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二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doc

    • 资源ID:57183325       资源大小:59KB        全文页数:17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二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doc

    二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 姚晶晶 2008-2本册书依然从四大领域进行分类:(幻灯片2、3、4、5)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幻灯片6)在这个单元里我主要谈5个方面的问题:1、有余数的除法的试商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在初学试商时,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顺利甚至各种各样的错误。在教学中,为了尽快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就先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题组训练:去想“几里面最多有几个几” (幻灯片7)当然,也可以采用这种题型。我发现,这是很适合学生使用的求商方法。在学习试商之前先集中训练一组或若干组这样的题目。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呢,学生试商的熟练程度会有所提高。书上第4页的第3题和第5页的第2题都有这样的题型,我们可以把它们进行适当的整理,以此来熟练孩子的试商能力。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笔算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细节也应该关注,就是学生在写完竖式以后,很容易把横式当中的余数给丢掉,这个现象不仅仅是二年级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即使是到了三年级,继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时候,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总是犯这样的错误,我们老师对这个小问题不应该放过,还是需要不断的加以强化。2、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课时,我采用了一个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的设计:(幻灯片8) 这里用猜彩球颜色的情境导入新课,既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和本课的教学知识相关联。待学生学完了本节课的内容之后,也就是课的结尾,再来解决导入情境中的问题。(幻灯片9)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这个游戏活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应用。3、注意把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对待一些图文结合的题目,要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图体会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比如书上第5页的练习一的第1题:看图列算式。这题给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学生即使不看图,直接根据算式来计算也能填出得数。但是如果题目改编成这样:还是这幅图,但是把除数拿掉了(幻灯片10)这时候学生余数多半是不会填错的,但是会有人把除数和商填错,错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养成看图来理解算式的含义的习惯。因此做这类题目的时候,不管题目中有没有出示除数,都应该引导学生一定要结合图意说一说每道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到商后面所跟的单位名称有所不同,算式所代表的含义也不一样,这样做也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4、在解决问题中还要注意,有余数的除法有时候在特定的情境下,口答的时候,需要与现实情况相吻合。我们书上还没有这样的例子,但是在其他的练习或考试当中,肯定会遇到这种题目,举个例子(幻灯片11)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理解:,哪怕是只剩下来一箱,也得多运一次。这种题目也是属于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我们老师就要把这种题型伶出来,让学生有所了解。另外,在这个单元的解决问题中,单位名称也是个小难点。一种情况是学生会对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的选择会有所困惑,这时候就需要他对算式所表达的意义非常的理解。另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容易忽略掉商或者是余数的单位名称,往往会只写其中的一个而漏掉另一个,教师在教学时要留意这种情况。5、对于一些拓展性练习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展开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书上第7页的第10题。(幻灯片12) 通过这种练习的多种问法,可以使学生对“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知识点理解的更加透彻一些。这个单元的内容全部学完之后,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拔高题。(幻灯片13)也就是变换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第二单元:认数 (幻灯片14)在这个单元里我讲四点。1、认识整百数,没有什么难度。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对小棒这种学具很熟悉了,知道一根小棒表示一个一,一捆小棒表示一个十。到了二年级,要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熟悉小方块。(幻灯片15、16)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建立几百或一千的表象,看到“几板小方块”就知道是几百,听到几百就能想象出是“几板小方块”。稍微要注意的是书第10页的第7题:对于填表之后的“你有什么发现”这个环节不能草草带过。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类填表后的“发现什么”很薄弱,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该从何说起,原因就在于教师平时对这种说的题目不够重视,也就导致了学生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对于这类题目的处理,没有一种固定的答案,但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既要说,又要使她们尽量说到关键的地方,同时在合理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发现一些规律。这样训练的话,到了三年级遇到这样的考试题也不至于束手无策,乱答一气了。这题要让学生能体会到表格里是已经走的米数、还要走的米数和一共要走的米数三个数量,在一共要走1000米确定不变的前提下,已经走的米数越多,还要走的米数就越少。这应该是这题最关键的“规律”。2、认识几百几十几。书第14页的“试一试”598、500、600、601、( )要求学生往后数。我个人觉得这里还可以在598的前面也添上若干个括号,让学生往前数,数到五百八十几,甚至五百七十几,目的是强化“往前数”和“往后数”的概念,这也是学生在数数时常常容易混淆的地方。这种类型的练习题也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具有一定的难度,比如:(幻灯片17)这样的题目出错率还是满高的,老师在平时可以多补充一些这样的练习。练习二的第5题:哪几个数比较接近600?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两点:一是“比较接近”是相对性的,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都可以;二是接近600有两种情况:六百不到一些和六百多一些。可以把这题改动一下:哪个数最接近600?把两题对照起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鉴别。再比如书第25页第11题:下面哪几个数比较接近400?也可以再问:哪个数最接近400?3、比较数的大小。书第19页,教材的主题情境图是让学生比较衫树苗312棵和松树苗285棵的多少,在“试一试”里提出“柏树苗有279棵,比松树苗多还是少”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可以将例题和“试一试”的情境加以整合,在例题的基础上,增加柏树苗279的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两种树的棵树进行比较,这样整合后的问题情境,既具有整体性,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不同的数进行大小比较的机会,让学生完整的掌握三位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在主题情境中增加内容:(幻灯片18)这样的问题又为学生运用比较数的大小提供了机会,突出了比较数的大小的关键问题所在。在学完了多位数的大小比较之后,可以设计一个“摆数比大小”的游戏情境(幻灯片19、20)这个游戏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4、这个单元还为学生提供许多进行估计的机会。教材里大致有三方面的内容:(幻灯片21)这些也是在考试题当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 第四单元:加法(幻灯片22)我们知道,笔算整数加法有三条基本规则,即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一,而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内容很适合组织学生自主探索。 1、不进位加。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三位数加三位数没有问题,需要稍微注意的是刚开始算两位数加三位数列成竖式时,有些学生会出现从高位对齐的现象,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纠正。这课内容完了之后,我补充了这样一道拓展提高题:(幻灯片23) 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解决问题。本质上仍是求两个数的和(差),但低年级学生理解这一点难度较大。教学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学生一定要有动态的实际操作;二是要帮助学生在操作后在摆法和算法之间建立起数量关系。由于练习中基本上都是形式单一的训练,学生在做了几题之后,可能又会产生见“多”就加、见“少”则减的思想。我认为很有必要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解答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综合性的训练,例如(幻灯片24)对于这样的题目学生就需要动脑筋去想了,不再是那种单一的不动脑筋也能做出来的题目了。另外,书上第35页练习四的第5题也是一道思维性较强的好题目。 3、进位加。其中,连续进位加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出错,学生往往会记得第一次进位而忘了第二次进位。刚开始学习,一定要督促学生在竖式中写上进位的小1,小2,以降低计算的错误率。 4、三位数的连加。这是这个单元错误率最多的地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优化算法,也就是要有凑十的意识。遇到这样的题目,不是提笔就做,而是先观察能否凑十,树立起简便计算的观念。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课的后半部分或课后进行一个接力编题计算的活动(幻灯片25、26)通过这样的训练,大大强化了学生能够主动运用凑十法来计算三个数连加的意识和能力,做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不少。 5、关于估算方法的指导。本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学会把两个加数分别看作与之接近的整百数,并估算出结果的方法。在估算过程和结果的表达方式上,教材不要求学生把估算的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只要求学生进行口答、填空和连线。有一个地方很值得注意,书第41页第4题(见书)学生也许会这样口答:195人接近200人,198人也接近200人,200加200等于400,因此够坐。可是我把数据稍微改动一下:195人换成202人,198人换成204人,问题依然是“够坐吗?”可能会有一些学生还是会这样回答:202人接近200人,204人也接近200人,200加200等于400,因此还是够坐的。当然,也会有学生经过认真的思考,得出不够坐的正确结论。那为什么都是接近200,一次是够坐,另一次是不够坐呢?这时候要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198和195接近200,并且都是200不到一点,所以相加起来就是400不到一点,因此够坐;而202和204虽然也是接近200,但是都是200多一点,所以相加起来就是400多一点,超过了400,因此不够坐。通过比较之后,学生对“接近”的情况就会理解的更加深刻,有时候要结合具体问题分析是“不到一点”还是“过了一点”。第六单元:减法(幻灯片27)如果我们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与第四单元加法作个比较,那么至少可以发现如下一些共同点:(幻灯片28)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要复杂,因此这个单元出现计算方面的错误率相应也会高一些,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要多花一些时间。与三位数的加法相似,三位数减法也应该让学生说算法、讲体会、谈经验以及相互提醒,在这些活动中总结计算法则。此外,和加法竖式在进位时要标上“小1”一样,教师也应督促学生减法退位时在头上要点上小点做为退位的记号。下面我讲两个方面。1、连续退位减和隔位退位减是三位数减法教学的难点,隔位退位减的难度会更大一些。那么,这个难点究竟难在哪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主要有两点:一是这里的算理、算法与学生已有的“退一作十”的认知经验差距较大;二是计算过程中“短时记忆”的信息量有所增加。为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一些办法:(幻灯片29)这些想法都是把被减数通过适当变化,把需要退位的减法转化为不需要退位的减法。说到这里,我就想到了这样一道题:隔位退位减的“试一试” (幻灯片30)由于它的隔位退位的跨度很大,对一部分后进生来说计算起来比较的吃力,但是如果把它转化为这样的形式,也就是计算不退位减法了,事实证明,后进生用这样的方法算起来就很轻松,当然,也有其他的学生觉得这样的方法比较好,也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计算,正确率很高。需要提醒的是,上述的算法多样化虽具有解决问题的价值,但就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言,我们主要还是要着重解决用竖式计算隔位退位减的问题,组织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是关键的一环。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幻灯片31)学生们纷纷猜测着、交流着、争论着。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结果,探究的欲望很强烈。带着这个问题,课堂上借助计数器通过对算理的理解之后,学生们都知道了“0头带点”看作9,还给它起个名字叫“连借法”,用连借法做题时,要连续点两个退位点。2、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积累基本的数量关系。教学时,可着重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教学措施:(幻灯片32)有一题需要注意,书上62页复习的第4题,这个题目和前面学习的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形式有所不同,如果不去仔细分析里面的数量关系,粗心的学生很容易看到“增加”就用加法。对于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先用10以内的数,自编一道身边的类似形式的题目先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再来做这道题。第八单元:乘法。(幻灯片33)这是本册书上内容最多的一个单元。1、两位数乘一位数。对于书上第69页上的例题20×,很多学生都能一口报出得数,但其实有相当多的学生对其中的算理并不是很清楚。肯定会有学生说“先想二三得六,再把那个0添上就是60”这时教师就得追问:又添上一个0是什么意思呢?或者问:为什么要添上一个0呢?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能够真正去思考和理解其中的算理。在做完71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后,可以安排一个师生互对算式的小游戏:比如老师说4×624,请学生相应的对一道几十乘几的算式。(幻灯片34)还有呢?这个游戏可以同桌合作进行。 2、对于书上第70页例题14×2的处理。这题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情景图的运用。例题特意把两只猴各有的14个桃分装在两个篮子里,其中一篮放10个,另一篮放4个,而且2个放10个桃的篮子上下对齐,放4个桃的篮子也是同样摆放的。这样安排,学生很容易看出两只猴一共有多少个桃,也容易理出自己的思路。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去讲计算方法而忽视情境图的作用,而是应该把情景图和算理两者相结合。如有学生说到要算4×28,要问她们:其实就是指哪一部分呢?(右边两个篮子里的8个桃)再问:那么计算左边两个篮子里的桃就是算什么呢?学生答:就是算10×220,最后再把左右两边篮子里的桃加起来就是20+828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把视角投向竖式计算的实际情境中,通过联系主题图,可以很直观、明了的理解了抽象的算理。3、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包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类问题。书上73页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例题教学要注意三点:(幻灯片35)77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例题教学中把“柳树棵数是杨树的3倍”转化成“柳树有3个5棵”是解题的关键,用3×5或5×3都可以。4、利用好题组,进行对比。练习十的第1题(79页),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几个几是多少都是用乘法计算,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第5、6题是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两种问题综合在一起,都是最近教学的新知识。我觉得糅合在一起进行区别和比较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样都是关于倍的问题,到底是该用乘法还是该用除法,这是部分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这种题组训练,做完之后一定要进行比较,在求同或求异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清楚的把握各种数量关系。5、进位乘。学生初学进位的乘法,经常会在进位时算错。经常会犯什么样的错误呢?比如48×2(幻灯片36)会把乘法算成加法。另外,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时候,尽量要求学生把两位数放在上面,一位数放在下面,否则,学生会很容易发生数位对错的情况,会把上面的一位数和下面的两位数当中的十位对齐。6、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82页例题首次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这道题要从左往右顺次利用已知条件。图画呈现了两只猴采桃的情境,如果顺次整理条件: 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第87页例题的特点是先利用右边的两个条件,算出吃了多少个桃。这是与上一道例题的不同处,另外,这两道例题都写出了答句。这就表示,从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开始,对学生提出写答句的要求。值得注意的就是书上不少题目都出现了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解决方法,有时间的话,教师还是尽量应该让学生思考各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在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的教学当中,我设计了这样两道拓展练习,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幻灯片37、38)这题设计意图是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出现了多余信息,这样能培养学生选择数学信息的能力。再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形成解题思路。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这题也是体现出了层次性,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在去年,我教二年级的时候,就对这册书上的解决问题做了一个大致的整理和归类(出示)(详见word文档)第二大板块:空间与图形。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幻灯片39)1、关于认识分米。在教学的时候要找一些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间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比如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出1分米的大约长度,学生能够记得比较牢固。2、在初步认识分米后,教材要求学生“在直尺上看看1分米有多长”。实际教学时,我们不妨要求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可以从直尺上的哪个刻度到哪个刻度?也就是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表示1分米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不一定非要从零刻度开始算起。3、关于毫米。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它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要让学生体会到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4、要让学生认识到:在不同要求下,同一物体可用不同单位来计量。比如说书上第29页的关于课桌的高单位换算的例题:这题如果只是教学80厘米8分米,应该不会有问题,但是我就用这个素材和数据把题目改动一下:(幻灯片40) 同样都是同一课桌的高,由于选用的数据不同,因此要填的单位也不同。这题的错误率比较高,教学时可以加以强调。5、还有一点要引起重视。教学“毫米的认识”,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知道1毫米在直尺上究竟有多长,并能准确的数出1厘米里有多少个1毫米,就用实物投影仪打出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划、数一数,再闭上眼睛在头脑里想一想。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对1毫米所建立的表象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当学生1毫米还没有建立起正确的表象时,就运用放大的直尺进行教学,干扰了学生正确概念的建立,学生对1毫米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准确的。6、在本单元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以及不同长度之间的比较大小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在进行综合练习的时候,我给学生设计了一篇小明的日记。(幻灯片41) 我其实就是把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的零散的题目进行了整合,学生对这种练习比较感兴趣,也能够认真的对待。第五单元:认识方向(幻灯片42)1、认识方向的重点是“辨认”。 (幻灯片43)首先,要把在现实生活场景中辨认方向和在平面图上辨认方向结合起来,以在平面图上辨认方向为主。其次,教材所讲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相应概念的含义不是完全一致的。如“东南”方向,严格地讲是指介于东和南之间,南偏东45°的方向;而日常生活中,常常是把介于东和南之间的这一片粗略地称为“东南”方向。教学时,可采用“大约在什么方向”此类的表述引导学生逐步把日常生活概念上升为数学概念。第三,用方位词描述的物体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这一点要让学生有所体会。如第45页例题的场景中,体育场在学校的东南面,而同时体育场又是在电影院的东面、在少年宫的南面。这个内容当中容易错的题目是(幻灯片44)这种题目学生特别容易昏头,这里能否找准以谁作为参照物是关键,所以像这样的题目还得多练。2、用方位词描述简单行走路线,重点在描述。要教给学生描述行走路线的基本句式。即从某地出发,向某个方向走到某地,再向某个方向走到某地等。结合具体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适当说说按原路返回时的行走路线,以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如第48页第2题,学生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行走路线后,可以再让学生说出小兔从小狗家回去的行走路线。也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说说到同一目的地的不同走法,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和思维含量。线路图中比较容易错的是书上第49页的第3题的第(3)小问,尤其是“要乘几站”?从考试的情况来看,这个地方掌握的不太好。有的学生总是要从本站开始数起,或者他就是去数点,从开头开始数,一直数到末尾的点,所以总是多数一站,所以我们老师在这个地方的教学要处理好,可以引导学生去数一数一共有几段,这样就不容易出错了。 第七单元:认识角。(幻灯片45)(此内容多次上过市、区级公开课,体会较深)1.注意区别生活里的角和数学里的角。(幻灯片46),学生刚开始接触角的时候,往往容易把生活中的角和数学里的角混淆起来,生活里的“角”与数学里的“角”经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动物头上凸出的部分或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称为角,如牛角、羊角、墙角而数学里的角是一种平面图形。要防止两个概念的混淆。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自己不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觉,如果学生有这样的错误认识,一定要注意及时纠正。2、关于如何指角的问题。(幻灯片46)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在初步认识了角之后,指名学生上来指角。学生十之八九会指着尖尖的顶点说:这是一个角。这是刚开始很多学生都会犯的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不规范的指角方法,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课堂上没有明确的示范。由于教材中没有给出指角的方法,所以一些老师就忽略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按如下顺序指认角:(认识角的课件)先指顶点,接着从顶点开始沿射线方向指两条边,最后画弧线。慢慢地,可以直接画弧线指认角。在我示范过正确的指角方法之后,学生基本上没有人再犯这样的错误了。3、充实、补充教材上的内容,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当时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通过反复思考和多次试教,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挖掘,下面举几个例子。(1)用不同的材料做角。教材上“试一试”要求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我觉得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太简单了,我就进行了调整,提高了要求,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4组材料:第一组两根塑料棒;第二组一个圆片;第三组一根弯曲的毛线,第四组钉子板和橡皮筋(认识角的课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用各种材料尝试做角,学生们都很感兴趣,合作的非常好,基本上都成功了,在反馈牛皮筋和钉子板做角的时候我特意请围出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的同学上来展示,就故意问她们:“怎么这么巧呢?三角形有三个角,四边形有四个角,五边形有五个角。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是几边形就有几个角)这也是在操作活动中挖掘出来的一个延伸的知识点。 (2)进一步深化“认识角的大小”。首先我对教材65页上的例2和试一试的教学顺序做了一个调换。先让学生来做活动角,通过操作活动角,来渗透“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长短无关”这个教材以外的知识点,当然,这是一个教学难点。可以采取这样几种方式: A.出示两个一样大小一样但边的长度相差较大的不同的角(可以是老师做的大活动角和学生做的小活动角),问学生:这两个角,哪个大?大部分学生凭着感性认识,都认为边比较长的那个角大,少数学生认为两个角一样大。这时候怎么办呢?比一比就知道了。用多媒体演示:将两个角重合,得出两个角一样大,从而知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B.老师出示一个用硬纸做成的活动角,分别减短两条边的长度,问:两条边变短了,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很显然,没有。再剪短两条边的长度,再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还是没有。从而得出: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里活动角的材料也可以用能伸缩的天线来代替,效果也很好。既可以把边拉长,也可以把边缩短。接下来的环节就是继续讨论角的大小究竟和什么有关,在学生得到“角的大小和开口的大小有关”这个结论之后再来比较和判断例题中的三个钟面上角的大小就会感觉到比较的衔接、顺畅了(认识角的课件)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判断出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因为角的开口最大.这时候我拿掉了第一个钟面,剩下第二个和第三个,刚才是角的开口相差的比较大,“如果两个角的开口大小相差的不是很多,你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呢?”进一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想到用数钟面上的格子的方法来比较。从比较“开口的大小”到进一步的“数格子”,引导学生探索多种角的大小比较方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3)图片赏析。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素材给学生进行一些关于角的内容的图片赏析。我当时在这一课里用了两次,第一次是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的角(认识角的课件)解说(略)这些图片既让学生感受到一些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表面的角,又增长了见识,使他们领略到了知识之美。第二次是在课的最后播放了一组视频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有时候,改变角的大小还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认识角的课件),教师结合视频进行解说(略)a.压水井 b.挖土机 c.跷跷板 d.指甲剪。这些现象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神奇力量,真真切切的感受到 “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4、注意“直角、锐角、钝角”的说法。在课堂上,学生经常会说成“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这样的说法就很不严密。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在现阶段,不可能要求他们用很科学、很严密的数学语言来描述“钝角”和“锐角”,因此描述起来确实具有局限性。这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及时引导,要强调“这个角比直角大,是钝角” (幻灯片47)然后再让学生重新说一遍,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示范是非常重要的。5、“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这部分内容是以认识直角为重点,有一种类型的题目学生不太容易完全掌握。(幻灯片48)值得一提的是要准确的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要让学生养成借助于工具去判断的习惯,而不能仅仅单纯的依靠眼睛去看,特别是有一些角看起来似乎很像直角,但其实并不是直角,这时候就必须用直角尺去量。也可以再补充一些类似的拓展题(幻灯片49)第九单元:统计(幻灯片50)(网上有视频,北小老师上的课)1、在教学书上第94页例题时要注意三点:(1) 在学生初步了解情境图的内容后,要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教材中的“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一定要让学生思考,不能由教师或预先制作的课件代替学生提出问题。要在学生提出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上面两个问题来共同解决。(2) 对于两张统计表,不一定要直接一下子全部呈现出来,这里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设计统计表的活动,然后说一说它们各对应哪一个问题。(3) 填表后组织交流,先说说是怎样统计数据的。可以直接在图上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用画“符号”的办法先做记录再统计数据。通过交流能温习已经学过的各种方法。最后,不用忽略了让学生说一说从统计表中能知道些什么?2组织好学生的实际调查活动。在以往教学统计内容的时候就感觉到学生活动这一块,比如像在分小组活动进行一些实际调查的时候特别容易乱,因此教师就要注意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组织,做到“活而不乱”。比如第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幻灯片51)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还要提醒负责人别忘了把自己给漏掉了。也就是说统计之前一定要和学生明确了具体的要求之后再去活动。实践与综合应用:(幻灯片52、53)注意点:这里有一个个别人与多数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实验反映的是多数人的情况,而不是个别人的情况。还有一个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问题,千万不要强求答案的相同,各个小组可以有自己的结论。千万不要出现所谓的标准答案、正确答案。学生的结论只要合理,有数据支持就是正确的。以上就是我对本册教材、教法的一些个人看法和体会,当中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注意事项

    本文(二年级下册教材、教法分析.doc)为本站会员(飞****2)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