉性降低;由于贪玩而来去匆匆,不按要求开关机。分析原因,采取以下对策:首先,固定座位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教学,不断提醒学生发挥主人翁及小组的协同作用,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其次,课后安排学生及时检查,轮流值日,把卫生问题、不按程序关机等问题提出来交给学生去讨论,教育并引导他们自律自理;第三,注意每节课上课前要让学生看到的是一个整洁的机房,看到的是能正常使用完好的电脑,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第四,教师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演示过程中,教师要规范操作,不能随意输入。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使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在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乃至社会进步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软件是人类智力的创作成果。然而,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注意结合我国的计算机保护条例,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小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3 结合教材,联系生活,渗透德育3.1 结合教材,渗透德育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教育切入点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德育教育,这是在学科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方式。在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进行德育渗透。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看到我国计算机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从而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当然也要让学生看到国产软件发展的希望。3.2 联系生活,结合教学,渗透德育通过选取以时事为主题的任务进行思想教育,为了能够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给学生布置操作任务的时候,要尽量选取与最近时事有关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品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如以国庆为主题的电脑绘画等。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完成相关的技术操作,更重要的是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以及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对我们的祖国会有更深的了解。4 注重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现在有些学生因迷恋于游戏、网络,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孤独时没有正确的交流渠道,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由此可看出,在信息科技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人共事、与人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技术课一人一机的格局很容易让学生互相隔离,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缺乏其他学科中的讨论气氛,完成作业后,常去玩游戏、画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对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后,对他们进行自由组合和教师协调的分组,采用以小组为学习的基本单位,进行生生合作、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信息素养,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学会表扬、欣赏他人的成果,共同分享小组合作成功的喜悦。5 趋利避害,加强引导,把握网络道德教育主动权当前,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主动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所以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消极的思想、黄色图片或小说、不负责任的言论、耸人听闻的“新闻”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产生巨大的危害,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使学生能意识到并自觉地远离不健康的网络毒害,自觉维护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建议和网站,要和学生建立网络沟通,例如E-mail、博客、QQ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有害信息的识别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期的、反复的、循序渐进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理解教学大纲,从教材实际出发,充分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的。(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野鸡坨初级中学)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