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暑假社会调研报告.doc
大学毕业实习报告实践调查-暑假社会调研报告.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摘要: 产业结构的自然变动和主动调整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赣州市积极调整本地产业规划,结合本地区域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关键词: 赣州市;产业规划;产业集群;调研分析 ABSTRACT: It is the intrinsic request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naturally or artificiall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ior and overseas economic circumstance, the government of Ganzhou city makes effort to adjust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 the industrial aggregates. This thesis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and give some advices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condition of Ganzhou city. Key Words: Ganzhou city; adjus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aggregates; analysis; advices 赣州市地处江西省南部,也称赣南,东邻福建,南接广东,西靠湖南,北连江西省吉安、抚州两市,是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往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三角洲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赣州市人 口 和面 积分别占全省的 1/5 和 1/4 ,是全省最大的设区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要 加快 工业化进程,已成为赣州各级政府的一个共识,自 2001 年以来 , 赣州各县、市、区都在加快工业化步伐 , 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集群化调整,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本次调研,笔者试图对赣州市的产业规划和产业集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并试图给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1. 赣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相反,产业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区域资源配置失当,总供求失调,削弱地区的经济竞争力。 1.1 理论依据 产业协调是各产业间具有较强的结构转换力与互补关系的和谐运动。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产业结构协调既是产品结构的合理化,又是生产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因此,产业结构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高级化。威廉·配第和克拉克通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劳动力在三产业之间的变动情况的分析得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渐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结论。库兹涅茨通过对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三产业产值在 GDP 中所占比重的统计分析也发现:三次产业占 GDP 的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呈现“ 三、二、一”的趋势变动。可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要求。 1.2 现实基础 随着我国 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珠闽”地区相继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劳动力成本和土地 价格 迅速上升,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在全国和全球的竞争地位,必须将劳动密集型和占用土地资源相对较多的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由此形成了新一轮产业重组、分工和协作的大调整。赣州作为江西的南大门,是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区发展的共同腹地,区位优势明显,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生态优美。目前,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主的交通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明显完善,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产业基础不断夯实,投资环境日益优化,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综合优势凸显,面临着加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全国经济正呈现出东部一马当先,西部积极推进,中部加快发展,东北重振雄风,各地竞相加速发展,地区竞争更加激烈的发展格局。而国内大部分传统工业消费品市场已经出现低水平过剩,相当一部分产业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市场空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的赣州,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赣州要加快发展,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进行产业规划,建设产业集群,形成一批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到强劲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 2. 赣州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工业发展基本情况 2.1.1 产业发展突出六大优势产业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赣州市已经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门类较全的工业体系,在全国统一划定的 37 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涉及 35 个行业大类。 2003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 470 户,完成工业增加值 30.19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111.1 亿元,利税总额 13.46 亿元。近几年,特别是 2001 年实施主攻工业战略以来,全市突出重点抓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壮大以稀土、钨为主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烟、酒为主的食品工业和生物制药业三大产业,不断改造提升以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新型干法水泥为主的建材工业,引进发展以造纸、制鞋和服装纺织为主的轻纺业,现已成为全市工业的六大优势产业。这六大优势产业涉及 16 个行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74 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58% , 2003 年,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 21.31 亿元,实现销售收入 83.20 亿元,利税总额 10.98 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 70.59% 、 74.89% 和 81.57% 。六大优势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工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龙头和实现利税的主要来源,对整个工业起着强劲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也为赣州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2003 年六大产业主要经济指标情况见下表。 单位:亿元 产业名称 销售收入 工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 数量 比重 % 数量 比重 % 数量 比重 % 有色冶金及新材料 33.4 30.06 7.0 23.19 3.33 24.74 食 品 22.09 19.88 7.4 24.51 4.83 35.88 现代轻纺 7.2 6.48 1.4 4.64 0.5 3.71 机电制造 12.31 11.08 3.01 9.97 1.22 9.06 新型建材 5.9 5.31 1.6 5.3 0.6 4.46 制 药 2.3 2.07 0.9 2.98 0.5 3.71 合 计 83.20 74.89 21.31 70.59 10.98 81.57 由上表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发展中传统工业、国有工业比重较大,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属于第二产业,这反映了赣州的产业发展能与其地理位置及地域资源特色充分结合,发挥已有的产业优势,但这同时也反映了赣州市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2.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入少、规模小。由于赣州市工业基础差,长期投入不足,总量小。支柱产业缺乏重大项目的带动,规模还比较小,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低。尽管赣州市已经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整个工业结构表现为小而全、小而散,集中度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层次较低,相当一部分停留在资源的初加工。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能力弱。一是人才缺乏,特别是科技型人才匮乏,在生物制药、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二是研发投入不足,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三是整个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不完善。 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仍然不足。表现为企业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机制转换还不到位,国有经济比重仍然过大,相当一部分改制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改革还有待深化和完善。民营企业的发展不快。 市场体系建设不健全。消费品及生产资料市场规模小,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生产要素市场不健全,不活跃,配套体系不完善。统一、公平、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2.2 工业园区建设与产业集群 2.2.1 赣州市关于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建设的布局规划 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赣州市按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逐步建立“一区一圈两翼两线”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即围绕赣州中心城区、“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瑞金市和龙南县二个次中心城市、赣粤高速公路和赣龙铁路沿线展开产业布局,实施区域分工,统筹协调,全面发展。 具体布局规划如下: 河套内老城区不再新建工业企业,保留环保型、都市型工业,并鼓励和支持原有工业企业“退城进园(郊)”发展。河套外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河工业园为主要平台展开工业布局,延伸辐射赣县和南康市现有工业园区,重点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有色冶金及新材料业,以酒、烟为主的食品业,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造纸、服装为主的现代轻纺业和制药业。在赣州市中心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内,在赣江下游适当区域,设置轻化及有色冶金工业区,发展达标排放的造纸、纺织印染、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 “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围绕中心城区展开产业布局,区域内的于都、兴国、上犹、大余、信丰等县发挥优势,依托工业园,分别培育形成 1-2 个具有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特色食品业和有色加工业。 “两翼”以瑞金市、龙南县两个次中心及周边县展开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材业、稀土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产业。 沿“两线”县市及其他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强化干线各城区和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和带动作用,选择 12 个特色产业进行布局,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加速培育成为赣州市经济增长的 “ 隆起带 ” 。 2.2.2 园区建设存在问题 园区内部各企业 未构成互动网络 , 集群效益并未明显实现。由调研中发现,园区内各企业间未自发形成专业化分工、 错位发展、优势互补、 既竞争又协作的网络关系 , 企业间及其与支撑机构间缺乏有效的合作 , 集群的特点和区域产业整体功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园区内部还 没有充分形成布局集中、特色鲜明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园区内企业仍以劳动密集型和中低层次技术为主,存在技术水平偏低、项目规模偏小、产业关联度偏低等问题;而且相当多的厂房仍然处于空置状态。 企业融 资渠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一向是束缚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赣州市尽管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但 由于其宣传力度不够以及企业对其认识存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 3. 赣州市产业规划对策建议 3.1 引进重大项目,形成自己的名牌产品 加大项目引进力度,与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规模大、后劲足、前景好的企业进园区安家落户,以骨干企业的发展形成园区的框架;围绕发展前景好的优势产业,既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应重点扶持前景好,技术含量高,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企业,并借此在国内外市场打响自己的品牌,如 北京中关村的电子产业、浙江嵊州的领带产业、福建晋江的运动鞋产业、珠三角一带的家电产业、广东茂名的石化产业、江苏的纺织品产业、云南的烟叶加工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等 。 3.2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优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是产业高级化的标志,其发展速度和总体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优化程度,赣州还必须大力扶持和发展第三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形势。 3.2.1 大力发展教育产业 赣州作为一个地级市拥有三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 在全国是罕见的 , 也是与周边省份地级中心城市相比较最突出的优势。政府应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逐步将社会力量和更多激励机制引入高等教育,形成教、产、研一体化、教育产业化的良好环境。目前赣州已有近三万名高校学生 , 他们不仅为赣州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 提升了赣州的文化品位 , 而且给赣州城市经济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动力 , 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应将赣州的高等教育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只有进一步加快赣州的教育产业发展 , 才能为 2020 年赣州建成 100 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提供智力支持 , 也才能保持住赣州作为四省交界地区科技文化中心的地位。 3.2.2 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加快发展服务业。 据原国家计委发展规划司为什么“十五”期间必须加快服务业发展一文分析 : “按 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 ,2000 年我国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为 28%, 比 1995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 ; 按现价计算 , 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了 40%, 呈现与工业并驾齐驱的态势。”加快发展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 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迫切需要。赣州不但工业落后 , 而且服务业 ( 除高等教育以外 ) 也落后。因此 , 在加快赣州工业化进程的同时 , 也必须提高赣州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 以适应未来赣州特大城市的发展需求。 3.2.3 发展信息化建设 入世后国内市场成了国际市场 , 国际市场成了国内市场。赣州行业和企业要站在全球化角度思考自己的发展。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及信息化工作 , 提高企业的科技化和产业信息化水平,是赣州优质行业和企业走向全国与全世界的必由之路。 3.2.4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 建议各级政府出面组织银、企联席会议 , 落实建立专项银团贷款 , 扩大特色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 , 并采用授信贷款、贴息贷款等方式 , 直接将信贷资金分配到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产业集群。同时 , 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 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 ; 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 ; 建立特色产业集群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 规范操作办法 , 完善法规体系 , 扩大投融资渠道 , 加大对特色产业集群的资金扶持力度。 3.3 利用财税政策吸引沿海产业的转移 目前,广东落后地区都在实行产权分税制,充分吸纳珠江三角洲的产业转移。产权分税制是针对我国税收制度的分配弊病,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设计的一种新型税收制度。这种制度的优点是企业注册地和投资者所在地均有权分配一定数量的地方税,因而能够消除地方政府针对企业对外投资设置的障碍,促进社会资源向优势区域转移。例如,中山市的企业到韶关市投资兴建一个注册资本 1 亿元的大型企业,中山的企业控股 80% ,韶关的企业控股 20% 。企业投产后每年能上缴国税和地税共计 000 万元,其中地方政府可得税费 400 万元。按照产权分税制中山市依据中山市企业的投资比例能够分配到 80% 或一定比例的地方税收。这一制度设计对两地的企业和政府都十分有利。赣州市政府亦可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主动吸纳沿海产业转移 , 并在东南沿海加大宣传力度。 3.4 打造技术创新平台 , 提高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要面向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 , 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 , 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 , 引导与带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 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 , 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 , 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 , 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 ,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 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的有效机制 , 实现经济与科技互动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周运锦 , 袁庆林 . 赣州市产业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研究 .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 4 ) 2 李俊杰 . 武汉市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规划 . 湖北社会科学, 2003 ,( 3 ) 3 柳德舫 . 实施产业集群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南方经济 ,2005,(6) 4 曾庆军 . 县域园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 2005 ,( 7 ) 5 万文涛 . 工业园区发展应注重产业集群 . 当代经济, 2005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