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迎来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们.doc
入学适应不良孩子的教育新学期迎来了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看如何做一年级入学适应不良孩子的教育工作着这些一个个背着新书包,带着稚气纯真的笑脸,跟着爸爸、妈妈来报名的小人儿,带着兴奋与憧憬跨进小学的校门,踏入人生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心中说不出的喜欢。可是,第二天正式上学了,问题就出来了,主要的问题有: 1、有些孩子不愿意上学,每天进校门前都要抱着妈妈大哭一场,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愿放手。还有人说这里痛,那里不舒服,找借口不想上学。 2、有的孩子到了学校,在班里,面对陌生的老师,一群陌生的小朋友,他就成了“哑巴”,一天说不了几句话,听见上课铃就进教室上课,一声不响坐在座位上,下课了,一个人站在教室门口,或者仍旧坐在座位上,不和老师说话,也不和其他孩子交流。放学铃一响,他就“活”了,麻利的背起书包,冲出教室,当老师刚刚把他们送出校门,他们就冲过去找父母。上学已有一两个星期,在班上还是独来独往。 3、孩子上课随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课堂听讲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他们常常将手头的物品当作玩具玩,一张小纸片,甚至手指头、铅笔、橡皮都玩得津津有味。上课时容易被外界事情干扰,教室外面稍有响动,就去关注,下课玩的听不见上课铃声,不知道要回教室,所以老师常常要去找学生。有时刚上课一会,就要去上厕所,这下,你也要去,他也要有去,课也上不成了。 4、经常有学生不能按时起床,上课总迟到。第一节课都上了十几分钟了,才背个书包睡眼朦胧地走进教室。面对这样的现在,作为老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一)、学校方面、学习环境陶冶学生老师要布置一个合理,美观、舒适的学习环境。用一些装饰品(如玩具、工艺品)来布置、点缀教室,把教室创建成一个家园化的教室,这样可以活跃气氛,增强生活气息,让孩子在情感上产生亲切感。 2、老师要主动和孩子交流,亲近孩子,和孩子一起画画、做游戏,领孩子参观学校,认识每个部、室(如: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大队部.)在哪,厕所在哪,让孩子熟悉学校的环境,感到老师很亲切,愿意走近老师,和老师沟通。且不可板着面孔,当学生有错误时,严厉的训斥孩子,这样孩子更害怕上学,更不愿意和老师交流。3、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喜爱活动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丰富有趣的活动是符合少年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模拟改造世界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刚进小学,对身边的环境较为陌生,老师可以开展“大手拉小手”系列活动,邀请高年级学生教一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学跳绳,学做广播操,玩游戏,给他们讲故事帮助一年级学生消除内心的陌生感和孤独感。 4、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孩子的注意教师避免机械、枯燥的讲解,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变成孩子学习的乐园。例如,在教单韵母a,o,e时就大量采用歌诀“张大嘴巴aaa,公鸡打鸣ooo,天鹅倒影eee”这样,学生不仅记住了字母的形象,而且还记住了字母的读音。再如:教“金”字时,就采用顺口溜:“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了两颗糖”,这样既让学生记住了字形,还记住了这个字的组成部件,甚至还记住了写字的顺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另外,在上课20分钟左右,组织孩子做做游戏,放松放松,减轻孩子的疲劳。5、多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老师在一年级孩子的心中是至高无上的,老师的话就是“圣旨”,一年级课堂激励的语言和手段都比较直白和浅显,这样,学生看得见,感觉得到,对激发学生的外在学习动机大有好处。课堂上有学生有一点点进步老师就要表扬他们,如:这个同学今天发言比以往声音响亮了,那个同学今天写字快了,写的好了,甲同学今天读书流利了,乙同学上课发言了就让同学们齐声说:“棒!棒!棒!你真棒!向你学习。”并把一个小红花贴在了他们的名字旁边,老师再说上一句“加油”,让受表扬的同学心里美滋滋的,其他同学也都会流露出非常羡慕的目光,在心中暗暗加油,争取让老师也表扬自己自己。这样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并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学校的信心。6、以身作则,规范课堂常规对于一年级新生,课堂常规的培养,不能干巴巴的说教或简单的要求,而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现进行渗透,进行常规教育。例如,有时老师正在讲课,就有同学告状说:“老师,他喝水”。“老师,某某吃东西。”老师就顺口说道:“是吗?你们看老师讲了一天的课,口也很渴,肚子也饿了,可是现在在上课,老师都忍着,我知道还有许多同学都渴了,也饿了,他们都没喝,也没吃,因为我们在上课呀。”这样就巧妙的激发了学生内心向上的需求,让学生明白上课不能随便吃东西,喝水,要遵守课堂纪律,养成良好的常规。7、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孩子上课铃响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上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专心听讲,不影响他人的学习,学会按要求完成作业。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不正确的坐姿、握笔的方法等,老师要及时纠正,且不可视而不见,让学生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