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时素养评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在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历史现象是()A.周公作礼乐B.孔子办私学C.百家争鸣D.始皇焚诗书【解析】选C。战国时期,为了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故选C。周公作礼乐是在西周,A错误;孔子办私学是在春秋晚期,B错误;始皇焚诗书是在秦朝,D错误。【补偿训练】孔子生活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是()A.封邦建国、制礼作乐B.社会变革、百家争鸣C.帝国分裂、民族交融D.帝国鼎盛、开放包容【解析】选B。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此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推广,私有土地不断发展,列国纷争,礼崩乐坏,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故选B。封邦建国、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的社会特征,A错误;帝国分裂、民族交融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C错误;帝国鼎盛、开放包容是唐朝时期的社会特征,D错误。2.(2020·成都高二检测)春秋时期,士人纷纷走上游说之路,孔丘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A.改朝换代建立全新制度B.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C.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D.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出谋划策【解析】选D。春秋时期士人走上游说之路,其目的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出谋划策,从而实现自己的抱负,故选D。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主张建立全新的制度,A错误;厚今薄古不符合孔子,B错误;春秋时期士人的游说不是为了争夺对诸侯国的控制,C错误。【补偿训练】“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够活跃,创新就不可能有多大成就,社会发展的后劲就不会足。”依照这种观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历史的最大影响是()A.直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B.出现了“诸子百家”C.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D.出现了政治、经济大变动【解析】选C。“百家争鸣”中各派别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定型,故选C。题干材料强调“百家争鸣”在思想方面对历史的影响,而不是在经济方面,且“直接”用词错误,A排除;“诸子百家”是“百家争鸣”的前提,B排除;政治、经济大变动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D排除。3.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A.有教无类 B.诲人不倦 C.仁者爱人 D.信而好古【解析】选A。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 A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思想;B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C是孔子“仁”的思想; D是指相信并爱好古时候的东西,故选A。4.荀子主张:“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这说明荀子()A.倡导礼义治国B.主张礼法并施C.强调严刑峻法D.提倡修身齐家【解析】选B。从材料中的“治之经,礼与刑”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故选B。荀子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非只是倡导礼义治国,排除A;荀子提倡法治,但并非主张严刑峻法,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荀子提倡修身齐家,排除D。5.(2020·山东等级考)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D。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都涉及“义”的问题,是讲上下之间、君臣之间要讲求礼、义等,实质是要维护等级秩序,为统治阶级服务,D正确;中央集权政治是在秦朝才建立的,材料涉及的是战国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排除A;材料主要讲君臣上下、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排除B;材料中“义”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统治阶层,排除C。【补偿训练】1.(2020·潍坊高二检测)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先秦儒家讲求“礼”“义”的主要目的是()A.构建平等社会B.强化中央集权C.规范社会秩序D.缓和诸侯纷争【解析】选C。先秦儒家宣扬“礼”“义”是强调人们按照自己所属的社会地位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意在规范社会秩序,故选C。孔子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孟子和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与平等社会无关,A错误;中央集权是在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确立的,先秦谈不上“强化”,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缓和诸侯纷争的意思,D错误。2.春秋战国属于社会转型时期,当时形成了不同的治理社会的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B.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C.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解析】选B。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故选B。A、C是法家思想,排除;D是道家思想,排除。6.下面两幅图出自蔡志忠漫画,关于图中两位历史人物的对白,实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A.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B.道德修养的基本标准C.立身处世的人生态度D.独立人格意识的觉醒【解析】选D。据漫画中人物言论的关键词“威武”“挫折”“志气”“柔弱”“无为”“清虚”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一、图二分别反映的是儒家、道家的“独立人格意识”,故选D。A不符合图一,排除;B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C虽能从漫画人物的言论中体现出来,但只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7.(2020·赣州高二检测)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选D。题干材料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A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与题干无关,C为儒家思想,材料符合法家严刑峻法的主张,故选D。【深化点拨】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可概括为“三观”(1)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2)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3)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二、非选择题(共22分)8.(2020·北京高二检测)孔子“镜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其中的“孔子世家”有这样一段内容: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材料二 海昏侯刘贺(公元前92年至公元前59年,西汉第九位皇帝,汉武帝之孙)墓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一面青铜衣镜,镜框木质背板绘有孔子图像,并配有题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1)分别指出史记与“孔子衣镜”的史料类型。(6分)(2)对比分析史记与衣镜题记的相关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并加以说明。(16分)【解析】第(1)题“史料类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第(2)题“发现”,据材料一信息“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和材料二信息“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殁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至于今不绝,学者宗之。自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胃(谓)至圣矣”可以得出:两段文字的内容和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个别表述不同,如“孔子衣镜”上少了“天子”字样,多了“至于今不绝”等。据所学知识分别从两段史料的关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版本和主观意图不同等角度分析。答案:(1)史记属于文献史料,孔子衣镜属于实物史料。(2)参考示例:发现说明两段文字对孔子的评价高度相似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影响之下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在西汉备受推崇两段文字的内容高度相似衣镜上的孔子传记可能引用(参考)了史记中的相关记载;或两段文字也有可能使用了同源史料;或由于铜镜出现时间不可考,也有可能是司马迁参考了铜镜上的传记内容个别表述不同,如孔子衣镜上少了“天子”字样,多了“至于今不绝”等版本的差异或主观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