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18份).doc

    • 资源ID:57145434       资源大小:220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文言文人物传记类(18份).doc

    2013届高三复习专题资料文言文阅读 福鼎三中 李观桃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4题,每小题3分;第5题6分)送薛存义序河东薛存义将行,柳子载肉于俎,崇酒于觞,追而送之江之浒,饮食之,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若值,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早作而夜思,勤力而劳心,讼者平,赋者均,老弱无怀诈暴憎,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其知恐而畏也审矣。吾贱且辱,不得与考绩幽明之说;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赏:赏赐 B、存义假令零陵二年矣 假:代理C、今我受其直 直: 通“值”价值,钱D、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 十一: 十分之一2、分别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追而送之江之浒 B、 非以役民而已也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C、 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 D、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以下句子与“凡吏于土者”有相同语法特点的一项是( )A、饮食之 B、 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C、凡民之食于土者 D、 崇酒于觞 4、对本文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赠序不是文前的序言或序文,这种文体多半对主人公予以赞扬、勉励,同时又可自由抒发作者的观点。B、本文在说理时采用类比、对比手法,使得观点更加鲜明、深刻。C、文章以酒肉饯行开篇,又以酒肉饯别结束,反映作者与薛存义的深厚感情和惜别之情。D、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薛存义政绩的颂扬,表明自己“贱且辱”的牢骚。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佣乎吏。(3分)译文: (2)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3分)译文: 文言文阅读(1)参考答案1、A(赏赐一般是指上给下,柳薛二人为同乡朋友,不存在上下关系,应该翻译为“送给”)2、A(B项一句中的“以”翻译为“凭借”,2句中的“以”翻译为并列连词;C项1句中的“于”翻译为“在”,2句中的“于”翻译为“对于”;D项1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2句中的“乎”是介词,相当于“于”,翻译为“在”)3、C(“吏”是名词作动词,做官;“饮食”是动词用作使动,请喝酒吃肉;“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上”;“食”是名词用作动词,生活吃饭;“崇”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满满的斟上”)4、D(虽然文尾表现了作者某种程度的无奈,以及借饯行申明自己的观点,但无牢骚之言)5、(1)凡是依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收入的十分之一雇佣官吏。(2)打官司的得到公平的处理,纳税的负担平均合理,无任老小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恨的。【参考译文】河东人薛存义将要启程(指在零陵离任时将要启程),我准备把肉发放在俎(古代祭祀或设宴时用来陈置祭品或食物的一种木制礼器)上,把酒斟满酒杯(崇:充实,充满,这里指注满),追赶进而送到江边,请他喝,请他吃(即为他饯行),并且告诉说:“凡是在地方上做官的人,你知道地方官的职责吗?(盖:语气副词,表委婉推测语气)老百姓的仆役,并不是来役使老百姓的(而已:用于句末相当于句末语气词“耳”,表限止语气,肯定陈述的事实只限于这样)。凡是靠土地生活的人,拿出田亩收入的十分一来雇佣官吏,使(官员)负责对我公平办事。现在我做官的接受了老百姓的报酬却不认真给他们办事,普天之下到处那是。哪里只是不认真?而且还要贪污、敲诈等行径。假若雇一个干活的人在家里,接受了你的报酬,不认真替你干活,而且还盗窃你的财物,那么(你)必然很恼怒进而赶走、处罚他。现在的官吏大多是像这样的,而百姓却不敢肆无顾及地把愤怒发泄出来并驱逐、处罚,为什么呢?情势(这里是指民与官的地位跟主与仆的地位情况)不同啊。地位情况不同而道理一样,对我们的老百姓该怎么办?有明于事理的人,能不惶恐并敬畏吗?” 薛存义代理零陵县令两年了。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晚上还在考虑问题,辛勤用力而耗费心血,打官司的都得到公平处理,缴纳赋税的(负担)都均衡合理,老的少的都没有内怀欺诈或外露憎恶的,他的行为的确没有白拿俸禄了(的:的确,真实),他知道惶恐和敬畏也明白无误。我又低贱又耻辱(指被贬谪流放),不能在官员的评议中参与什么意见(幽:昏暗,指昏庸恶劣的官吏)(明:指贤明的官吏),在他临行的时候,因此,赠给酒肉而再加上这些赠言。文言文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侯生为信陵计,曷若见魏王而说之救赵,不听,则以其欲死信陵君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姬有意于报信陵,曷若乘王之隙而日夜劝之救,不听,则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亦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二人不负王,亦不负信陵君。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选自古文观止)注亟(jí):急迫地。曷:何,怎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 纾:解除 余所诛者 诛:杀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 婚姻:有婚姻关系的亲戚贱则夷门野人 野人:乡村平民,文中指守门人侯生2下列各项句子,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例: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A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3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是作者“罪信陵”的理由的一组是( )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 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以其欲为公子死者而死于魏王之前 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自古以来一直传为美谈,但文中说评论历史的人认为“窃符”这件事信陵君是有罪过的。作者赞同窃取魏国的兵符去分解六国的灾难的做法,因为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而赵、魏又是楚、燕、齐等国的屏障。 作者反对信陵君通过“窃符”来调动魏兵,认为他应该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救赵。如姬趁魏王空隙的时候日夜以死劝说,终于使魏王由不听到悔悟,既报答了信陵君,又未辜负魏王。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阅读(2)参考答案1(诛:指责) 2(都是判断句;A状语后置;B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3(句是说赵国;句是作者赞同的假设,不是指责;句是说如姬) 4(“使魏王悔悟”是假设,“又未辜负魏王”与事实相反)5(1)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共3分,意对1分,“悉”、“临”各1分)(2)虽然这么说,但是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 (共3分,意对1分,“然则”、“然”各1分)(3)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共4分,意对1分,“倾”、“何以”、“谢”各1分)【参考译文】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从这一点上谴责信陵君,理由还不够充分。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现在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一旦灭亡,那么,魏国将紧跟在赵国后面灭亡;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赵国、魏国一旦灭亡,楚国、燕国、齐国也会跟着而灭亡。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这有什么不可以呢?虽然这么说,但是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而已。魏国还有国王啊。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反复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婚姻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婚姻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婚姻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信陵君的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啊,也不是为了六国啊,只是为了赵国啊。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是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幸亏作战胜利了,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我认为,信陵君如果为自己考虑,何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了;侯生给信陵君出谋窃取兵符,何如面见魏王,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以他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悔悟吧;如姬如有意要报答信陵君,何如趁魏王空闲的时候,白天黑夜地劝说他援救赵国,魏王如果不答应,就用自己想为信陵君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也一定会悔悟了。这样做,信陵君既不有负于魏国,也不辜负赵国;侯生与如姬二人既不有负于魏王,也不辜负信陵君。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呢?信陵君心目中只知道与他有着婚姻关系的赵国,而不知道有魏王。内部有宠爱的如姬,外面有邻国,卑贱的有看守夷门的人,他们只知道有信陵公子,不知道有魏王。这么一来,那么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魏王罢了。文言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实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 每宿直, 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 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 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王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遣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则莫不希风顺旨 希风顺旨:顺从皇上的旨意B即命削去浮词 浮词:浮华不实之词C季友鸩叔牙以存鲁鸩:一种毒酒 D多推家赀以遣弼 遣:馈赠,赠送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前日之恶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B何所信乎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C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 敛赀财以送其行D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谁为大王为此计者3下列各项全都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一组是(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宿卫两宫,恭俭忠谨, 每宿直, 必坐寐达旦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 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A B C D4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非常愤怒,责令他们重写。D身居三职的李大亮为报张弼的知遇之恩,到处寻找隐匿不张扬的张弼。5把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阅读(3)参考答案1答案选C。鸩,名词作动词,用鸩酒毒死。2答案选C,均为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A前者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者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前者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后者也是句末语气词,但表推测,可译为“吧”。D前者是介词,表目的,可译为“为了”;后者也是介词,但表对象,可译为“替”。3答案选B第句是太宗为自己杀死兄弟找的借口,第句只写了张弼对李大亮的知遇之恩,第句是表现李大亮的知恩图报。4答案选C“非常愤怒”错,属无中生有;“责令”也用语太重。5史官不虚饰美化(1分),也不隐匿罪过(1分)。我私下担心(1分)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1分)并非最明智(1分)的君主,掩饰过错(1分)袒护短处(1分)。当时人都称赞(1分)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1分)张弼不自我炫耀(1分)。【参考译文】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吏事,都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果让皇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杀李建成、李元吉事。八月,任命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李大亮身居三项要职,宿卫两宫,谦恭忠正谨慎,每次护卫值勤,必定坐着假寐直到天亮。房玄龄非常敬重他,多次称李大亮有王陵、周勃的气节,可以担当大的职位。起初,李大亮为庞玉的兵曹,被李密抓获,原来的同伙都被处斩,大将张弼见李大亮而将其释放,二人遂定交情。等到李大亮身居显贵,开始寻找张弼,想报答他的救命之恩,张弼当时官做将作监丞,自己隐匿不说。李大亮在道上遇见张弼而认出他来,扶着张弼掉泪,并将自己的家产送给张弼,张弼拒不接受。李大亮将此事上禀太宗,请求将自己的官职爵位全都授予张弼,太宗为了李大亮的缘故提拔张弼为中郎将。当时人都称赞李大亮不负恩情,也赞扬张弼不自我炫耀。文言文阅读(4) 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后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 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棂槛器具,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 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予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始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遗命以己祔。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拊葬小仓山墓左。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君殁,遂为之铭。 节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注】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省:探望 B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 摈:排挤C见人善,称之不容口 善:善良 D而尤多名迹 迹:事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贫游幕四方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著才矣,而仕卒不进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C所以待宾客者甚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袁枚文学才能的一组是( ) 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 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 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 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 )A年轻时,袁枚赶上了朝廷的博学鸿词科开考,并且考取了进士,在当时考取的二百多人中,袁枚年龄最小。B袁枚刚开始时担任溧水县令,后调任江宁知县,不久辞官回家;后来他又被朝廷起用,被派往陕西,但因父亲去世而返回,从此一直居住在江宁。C袁枚在官场上有名望政绩,在溧水做县令时,他的父亲担心他年少无知,曾到民间暗访,老百姓都认为他是个好官。D因为袁枚与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且姚鼐居住在江宁与袁枚来往的时间最长,所以袁枚去世,姚鼐为他写下了这篇铭文。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文言文阅读(4)参考答案1C(“善”意思是“好的方面”) 2B(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却;A项,均为介词,因为,用、拿;C项,用来,表原因:D项,均为介词,表对象,替、给,表原因)3C(句是说袁枚对别人文章的赞扬:句是说袁枚处理政事)4A(朝廷的博学鸿词科开考,袁枚和其他二百余人是被推举上去,并非考取;而考取进士是乡试考中举人以后的事)5(1)袁君也竭尽自己的能力对待政事,没有什么回避推托,办事没有不成功的。(2)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3)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乐趣,获得文章盛名的,恐怕没有谁比得上袁君的。【参考译文】袁君是浙江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世人因此称他为随园先生,也就更加出名了。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游走于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让他以铜鼓为题作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后在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时,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竭尽自己的能力对待政事,没有什么回避推托,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每天都有人去,)几乎没有空闲的日子。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甚至窗棂门槛器皿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乐趣,获得文章盛名的,恐怕没有谁比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白天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却有好多政绩。江宁百姓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称道,此后绝不让人称说他的吏治政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当初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就留下遗言将来要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居住在江宁时,与袁君交游时间最长。袁君去世,于是为他写了这篇墓志铭。文言文阅读(5)笃终论(晋·皇甫谧)夫人之所贪者,生也;所恶者,死也。虽贪,不得越期;虽恶,不可逃遁。人之死也,精歇形散,魂无不之,故气属于天;寄命终尽,穷体反真,故尸藏于地。是以神不存体,则与气升降;尸不久寄,与地合形。夫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不得见也。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虽甚愚之人,必将笑之。丰财厚葬以启奸心,或剖破棺椁,或牵曳形骸,或剥臂捋金环,或扪肠求珠玉。焚如之形,不痛于是?自古及今,未有不死之人,又无不发之墓也。故张释之曰:“使其中有欲,虽固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斯言达矣,吾之师也。夫赠终加厚,非厚死也,生者自为也。遂生意于无益,弃死者之所属,知者所不行也。易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是以死得归真,亡不损生。故吾欲朝死夕葬,夕死朝葬,不设棺椁,不加缠敛,不修沐浴,不造新服,殡唅之物,一皆绝之。吾本欲露形入亢,以身亲土,或恐人情染俗来久,顿革理难,今故觕粗为之制。奢不石椁,俭不露形。气绝之後,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蘧篨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择不毛之地,穿坑深十尺,长一丈五尺,广六尺,亢讫,举床就亢,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蘧篨之外,便以亲土。土与地平,还其故草,使生其上,无种树木、削除,使生迹无处,自求不知。不见可欲,则奸不生心,终始无怵惕,千载不虑患,形骸与后土同体,魂爽与元气合灵,真笃爱之至也。若亡有前後,不得移袝。葬自周公来,非古制也。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以为一定,何必周礼。无问师工,无信卜筮,无拘俗言,无张神坐,无十五日朝夕上食。礼不墓祭,但月朔于家设席以祭,百日而止。临必昏明,不得以夜。制服常居,不得墓次。夫古不崇墓,智也。今之封树,愚也。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死而重伤。魂而有灵,则冤悲没世,长为恨鬼。王孙之子,可以为诫。死誓难违,幸无改焉!1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寄命终尽,穷体反真 反:同“返”,回归 B丰财厚葬以启奸心 启:萌生C麻约二头 约:捆住 D死誓难违,幸无改焉! 幸:幸亏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夫人之所贪者,生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B而大为棺椁,备赠存物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C若不从此,是戮尸地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D王孙之子,可以为诫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句都直接表现皇甫谧反对厚葬的一项是( )使其中无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不造新服,殡唅之物,一皆绝之。气绝之後,便即时服,幅巾故衣,以蘧篨裹尸,麻约二头,置尸床上。去床下尸,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舜葬苍梧,二妃不从,以为一定,何必周礼。A B C D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甫谧认为,厚葬无异于给盗墓者提供了发财的机会,一旦墓被挖,结局比杀戮还要惨。B皇甫谧还认为,人们为死者厚葬并不是对死者表示孝心,对死者与生者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C皇甫谧告诫子孙们不要迷信巫师,不要相信卜筮之人,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D皇甫谧在文中给后世子孙立下了规矩,他的子孙死后也一定不能厚葬,否则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怨恨悲伤的。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无异于埋金路隅而书表于上也。 (2)是以死得归真,亡不损生。(3)平生之物,皆无自随,唯赍孝经一卷,示不忘孝道。文言文阅读(5)参考答案1、D(希望) 2、A(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前句表假设,如果;后句表转折,却;C前句表假设,假如;后句为代词,你们;D前句译为“把”,后句译为“因为”)3、A(是张释之的话表明皇甫废谧反对周礼的葬法) 4、D(应是皇甫谧死后不能厚葬)5、(1)这就和在路边埋了黄金,又在上面写了说明书没有什么区别。(2)所以死者能够回归到大自然,也不会使生者劳命伤财。(3)生平所用的东西,都不要陪葬,只带一卷孝经,来表示不忘孝道。【参考译文】人们所贪恋的,是活着;所厌恶的,是死亡。虽然贪恋活着,但不能够超越期限;虽然厌恶死亡,却又不能够逃避。人一旦死去,精神消失,魂魄消散,魂灵无不是这样,所以精气归属上天;寄托在世间的寿命终将要穷尽的,死后的形体就要回归大自然,所以尸体就要埋藏到地下。因此,人死后魂灵是不会停留在身体里,它随着大气升降;尸体不会长久地寄留在世上,必须与大地合为一体。葬的意思就是藏,藏就是不让人看见。如果兴师动众建造内棺与外椁,并且将生前的物品用来陪葬,这就和在路边埋了黄金,又在上面写了说明书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是愚蠢透顶的人,看到这种情形,也会当成笑话的。用大量的金银财宝厚葬死者,使奸诈之人萌生盗墓之心,或者打烂棺材,将尸体横拖直挪;或者顺着死者的双手取下金镯;或者按着死者的肠子寻找死者肚子里的珠玉。这种情形,不是比烧杀之刑更加残忍惨痛么?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个人是不死的,既然没有不死之人,也就没有不被挖开的坟墓。所以张释之说:“让人们心中有欲望,即使像南山一样坚固还是有间隙的,让人们心中没有欲望,虽然没有石棺,又有什么担心的呢?”这句话说得很明白了,是我的老师啊。为死者加以厚葬,其实并不是对死者表示孝心,而是给活人看的。厚葬对死者与生者都是没有任何好处的。所以抛弃死者的遗嘱,聪明的人是不会这么干的。易经上说:“古代的葬法,用草盖死者,埋葬在荒野之中,也不堆土为坟,也不种树来标明地址。”所以死者能够回归到大自然,也不会使生者劳命伤财。所以我希望早晨死,傍晚就埋葬;傍晚死,早晨就埋葬。不要用布帛来裹住尸身,也不要修整遗容,不沐浴,不缝制新衣服,口中的珠玉一概禁绝。我本来想裸体埋入土坑,身体直接与土壤接触,担心亲人受世俗影响已经很久,要马上革除这种习俗很难,所以我今天粗略定下规矩。奢侈不超过用石棺,俭朴只要不裸体。死了之后,就穿当时穿着的衣服,用过去用过的衣巾,用粗席裹上尸体,用麻绳捆住尸首两头,将尸体停放在床上。选择不能种粮食的地,挖十尺深,长一丈五尺,宽六尺的坑,挖坑完毕,将床抬到坑边,抽去床,尸体下到坑中。生平所用之物,都不要陪葬,只带一卷孝经,以表示不忘孝道。粗席之外,便可直接接触土地。坑中的土填到与周围的地一样平,然后种上以前原有的草,使草继续生长在上面,不种树,不铲除上面的杂草,不留下痕迹,以免让人知道葬处,连自己的亲人想找也找不到。不见可图之利,则奸人就不会产生偷盗的想法,自始自终都不用恐惧,一千年也不需要担心。尸体与大地融合,魂灵与元气合一,真是厚爱到了极点。如果我死了之后,前后还有人死去,不能把我们合葬在一起,合葬的礼节是从周公以后才开始的,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制度。虞舜死后,葬于苍梧之时,他的两个妃子就没有和他合葬在一起。这件事就这样定下来,不必遵循周礼的规定。我死之后,办丧事时不必请巫师,不要相信卜筮之人,不要受世俗的言论约束,也不要设置神主牌位,不要在十五日早上和晚上供上祭祀。祭祀不需要到坟前,只需每月初一在家里供一下就行,供一百天就不需再供了。上供也只需在日出前漏三刻和日落后漏三刻,不能在半夜。日常只需在家里穿穿丧服就可以了,不需要在墓地上住宿。古人并不崇尚筑坟墓,这是很明智的做法,今天积土为坟,并且在上面种树来查明地方,这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不按照我的说法去做,而一定要厚葬的话,就等于戮尸于地下,使死者再一次受到伤害。如果我有在天之灵,那么一定会怨恨悲伤的,会永远是个伤痛之鬼。王孙子弟,可以以此为劝诫。死者的遗言是不可违背的,希望不要改变这些遗言。文言文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欧阳頠,字靖世,长沙临湘人也,为郡豪族。祖景达,梁代为本州治中。父僧宝,屯骑校尉。頠少质直有思理,以言行笃信著闻于岭表。父丧毁瘠甚至。家产累积,悉让诸兄。州郡频辟不应,乃庐于麓山寺傍,专精习业,博通经史。梁左卫将军兰钦之少也,与頠相善,故頠常随钦征讨。钦为衡州南征夷獠,擒陈文彻,所获不可胜计,献大铜鼓,累代所无,頠预其功。还为直阁将军。刺史庐陵王萧续深嘉之,引为宾客。钦征交州,复启頠同行。钦度岭以疾终,頠除临贺内史,启乞送钦丧还都,然后之任。时湘衡之界五十余洞不宾,敕令衡州刺史韦粲讨之,粲委頠为都督,悉皆平殄。侯景构逆,粲自解还都征景,以頠监衡州。京城陷后,岭南互相吞并,兰钦弟前高州刺史裕攻始兴内史萧绍基,夺其郡。裕以兄钦与頠有旧,遣招之,頠不从。乃谓使云:“高州昆季隆显,莫非国恩,今应赴难援都,岂可自为跋扈。”及高祖入援京邑,将至始兴,頠乃深自结托。裕遣兵攻頠,高祖援之,裕败,高祖迁頠为始兴内史。侯景平,元帝遍问朝宰:“今天下始定,极须良才,卿各举所知。”群臣未有对者。帝曰:“吾已得一人。”侍中王褒进曰:“未审为谁?”帝云:“欧阳頠公正有匡济之才,恐萧广州不肯致之。”乃授武州刺史,欲令出岭,萧勃留之,不获拜命。时萧勃在广州,兵强位重,元帝深患之,遣王琳代为刺史。勃遣其将孙信监州,尽率部下至始兴,避琳兵锋。頠别据一城,不往谒勃,闭门高垒,亦不

    注意事项

    本文(文言文人物传记类(18份).doc)为本站会员(asd****56)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