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docx
跟踪检测(五十)“古代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一)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题。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这首词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思念丈夫的和对丈夫长久不归的情思。参考答案:愁苦怨恨结合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答:参考答案:这首词是抒发“闺怨”的名篇,构思新颖独特,采用了篇末点题的手法(或 采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上片融情入景,写水流,写山愁,却不言明是何人因何而发愁。 下片直抒胸臆,写思念,写怨恨,直到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才点出主人公的身份,该 句是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2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中吕满庭芳武林感旧汤式钱唐故址,东吴霸业,南渡京师。其间四百八十寺,不似当时。山空蒙湖激流随处写 坡仙旧诗?水清浅月黄昏何人吊逋老荒祠?伤情思,西湖假设此,何似比西施?这首元曲描写屡遭兵难创伤的杭州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感叹。参考答案:萧条冷落昔盛今衰(2)请赏析这首元曲的主要艺术特色。答:参考答案:比照。“钱唐”三句以重拙之笔写昔日之盛,四至七句写今日之衰,与 上形成鲜明比照,有力地突出了昔盛今衰之叹。化用前人诗句(或“用典”前三句暗用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反衬今日之衰。接着依次化用: 用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句,表达如今江山残破之意;用苏轼“水光激潮晴方好,山色 空蒙雨亦奇”句,叹如今到处皆无美景可写;用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句,表达如今游人稀少、祠堂荒烟衰草无人凭吊的荒凉。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春庶好营杯具待春来。万叶千花一手裁。时节的图景,表达出诗人探 黄 雪里犹能醉落梅, 东风便试新刀尺,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描画的是 的心情。参考答案:早春向往春天“万叶千花一手裁”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请结合全诗分析这句诗在艺术上的表现特(2) 点。答:参考答案:诗中的“万叶千花,既是眼前所见的早春落梅映雪、梅枝缀雪的奇特景 象,又是想象之中的百花斗妍的春天气象。“一手裁”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春天裁得 “万叶千花”的美景,充满了对“春之神”造化之功的赞赏。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莺梭刘克庄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功夫织得成。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之情。参考答案:对春天由衷的喜爱(2)这首诗构思精巧。试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这首诗的构思,妙在巧用比喻。作者把柳莺的飞上飞下喻为莺梭,把它的 “交交”鸣叫声喻为织布机的声音,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为锦绣。三个比喻,新颖贴切, 生动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后两个比喻由第一个比喻扩展而来,可谓独具匠心。5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题。渔家傲李清照雪里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注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接(ru6):揉搓。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句的注释。解析:渔家傲上阕写寒梅初放,表现梅花的光洞明艳,玉洁冰清;下阕写月下赏梅, 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写梅即写入,赏梅亦自赏,旨在赞颂梅花超尘绝俗的洁美品质 和不畏霜雪、秀拔独立的坚强品格。清平乐中词人截取自己早年、中年、晚年三个不同 时期赏梅的典型画面,深刻地表现了自己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写出了 词人的心路历程,对自己一生的哀乐做了形象的概括与总结。参考答案:咏梅(梅花)年年雪里 常插梅花醉(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 结合词句具体分析。答:解析:先明确艺术手法;再结合词人的心路历程具体赏析该手法在内容、情感方面的 作用。参考答案:采用了比照的手法。词人依次描写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 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 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比照,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 难的忧郁心情。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昔衬今,以早年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 梅时的落寞孤寂,表现出作者当时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或''今 昔之感和家国之忧”)。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题。满江红柳永暮雨初收,长川静,征帆夜落。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几许渔人飞短艇,尽 载灯火归村落。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桐江好,烟漠漠。波似染,山如削。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游宦区区成底事?平生 况有云泉约。归去来,一曲仲宣吟,参军乐。注词人中进士后,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此词为赴任途中所作。长川:词下片 中的桐江。成底事:一事无成。云泉约: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仲宣:建安七子 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参军行五首。(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静景是黄昏雨停、桐江波静、舟船帆落、 蓼草疏淡如烟等,动景是 、等,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参考答案:江上渔船飞快灯火闪烁(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答:参考答案:刻画了一个厌倦仕途、渴望归隐的词人形象。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 萧索之景烘托词人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词人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词 人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 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的比照,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 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江城子苏轼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 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网当日景,吾 老矣,寄馀龄。注陶渊明曾游斜川,喜爱曾城的独秀,作游斜川。此处是说东坡雪堂之景似当 日斜川之景。(1)全词围绕首句“梦中了了醉中醒”展开,因此首句起着全词的线索作用。参考答案:贯串(2)词的下片侧重写景,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答:参考答案:作者写了鸣泉、小溪、山亭、远峰等景物,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静、清幽, 给人以超世脱俗之感,凸显了其淡泊自足的心境,为接下来的抒情做铺垫。8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和杜学士江南初霁羁怀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动四愁。注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四愁:“四愁诗”的省称,张衡著, 后泛指愁思。(1)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开”字以动写静,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的景象。参考答案:江面水涨,视野开阔 雾散天晴,山影清晰(2)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或反衬),夜雨过后,江面开阔,雾卷山晴,风恬浪收,江花 欲燃,绿树映水,山鸟曼舞,如此明丽活泼的景象让诗人倍觉漂泊之愁;尾联直抒胸臆, 以“伤千里”“动四愁”更加鲜明地表达了羁旅之苦。9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半山亭万叠岚注】光冷滴衣,清泉白石锁烟扉。半山落日樵相语,一径寒松僧独归。叶堕误惊幽鸟去,林空不碍断云飞。层崖峭壁疑无路,忽有钟声出翠微。注岚:山间雾气。(1)本诗前三联描写了半山亭周围环境的主要特点。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先了解诗中描写了怎样的环境,然后进行概括和归纳,得 出描写的环境特点。参考答案:幽静(2)赏析“忽有钟声出翠微” 一句中的“忽”和“出”字。答:解析:此题属于炼字题,首先要解释这两个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有活用现象或使用了修 辞方法的,都要点明),然后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分析这两个字描述的具体景象,最后揭示这 两个字营造的意境、照应的结构或表达的情感。参考答案:“忽”:忽然,有出人意料之意。到了层崖峭壁间,突然传来的钟声使 本觉无路可走的诗人又有了希望,传达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出”:飘出,传出。既写出了钟声的悠扬,又衬托出山林的静谧。经久不息的钟声从 深藏在翠色千重的山林的寺院中传出,表达了诗人向往山林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贺新郎秋晓肉宋蒋捷渺渺啼鸦了。亘鱼天,寒生峭屿,五湖秋晓。竹几一灯人做梦,嘶马谁行古道。起搔 首、窥星多少。月有微黄篱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秋太淡,添红枣。愁痕倚赖西风扫。被西风、翻催鬓鬓,与秋俱老。旧院隔霜帘不卷,金粉屏边醉倒。 计无此、中年怀抱。万里江南吹箫恨,恨参差白雁横天杪。烟未敛,楚山杳。注蒋捷为逃避战乱,坐舟从家乡出发至吴江。逃难寓居时,梦中惊醒的他,写作此 词。上阕通过“鸦啼凄,鱼肚白的天色;屋外点点残星,淡淡月光;篱笆上绽开着牵牛花,枣树上挂着些红色的枣儿”等景物,描绘了一幅.的清晓秋景图。解析:从上阕的词句看,啼鸦、寒峭、秋晓、灯梦、嘶马、搔首、窥星、微黄、数朵 等,一起营造的是一种萧瑟凄凉的秋晚图景。参考答案:萧瑟凄凉(2)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感情。答:解析:从下阕看作者的感情,注意题干已经明确其感情“复杂”,答题时需要从多个 方面思考。参考答案:词中借秋晓所见抒发了 “愁”“恨”:悲秋之情,写出时光流逝,岁月 易老的中年怀抱;沦落天涯,故里难归之愁;亡国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