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2011四下).doc
1、量体重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四(3)班现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算优良。但有个别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二、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进位、退位的小数加、减法。教材提供了小朋友测量体重的情境,通过学生提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的问题,研究退位减法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退位减法的必要性。三、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进一步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小数进位、退位的加减法。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3.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体验成功的快教学重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退1的道理。 四、教学策略:充利用学生所经历的体验活动(量体重)引入新课,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从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师生围绕学习内容展开研讨,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掌握小学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1口算独立做,交换对答案。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2竖式板算:(指名计算,汇报交流.)4.892.64 3.61+1.37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二)探索新知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a、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b、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c、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d、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e、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f、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g、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1) 自主尝试计算:(2) 交流汇报: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4)计算:23.5-16.8(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7.尝试做:8.25 + 1.55 7.3 - 2.25(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2)强调: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三)实际运用,巩固方法.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8.25+1.55 10-2.45(四)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六、板书设计:量 体 重笑笑:38千克。淘气:45.2千克。丁丁:33.4千克。(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45.2-33.4=11.8(千克) 38-33.4=4.6(千克)45.2 38.0-33.4 -33.411.8 4.6 答:。 答:。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七、课后反思:由于我们已经学过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从一位小数的计算只是位数的增多,学生掌握起来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因此我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自己总结在计算时应请注意的问题。我注意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小学加减法的用处,提高学习兴趣。 2、三角形内角和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四(3)班现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算优良,但有个别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只能以强带弱,以强帮弱,以此达到“双赢”的目的。二、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习了角的知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教学的,这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教材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注意给学生留出了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和交流的空间,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等探索活动,使学生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2)已知三角形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几何图形内在的结构美。5教学难点分析: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的规律,能根据规律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四、教学策略: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实现自主建构,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实现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建构,并能够使用所学,灵活的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五、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铺垫,旧知回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你们能很快说出老师手中的三角形名称吗?教师出示: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让学生很快说出名称。2、故事激趣,引出课题师:三角形中的三兄弟一向相处的很和睦,可今天不知为了什么事吵起来了。我们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师:它们吵得不可开交。它们争吵的焦点是什么?引出内角和定义。请学生回答后,教师用三角形演示,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把三个角的度数之和。(板书课题)3、引发争议,各抒己见。 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它们说的对吗?学生可能会回答:(1)认为钝角三角形说的对,因为它有一个钝角。(2)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一样的。教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认为三角尺上的一个角是90度,另外两个角是30度和60度,另一个三角尺度数分别为90°,45°,45°,加起来都是180°。4、 学生质疑,引起争议: 学生可能会说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他三角形未必。 引起争论,猜想三角和的内角和是180°.板书:三角形内角和180°?师:三角形内角和究竟是不是180°,我们还需要验证,怎么验证呢?(学生可能会说,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的度数,再加起来。还可能会说出其他方法,逐一进行验证。)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活动一 用度量法验证 1、小组合作,验证结果先讨论用什么方法验证,再从学具中选出 两个三角形进行验证,注意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2、展示成果,汇报所得由个小组汇报测量结果,汇报时注意说清楚:你验证的是什么三角形,测量结果是什么?(教师注意选取各种类型进行汇总)得出结果:三角形内角和也许等于180°,也许是比180度大一点,也许是比180度小一点3.提出质疑,再次验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生:因为有误差。师:那么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接近180°.。师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验证?活动二:用撕拼法和折叠法进行验证让个别学生演示讲解这两种方法,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鼓励全班学生选用这两种方法进行验证。PPT再次演示,强化学生的感性认。4、 归纳小结,得出结论我们通过测量,撕拼,折叠的方法,我们肯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擦去板书中的问号)师:你现在能对拿三个吵架的三角形兄弟说些什么?5、 口头问答,加深所学 师: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师拿出一个直角三角形问:他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拿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问:它的呢?拼在一起呢?引导学生认清三角形的内角。5阅读课本,理清思路。打开书,阅读2728页,看看书中对这一问题是怎样解决的呢?三、 巩固练习,闯关活动1.闯关练习一。求出下面三角形个角的度数. (P28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尤其是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发现用90°直接减已知角更简便。1) 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顶角是120°.我的地角是多少度?2) 我是等腰三角形,我的各角是多少度?3) 这两道题引导学生用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特点进行拓展练习。2、闯关练习二。出示三角形的一个角60°,猜猜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这道题引导学生用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进行猜想。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或是锐角三角形,还可能是等边三角形。3、 闯关练习三。下面每组三个角能组成三角形吗?1)60° 75° 30 ° 2)120° 30° 40°3)45° 45 ° 90° 4)35 ° 45° 100° 一组一个快速判断,并说明理由。4、智力闯关。算一算,内角和是多少度?(PPT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学生观察后,把多边行分成几个三角形,或其它几个图形算出内角和。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找出规律。四课堂小结,众说收获谈谈这节课自己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六、板书设计: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作品(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七、课后反思: 这篇教学设计通过施教,符合新课程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学生在整节课中学得轻松。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次清楚,学生思维活跃,教学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抽象出特殊的三角形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接下来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探讨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也是180,过渡自然且有吸引力。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测量、计算,但得不到统一的结果,再引导学生用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行验证。这时,有部分学生在拼凑的过程中出现了困难,花费的时间较长,在这里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练习设计也具有许多优点,注意到练习的梯度,并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也很有趣味性。但还受课本资源的限制,不能大胆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更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目的更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3、街心广场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四(3)班现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算优良,但有个别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少数学生来说,会有一些难度,因此,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八册P4243的内容,属于小数乘法中的第三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整数,了解了小数的意义,知道了小数点位置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教材是通过计算三种大小不同的面积,以如何计算地板砖面积设凝,引发学生思考,在比较中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从而发现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中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过程,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三、教学目标:1、 结合实际情况,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2、学生经历探究关系的过程,渗透观察、比较和观察的能力。3、初步沟通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方法,体会“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 明确积的小数位数和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推导过程。四、教学策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索的全过程。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街心广场情境图)师:这是美丽的街心广场,街心广场的中间是花坛,花坛周围铺满了地砖.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从图中还能得到哪些信息?(二)引导探索继续演示课件:生1:我发现街心广场、花坛、地砖都是长方形的。生2:我还知道了它们的长和宽. 街心广场长 30米,宽20米; 花坛长3米 、宽2米; 地砖长0.3米、宽0.2米.师:你们还想知道什么?生:(1)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是多少? (2)花坛的面积? (3)地砖的面积?(4)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面积之间可能有什么关系?师:请同学们快速计算一下: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分别是多少?生:汇报:(学生汇报的同时教师板书)(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米2)(2)花坛的面积为:3×2=6(米2)师:地板砖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想一想怎样计算0.3×0.2,然后四人一小组,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各自的想法。生1:我们小组是把0.3米变成3分米,0.2米变成2分米,3×2=6(分米2)=0.06米2 师:请你们小组说一说为什么把0.3米、0.2米要变成3分米,2分米呢?生1:因为0.3、0.2是小数,我们不会计算,变成3和2就可以计算了。师: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学生纷纷摇头)师: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 街心广场面积: 30×20=600(米2)花坛的面积: 3×2=6(米2)师:看一看长与长之间、宽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生1:我们小组发现:这两个长方形的长有关系,从303,缩小到原来的1 / 10。生2:我们小组发现宽从202,宽缩小到原来的1 /100。师:同学们对这两个式子中的长、宽进行了比较,现在我们比较一下(1)和(2)两式的面积,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教师指板书:30 × 20 = 6003 × 2 = 6 生:面积从6006,面积缩小到原来的1/100。师:同学们的发现非常正确,你们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一下0.3×0.2=0.06和3×2=6,看一看它们的面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生:长.宽分别缩小到原来的1 / 10,面积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所以0.3×0.2=0.06师:从刚才的比较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发现了乘数变化积也变化。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0.3×0.2”的积都是0.06。(三)感知规律 1.试一试.你们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做一做下面两组题,做完之后相邻两人互相交流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1)4×3= (2) 13×2=4×0.3= 0.13×2=0.4×0.3= 0.13×0.2=师:“0.4×0.3”的积是多少?怎样得到的?生:第一组中最下面一个算式与最上面一个算是比较,4和3分数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12”也应缩小原来的1/100,所以等于0.4×0.3= 0.12。师:“0.13乘0.2”的积是多少?生:0.13×0.2与比13×2比较,从13到0.13缩小到原来的1/100,从2到0.2缩小到原来的1/10,所以积应缩小到原来的1/1000,0.13×0.2的积是0.026。2.课本44页填一填.完成之后独立思考一下,你又发现了什么?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师:说一说填的结果。生:报结果。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们发现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师:能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吗?生:如“0.13×0.2”第一个乘数是两位小数,第二个乘数是一位小数,积就是三位小数。师:你们与他们的发现相同的吗?生:相同(四)归纳小结以后我们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然后再看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如“0.3×0.2”可以用竖式计算。(教师板书乘法竖式) 0.3 × 0.2 计算时可以先算3×2=6 ,再看两个乘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在积中从右向左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就可以了,0.3×0.20.06。师:下面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1完成P43练一练一题,完成后与同伴互相交流。2利用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还可以帮助淘气解决一个问题呢!完成P44第2题。(全班反馈)重点讨论错误的情况。小结:这节课我们不仅计算了街心广场的占地面积、花坛的面积、地砖的面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两个小数相乘,积的小数位数,就是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五)课堂练习看看你学的怎样?判断积是几位小数。(学生能说清“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0.78×0.3 1.53×2.25 16.7×18.20.001×0.01 15×0.723 0.05×0.05(六)作业安排淘气也学了今天的知识,可他使用计算器时遇到了困难,请你帮帮他。书43页练一练2(说依据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六、板书设计:街心广场挂图(略)(1)街心广场的面积为30×20=600(平方米)(2)花坛的面积为3×2=6(平方米)(30每块地砖的面积为0.3×0.2=0.06(平方米)0.3 两个乘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有几位小数。 × 0.2 0.06七、课后反思:1、本节课在解决“0.3乘0.2的积是多少”时,我采用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让所有的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小数乘法中如何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这一关键,学生兴趣较高。2、在教学时,开放还不够。4、天平游戏(一)教学设计一、学生分析:四(3)班现有学生43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18人。该班学生整体素质处于中等水平,特别突出的学生较少,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还算优良,但有个别学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根据上一年自己教下来的经验,发现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本节课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二、教材分析: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92天平游戏,这部分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材利用天平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二是让学生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的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力目标。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说理清楚、及时检验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求解的学习品格。教学重点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教学难点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四、教学策略: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1、(出示天平)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你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 (两边的质量相等。5=5)2、现在我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右侧也加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3、分别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生动手实验,列算式4、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5、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6、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7、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8、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9、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活动二:解释运用:解方程1、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1)什么是未知数?(2)根据刚才我们的游戏,你会求X?方程两边都减去8X+8-8=10-8 X=2(3)怎样检验? 2、试一试:求未知数X理解题意,解方程 活动三:建立模型。1、看书:说一说你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2、等式两边都乘上一个数(或都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能成立吗?你怎样验证?3、解释运用:解方程(1)饼400克,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列方程?4X=400(3)怎样解方程?4、试一试:解方程。 活动四:解释运用:练一练1、求出下列各字母所代表的质量。看清图意,解决问题。2、解方程。3、看清图意,解决问题。(1)X米高的斜坡,至少需要12X米的水平长度。作业布置1、完成91页“试一试”:求未知数x,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X -19 = 2 32、判断并改错 X +2.1=4解:X+2.1-2.1=4- 2.1 X=2.9 n-3=2 解:n-3+3=2+3 n=53、解方程 x9=5 t+0.6=1.8六、板书设计:天平游戏(一)5=5 5-2=5-2 X=10 X+5=10+512=12 12-2=12-2 X+5=15 X+5-5=15-5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七、课后反思:1、本节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和多样性,符合课程理念的基本。2、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迸发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3、练习的题型比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