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docx
自然辩证法中国古代科学被称为格致之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在内的学科知识;狭义: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在内的知识系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成果的总和。最窄意义上的科学概念才是与Science相对应的概念,即特指与技术相区分的基础自然科学。这里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科学本质特征的理解第一、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科学的任务就是发现事实,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涉及到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科学组织和科学管理的综合性的知识生产过程。如:化学家发现新元素;医学家发现新病毒;物理学家发现的新射线等。总之,只要深刻认识“事实”“规律”,认识就进入了伟大的科学殿堂。第二、科学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科学是组织起来的系统化、理论学的知识体系。科学知识是人在与自然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人类也将这些科学知识用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使科学知识获得了实际的价值。第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一项成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社会化事业。随着现代科学的诞生和科学潜在应用价值的出现,科学开始出现组织化和社会化,企业、集团、国家乃至国际间合作的科学研究逐步增多,科学研究之外的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介入到科学研究中来。第五,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和实践关系具有客观性和实证性、探索性和创造性、通用性和共享性,现代科学通过技术体现等特征。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精神生产力和间接生产力,必须和直接的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3)自然科学的涵义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科学本质规律的系统知识以及获得这些知识而进行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建制(现代科学)。2、自然科学的特点1)自然科学没有阶级性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 它所反映的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些都和社会阶级关系无关,也不代表阶级利益,自然科学不是建立在特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既无国界,也无阶级界、民族界,它向一切人开放,向一切有能力进入科学之门的人开放。自然规律能够被社会各阶级的人所发现、所继承、所利用。正是自然科学的这个特点,使它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就象接力赛跑一样,得以迅速发展。即:科学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它与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毫不相干。2)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和较,大的稳定性,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3)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生产力”的范畴。马克思最早从理论上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科学的生产力性质。他把生产力区分为直接生产力和一般生产力两种形态。4)自然科学所反映的事实和结论具有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可检验性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是否可检验是鉴别科学与伪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且不是一次完成的,科学还要经得起多次检验2、科学的划界标准第一:逻辑实证主义:(实证模式)经验模式一概率归纳-逻辑及经验实证把经验的证实性或可证性作为科学的划界标准,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得到经验(包括观测事实和实验事实)证实的理论才是科学不能得到经验证实的理论则是形而上学”,应该留给神学去讨论。第二:批判理性主义(证伪模式)P 1(问题)TT(试探性理论) - EE(消除错误)-P2 (新问题)P problemT T- -tentative theory EE-一elimination of error认为不是经验的证实性,而是理论能够被经验证明为假的可能性可证伪性才是科学的划界标准。第三,科学历史主义(范式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 >科学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 - 新常规科学(形成新范式)代表人物托马斯.库恩,他认为,在历史上,一种理论是否被认为是科学,取决于是否与当时该科学领域的范式是否相容,而范式最终不是由观测和实验来判定决定范式的选择还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受科学家个人以及政治、理论等时代因素的影响,因此,没有能为不同科学共同体普遍接受的、具有绝对意义的科学划界标准。范式”(paradigm)库恩著作中没有精确的定义,大致有以下涵义: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具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科学的模型、具体运用的范例,还包括指导和联系理论体系与心理认识的自然观或世界观。选择理论或范式时,只是有一些一般标准如:有效性、简单性、精确性、广泛性、一贯性等,但这些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此,科技史上的实际情形是:只有一种范式还有效,还能从事解难题活动,就不会被放弃;一种理论只要符合范式就被认为是科学。科学进步不是科学理论逼进客观真理意义上的进步,而是在解决难题效用上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发展正是范式的运动。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工具、机器等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性质: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有效改造自然的种能动关系,是一种物化的科学。是一种物质形态的生产力,因此,它本身没有阶级性,也没有国界,谁都可以掌握和利用它。2、技术的特点1)技术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两重属性。2)技术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统一。3)技术具有中立性与价值性。4)技术具有主体性和客体性。5)技术具有跃迁性和累积性。1.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2.试述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学习和把握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发展模式及动力有何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了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现代自然科学和现代工业一起变革了整个自然界,结束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幼稚态度和其他幼稚行为”。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的进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1.科学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是一般生产力。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是“真正的知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第二,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第三,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的活动,是一般生产力。第四,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它和资本结合起来,就成为资本家统治的工具而“迫使反叛的工人就范”。第五,科技具有双刃剑作用,一方面推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2.技术的本质特征(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马克思从分析劳动过程人手,指出:“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的自然的肢体”。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马克思认为,人工物的存在说明“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他说: “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从历史上看,正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2.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在纵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渐进形式一就是科学进化的形式,主要指在原有科学规范、框架内科学理论的推广、局部新规律的发现、原有理论的局部修正和深化等。 科学发展的飞跃形式一就是科学革命形式,主要指科学基础规律的新发现,科学新的大综合,原有理论框架的突破,核心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在横向上:科学发展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分化-是指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变化,或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综合则是指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速分化的基础上的高度综合,当代产生的新兴学科大部分是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都兼有分化和综合的双重功能。在总体趋势上,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继承 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和加深。科学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创新 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趋势和目的。3.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技术,最早都源于人类的需要。正是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人类起初模仿自然,进而进行创造,发明了各种技术。同时,文化对技术发展具有明显的张力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会推动技术的发展,而落后的思想文化则会制约和阻碍技术的发展,包括影响技术决策、技术研发以及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各方面。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技术目的就是在技术实践过程中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技术结果的主观形象,是技术实践的内在要求,影响并贯穿于技术实践的全过程。技术手段即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因素,包括实现技术目的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形式。技术目的的提出和实现,必须依赖于与之相匹配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是实现技术目的的中介和保证,它包括为达到技术功能要求所使用的工具以及应用工具的方式。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19世纪中期以后,科学走到了技术的前面,成为技术发展的理论向导。科学革命导致技术革命,技术发展对科学进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已成为科学的应用。尤其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日益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科学技术创新观(一)科技创新的目标:建成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重要讲话中,专门就我国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清晰规划与蓝图:到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科技强国行列,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长远目标。(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从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整,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不竭动力。(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四)科技创新的作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居于战略地位,是"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强调指出,要"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五)把握科技创新特征习近平以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审视世界科技创新状况,提出"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的论断描述"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六)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则: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则就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这是科技创新的本质决定的。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综合国力竞争中,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七)科技创新的路径选择: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习近平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阐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八)科技创新的保障:加强科技文化建设,发展创新文化科技文化是科技创新的文化支撑,是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习近平的科技文化思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在全社会广泛传播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二是要发展创新文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二、科学技木人才观(一)从多维度、多层次理解科技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三)牢牢把握聚集人大举措(四)营造优良的人才环境三、科学技术发展观(一)新科技产业革命观“要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支持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长。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实施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服务业”。(二)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习近平认为,发展科学技术需要以下条件:一是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路身世界领先行列。推动科技发展,必须准确判断科技突破方向。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及时确立发展战略坚定创新自信,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三)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息息相关,要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 息息相关。. 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创造未来。”(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破解"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的难题,就需要走一条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的道路。习近平指出:"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应对全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这一切,对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新的使命。(五)发展国防科技,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必须"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加强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的时代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科学技术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时代之"新",是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目标任务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二是在于我们面临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三是我们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正是基于这一新时代的"新"特征时代背景,习近平立足于我国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涵丰富,涉及科学技术的功能、目标、机制、战略、人才和方针等重大问题,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构成了自然辩证法中国化发展的最新理论体系和研究内容,将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不断丰富。二、古代朴素自然观及其影响下的经验医学古代医学家,借助古代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总结长期医学实践的经验,从整体上和发展上,对生命过程、疾病的成因、病变的实质进行解释,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使其具有了客观真理性。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实验医学文艺复兴给了医学两个最不朽的影响:人道主义和解剖学。前者使医生改进疗法,创新医疗器械,使病人在很多疾病面前不必忍受医治时带来的新痛苦;后者从外科科学中分离出来,达.芬奇、维萨里等人使它成为医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文艺复兴中的批评性,导致盖伦学派的终结。在帕拉塞尔萨斯、帕雷等著名医生的倡导下,医学实践重新为人们重视。(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影响下的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现在已经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致它再也不能逃避辩证综合了。”只有辩证思维才能为自然界中的普遍联系,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过渡提供类比,从而提供说明方法。”二十世纪神经学、内分泌学、体态学、免疫学、应激学、受体学等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揭示了人体整体统一性和综合功能,迫使人们的注意力从细胞、分子转向局部与整体、结构与功能、物质与运动、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三个转变健康观: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医学观: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治疗观:局部一整体、综合;病后一病前当前,生物医学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不仅要研究致病的物质因素,而且要研究致病的精神因素;不仅要研究如何利用药物、手术等手段治病,而且要研究精神因素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的作用。医学要实现防治疾病、保障健康、促进社会进步的神圣任务,还必须研究人体实验、器官移植、计划生育和试管婴儿中的一系列医学伦理问题;研究如何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防止污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