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国保险保障基金会计处理问题探讨.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我国保险保证基金会计处理问题探讨一、当前我国保险保证基金会计处理的弊端我国保险保证基金的提取以保费收入的肯定比例为依据,以资产总额的肯定比例为上限,保险保障基金实行事前筹集而非事后分摊方式进行提取,计入当期损益,起到税盾作用;保险保证基金在尚未使用之前, 作为一项负债, 由保险公司集中统一核算,由单个保险公司而不是整个行业集中使用、统一治理;然而当前我国保险保证基金会计处理存在严峻的弊端,其主要表现在:第一,不符合会计理论的规律框架;在会计理论上,作为一项负债,必需有确定的债权人和到期 日,或者债权人和到期日可以合理地估量确定;而保险保证基金的债权人和到期日既非特定,也不能 够合理地估量确定;第一,保险保证基金没有特定债权人,也不能合理估量确定;保险公司财务报表的其他负债项目 均具有确定的债权人或可以合理估量;如银行借款、应交税金、应对工资等;保险保证基金却没有明 确的债权人; 既然保险保证基金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国家是否能充当债权人的角色呢?假如国家 能够充当债权人的角色,那么保险保证基金作为国家的一项资产,其产生的经济利益预期将会流入国 家,但事实却不是这样;从猎取经济利益的方式上看,国家只能通过税收、行政收费和国有资产权益分红等三种方式进行,保险保证基金明显也不属于上述三种方式中的任何一种;那么被保险人和其他债权人是否可以作为保险保证基金的债权人呢?保险保证基金只有当保险公司显现偿付才能严峻不 足,或濒临破产确需动用保险保证基金时,需报经保险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支用,但这 时已经不符合“ 连续经营” 的会计假设,被保险人和其他债权人只有在清算假设基础之上才可以从保 险保证基金中求偿;可见,保险保证基金不符合负债的第一个特性;其次,保险保证基金“ 到期日” 不确定,也无法合理估量;从保险保证基金的使用条件上看,当 保险公司偿付才能严峻不足或濒临破产时经国家有关机关批准方可动用;但是保险公司偿付才能严峻 不足或濒临破产的日期不能合理确定,也就是说,在正常经营条件下,猜测公司偿付才能严峻不足或名师归纳总结 濒临破产的日期几乎不行能;由于此时的情形已不符合会计核算中的连续经营假设,而是建立在清算第 1 页,共 5 页-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基础之上;当保险公司濒临破产时,保险公司同样要运用资本金、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等权益性项目 对债权人进行清偿,这时运用保险保证基金和运用其他权益项目对债权人进行清偿在性质上并无差 异,只是从保证程度上而言,由于保险保证基金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专户储备,并在投资方向上进行 严格限制,所以对债权人进行清偿时更有保证;因此说,保险保证基金不符合负债的其次个特性;其次,不利于精确反映保险公司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依据我国保险公司会计制度,保险保证基金从保费收入中提取,计入当期损益; 保险保证基金作为长期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 示;在会计处理上设置“ 保险保证基金” 和“ 提取保险保证基金” 两个科目,分别属于负债类科目和 利润安排类科目;期末,按规定提取的保险保证基金,借记“ 提取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贷记“ 保险 保证基金” 科目;这种处理方法不利于反映保险公司真实的财产状况和盈利水平;我国保险市场进展 非常快速,保费收入增长速度快,由于市场竞争因素和规模效益的存在,净利润并不伴同保费收入同比例增加,而计入当期损益的保险保证基金却按保费收入同比例提取假设保险保证基金尚未提足至总资产 6%,这样将会歪曲我国保险公司的盈利才能和净资产水平;保险保证基金列作权益仍是列作负债对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很大,特别是对经营状况指标中的负债经营率、资产负债率和经营成果指标中的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成本率、社会奉献率等指标的运算产生影响,不利于对保险公司经营的总结、评判和考核;二、对我国保险保证基金会计处理的建议笔者以为, 应将保险保证基金作为权好处理,提取的保险保证基金应作为有指定用途的盈余公积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这样才能对保险公司目前的盈利才能和净资产水平做出客观评判,对当前的保险公司监管指标体系才更具有相关性,使保险公司偿付才能的监管处于适度水平之上,防止偿付才能监管预警体系过度敏锐化;第一,明确保险保证基金的全部者权益属性;保险保证基金与其他权益项目的区分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一般全部者权益项目不与特定的资产项目对应,而保险保证基金就与特定的资产项目对应;保险公司提取的保险保证基金,作为保险公司爱护被保人利益的专项资金,按规定需要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专户储备;保险保证基金的运用,仅限于存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购买政府债券;而依据相关规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定,其他保险资金除了存入商业银行和购买政府债券外,仍可以购买金融债券、中心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国债回购和肯定比例的证券投资基金;其二,全部者权益中的盈余公积项目都是在完成所得税义务之后形成的,而保险保证基金的提取就是在税前进行的,由此起到了税盾作用 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保险企业所得税如干问题的规定,保险企业的财产保险、人身意外损害保险、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再保险业务,可按当年自留保险费收入,提取不超过1%的保险保证基金,并在税前扣除;保险保证基金达到总资产的6%时,不再提取扣除;其三,动用保险保证基金需经保险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而动用盈余公积项目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由董事会提出,股东大会批准即可;但是,保险保证基金与其他权益项目的上述差别并非本质性的:第一,与资产项目对应只是保险保证基金集中治理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 97 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依据保险监督治理机构的规定提存保险保证基金;“ 提存” 是一项法律用语,意味着对保险保证基金在行使全部权上的限制;然而, 提存并不说明保险公司不能从保险保证基金中猎取 经济利益,在法定事项显现时 即保险公司显现财务危机、濒临破产情形 ,该项基金人仍能用以对债 权人清偿;因此,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就,对提取保险保证基金应分析其经济实质,而不必拘 泥于其法律形式;其次, 保险保证基金的税盾作用源起将保险保证基金作为负债、提取保险保证基金作为成本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并非保险保证基金与其他权益项目的性质差异所致;同时,保险保证基金也并 非完全形成于税前,全部者权益项目也并非完全形成于税后;依据有关规定,保险保证基金的存款利 息收入和购买政府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依法交纳所得税后,全额转入保险保证基金,从这一点看,保险保证基金的税盾作用是不完全的;最终, 保险保证基金需经保险监管部门等有关部门批准反映了运用时的限制程度,这与提取保险 保证基金的目的有关;与其他盈余公积项目一样,保险保证基金同样反映了保险公司在股利安排上的 限制,只是在提取目的上有所差异;如总预备金由保险公司经主管财政机关或公司董事会批准提取,用于巨灾风险的补偿,不得用于分红、转增资本金,其最终目的仍是保险公司的偿付才能和被保险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的利益;保险保证基金同样是“ 为了保证被保险人的利益,支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 因此,从提取 目的和使用方向上看应将保险保证基金界定为全部者权益项目;其次, 改进会计处理方法;在“ 盈余公积”科目下设置 “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明细科目,并在“ 利润安排” 科目下设置“ 利润安排提取保险保证基金” 明细科目;详细账务处理如下:1、提取;保险保证基金从保费收入中提取,计入利润安排;期末,保险保证基金由各保险公司 总公司于每年末决算日按当年全系统保费收入统一提取;按规定提取保险保证基金时,借记“ 利润分 配提取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贷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保险保证基金专户储备 实现的利息,借记“ 银行存款” 科目,贷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2、投资运用; 保险保证基金的存款利息收入和购买政府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依法交纳所得税后,全额转入保险保证基金;保险保证基金专户储备实现的利息,依据银行的计息通知,借记“ 银行存款”科目,贷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用保险保证基金购买政府债券取得的利息收入,借 记“ 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科目,贷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债券到期收回本 息,按本息合计,借记“ 银行存款” 科目,按债券本金部分,贷记“ 长期债券投资面值” 科目,按已计未收利息部分,贷记“ 长期债券投资应计利息” 科目或“ 应收利息” 科目,按未计利息部 分,贷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3、批准动用;公司经批准动用保险保证基金时,借记“ 盈余公积保险保证基金” 科目,贷记“ 银 行存款” 科目;保险保证基金作为盈余公积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在利润安排表中单独列示;提取保险保证基金作为利润安排项目将保险保证基金作为全部者权益项目处理,是否应当税后提取呢?笔者认为,提取保险保证基金应免所得税;一般而言,公司的留存收益项目均为税后利润安排形成,而当前的会计处理中,保险保障基金在所得税前提取并计人保险公司经营成本,起到了税盾作用;假如将保险保证基金作为权好处理,是否要承负所得税呢?保险本身是一种社会共济机制,社会性是保险公司经营的特性之一;保险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公司依据大数法就进行经营,假如保险公司偿付才能严峻不足和濒临破产将损害被保险人利益,严峻危害社会稳固;我国法律规定保险公司提取保险保证基金就是为了防范此种情形发生;因此,保险保障基金的提取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对于保险公司从保费中提取保险保证基金赐予免税是合理的;最终需要说明两点;第一,由于我国保险业进展历史、企业治理结构、市场无序竞争等缘由,我国保险公司面临着较为严肃的偿付才能不足问题;笔者认为, 一般公认会计原就并不独以治理机关行使偿付才能监管职能为目的;改良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付才能只能通过特定手段如制定监管以达会计原就等来实现监管目的,而不能违反一般公认会计原就自身规律在会计核算形式上作变通,到警醒之目的,否就将给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部门在对保险公司财务状况和偿付才能问题熟悉上 产生偏差,做出不适当的决策;其次,笔者以上建议是依据我国现行的保险保证基金治理体制而提出的;财政部关于保险公司 保险保证基金有关财务治理的通知规定,保险公司提取的保险保证基金,作为保险公司爱护被保险 人利益的专项资金,由保险公司集中统一治理,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专户储备,并在年度会计决算中 单独反映;因此我国保险保证基金治理的“ 集中” 性表达在单个保险公司层面之上;在国外,保险保 障基金 称谓不尽相同 的性质类似于国家再保险,其功能在于当个别保险公司发生财务危机、濒临破产之时,对其保单仍有肯定程度的偿付;在治理上也与我国有很大不同,一般指定特地的机构对全部 保险公司缴存保险保证基金进行治理,保险保证基金治理的“ 集中” 性表达在整个行业层面之上;如果今后我国改革保险保证基金治理方式,设立特地机构对整个行业保险保证基金进行集中治理,会计处理亦要做相应转变;缴纳保险保证基金时,可以懂得为保险公司支付的国家再保险费用,应作长期 待摊性资产处理,并在估量受益的年限中摊销;在向特地机构缴存现金时,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在缴存之前应视为一笔应对款项而作为短期负债处理,由于保险公司不行能长期欠缴,否就保险保证基金长期滞留在公司为内部经营所占用,就不能实现对整个行业保险保证基金的集中治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