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doc
-
资源ID:57162412
资源大小:28.50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doc
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幼儿教师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具备一定的保教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还要将幼儿园环境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将幼儿发展、幼儿园环境、幼儿园课程三者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最大的支持。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幼儿园环境观 (1)幼儿园环境要因人施教。 因人施教就是教育者能充分地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学习风格、兴趣、西药、能力、速度、性别等方面的差异,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间和空间等方面的多选择性,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具有很强针对性的最适合的教育。可见,幼儿园的环境不仅要为全体幼儿发展服务,还要体现出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不同的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人。即便是相似的环境中,因个体的遗传、性别、个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发展的结果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科学的幼儿园环境观就是教师不要将整齐划一的教育观念带入到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避免环境只为某种单一的发展服务,不要提前预设和规定幼儿的发展方向,而是将无穷的可能性渗透在幼儿园的环境之中,使深入其中的每个幼儿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发展需要。 (2)幼儿园环境是精神与物质、隐性与显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许多幼儿园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自身在对促进幼儿成长的精神环境与心理环境上重视不够,因为他们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上,缺少对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的心理成长的关注。这既是由于精神的和心理的环境是隐性的,这种隐性的环境作用于幼儿的方式不易觉察,也是因为教师更重视幼儿能表达出来的知识和通过动作所形成的技能,忽略了幼儿在形成知识和技能背后的内心世界。 教师树立科学的幼儿园环境观,要同时兼顾幼儿园环境中精神和物质、隐性和显性两方面的特征。在物质环境中也会体现精神的层面,精神环境的建构也脱离不了物质的基础;隐性和显性也是相辅相成,同时对幼儿产生影响。这样就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幼儿园环境观,既能够从幼儿的内心世界出发,构建幼儿园内的物质环境,又能以幼儿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为切入点,了解幼儿的心理世界。这种整体的环境意识,可以真正有效地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 最后,能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幼儿园环境海需要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地与环境产生联系。教师的引导既可以是直接的提问,也可以是间接的暗示;教师既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观者。总之,教师的引导要能充分地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2.教师在幼儿园环境中的角色 (1)教师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转化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教师不再是幼儿学习的旁观者,而是幼儿各种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幼儿园环境中的教育信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部分幼儿可直接感受到,这有利于促使幼儿在环境中主动地建构,自主地学习。而隐藏于环境之中的部分则不易被幼儿发觉,特别市当环境本身包含有教育者明确的教育意图和丰富的教育元素时,幼儿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自动地吸收和内化其中隐含的教育信息,反而有可能由于环境本身的复杂性使幼儿变得无所适从。如果教师不介入其中,而仅依赖于环境自行发挥其对幼儿的教育功能,则很难将隐性的教育信息传递给幼儿,这样就需教师能够适时地进入到环境与幼儿的互动中,对幼儿进行一定的引导,把握提问的时机和方式。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使环境中的教育元素通过教师“流动”到幼儿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最终内化为幼儿自身的经验和理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教师要能充分地捕捉和领会幼儿理解和运用环境的方式和途径。第二,教师要不断地总结使幼儿与环境之间形成充分而又深入的互动的有效策略。 (2)教师是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反思者。 幼儿与环境互动的方式与水平都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将幼儿整体的发展水平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幼儿个体的发展水平。为了能够随时调整环境创设的效果,教师要对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过程进行不断地反思与评估,例如,幼儿能否主动地发起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环境中的哪些因素是幼儿感兴趣的、互动频率较高的;能力较强的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表现;能力较弱的幼儿与环境互动的表现;环境创设是否按照到了幼儿的各种心理需要;阻碍幼儿与环境互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下学习方式的异同;如何科学地记录和有效地评价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结果;教师在幼儿探索环境时能提供哪些支持等。对上述这些问题的思考能促进教师持续深入地反思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各种教育理念、教育策略,为教师理解幼儿发展与创设环境之间的内部联系提供了契机,并以此确立一系列相对有效的评价形式、标准和体系来保证幼儿与环境的创设不偏离教育的总目标。由此可见,充分发挥环境创设的教育作用并非易事,只有经过教师不断的反思,及时的总结,并将反思和总结的结果付诸行动,才能逐渐地形成完善的环境创设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