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思路从感性到理性.docx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感性培养成理性【内容提要】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测验和考试中,许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感性的:如选择题,学生拿到题后先浏览一下题干,然后就直接看备选项,再从备选项中挑一个自己认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作为答案。对于历史学科来讲,在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前提下,对简单选择题这样解题是适用的。对那些综合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来讲,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宽,思考范围较广,这样的解题思路就是错误的。因此,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应当把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感性培养成理性。【正文】在高中学习阶段,不论是在历史学科的测验中,还是在历史学科的考试中,有许多学生的解题思路是感性的:如选择题,学生拿到题后先浏览一下题干,然后就直接看备选项,再从备选项中挑一个自己认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作为答案。当然,不能讲这种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讲,在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前提下,对简单选择题这样解题是适用的。对那些综合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来讲,由于涉及的学科较多,知识面较宽,思考范围较广,这样的解题思路就是错误的。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培养学生解题思路中,应当把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感性培养成理性。 一、以新教材为“基石”,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网络为前提,为培养学生的理性解题思路奠定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的大楼都要从平地修起,需要把地基打牢。同样的,要提高解题能力,培养感性的解题思路,先要做的不是解题,而是读教材。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新教材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石”。新教材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并且图文并茂,形式感很强,内容内在联系性强。特别是在内容编排上,在正文后增加了“知识链接”这一环节,对正文相关历史了进行拓展,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起到了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这一点是老教材的不及之处。因此,要培养理性解题思路,就必须把新教材读灵活,要把新教材从厚“读”薄,再从薄“读”厚,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书中知识的复制,更是书中知识体系的“再造”,这个“再造”可以将知识体系打乱,也可以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还可以把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总之不是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在对知识的理解基础上,能动的把一个个单独知识点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知识体系网络。同时,这样的网络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拆解变化,可以重新组合,是有“生命力”的知识体系网络。在“再造”知识体系网络教学中,首先, 教师要教会学生明析教材中的章、节、目、点四级结构,教会学生清晰历史概念、历史规律;其次, 要教会学生熟知历史史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从而形成蕴含“精华”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敢于灵活而科学地整合新教材中各章节的知识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构建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扎实与否是形成知识体系网络的关键,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对新教材内容做必要地和适当地补充。最后,要依托新教材,教会学生利用对知识点的理解,构建主干知识和基础知识的框架结构,把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上下左右相互串联起来,形成一整套知识体系网络,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形成的知识体系网络本身就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历史知识没有形成这样的一整套知识体系网络,根本就谈不上解题思路的问题,解题也就是“瞎子摸鱼碰运气”。 二、以新教材为“基石”,以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立足于考试大纲,掌握新教材蕴含的知识体系,为培养学生的理性解题思路做好准备就目前的考试制度而言,考试命题是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考试大纲的规定范围来进行的。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不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历史知识面上,都有所改变和延伸,而教学大纲对新教材在教学中的教学范围进行了限定,考试大纲又对新教材的考查范围也予以了规定。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帮助学生完成解题思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中,就必须要以新教材为基础,围绕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来进行。现行历史教学大纲和老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较增加了考试与评估的内容。将考试与评估作为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能力的有效途径,作为检查历史教学的重要形式。同时现行的历史教学大纲还特别指出:“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应以本大纲为依据” 。目前,考试与评估已成为历史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推进历史教学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而现行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则要求:采取各种方式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上述要求来看,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重点在于:突出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感悟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改变过去历史课“读书多,活动少”的局面。只要掌握了新教材这个重点,就可以说基本上掌握住了新教材结构的基础。从而才能理清新教材的条与块之间的“网”,辨明单元、课、目三级之间的“络”,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住新教材的结构和重心所在。从而进一步掌握新教材蕴含的知识体系,也只有这样才能以新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立足于考试大纲,为学生形成丰富的知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帮助学生完成解题思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好准备。 三、如何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解题思路从感性培养成理性由于现行考试试题一般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因此,养成学生解题思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也要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二个方面进行。(一) 选择题中理性解题思路的养成选择题一般都是二部分:题干和备选项。1、养成理性解题思路必须教会学生在审题干中做到: 一读二审三查一读:就是要教会学生通过读懂题干的表述意思,明确题目的答题要求,特别是遇到没见过的题型,更要注意不要打退堂鼓,更要冷静。二审:就是要审题干的限制词(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和审题干的中心词(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内涵、外延) 三查:就是查清题目的本质和求答项,明确题目意图考查的知识点所在以2009四川文综14题为例,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版未行,翻刻踵布”。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市民文学兴盛 印刷工艺提高 专制政治强化A、 B、 C、 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关系,隐含对当今社会上书籍翻刻盗版侵害知识产权等社会问题的反思,突出考查学生深入理解,并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通过一读二审三查可以确定本题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明末”、“江南地区”、“原版未行,翻刻踵布”,其中“明末”是对时间的限制词、“江南地区”是对地域的限制词、“原版未行,翻刻踵布”是中心词。题目的考查要求是造成此种现象的直接因素。考查的知识点是明末的出版业。 2.对备选项的审查要养成理性解题思路必须做到:一选二思三析一选:就是依据教材,回忆教材相关知识,结合题干的限制词、中心词、选项和教材,在题目中给出的备选项中,排除不合适的选项,选出最后答案 二思:思考最后答案是否符合历史史实;反思最后答案是否符合题干内容要求; 三析 :析最后答案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以上题为例,解题技巧:一选:在教材中与之相关知识点对表述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达,城市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民间书籍消费人口增多,进而增加了对书籍的需求和书籍商品的大量生产”。因此,对于4 个备选项来说,根据教材的表述结合限制词、中心词。认定项正确,选项主要强调政治上中央集权与题干本质和要求没有多大关系,故排除该选项。所以本题选A。二思:对项进行反思,证明该三个选项内容与教材中对明朝中后期经济文化表述一致,属于新教材讲述的历史史实。三析:分析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之间必然的逻辑联系。对于项从逻辑关系来讲,出版业是商品经济中的一种具体经济活动,是从属于商品经济活动的。商品经济繁荣与出版业发达存在必然逻辑联系。对于项从逻辑关系来讲,文学兴盛说明社会对书籍的需要量增大,进而引起了出版业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直接导致翻刻的现象出现。故原版与翻刻之间也就有了必然逻辑联系。对于项从逻辑关系来讲,印刷工艺是出版业的主要生产工艺。出版业繁荣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推动了印刷工艺提高,反过来印刷工艺提高又促进出版业进一步繁荣。因此,二者之间也存在必然逻辑联系。对于选项从逻辑关系来讲,专制政治强化讲的是政治,而题干要求是对出版业进行考查,是考查经济活动。二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联系。故该项不是本题所要求的求答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注重对这种时间、地域、限定词的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体系网络,就能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了。另外,在一读二审三查题干和一选二思三析备选项过程中,还要有意识的运用“空间定位”、“时间定位”、“文地定位”等具体方法, 这些方法不是每道题都必须全部运用,综合运用一种或二种方法,或者几种方法,视题目的难易程度而定。这里不展开讨论了。(二) 非选择题中理性解题思路的养成在历史考试大纲的要求下,对非选择题考查,已经基本上从知识的死记硬背低层次能力考察,转向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综合运用考查。简单地说就是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考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非选择题的基本结构为:一般由材料和问题组成除了题中所给材料外,任何一道题意明确、表述完整的非选择题都有四项基本构题成分,即: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2、非选择题理性解题思路的养成非选择题解题思路的养成应把好四个环节:读题干、找信息、细思考、定答案(1)读题干:读题干是解题的前提或解题的基础,读题一旦出错,则整个解题都毫无意义。首先初读。通过读材料了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提要。其次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读懂材料所表达的内容和意思。最后读问题,就是明确本题要求解决的问题。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2)找信息:找出题目的提示项、限定项、中心项、求答项,就可完整准确把握题意。分析清楚试题的结构。找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尤其是解答根据材料回答问题类的试题,带着问题在材料中找信息显得特别重要。(3)细思考: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知识点,建立材料与教材及相关知识的联系。首先,是沟通联系,这是解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环节。主要指依据问题把材料中涉及的历史知识和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有机沟通联系在一起。其次,是融合知识点。这也是解题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是将材料与教材、问题二者之间,寻找问题和教材的关联点,从而把问题和教材知识点融合起来。为最后确定答案打好基础。(4)定答案:确定答案是解题的最终目的。要求做到:一是要点突出:在确定答案时,要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史实,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做到史实和观点相统一,确保观点正确,这是解答非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层次分明:在注意要点突出的同时,还要多角度和多层次考虑问题,尽量做到答案层次分明。避免答案的重复和遗漏。三是概括化,也就是详略得当:详略得当是非选择题答题要求的重点,在组织答案时,要尽量做到高度概括、语言精炼、要点化。对于重点部分应该多写详答,将各要点,诸要素交待清楚;非重点部分就须少写略答,以免言多有失,造成不必要的丢分。四是学科化:组织答案时,除了要做上述要求外,还要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组答案。这样做可以起到一言而中的作用。总而言之,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坚持按照前面所述的方法培养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解题思路,长期下去一定能把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成理性,在高考中就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知识水平,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回报学校、家长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