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防治原则.优秀PPT.ppt
第九章第九章防治原则防治原则 start第第 一一 节节 预预 防防一、预防的概念:一、预防的概念:预防,是指实行确定的措施,预防,是指实行确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内经:内经:“治未病治未病”。一、预防的概念:一、预防的概念:预防,是指实行确定的措施,预防,是指实行确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内内经经“治治未未病病”。二、预防的内容二、预防的内容(一)未病先防(一)未病先防1、含义:、含义:指在正常人群中提倡摄生,指在正常人群中提倡摄生,实行正确的养生方法及有关实行正确的养生方法及有关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的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发展。发展。2、措施:、措施:(1)养生以增加正气。)养生以增加正气。顺应自然:顺应自然:在饮食调配、生活起居、动静在饮食调配、生活起居、动静合宜等方面,遵训四时变更规律。合宜等方面,遵训四时变更规律。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四气调神大论说:“春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养阳,秋冬养阴”。指出:春夏。指出:春夏之季,阳气简洁外泄,要防止过度之季,阳气简洁外泄,要防止过度活动,疼惜保养机体阳气;秋冬之活动,疼惜保养机体阳气;秋冬之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应防止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应防止房劳伤肾,保养体内阴精。房劳伤肾,保养体内阴精。v养性调神:养性调神:v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善气质,优化性格,增加心理调摄气质,优化性格,增加心理调摄实力,具有预防疾病,使人健康实力,具有预防疾病,使人健康长寿的作用。长寿的作用。v 素问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守,病安从来”。v护肾保精:护肾保精:v 防止房劳伤肾,爱护肾精,通防止房劳伤肾,爱护肾精,通过按摩固肾、食疗保肾、运动保健过按摩固肾、食疗保肾、运动保健等,使人精充气足,形健神旺。等,使人精充气足,形健神旺。v体魄熬炼:体魄熬炼:v 熬炼形体,促使气血流通,筋熬炼形体,促使气血流通,筋骨健壮,脏腑功能旺盛,使身体健骨健壮,脏腑功能旺盛,使身体健康。康。v调摄饮食:调摄饮食:v 留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不宜留意饮食宜忌及药膳保健。不宜过饥过饱,养分均衡,克服饮食偏嗜;过饥过饱,养分均衡,克服饮食偏嗜;因时制宜,药食結合,酌情以人参、枸因时制宜,药食結合,酌情以人参、枸杞、黄芪、黄精、淮山、莲肉、薏米、杞、黄芪、黄精、淮山、莲肉、薏米、百合等配以药膳,以强身健体。百合等配以药膳,以强身健体。v 此外,尚可通过药物调养预防疾病,此外,尚可通过药物调养预防疾病,运用针灸推拿调整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运用针灸推拿调整机体生理病理状况。(2)防止病邪侵害:)防止病邪侵害:切断病邪侵入途径:防止环境、食物切断病邪侵入途径:防止环境、食物污染,做好消毒、隔离避开感染病污染,做好消毒、隔离避开感染病邪。邪。做好药物和人工免疫工作:接种疫苗,做好药物和人工免疫工作:接种疫苗,预防疾病;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疾病;贯众、板兰根、大青叶预防流感,马齿苋预防痢疾,大蒜预防流感,马齿苋预防痢疾,大蒜抗菌,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抗菌,茵陈、栀子预防肝炎等。(二)既病防变:(二)既病防变:1、涵义:假如疾病已经发生,在疾、涵义:假如疾病已经发生,在疾病的初始阶段,则应争取早期诊断,病的初始阶段,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变。2、措施:、措施:(1)早期诊治:使疾病歼灭于萌芽)早期诊治:使疾病歼灭于萌芽状态。状态。(2)防止传变:)防止传变:阻截病传途径:邪气侵入人体,依据阻截病传途径:邪气侵入人体,依据其传变规律,早期诊治,阻截其病其传变规律,早期诊治,阻截其病传途径,防止其深化和恶化。如:传途径,防止其深化和恶化。如:温热病邪,从口鼻侵入人体后,依温热病邪,从口鼻侵入人体后,依据卫、气、营、血和上焦、中焦、据卫、气、营、血和上焦、中焦、下焦的规律进行传变,刚好有效的下焦的规律进行传变,刚好有效的治疗,可防止其进一步传变。治疗,可防止其进一步传变。v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不同病变的先安未受邪之地:依据不同病变的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限制传变规律,实施预见性治疗,限制其病理性传变。其病理性传变。v 如:治疗肝病,协作健脾和胃如:治疗肝病,协作健脾和胃之品,防止肝病传脾。张仲景说:之品,防止肝病传脾。张仲景说:“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肝之病,当先实脾”。v 又如:治疗胃阴不足之证,以又如:治疗胃阴不足之证,以甘寒之品养胃阴,配伍咸寒滋肾,甘寒之品养胃阴,配伍咸寒滋肾,以防止胃阴耗伤,进一步伤及肾阴。以防止胃阴耗伤,进一步伤及肾阴。第第第第 二二二二 节节节节治治治治 则则则则治则治则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总则总则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精气血津液相关概念含义相关概念含义 1、治则的含义:、治则的含义:治则,即治疗疾病所必需遵守的治则,即治疗疾病所必需遵守的原则。原则。2、治法的含义:、治法的含义:治法是在确定的治则指导下针对治法是在确定的治则指导下针对证候的不同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证候的不同所制订的具体治疗方法。法。3、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与治法的关系:治则治则 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与治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分。(1)治则是总的治疗原则,治法)治则是总的治疗原则,治法是具体的治疗方法。是具体的治疗方法。(2)治则是治法的纲领,任何治)治则是治法的纲领,任何治法都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制订的,法都是在治则的指导下制订的,都从属于确定的治则。都从属于确定的治则。(3)任何治则,又必需通过各种)任何治则,又必需通过各种具体的治法体现出来。具体的治法体现出来。一、总则一、总则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1、治病求本的含义:、治病求本的含义: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指在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病的主导思想,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需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疾病时,必需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本质实行抓住疾病的本质,并针对疾病本质实行正确的治法。正确的治法。2、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临床症状显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通过临床症状显现出来,而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必需运现出来,而要抓住疾病的本质,必需运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疾病各方面状况,用中医理论,综合分析疾病各方面状况,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针对疾病根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并针对疾病根本正确治疗。本正确治疗。二、治则的主要内容二、治则的主要内容 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 调理精气血津液调理精气血津液 因地因人固时制宜因地因人固时制宜(一)正治与反治(一)正治与反治1、正治、正治 :(1)含义:是指接受与疾病的证候性质)含义:是指接受与疾病的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治则。相反的方药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治则。由于接受的方药与疾病的性质相逆,故由于接受的方药与疾病的性质相逆,故又称又称“逆治逆治”。“逆者正治逆者正治”。正治:指正常的治则而言。正治:指正常的治则而言。逆治:指逆证候性质治疗而言。逆治:指逆证候性质治疗而言。(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本质)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本质相一样的病证。相一样的病证。(3)临床应用:常用的正治法有四种:)临床应用:常用的正治法有四种: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又称药来治疗。又称“治寒以热治寒以热”。如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如用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四逆汤来治疗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引起的少来治疗由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引起的少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神疲等症状。阴中外皆寒,四肢厥逆,神疲等症状。热者寒之热者寒之: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热性病证表现热象,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来治疗。又称的方药来治疗。又称“治热以寒治热以寒”。如用清热泻火的黄连泻心汤治如用清热泻火的黄连泻心汤治疗由邪热内盛引起的发热烦躁,甚疗由邪热内盛引起的发热烦躁,甚则发狂,大便不畅,小便赤黄,口则发狂,大便不畅,小便赤黄,口舌生疮,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滑舌生疮,衄血,舌红苔薄黄,脉滑数等症状。数等症状。虚则补之:虚则补之: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的虚损病证表现为虚候,用补益的方药来治疗。方药来治疗。如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气如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脾虚气弱表现出来的食少便溏,面色萎黄,弱表现出来的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症语声低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症状。状。实则泻之:实则泻之:邪实病证表现实的征象,接受攻邪实病证表现实的征象,接受攻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邪泻实的方药来治疗。如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如用大承气汤治疗阳明腑实证的大便秘结,胸痞腹满,腹痛拒按等大便秘结,胸痞腹满,腹痛拒按等症状。症状。2、反治:、反治:(1)含义:是听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含义:是听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则,治则,“从者反治从者反治”,又称,又称“从治从治”。反治:指特别规的治则而言。反治:指特别规的治则而言。从治:指顺以疾病的假象而言。从治:指顺以疾病的假象而言。(2)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适应范围: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 本本质不相一样的病证。质不相一样的病证。(3)临床应用: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临床应用:常用的反治法有四种:寒因寒用: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是以寒治寒:即用寒凉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热假寒证。寒证。如热厥一证,邪热郁盛于内,阳气如热厥一证,邪热郁盛于内,阳气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逆冷,似寒象,不能达于四肢而见手足逆冷,似寒象,但综合分析,还可见腹热烦躁,溲赤等但综合分析,还可见腹热烦躁,溲赤等热象。对其治疗应以寒凉药清其内热方热象。对其治疗应以寒凉药清其内热方可。可。热因热用: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是以热治热:即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寒假热证。热证。如用温热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如用温热的通脉四逆汤治疗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塞因塞用: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方药治疗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方药治疗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具有虚性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真虚假实证。用于真虚假实证。如以补益脾气为主来治疗脾虚较如以补益脾气为主来治疗脾虚较甚,而见虚痞腹胀,时重时轻,大甚,而见虚痞腹胀,时重时轻,大便不爽等虚性痞塞症状。便不爽等虚性痞塞症状。通因通用: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作用的方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作用的方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宿食内停所致的腹胀痛而泄泻,宿食内停所致的腹胀痛而泄泻,泻下物恶臭,实邪内停所致。应用泻下物恶臭,实邪内停所致。应用攻下通利之药,祛除体内食邪来治攻下通利之药,祛除体内食邪来治疗。疗。反佐用药反佐用药治疗寒证时,在温热药中治疗寒证时,在温热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在治疗热证时,在加入少量寒凉药,或在治疗热证时,在寒凉药中加少量温热药,以使药直达病寒凉药中加少量温热药,以使药直达病所,避开阴阳格拒发生。所,避开阴阳格拒发生。反佐服药反佐服药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温热药凉服,寒凉药温服,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以免服药时呕吐。李东垣曾指出“姜附姜附寒饮、承气热服寒饮、承气热服”。3、正治与反治的异同点:、正治与反治的异同点:(1)相同点:)相同点:二者皆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反治二者皆是针对疾病的本质而治,反治法的实质即是正治,故皆同属于法的实质即是正治,故皆同属于“治病治病求本求本”的范畴。的范畴。(2)不同点:)不同点: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方法上有逆从之分:正治是逆其病证而治正治是逆其病证而治 反治是从其病证的假象而治反治是从其病证的假象而治 适应证不同:适应证不同:A、正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相一、正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相一样的病证。病情较单纯、较轻。样的病证。病情较单纯、较轻。B、反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相、反治适用于疾病本质与症状不相一样一样 的病证。病情较困难、轻重。的病证。病情较困难、轻重。(二)治标与治本(二)治标与治本 1、标与本的含义:、标与本的含义: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意标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有多种意义,中医学中义,中医学中,可用以说明病理过程中各可用以说明病理过程中各种冲突的主次关系。标种冲突的主次关系。标:末也末也,现象;本现象;本:源也源也,根本。根本。正气正气-本本(1)邪正双方区分)邪正双方区分 邪气邪气-标标 病因病因-本本(2)从病因和症状区分)从病因和症状区分 症状症状-标标 旧病、原发病旧病、原发病-本本(3)从疾病先后区分)从疾病先后区分 新病、继发病新病、继发病-标标 脏腑病脏腑病-本本(4)疾病的部位区分)疾病的部位区分 经络肌表病经络肌表病-标标2、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治标治本的临床应用:一般是一般是“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但,但在某些状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刚在某些状况下,标病甚急,如不刚好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好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和影响本病的治疗,则应实行病的治疗,则应实行“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的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的法则;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同治。兼顾同治。(1)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指在标症急重,如不刚好解决,可能指在标症急重,如不刚好解决,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故先治危及患者生命或影响本病治疗,故先治其标。是紧急状况下的权宜之计其标。是紧急状况下的权宜之计.如:病人已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如:病人已有不堪忍受某症(如剧痛、大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大小便不通,中满而呼吸困难),或标病危及生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病危及生命(如大出血、惊厥、高热神昏),或标症不除,无法进行治疗(如昏),或标症不除,无法进行治疗(如频繁呕吐,不能服药;哮而呼吸不平)频繁呕吐,不能服药;哮而呼吸不平)等状况应重视治标。等状况应重视治标。(2)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指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指标症并不急重时,疾病当求本而治。是常规用法求本而治。是常规用法.如:肺痨咳嗽,一般不接受如:肺痨咳嗽,一般不接受止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止咳法治其标,而是针对其肺肾阴虚根本缘由接受滋养肺肾以治阴虚根本缘由接受滋养肺肾以治其本。其本。(3)标本同治:)标本同治:指标病和本病并存或并重,应接指标病和本病并存或并重,应接受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标本兼受治标、治本兼顾的原则,标本兼治,以成相辅相成之功效。若单治治,以成相辅相成之功效。若单治其本其本,则标病不解;单治其标则标病不解;单治其标,本病本病不除。不除。如: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标本如:素体气虚,反复外感,标本俱急,治当标本兼顾,接受益气解俱急,治当标本兼顾,接受益气解表治法。表治法。(三)扶正与祛邪(三)扶正与祛邪 1、含义:、含义:(1)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加体质,)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加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实力。扶正多用补虚提高机体的抗邪实力。扶正多用补虚的方法。的方法。(2)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祛邪多用泻实之法。祛邪多用泻实之法。2、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扶正是为了祛邪扶正是为了祛邪正足邪自去正足邪自去 祛邪是为了扶正祛邪是为了扶正邪去正自安邪去正自安 3、扶正祛邪的运用:、扶正祛邪的运用:(1)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扶正祛邪的运用原则:攻补合理,把握先后主次;扶正不留攻补合理,把握先后主次;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邪,祛邪不伤正。(2)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扶正祛邪的具体运用:单独运用:单独运用:扶正扶正适用于正气虚弱为主,邪气稍微适用于正气虚弱为主,邪气稍微或邪气已除而正气尚虚的虚证。即或邪气已除而正气尚虚的虚证。即“虚虚则补之则补之”。祛邪祛邪适用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适用于邪气亢盛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即衰的实性病证。即“实则泻之实则泻之”。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先后运用:适用于虚实夹杂证。先扶正后祛邪先扶正后祛邪适用于正虚邪盛,适用于正虚邪盛,不耐攻伐的病证,当先扶正,再不耐攻伐的病证,当先扶正,再行祛邪,以免行祛邪,以免“贼去楼空贼去楼空”。先祛邪后扶正先祛邪后扶正适用于邪盛正虚适用于邪盛正虚尚耐攻伐,或邪气异样盛实,不尚耐攻伐,或邪气异样盛实,不攻逐病邪正气难以复原之病证。攻逐病邪正气难以复原之病证。同时运用同时运用:使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使扶正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具体应用时,则应留意:具体应用时,则应留意:正虚为主,邪实为次正虚为主,邪实为次以扶正为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主,兼顾祛邪 邪盛为主,正虚为次邪盛为主,正虚为次以祛邪为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主,兼顾扶正 4、扶正祛邪的留意事项:、扶正祛邪的留意事项:(1)扶刚要防止困邪扶刚要防止困邪用补益药用补益药物要防止过早过久过量。叶天士在物要防止过早过久过量。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温热论中指出“恐炉火虽熄,恐炉火虽熄,灰中有火灰中有火”。(2)祛邪要防止伤正)祛邪要防止伤正用祛邪药用祛邪药要适时适量,以免损伤正气。要适时适量,以免损伤正气。素问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五常政大论说:“大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治病,十去其九,无使过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伤其正也”。(四)调整阴阳(四)调整阴阳 1、含义:、含义:针对阴阳的偏盛偏衰,泻其有余,针对阴阳的偏盛偏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补偏救弊,以复原阴补其不足,补偏救弊,以复原阴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阳的相对平衡,使疾病痊愈。2、内容:、内容:(1)损其有余,即)损其有余,即“泻其有余泻其有余”。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过盛有余的病证,接受余的病证,接受“实则泻之实则泻之”的的方法治之。方法治之。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盛的实证。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盛的实证。应用:应用:泻其阳盛:阳胜则热者,热者寒之。泻其阳盛:阳胜则热者,热者寒之。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接受清泻其如阳热亢盛的实热证,接受清泻其阳热的方法治疗;阳热的方法治疗;此外,此外,“阳胜格阳胜格阴阴”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宜清泻阳所致的真热假寒证,宜清泻阳热疏导阳气也属于热者寒之。热疏导阳气也属于热者寒之。损其阴盛:阴胜则寒者,寒者热之。损其阴盛:阴胜则寒者,寒者热之。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接受温散阴对阴寒内盛的寒实证,接受温散阴寒的方法来治疗。寒的方法来治疗。(2)补其偏衰,即)补其偏衰,即“补其不足补其不足”。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含义:对于阴或阳的一方虚损不足的病证,接受足的病证,接受“虚则补之虚则补之”的的方法治之。方法治之。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适应证:适用于阴阳偏衰的虚证。临床应用:临床应用:A、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阴阳互制以调补阴阳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以制阳:阴偏虚滋阴清热,滋阴清热,阴液足够,虚热自清。阴液足够,虚热自清。“壮水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主以制阳光”,又称,又称“阳病治阴阳病治阴”。补阳以制阴:阳偏虚补阳以制阴:阳偏虚助阳散寒,助阳散寒,阳气复原虚寒自除。阳气复原虚寒自除。“益火之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以消阴翳”,又称,又称“阴病治阳阴病治阳”。B、阴阳互济以调补阴阳:、阴阳互济以调补阴阳:v阴中求阳:适应于阳偏虚,在扶阳阴中求阳:适应于阳偏虚,在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v阳中求阴:适于阴偏虚,在滋阴剂阳中求阴:适于阴偏虚,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温阳药。中,适当佐以温阳药。C、阴阴互补:适用于阴阳两虚,应分清、阴阴互补:适用于阴阳两虚,应分清主次。主次。v阳损及阴者阳损及阴者补阳为主,配以滋阴。补阳为主,配以滋阴。v阴损及阳者阴损及阳者补阴为主,补阴为主,配以补阳。配以补阳。景岳全书:景岳全书:“善补阳者,必于阴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者,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D、回阳救逆:适用于阴阳亡失,重回阳救逆:适用于阴阳亡失,重在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在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宜益气救阴固脱。阴宜益气救阴固脱。(五)调理精气血津液(五)调理精气血津液1、调精:、调精:(1)填精:以填精补髓之法,治疗肾精)填精:以填精补髓之法,治疗肾精亏虚之候。亏虚之候。(2)固精:以补肾固精之法,治疗遗精、)固精:以补肾固精之法,治疗遗精、滑精、早泄等肾气不固之候。滑精、早泄等肾气不固之候。(3)疏利精气:以疏利精气,通络散结)疏利精气:以疏利精气,通络散结之法,治疗气机郁滞,男子不排精以及之法,治疗气机郁滞,男子不排精以及阴器脉络堵塞,败精、浊精郁滞之候。阴器脉络堵塞,败精、浊精郁滞之候。2、调气:、调气:(1)补气:用于治疗单纯的气虚证。)补气:用于治疗单纯的气虚证。重重视补益肺、脾、肾,尤其重在补益脾气视补益肺、脾、肾,尤其重在补益脾气之法,。之法,。(2)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升降规律,)调理气机:顺应脏腑气机升降规律,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调理气机紊乱的病理状态。重视宣畅肝、重视宣畅肝、脾升发之性和肺、胃下降之性。脾升发之性和肺、胃下降之性。气滞者,气滞者,行气;气逆者,降气;气陷者,补气升行气;气逆者,降气;气陷者,补气升气;气脱者,补气固脱;气闭者,顺气气;气脱者,补气固脱;气闭者,顺气开窍通闭。开窍通闭。3、调血:、调血:(1)补血:用于单纯血虚证。因脾)补血:用于单纯血虚证。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生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生血,肝藏血,肾藏精,故血,肝藏血,肾藏精,故治血虚,治血虚,宜重视调理脾胃、心、肝、肾,尤宜重视调理脾胃、心、肝、肾,尤其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其重视对脾胃的调养。(2)调理血运:主要用于血瘀和出血证。)调理血运:主要用于血瘀和出血证。A、血瘀证:活血化瘀为主,血寒,则血、血瘀证:活血化瘀为主,血寒,则血脉寒滞,是血瘀的主要病机,治疗应以脉寒滞,是血瘀的主要病机,治疗应以温经散寒行血为主。温经散寒行血为主。B、出血证:依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进行、出血证:依据出血的不同病机,进行调治。调治。血热:迫血妄行,清热凉血法治之。血热:迫血妄行,清热凉血法治之。气虚:气不摄血,补气摄血法治之。气虚:气不摄血,补气摄血法治之。瘀血:瘀阻血脉,活血化瘀法治之。瘀血:瘀阻血脉,活血化瘀法治之。4、调津液:、调津液:(1)滋养津液:用于津液不足证。)滋养津液:用于津液不足证。若热伤津液者,宜清热生津。若热伤津液者,宜清热生津。(2)祛除水湿痰饮:用于水液代谢)祛除水湿痰饮:用于水液代谢障碍之证,障碍之证,重在调治肺、脾、肾、重在调治肺、脾、肾、肝等脏腑。肝等脏腑。5、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调理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调理气与血的关系:)调理气与血的关系:气病及血:气病及血:气虚而血虚: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气虚而血虚:以补气为主,辅以补血,或气血双补。或气血双补。气虚不摄血:以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或气虚不摄血:以补气为主,辅以收涩或温经止血药。温经止血药。气虚而血瘀: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气虚而血瘀:以补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瘀药。气滞而血瘀:以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气滞而血瘀:以行气为主,辅以活血化瘀药。瘀药。血病及气:血病及气:v血虚而气虚:养血为主,辅以补气。血虚而气虚:养血为主,辅以补气。v气随血脱:以益气固脱止血为主,气随血脱:以益气固脱止血为主,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病势缓和后,再进补血之品。清代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说:程国彭医学心悟说:“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当急固”。(2)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调理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虚及津:气虚及津:气虚而津液生化不足:补气以生津。气虚而津液生化不足:补气以生津。气不行津而水湿痰饮: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行津而水湿痰饮:补气行气以行津。气不摄津而津液丢失:补气以摄津。气不摄津而津液丢失:补气以摄津。津伤及气:津伤及气:津停而气阻:治水湿痰饮同时,辅津停而气阻:治水湿痰饮同时,辅以行气导滞。以行气导滞。气随津脱:补气以固涩,辅以补津。气随津脱:补气以固涩,辅以补津。(3)调理气与精的关系:)调理气与精的关系:气滞而精气滞而精阻,排精障碍:疏利精气。阻,排精障碍:疏利精气。气伤及精,精伤及气:补气填精。气伤及精,精伤及气:补气填精。(4)调理精血津液:)调理精血津液:血虚:补血兼以填精补髓。血虚:补血兼以填精补髓。“精血精血同源同源”。津血同病: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津血同病:津血亏少或津枯血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治当补血养津或养血润燥。(六)三因制宜(六)三因制宜 1、含义:、含义:治疗疾病要依据季节、地域治疗疾病要依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法则。2、内容:、内容:(1)因时制宜:)因时制宜:含义:含义:依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对人依据不同季节气候的特点,对人体的不同影响,制定适宜的治法和体的不同影响,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又称方药。又称“四时异治四时异治”。用法:用法: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秋冬寒凉秋冬寒凉气候,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苦寒伤气候,当慎用寒凉药物以防苦寒伤阳。阳。“冬不用石膏冬不用石膏”。v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热远热春夏温春夏温热气候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以热气候应慎用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免开泄太过,耗伤气阴。“夏不夏不用附桂用附桂”。v夏天暑邪致病多兼湿邪,故治病夏天暑邪致病多兼湿邪,故治病要留意清暑化湿;要留意清暑化湿;v秋天气候干燥、治病慎用香燥之秋天气候干燥、治病慎用香燥之品,宜用辛凉润燥。品,宜用辛凉润燥。(2)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含义:含义: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依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候条件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差异,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又称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又称“五方异治五方异治”。用法:用法:西北地区西北地区地高气候寒冷干燥地高气候寒冷干燥体质较体质较壮,腠理致密壮,腠理致密病多内伤或外寒里热病多内伤或外寒里热治宜散外寒,清里热,药量宜重。治宜散外寒,清里热,药量宜重。东南地区东南地区地低气候温热潮湿地低气候温热潮湿体质较体质较弱,腠理疏松弱,腠理疏松病多外感、痈疡或生内病多外感、痈疡或生内伤伤治宜敛阳气,温内寒,药量宜轻。治宜敛阳气,温内寒,药量宜轻。如我国东南一带,气候暖和潮湿,阳气简洁外泄,人们腠理较疏松,易感外邪而致感冒,且一般以风热居多,故常用桑叶、菊花、薄荷一类辛凉解表之剂;即使外感风寒,也少用麻黄、桂枝等温性较大的解表药,而多用荆芥、防风等温性较小的药物,且份量宜轻。而西北地区,气候寒燥,阳气内敛,人们腠理闭塞,若感邪则以风寒居多,以麻黄、桂枝之类辛温解表多见,且份量也较重。(3)因人制宜:)因人制宜:含义:含义:依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生依据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及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适宜的治法和方药。方药。如清如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指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及有大害者,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及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方法:方法:体质:依据体质强弱、偏寒偏热制订体质:依据体质强弱、偏寒偏热制订治疗原则。治疗原则。阳胜或阴虚之体阳胜或阴虚之体宜寒凉,慎温宜寒凉,慎温热热 阴胜或阳虚之体阴胜或阳虚之体宜温热、慎寒宜温热、慎寒凉凉 体质强盛体质强盛药量宜重药量宜重 体质瘦弱体质瘦弱药量宜轻药量宜轻依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病理特点,制依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病理特点,制订治原则:订治原则:老人老人朝气减退,气血阴阳亏虚朝气减退,气血阴阳亏虚病多虚证、病多虚证、或虚实夹杂,或虚实夹杂,多用补法,多用补法,慎用攻下,药量宜轻。慎用攻下,药量宜轻。小儿小儿朝气旺盛,但气血阴阳未朝气旺盛,但气血阴阳未充,脏腑娇嫩充,脏腑娇嫩其病易寒易热易其病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变更快虚易实,病情变更快忌投峻攻,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有有“老年慎泻老年慎泻”、“少年慎补少年慎补“之说。之说。依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病理特点制订治疗依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病理特点制订治疗原则:原则:A、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妇女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故应留意:故应留意:在经行期,妊娠期:峻下,破血、滑利、在经行期,妊娠期:峻下,破血、滑利、走窜伤胎或有毒之品当禁用或慎用。走窜伤胎或有毒之品当禁用或慎用。带下:应留意祛邪带下:应留意祛邪.产后:留意是否恶露已尽或气血亏虚,产后:留意是否恶露已尽或气血亏虚,宜接受适宜的方药。宜接受适宜的方药。B、男子以精气为主,病理上多精室、男子以精气为主,病理上多精室疾患及性功能障碍疾患。疾患及性功能障碍疾患。男子以气为主,精气易虚,多劳损男子以气为主,精气易虚,多劳损内伤。内伤。女子以血为本,阴血易亏。多情志女子以血为本,阴血易亏。多情志怫郁怫郁 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实际应用上的原则性与敏捷性。上的原则性与敏捷性。探讨进展探讨进展中医治则治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得到中医治则治法,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则,如依了验证,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治则,如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从单纯的生物学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提出的身心并治、形神兼养的治则,在提出的身心并治、形神兼养的治则,在女子不孕症治疗中提出的女子不孕症治疗中提出的“促排卵促排卵”的的治疗原则等。治疗原则等。近些年来,中医近些年来,中医“下法下法”在急腹症在急腹症和传染病方面应用已取得突出成就,和传染病方面应用已取得突出成就,拓宽了拓宽了“下法下法”的治疗范围;对活的治疗范围;对活血祛痕法的探讨亦取得了较大的进血祛痕法的探讨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该法对冠心病、肝病、高血压展,该法对冠心病、肝病、高血压病、肾病、急腹证、脑栓塞、宫外病、肾病、急腹证、脑栓塞、宫外孕、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孕、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感谢!感谢!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祝同学们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