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老山界教学设计.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三 老 山 界陆定一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 1、把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支配材料的写法;2、通读全文,明白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培育同学赏析的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恐惧的乐观精神,珍爱眼前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1、懂得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明白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材料的特点;教学难点: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出色的语段;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学法指导 :默读和赏析相结合 教学预备:观看长征片段,感受长征精神;搜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两课时 教学时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生字词;2、把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文章层次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长征中写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五岭” 中的越城七律 岭,也就是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在哪里?而当红军走过了金沙 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却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仍是小得很;红军 是靠什么才赢得一次次成功的?让我们认真阅读陆定一写的老山界,去找找答案;二、揭示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生字词;2、把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文章层次的方法;三、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陆定一 1906-1996 ,江苏无锡人; 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扬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2、关于背景;1996 年 5 月 9 日在北京逝世;1934 年 10 月初,中心革命依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 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很多艰巨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 11 个省,于 1935 年 10 月,成功到达抗日依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文明遐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哽咽 yè 点缀 zhuì 澎湃 péng pé3、留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蜷缩 quáni 咀嚼 ju é 酣然入梦 hn苛捐杂税 ju n惊惶篱笆bá 欺负四、整体感知1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同学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 难” 表达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答复;精神?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表达了红军战士的什么2、争论明确时间次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清晨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难” 表达在: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饥饿吃饭难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境况难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巨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扬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4、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文章按时间次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部分 1 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其次部分 2 自然段到 33 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1在“ 之” 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其次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 攀登雷公岩4连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第三部分 34:写作者的感受;五、小结;写作特色其一:把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文章层次的方法;六、布置作业: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课堂练习题:1、注音或写字:嚼蜷缩哽咽点 zhuì澎湃 咀欺负hn 然入梦苛 ju n 杂税惊 huáng“ 树林始终在唱着那首开心的歌” 修辞方法相同的哪一项 A. 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B.这里的人们特别好客,火一般热忱;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腾,像山泉在哽咽,像波涛在澎湃; D. 天气酷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3. 仿照下面一句话的句式,仍以“人生 ”开头,仿写两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人生如一支歌,应当多一些昂扬的旋律,少一些萎靡的音符;参考答案人生如一首诗,应当多一些热闹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人生如一幅画,应当 多一些亮丽的颜色,少一些灰暗的色调;2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板书设计:老山界 打算翻山 时 走路 难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顽强意志难顺吃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处 境序难 翻山以后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背诵一些美丽的段落;教学过程;一、感悟课文 1 、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形,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上1第13-19 节2第23 节2、局部揣摩景物描写:1分析第 13 段描写 : 作者说:“ 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迹”,“ 奇” 在哪里?“之 ”字 火 把 连 到 天仰视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火 把 照 着 人 的 脸 , 就 在 脚 底 下 俯视“ 奇迹” 是指什么?“ 奇迹” 原来是指自然界奇妙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 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 很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 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错在一起,组成了美丽、壮丽 的景象;“ 奇迹” 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妙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雄伟气概并颂扬了红军 顽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2分析第 23 节景物描写: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星星近视 觉山 峰由 远 及比如山谷“ 缀” 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饰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 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用巨人耸立比如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如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示意了红 军的艰巨境况;“ 耸立” ,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 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转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仍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叶细切而极近的像 春蚕在咀嚼桑3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不行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哽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 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时连续不断的微小声音,比如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 被冻醒次数之多;“ 野马奔腾” 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哽咽” 用拟人化手 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坎坷;“ 波涛澎湃” 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 的声音交错在一起,衬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分析第 32 节景物描写的作用:最终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明朗清爽,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开心,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3、生朗读、感悟、背诵;4、品尝划线词的作用;1男人大致是由于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忧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 躲起来” 的严酷现实;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 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惹眼的地方;生怕:很怕 惹眼:明显而简单被看到,以引人注目;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心和爱护;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第 2、20 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第 29 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顽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惫甚 至受伤的痛楚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成功的顽强意志;二、问题争论: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 作用是什么 .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役队,也是宣扬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愿思 1、课文实行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 好处 : 1 、使文章脉络清晰 .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3、按时间次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说明,产生扣人心弦的成效2、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 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 3、次日清晨攀越雷公岩时 , 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勉励、相互帮忙的场景;为什么要特殊强调“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勇敢得很” ?4、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巨,可是在最终一段, 作者又说“ 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仍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突出长征路途的艰巨,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品尝语言:1、第 24 节“ 抢一碗饭就吃” 句中, “ 抢” 字用得合适吗 .为什么 . 2、第 29 节“ 但是必需鼓着士气前进” 句中的“ 鼓” 改为“ 凭” 可以吗 . 3、第 30 节“ 远远地仍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致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一句怎么懂得 .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讥讽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役才能的确信;四、总结全文:4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5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1、主旨 - 本文详细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 难、勇敢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写作特点 - 实行顺叙的方法 ,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层次 以生动的描写详细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五、作业布置: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朵花的花园;没有一本书的家,是没有一只鸟的树林;_ _ 2、背诵并默写第 23 节;3、阅读老山界选段,答复以下问题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 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1“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迹” 一句表达作者什么心情?句中的“ 奇迹” 指什么?_2选文两次提到了“ 火把” ,说说它们在文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第一次:其次次:3这两段景物描写,示意了老山界山路的特点是: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是: _;4读其次段景物描写,填写以下内容;_;观看点: _观看角度:先 _后_ 参考答案: 3、 1叹服;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 很多" 之" 字形,始终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仍是星星;2 山路难走,红军深夜行军困难; 3坎坷,陡峭 俯视;高,险,陡; 4“ 之” 字拐的路上;先仰视后板书:老山界陆 定 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连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支配文章层次教学反思:据统计,中心红军长征从1934 年 10 月至 1935 年 10 月,历时 13 个月零 2 天,纵横 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 18 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 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 600 里,渡过 24 条河流,打过大小战役 300 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 1935 年 11 月至 1936 年 10 月,历时 11 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役 110 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 1935 年 5 月至 1936 年 10 月,历时长达 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役千百次;5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