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
资源ID:57757636
资源大小:200.49KB
全文页数:7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6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了解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教学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概括出该制度变革的知识要点。2.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3.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时空坐标】【教学重难点】重点 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难点 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教学内容】知识点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科举制度的变化(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2)表现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6年起,科举制度被废除。2选官制度改革(1)新政开始后,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成绩优秀者可以“酌加擢用,优予官阶”。(2)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3)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4)1905年后,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微点拨】蒙养学堂属于小学阶段,中国近代的蒙养学堂是新式学堂,它打破了过去蒙学单个授课模式,实行集体上课;学习内容也与过去只教识字、古文等不同,有算学、格物等现代学科。20世纪初,纳入学制。【知识拓展】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时期背景选官制度变革结果和意义戊戌变法近代社会变迁使传统的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80年代后,科举制度发生一系列改变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清末新政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学堂)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废科举)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变官制)改革官制,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等部门;新政开始后,改革传统选官制度成为时人共识“新政”开始后,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不久,清政府制定了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知识拓展】晚清教育的三次变革具体内容原因1.洋务教育(1)兴办新式学堂。洋务学堂包括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这些学堂均中西兼学,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2)京师同文馆之争。近代中国第一次文化之争。洋务派坚持在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引入西学的自然科学(1)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逐步走向近代化(3)科举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能选拔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4)争取列强支持(5)开启民智、发展教育(6)培养人才(7)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2.维新时期改革(1)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的合法性遭到质疑,西式教育首次在较大范围内引进(2)创办京师大学堂。兼习中学与西学,从而推动晚清“兴学堂”的深化3.清末新政改革(1)颁行新学制。由于壬寅学制及癸卯学制的颁行,20世纪初出现兴办新式学堂的热潮(2)废科举。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止科举。中国掀起了新的教育改革与教育西化运动【知识拓展】晚清废除科举制的主要原因与意义。(1)主要原因 经济上: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是民主思想有了尽一户发展,人们开始呼唤改革。外部环境:1904-1905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给清政府几大的冲击,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2)意义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型新式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科举制的废除使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人加入新军,增强了反清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许多基层社会中的士绅及学堂毕业生先后组织和开办教育会、农会等。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代社会政治生活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并投身到近代化中去。【知识拓展】清末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影响1.特点(1)录用官员由儒学生员向专业人员转变。清末选官方式改革除了实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外,还通过全国各地公办和民办的新式学堂的方式培养和选录合格官员。(2)录用考试内容的专业化。从录用考试的内容来看,主要以考查考生掌握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主。2.历史影响(1)对国家公职人员素质和结构的影响。无论是国内的新式学堂毕业考试还是留学毕业生的学成考试或者议员选举,面向的群体均是以新学为主的知识分子群体,通过考试成为国家行政机构的公务人员为清廷效力,新学学生逐渐成为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2)对国家行政体制的影响 废除科举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使得清廷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人才来源。 清廷的中央权威在实行新的选官制度中进一步被削弱。 加剧了清末官僚队伍的混乱,导致清末官僚队伍更加腐败,降低了原本就摇摇欲坠的政权的行政效率。 动摇了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文化,使清廷失去了其稳固统治秩序的文化基础。知识点02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依据: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2)内容在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3)意义: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北洋政府时期(1)北洋政府时期,选拔官员主要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2)1913年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3)甄别是指对已经在文职官位上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检验、调查、检查等决定其能否留任。这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微点拨】文官甄别制度文官甄别制度,即文官保荐制度,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补充。并非所有文官都有保荐权,只有特任文官、各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和依文官任职令规定得呈请荐任文职的简任长官,才有权保荐,而且每次只能保荐2名。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2)公务员选任由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需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微点拨】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选拔方式上,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另有甄别方式)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继承与发展,渐进变革;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知识拓展】 多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文官制度(1)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官制度构建既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因子,又有近代外国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晚清封建专制与吏治腐败的社会形势,迫使清政府展开对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文官任用、考绩、俸禄、惩戒、培训等方面改革相继开始。(2)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管理思想、对文官制度的设计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开创了我国文官制度之先河。(3)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进一步发展,涉及文官考试、任用、考绩、奖惩、培训及官等薪俸、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该时期的文官制度形成正式公文和法律。【知识拓展】民国时期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考试分为普通考试、高等考试、特种考试。高等考试及普通考试每年或隔年举行一次,高等考试于首都或考试院所指定的区域举行。特点(1)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吸收和继承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2)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构考试院负责。(3)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4)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知识拓展】全面认识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1)现代性:考试主体性、法制完善性、机制独立性、平等开放性。(2)局限性:考任脱节、专制色彩。(3)当时来看:各种制约、效能有限(4)长远来看:解放思想、制度奠基【知识辨析】南京国民政府与北洋政府选官制度的相同点及新变化1.相同点:(1)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立文官考试制度,文官考试步入法制化的轨道;(2)都对考试人员的资格进行了规定;(3)考试分类初步体系化,考试内容专业化;(4)考试、甄别并用;(5)考试机关、考试权相对独立;(6)制度规定多流于形式,实施过程存在较多漏洞。2.新变化:(1)文官制度发展到公务员制度(正式建立近代公务员制度);(2)法律制度更加完备;(3)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4)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5)基本贯彻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6)选考机构为考试院。知识点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开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此时,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2国家公务员制度(1)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知识拓展1】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特点:报考人数不断增多,文化程度呈现高学历化;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录用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和平等化(体现社会公平公正)。历史意义: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促进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微点拨】干部与干部制度 “干部” 一词是外来语。1949年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干部” 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知识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角度干部(人事)制度干部制度改革公务员制度的推行时期改革开放前19791992年1993年历史背景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干部的制度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传统的干部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等中共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借鉴中西方文官制度历程(内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后来,我国又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废止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也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历史意义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知识拓展】新中国干部考核制度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特点:(1)树立正确导向。(2)注重考核实绩。(3)突出综合考核。(4)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2.发展趋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知识拓展】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1)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职位进行分类。广泛使用“考绩制”。(2)不同之处: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二者不分。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西方文官众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角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法定范围不同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选用标准不同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政治原则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对象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微点拨】焦裕禄精神:“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课堂小结】时间选官制度特点原因作用晚清废科举制,学堂选官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浓厚的封建性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民族危机加剧;西方宪政思想影响;科举制弊端促进思想解放;推动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民国文官考试制度浓厚的西方化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为知识分子参政提供机会,体现政治民主。无力发挥实际效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完善;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增强初步建成规模大、门类全、素质高的人才队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