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doc
-
资源ID:57185999
资源大小:31KB
全文页数:9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5种类型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造就“问题学生”.doc
长期以来,一些父母总是把孩子摆在不平等的位置,总是按大人的理想去设计孩子,强求孩子,只有灌输,很少交流。有的为了要求孩子出类拔萃,不能宽容一次作业忘了做,不能容忍一场考试不及格。由于教育方法和手段违背了孩子天性,“问题”也就难免,尤为甚者还造成了少数孩子的心理障碍。有5种类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就了当前的“问题学生”。棍棒型:这大多数是父母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这类家长认为,子女是自己生的,要打要骂,自己做主。子女稍不顺自己的意,不是耳光就是脚踢,甚至棍棒。久而久之,孩子缺少家庭的温暖,怨恨之心积于心坎。在这类家庭里,父母之间常有打骂、吵架之事。训斥型:这类家庭的典型特点是“棍棒在嘴上”,虽然对子女的拳打脚踢不多,但骂声不绝,实际上是对子女的精神折磨,同样带来孩子的心灵创伤。如果说“棍棒型”以父亲的表现为主,那么“训斥型”以母亲的表现为多。管束型:这类家教方式在本意上是对子女的说服教育,有时也称得上“苦口婆心”。这类教育对子女的清规戒律太多,这也不可,那也不行,同时在语言教育上又唠唠叨叨,使子女生厌,容易生出逆反心理。溺爱型:对子女宠爱有加,百依百顺。子女成了家庭的中心和主角。以娇宠为典型的溺爱型家庭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子女的吃、穿、用上,养成了他们骄横、任性、乖戾、惟我独尊的性格。诱惑型:这类家庭教育崇尚物质刺激的诱惑,企图以物质的奖赏来激励子女听父母的话,实现父母预期的目标。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几乎没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是靠物质诱惑出来的,更为严重的是,物质奖励造成财物在孩子身上的积聚,带来了挥霍性的消费,造成子女品格低下。哪几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不好的?家庭是人生的启蒙点,是儿童的第一课堂。儿童在这里受到什么样的塑造,终生都很难改变因此为人父母者不司不三思而后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几种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教方式,列举如下,家长们应反躬自省,引以为戒。一是放任自流型。家长因为忙于工作或者是受“树大自然直”观念的影响,对子女的教育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把儿童送进幼儿园、学校了事。长此下去,儿童即使不走上邪路,也会因缺少父母的爱和引导而使精神和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二是严格管理型。家长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把儿童当做私有财产,对于儿童强制、命令、责难,甚至体罚。这种态度和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儿童呆滞、惊恐,使儿童养成孤僻、内向性格,压抑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过份期待型。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无视儿童的实际能力,硬要儿童去做难以做到的事,给儿童造成很大压力,因为过多干涉而使儿童丧失自主性和进取心。四是迁就溺爱型。家长把儿童当成花朵,过份疼爱,对儿童照顾过多,迁就过多,使儿童养成唯我独尊、自私、懒惰、依赖和追求安逸生活的毛病。家庭教育中有哪些心态是不好的不好的家教方式,往往是由家长不良的教育心理造成的。家教心态不良,不但家长会经常紧张、沮丧,觉得很累,儿童也会被扭曲,深受其害。家长只有以轻松、自信的心态对待儿童的教育,才能在各方面应付自如。目前家庭教育中亟待矫正的不良心态主要有:一是包办心理。从小包办代替,不让儿童有任何“挫折”;认为现在对儿童包办越多,将来儿童回报自己也越多;只有尽可能多地包办,才能防止儿童学坏或受害。二是支配心理。自认为是一家之主,一切说了算,儿童必须按照家长的一厢情愿确定人生之路;儿童稍有“越轨”行为就以为是大逆不道。三是从众心理。由于缺乏教养儿童的经验,盲目追随社会上的各种“潮,进行各种各样的“智力投资”,逼着儿童学电脑、弹琴、考重点学校等。四是攀比心理。把子女看成唯一的精神寄托与希望,儿童若不如别人,心里就不平衡,甚至感到脸上无光。因此苛求儿童,却不知发挥儿童本身的特长。五是补偿心理。希望儿童享受自己小时候没享受过的“福”,实现自己幼时没实现的愿望,以溺爱来求儿童“成长”,结果常常适得其反。六是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文化层次低,能力不够,不相信自己能够教育儿童。消极观望,幻想“人大自然好”,或想等儿童翅膀硬了以后,好歹随他去。 七种不良方式危害宁夏家庭教育2006-03-18 19:57 文章来源:宁夏商务信息中心文章类型:转载 内容分类:新闻由华兴时报联合北京四中网校银川分校于2005年7月开始对宁夏地区中学生家庭的基本教育情况,特别是家庭教育现状进行的调研活动日前已经完成,我们对回收到的有效问卷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总结。 本次调研对象为宁夏各区县的中学生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0份,收回问卷合格率为87%。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家庭成员及基本收入情况、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中的常见问题等。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七种不良教育方式 调查表明,当前在部分家庭中尤其是问题家庭的家长在处理不好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不能正确地对待教育孩子的问题,我区城乡家庭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呈现出以下七种不良教育方式: 一是恶性循环型: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的品行、习惯。 二是冷落受气型:由于家庭的破裂,孩子受冷落或成了出气筒,从而易被社会上的恶习所吸引,自暴自弃或逆反攻击别人。 三是简单粗暴型:由于父母文化素质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遇到孩子犯错时,多采取打骂的粗暴方式,使子女无所适从,容易流浪社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问题。 四是娇惯溺爱型:由于家长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容易使孩子形成贪婪、懒惰、自私、任性的性格,适应社会能力差,依赖性强,易受坏人引诱,以至走上邪路不能自拔。 五是放任型:有些家长忙于工作、挣钱,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有些家长因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问题,自己都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于是忽视了孩子的教育;还有的父母看到自己管教的方法不奏效,无计可施,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六是矛盾型:父母间或父母与祖父母间,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态度不一致,一方管,一方护,孩子便利用这种护短心理,说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七是心理虐待型:目前家庭打骂虐待孩子的少了,但由于家长心理卫生知识的缺乏,对孩子心理虐待的现象极为严重。一是剥夺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如交友、游戏、自尊等。家长一切以大人的想法出发,望子成龙心切,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或盲目地与其他孩子攀比,并常以讽刺挖苦孩子为刺激手段;二是负性心理刺激过强,对孩子猜疑,甚至查看孩子的日记、跟踪孩子的日常行为等,在他们眼里孩子总是不够好。孩子好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破罐破摔或逆反,成了问题青少年。 家长普遍缺乏教育能力 我们通常认为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而说服教育是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调查来看,70%的父母现在对孩子多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但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说服孩子,同样会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还表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等等诸多方面。 家长在了解孩子的能力方面:对孩子不了解便无从教育,而有的家长直到孩子出了事才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正是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家长在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方面:在家庭中,父母不会协调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家长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情况时时存在,这对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家长在评价孩子的能力方面: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中,对孩子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眼睛只盯着他们身上的问题,只看到孩子的毛病,整天指责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哪怕是一点儿的优点和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逆反心理油然而生,身上的问题更是被强化,甚至“破罐破摔”,直到触犯法律。 家长在保护孩子的能力方面:保护未成年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在这方面父母能力的欠缺,很容易使孩子到社会上寻求保护,被坏人教唆。父母的失职,把孩子推进了“黑社会”。 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大多数家长的问题之一。 家长普遍缺乏教育能力 我们通常认为简单粗暴和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是不良的教育方式,而说服教育是良好的教育方式。从调查来看,70%的父母现在对孩子多采取说服教育的方式。但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不能说服孩子,同样会使孩子反感。因此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的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本次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还表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评价孩子的能力、保护孩子的能力等等诸多方面。 家长在了解孩子的能力方面:对孩子不了解便无从教育,而有的家长直到孩子出了事才知道孩子做了些什么。正是父母缺乏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能“对症下药”,没有使教育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家长在协调与孩子关系的能力方面:在家庭中,父母不会协调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利用家长权威凌驾于孩子之上的情况时时存在,这对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的十几岁的未成年人来说,实在难以接受。 家长在评价孩子的能力方面: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中,对孩子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眼睛只盯着他们身上的问题,只看到孩子的毛病,整天指责孩子的不是,而看不到哪怕是一点儿的优点和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久而久之,孩子所受的劣性刺激太多了,而得不到良性的激励,逆反心理油然而生,身上的问题更是被强化,甚至“破罐破摔”,直到触犯法律。 家长在保护孩子的能力方面:保护未成年的孩子是父母的天职,在这方面父母能力的欠缺,很容易使孩子到社会上寻求保护,被坏人教唆。父母的失职,把孩子推进了“黑社会”。 父母教育能力的缺乏,可以说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长期困扰大多数家长的问题之一。 不良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影响李琴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 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中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风格。(1)从理论上看,国内外的有关研究认为,不良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其具体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不良主要是指心理环境上的问题。由于夫妻关系紧张或是单亲而导致的恶劣的家庭气氛,对子女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1、由夫妻关系紧张而误教有些家长不会顾及孩子的心理,常常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攻击、谩骂、揭短,这种父母间的恶意中伤,对子女们的刺伤至深,本来,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是很崇高的,很了不起的,是深受孩子尊敬的。突然间,他们变成了完全相反的形象,父亲或母亲被对方丑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孩子心目中的偶像顷刻间被打得粉碎,一时无法接受,但久而久之,孩子也慢慢学会了用争吵、打骂等方式来解决与同学、伙伴之间的矛盾冲突,继而形成随便侮辱人格、不尊重他人等恶劣品质;更有些家长因夫妻间关系紧张而一时又难于彻底解决时,就拿孩子当出气筒,或者对子女态度冷漠,不关心其痛痒,使子女感情上受到伤害,自尊心也受到挫折,以至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性格上变得或自卑萎缩,或偏激易怒。2、由单亲而失教单亲家庭情感的缺失导致孩子与父母情感残缺,影响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这些情况多出现在离异、丧偶的家庭。这些家庭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家长离异后为了争取孩子的偏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于是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娇宠溺爱。也有些单亲父母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再次挫伤了孩子的心灵。这种由娇纵而放纵的教育方式,使一些孩子的物欲、私欲不断得到膨胀和纵容;二是在一些丧偶家庭中,有些单亲为生活而四处奔波,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还会留一大堆家务给孩子做,致使孩子无心思也无时间再去好好学习;其次,丧偶家庭的子女会因受到其他同学的偏见、歧视、误解而产生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以致他们无法再集中精力学习。二、 亲子关系紧张1、过度苛刻,期望偏高“光宗耀祖”很多家长主要关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过分重视“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父母未得或未能实现的都想在孩子身上得到满足,所以经常赶鸭似的催促孩子学习,甚至给孩子制定好一天的时间,使孩子没有自由时间活动,不得不放弃一些业余爱好,大大减少了创造和探索的机会。这种典型的“教育狂”式的教育方式以家长因某些原因而存有遗憾,期望通过孩子予以“补偿心理”的家庭居多。2、由失望而冷漠“给好心不给好脸”孩子小的时候,聪明伶俐,能说会道,人见人爱,父母脸上也有光。孩子长大后表现平平,成绩一般,或者调皮捣蛋,距离父母的期望差距越来越大。于是,父母的态度大为改变,对孩子要么冷嘲热讽,要么冷若冰霜。有些家长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一二个月不和孩子说一句话,想用“冷处理”来宣泄他们心中的失望、痛苦、无奈,想让孩子有所感触,从而痛改前非,能朝他们期望甚至设计好的方向发展。其实,这种“给好心不给好脸”的家庭教育方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冷暴力”,这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不亚于“暴力行为”对孩子肉体上的伤害。这种情况以知识分子家庭居多。3、由失望而暴力“生怕不打不成才”家长对孩子的暴力大多是在溺爱之后、失望之余的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过激行为。有的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百般溺爱、顺从,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认为个个是“小皇帝”、“小公主”,从而养成了刁蛮、任性的性格。当孩子长大了,家长又痛恨孩子身上的种种恶习。更有些父母性情粗暴,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是行为不正时,他们不去分析情况找原因,采取措施,而是采取“暴力式教育”,从拳打脚踢开始,发展带棍棒相加。这种情况在文化层次不高或是失和的家庭中比较多见。 三、教养方式不科学1、重分数轻能力许多父母把家庭教育理解为知识教育。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他都是次要的。认为只有进重点中学、上大学,才能成才。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为许多家庭的头等大事,“分数”成为家长与孩子嘴边提到的最频繁的字眼,甚至孩子“考多少分”成为许多家庭气氛好坏的晴雨表。由于孩子一门心思学习,在家什么事都不干,因而缺少基本的生存能力。比如孩子参加军训、夏令营、旅游等集体活动,父母悄悄随从;孩子上考场全家压阵;孩子上大学父母宁可请假不上班也要护送到校、陪读等等。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关心和照顾,以至有些子女到了大学都不会洗衣服、不懂整理。其实父母的这种包办实际上剥夺了他们学习独立做人、独立解决问题、积累生活经验和锻炼意志的机会。如果长期下去,独立意识会萎缩,而变成一个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犹如雏鹰禁止飞行,而只能成为一只小鸡一样,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又如何去面临复杂而严峻的现实生活呢?2、重视身体,忽视心理多数独生子女的家长,热衷于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营养”。在饮食上追求“高精细”,盲目为孩子补充高蛋白、高营养,并满足孩子的各种饮食需求。然而“丰富的营养”并不等于“合理的营养”,许多孩子在“丰富营养”的浇灌下却长成“小胖子”或“小瘦子”;更有一些孩子养成了偏食、厌食的不良习惯。还有许多家长怕冻着孩子,早早地给孩子“捂起来”,生怕孩子得病。结果孩子反而弱不禁风,气候一有点变化,就容易患病。与此相反,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心却少之又少。孩子情绪长期低落,脾气暴躁时,父母却很少注意到。3、缺乏民主的家庭教育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不准玩水、不准看电视、不要上街、不准同异性交往、不准看小说、不准踢球等等,可以说在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有来自父母的不同程度的限制、干涉,甚至有的父母还会趁子女不在的时候偷偷去翻他们的抽屉,看他们的日记、书信。总之,父母们总喜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但孩子毕竟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愿望、思想、生活经验,正因为有这种“孩子式”的思想,才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理世界和行为方式。所以用成人的规范去要求孩子,其教育效果也只能是事与愿违。4、父母的错误示范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太弱”容易吃亏,出于“怕吃亏”的心理,在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灌输一些诸如“人善被人欺”、“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自我保护”之道。此外,有些家长对他人疾苦、社会不平、弱势群体所持的“漠不关心的心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碰到自己的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只会指责别人不对,不会检讨自己的错误之处,甚至会对别人的孩子大打出手。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孩子自私自利、明哲保身思想的培植、发展和放纵,是对孩子错误的推波助澜,也是造成孩子人格矮化和思想缺失、道德沦丧的根源。高尔基说过:“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能做到的事,爱应该有爱的方法,有爱的技巧。”愿每位家长用汩汩真爱开辟通向孩子心灵的道路,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孩子得到温暖阳光的照耀、甘甜雨露的滋润,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