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技术规范.docx

    • 资源ID:57767529       资源大小:2.83MB        全文页数:91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2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技术规范.docx

    I C S P备案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 S LSL 2007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Tidal Zone Regulation And Sea Wall Project(修订报批稿)200703 发布 200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发布前 言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技术规范是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等11个单位,根据1994年5月水利部建设司下达建技(1994)3号“关于组织编制围海工程技术规范的通知”和水利部发布的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进行编制的。在编制规范过程中,受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整,经历了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后修改稿、送审稿、报批稿、报批稿修订稿5个阶段,对我国现有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建设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征求了沿海省市各有关单位的意见,并与相关标准进行了协调。本规范共分14章8个附录,包括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经济评价等技术内容。本规范的强制性条文为:,并以黑体字标识。本规范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本规范主持机构: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本规范主编单位:中国水利学会滩涂湿地保护与利用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围垦技术开发中心 本规范参编单位:河海大学浙江中水围海技术咨询中心福建省水利水电建设技术中心水利部江河咨询中心江苏省农业资源开发局上海市水务工程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河口海岸研究所武汉大学珠江水利委员会本规范出版、发行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左仲谋、李开运、周家苞、黄罗春、潘桂娥、金利军、裘江海、朱小敖、戚宪涛、张文雷、刘家豪、潘少华、赵善基、徐世钧、刁守白、姚慰城、蔡正、蒋纬、沈佩君、董兆英本规范审查会议技术负责人:本规范体例格式审查人:85 / 91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33 工程等级划分和设计标准53.1 工程等级划分53.2 设计标准54 基本资料84.1 一般规定84.2 水文、气象84.3 地形94.4 工程地质与土壤94.5 建筑材料104.6 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105 工程规划115.1 规划原则115.2 规划主要内容115.3 开发目标115.4 开发分期125.5 堤线规划125.6 水闸125.7 泵站135.8 围区配套设施136 设计潮位与设计波浪156.1 设计潮位156.2 设计波浪157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地基处理177.1 地基承载力177.2 软基处理178 海堤设计198.1 一般规定198.2 海堤断面198.3 海堤防护218.4 海堤稳定计算238.5 海堤沉降计算258.6 龙口与堵口269 交叉建筑物设计299.1 一般规定299.2 闸址选择299.3 闸的规模299.4 闸的结构布置299.5 闸的结构设计309.6 泵站设计3010 保滩促淤设计3110.1 一般规定3110.2 丁坝的布置和断面3110.3 顺坝的布置和断面3210.4 丁、顺坝坝体结构和材料3310.5 生物促淤331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施工3411.1 一般规定3411.2 施工测量放样3411.3 地方材料3411.4 地基的处理与施工3511.5 海堤填筑施工3711.6 交叉建筑物的施工3811.7 施工质量评定与工程验收3812 工程管理4012.1 一般规定4012.2 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4012.3 工程管理、保护范围和管理工作内容4012.4 工程检查和监测4112.5 交通和通信设施4212.6 生物工程和其它维护管理设施4212.7 管理单位生活设施和生产经营区建设4212.8 工程年运行管理费测算4213 环境影响评价和水土保持4413.1 一般规定4413.2 环境影响评价4413.3 水土保持4414 经济评价4614.1 一般规定4614.2 财务评价4614.3 国民经济评价4614.4 不确定性分析47附录A 波浪计算48A.1 风浪计算的基本要素48A.2 风浪要素计算公式49A.3 波浪浅水变形计算50A.4 破碎波高确定52附录B 地基固结度计算53附录C 软基处理58C.1 塑料排水带换算直径58C.2 竖向排水通道的布置与打设长度58C.3 预压方式与固结后地基强度增长的计算58C.4 固结时间计算59附录D 波浪爬高、越浪量、波浪力和护坡计算60D.1 波浪爬高计算60D.2 海堤越浪量计算64D.3 波浪力66D.4 护坡计算70附录E 海堤圆弧滑动稳定计算75E.0.1 有效固结应力法75E.0.2 =0法76附录F 堵口水力计算77附录G 堵口的转化口门线79附录H 海堤(闸、站)工程项目划分84标 准 用 词 说 明85条文说明871 总 则1.0.1 为统一我国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适应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项目进行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制订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加固、扩建或改建的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1.0.3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滩涂治理总体规划、河口综合整治规划,并与当地海岸带、江河、港湾以及滨海城镇的总体规划相协调,遵循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1.0.4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建设应积极采用经过科学鉴定并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使工程符合安全、经济、适用等原则,并缩短建设工期。1.0.5 为满足各前期工作阶段对基本资料的要求,保证规划设计的质量,应重视必要的勘测和调查研究工作,工作项目的内容和深度可视各前期工作阶段的需要和工程特性而定。1.0.6 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含7度)地区的1级海堤工程,应进行抗震设计分析,并报主管部门批准。1.0.7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规划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0.8 引用标准1 防洪标准(GB50201);2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3 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4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5 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SL203);6 水闸设计规范(SL265);7 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L/T191);8 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 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171);10 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SL239);11 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SL/T235);12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13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8);14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1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16 海港水文规范(JTJ213);17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18 塑料排水板质量检验标准(JTJ/T257);19 塑料排水板施工规程(JTJ/T256);20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2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HJ/T88)。2 术 语2.0.1 滩涂 tidal zone指最高潮位线与最低潮位线之间涨潮时淹没落潮时出露的地带,亦称潮间带。2.0.2 滩涂治理 tidal zone regulation本规范主要指滩涂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如围涂、保滩促淤。2.0.3 海堤 sea wall为防御风暴潮、开发利用滩涂资源而修筑在滩涂上的堤防工程。2.0.4 围涂、围垦 tidal zone enclosed,reclamation围涂是指通过修筑海堤将滩涂围成与内陆相连的封闭区域(围区)的建设活动。围垦是指在围涂的基础上,对所围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建设活动。2.0.5 越浪量 overtopping discharge波浪越过海堤堤顶沿堤长方向的单宽流量。2.0.6 工后沉降量 consolidation settlement海堤竣工后软土地基的固结沉降量。2.0.7 充泥管袋 a tubular bag filled with liquid powder soil在管袋内充入流体状粉质土经排水固结后的袋装土体。2.0.8 龙口、堵口 dragon gap,closure龙口是指围涂工程在施工度汛期间为保证海堤等建筑物安全而在海堤上预留的具有一定宽度的沟通围区内外水流的口门。堵口是指在围涂工程施工期间,将龙口合拢的建设活动。2.0.9 爆炸置换法 explosive transpositional method在滩涂上预抛块石(渣)料,采用爆炸的方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堤基础一定深度和范围内的软土置换成块石(渣)体,利用块石(渣)料自身良好的抗剪抗滑物理力学性质来达到满足堤坝整体稳定目的的一种软土地基处理技术。2.0.10 爆炸排淤填石法 mud ejection and filled rock method by blasting在抛石体外缘一定距离和深度的软土地基中埋放药包群,起爆瞬间在淤泥中形成空腔,抛石体随即坍塌充填空腔形成“石舌”,通过爆炸手段排开淤泥充填石料,一次达到设计堤基础断面要求的一种施工工法。2.0.11 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 explosive mud ejection transpositional method by control loading简称“爆炸挤淤置换法”,利用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将地基中的软土挤开,同时借助抛石体的自重及炸药爆炸产生的附加荷载将抛石体“压沉”入软土地基中,经过若干次爆炸挤压叠加,最终形成设计堤基础抛石断面要求的一种施工工法。2.0.12 促淤 promotion sedimentation 为了加速涂面淤积而采取的人工手段,一般有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种。2.0.13 生物促淤 promotion sedimentation with biological technology主要指植物促淤,在滩涂上因地制宜地种植植物,促使泥沙落淤,人为加快滩涂淤涨速度。3 工程等级划分和设计标准3.1 工程等级划分3.1.1 滩涂治理工程根据其防护区内各类防护对象的规模和重要性划分为五等,实施中应按表3.1.1的规定分析确定。如有特殊需要,滩涂治理工程的等别,经论证并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提高或降低。表3.1.1 滩涂治理工程等别划分表防护对象等 别耕地(万亩)100100,且3030,且55,且11养殖、高新农业基地(万亩)2525,且55,且11,且0.20.2城市、工业开发区重要性特别重要重要中等小型-注:1 表中防护对象系指海堤工程溃堤后受到潮浪威胁需加以保护的对象;2 如有多类防护对象,其工程等别按要求最高的确定;3 如工程同时满足同一等别内的23项指标,则经过论证其等别可提高一等;4 上表中未包括的防护对象,其工程等别可参照该表进行类比分析确定。3.1.2 水工建筑物的级别根据工程等别及其在工程中的重要性,按表3.1.2确定。表3.1.2 水工建筑物级别划分表工程等别永久性建筑物级别临时性建筑物的级别主要建筑物次要建筑物13423434545555-3.2 设计标准3.2.1 海堤工程设计标准及安全加高,根据建筑物级别应按表3.2.1取值。表3.2.1 海堤工程设计标准及安全加高建筑物级 别设计重现期(a)安全加高(m)潮位波浪不允许越浪允许部分越浪12001001.00.52200,且1001000.80.43100,且50500.70.4450,且20200.60.3520,且10100.50.3注:1 根据防护区内工业密集及企业发达程度等多种情况,考虑淹没后果,选择重现期的上下限;2 近期内在本期工程堤外拟再度修建海堤,本期海堤属过渡性者,设计重现期可取表中下限;3 对12级建筑物,如按设计重现期确定的设计高潮位低于当地历史最高潮位时,宜采用历史最高潮位;4 无波浪实测资料时,可用风速资料推算波浪要素,此时应采用与设计波浪重现期相同重现期的风速作为计算风速。3.2.2 在进行堤顶高程计算时,波浪爬高累积频率标准应按表3.2.2取值。表3.2.2 波浪爬高累积频率标准海堤越浪设计条件波浪累积频率()按不允许越浪设计2按允许部分越浪设计133.2.3 海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根据建筑物级别、计算方法和强度指标等因素而定,应不小于表3.2.3规定的数值。表3.2.3 海堤抗滑稳定安全系数表计算工况计算方法强度指标建筑物级别12345正常运用条件有效固结应力法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1.301.251.201.151.10C、法不排水剪1.301.251.201.151.10=0法十字板强度1.351.301.251.201.15有效应力法(简化毕肖普法)有效剪1.401.351.301.251.20非常运用条件有效固结应力法不排水剪、固结不排水剪1.201.151.101.051.05C、法不排水剪1.201.151.101.051.05=0法十字板强度1.251.201.151.101.05有效应力法(简化毕肖普法)有效剪1.301.251.201.151.103.2.4 进行海堤、闸的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时,波高累积频率标准应按表3.2.4取值。表3.2.4 波高累积频率标准海堤型式部 位设计内容波高累积频率()陡墙式防浪墙、陡墙、闸门、闸墙强度和稳定性1基床、护底块石稳定性5斜坡式防浪墙、闸门、闸墙强度和稳定性1护面块石稳定性13*护底块石稳定性13注:*当平均波高与水深比值0.3时,宜采用5。3.2.5 海堤龙口度汛、堵口潮位设计标准,根据建筑物级别可按表3.2.5取值。表3.2.5 龙口度汛、堵口潮位设计标准海堤建筑物级别1234、5时段设计潮位重现期(a)龙口度汛50,且3030,且2020,且105全年龙口堵口30,且2020,且1010,且55非汛期3.2.6 围区的排涝设计标准应按防洪标准(GB50201)中各类防护对象不同等级的设计洪水,与多年平均最高潮位及最高低潮位相遇,经比较取其最不利者。设计暴雨历时可取最大24小时或三日。设计排涝历时应根据防护区允许淹没程度来确定。4 基本资料4.1 一般规定4.1.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规划设计基本资料有水文、气象、地形、工程地质、土壤、建筑材料、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等。其内容、深度可根据工程特点和设计阶段的需要确定。4.1.2 为取得基本技术、经济资料所进行的勘测、试验、整理等工作,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专业技术标准的规定。4.2 水文、气象4.2.1 水文、气象资料一般包括降水、径流、潮汐、波浪、泥沙、水质、风况、气温、冰情等。4.2.2 降水资料包括工程所在地或邻近气象台站观测的逐年降水量、短历时、最大24小时、三日暴雨量以及设计需要的典型暴雨过程线。4.2.3 径流资料应包括围区上游的流域特征和径流特征。4.2.4 潮汐资料包括:1 历史最高潮位;2 各种潮位、潮差特征值及有关出现时间;3 设计需要的典型潮位过程线。4.2.5 波浪资料包括波浪类型、波向、波高、波长及波周期的历年观测资料。无波浪资料时应有历年风向、风速资料。4.2.6 泥沙资料包括含沙量及其分布。4.2.7 水质资料包括地面水、海水的COD、溶解氧、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磷酸盐、氨氮、油类等含量及PH值,海水尚应有盐度的数值。4.2.8 风况资料包括风速风向玫瑰图、分方向历年最大风速和历史上有影响的台风过境时间及其风向、风力、风速。4.2.9 气温资料包括年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4.2.10 冰情资料应有冰冻深度及历时。4.2.11 其它如无霜期、日照时数、年蒸发量等4.3 地形4.3.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不同设计阶段应有相应内容和精度的地形测量资料,其技术要求按表4.3.1确定。表4.3.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各设计阶段测图要求图名设计阶段比 例 尺图 幅 范 围备 注围区上游流域地形图可研阶段初设阶段1:100001:50000上游流域范围用地方原有测图或借用军用地形图围区地形图可研阶段初设阶段1:50001:25000整个围区并自海堤中心线向外海扩展200500m比例尺及扩展范围视工程需要而定海域地形图可研阶段初设阶段1:250001:100000自堤线起向外海方向50km100km堤线纵断面图可研阶段初设阶段高程1:501:100距离1:10001:5000自堤线起点至终点堤线横断面图可研阶段1:501:200限于港道、潮流沟及地形复杂处 初设阶段1:501:200断面距离300m500m上下游宽度100m200m地形突变处应加密堵口段地形图初设阶段1:5001:1000堤轴线内侧200m300m外侧300m500m堵口段横断面图初设阶段1:2001:1000断面距离视需要而定地形不复杂者可从略闸、通航孔、泵站等交叉建筑物地形图可研阶段初设阶段1:2001:2000在建筑物周边线外延30m50m4.3.2 扩建加固工程的围区地形图、堤线纵断面及横断面图的技术要求与表4.3.1相同,但堤线横断面的间距应视工程的需要而定。4.4 工程地质与土壤4.4.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地质资料,系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完成后取得。体现勘察工作成果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应包括以下资料:1 勘探平面布置图;2 堤线及闸址工程地质纵、横剖面图;3 钻孔柱状图;4 软土e-p压缩曲线;5 地基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6 十字板成果图;7 工程地质条件评价。4.4.2 为取得正确的工程地质资料,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宜采用多种勘察手段包括钻探、十字板剪切(用于软土)、静力触探和物探相结合的勘察方式。钻孔的间距和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选择,可根据工程等别及特性、各设计阶段的要求并结合自然条件而定。4.4.3 土壤资料应有涂泥表层1m深度范围内土壤分层的物理、化学性质指标。4.5 建筑材料4.5.1 天然建筑材料土、沙、石的料场应具有位置、储量、质量、周边环境(性状与必要的物理力学指标)的基本勘测资料,等工程工作内容可适当从简。4.5.2 水泥、钢材、土工合成材料、排水带等建材,应具有生产厂家提供的通过合法测试鉴定的产品质量参数。4.6 社会经济与环境影响4.6.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所需要的宏观社会经济资料应包括:区域经济概况、各主要行业的生产现状和近期发展规划、影响经济发展的有利和制约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功能与作用;此外尚应收集历史洪水及台风暴潮等灾害造成破坏损失的资料。4.6.2 除宏观社会经济资料外,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尚应具有工程兴建开发中有关建设生产成本、产量和效益等方面的当地基本经济指标、垦区开发目标的市场现状与前景、工程建设开发的资金筹措与承诺等资料。4.6.3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论证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并提供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和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5 工程规划5.1 规划原则5.1.1 滩涂治理工程建设应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土地综合利用规划,结合滩涂治理总体规划及有关行业和部门的发展要求,进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5.1.2 滩涂治理工程的经济开发应根据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及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合理确定综合开发的产业结构。5.1.3 滩涂治理工程要正确解决开发建设中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可远近结合、分期实施。5.1.4 滩涂治理工程应注重合理利用滩涂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循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发展生产与改善环境相结合的原则,注意避免或减少围涂后对河口水位、岸滩演变、生物资源和潮流流路等产生不利影响。5.2 规划主要内容5.2.1 滩涂治理工程规划应对工程开发的目标进行科学论证,选择合理的开发模式与产业结构。5.2.2 滩涂治理工程规划应有开发分期的论证,确定各分期的合理开发规模,并重点作出当前开发规模的必要性论证。5.2.3 滩涂治理工程规划应对各单项工程及配套设施的总体布置提出合理方案。5.2.4 滩涂治理工程规划应对工程项目实施的投资效益作出经济评价,同时对工程项目兴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作出环境影响评价。5.3 开发目标5.3.1 滩涂治理工程的开发目标,不论是单一或多种开发目标,规划中应分别明确其开发规模和规划布局。5.3.2 当滩涂治理工程有多种开发目标可供选择时,规划中应通过多种组合方案的综合比较,从中选择最优开发方案。5.3.3 当滩涂治理工程可供选择的开发目标较多,或者在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约束因素较为复杂时,宜采用以系统分析为基础的多目标规划决策方法选择最优综合开发方案。5.4 开发分期5.4.1 兴建滩涂治理工程开发滩涂资源,可整片一次开发,也可分期开发,规划时应对多种开发分期方案进行综合比较,从中选择合理的开发分期。5.4.2 选择滩涂治理工程合理开发分期的原则是:在一定的规划年限内,各期开发的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益总和应为最大。当分期方案较多时,宜采用系统分析决策方法进行选择。5.5 堤线规划5.5.1 滩涂治理工程堤线规划应遵守下列原则:1 堤线规划应服从滩涂治理总体规划及河口治导线规划,与海岸带和河口治理规划相协调,尽可能避免对邻近地区产生不良影响。2 堤线布置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排涝纳潮要求和建材、施工、投资规模、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通过不同堤线位置和开发规模的技术经济比较,合理选择堤线方案。3 堤线走向应力求选取对防浪有利的方向,尽可能避免堤线与强风向正交;堤线宜顺直,避免曲折过多、凹凸变化过大导致波浪能量的局部集中。4 堤线应尽量避开古河道及古冲沟,有条件时尽可能通过岛屿或礁石。5.5.2 围区可按需设置隔堤。5.6 水闸5.6.1 水闸布置方式应根据自身功能、特点和运用要求,综合考虑流域状况、围区面积、形状及地面高差、地基条件、闸外情况、外海潮位、潮流、泥沙、施工、管理等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5.6.2 排涝闸布置应满足流域或地区防洪排涝总体规划,宜布置在围区内地势较低洼、排水干河终端和出海口风浪较小水深较大较稳定的地段。闸底槛高程,上限不宜高于围区内耕地田面高程以下2m,下限不宜低于最低潮位。当上游流域面积较大时,宜单独设置上游流域排涝闸,以减轻围区排涝闸负担。5.6.3 当围区开发有海水养殖需要时,应规划一定规模的换水闸;有通航要求时还应布置通航闸(孔)。5.6.4 规划中应确定合理的水闸规模,提出切实可行的运行原则及运用方式。5.7 泵站5.7.1 泵站布置应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流、泥沙、施工、管理、环境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定。5.7.2 排涝泵站宜位于地势较低及邻近排水系统的末端,能控制较大的排水面积;灌溉泵站宜位于方便取水且能控制较大灌溉面积的地势较高处。5.8 围区配套设施5.8.1 引(供)水系统的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1 围区水源可取之于河流、水库或地下水。水源和引(供)水工程设施,应根据围区生产、生活用水和发展要求确定,其水质应符合用水要求标准。2 围区引水枢纽位置,应选择水量比较稳定、河岸比较坚实、过水断面比较均匀的河段;取水口高程宜满足自流引水的要求,并应符合渠道输水输沙条件。3 围区灌溉渠系布置应线短、顺直,并尽量减少交叉建筑物和过大的挖方、填方,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和施工困难地段。5.8.2 排水系统的布置应遵守下列原则:1 围区排水方式应根据围区上游流域和暴雨特征、围区排水要求及外海潮位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宜以自流排水为主,少数辅以抽排。2 围区排水系统布置应综合考虑地形、道路、开发布局等,排水干渠宜布置在低洼地带,充分利用天然沟道,尽量结合引水、航运、养殖等进行综合利用。5.8.3 围区交通公路和简易公路标准,可根据和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选定。田间生产道路标准,应根据当地通行的交通工具和农机机具,适当照顾远景发展选定。围区交通道路布置宜联结成网,便利生产;线路要短、直、占地少;建筑物尽量少,工程量省。5.8.4 围区的电网建设,应根据围区生产生活负荷和发展要求设置变电所和铺设高压输电线路。变电所选址应避开地质不良地带,有较好的防洪、给排水、交通、施工管理、安全运行等条件。5.8.5 防护林带建设应遵守下列原则:1 围区防护林带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主要风害的性质及程度,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综合考虑农、林、牧、环境等要求,合理布置林带结构。2 围区防护林营造应使主林带垂直于当地风害方向,偏角不宜大于30°,副林带垂直于主林带。林带间距应按林带的防风范围来确定。林带宽度应根据风害大小、林带结构及土地利用情况来确定。3 围区防护林应种植适应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材质好、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的树种。6 设计潮位与设计波浪6.1 设计潮位6.1.1 设计潮位重现期根据建筑物的级别应符合本规范3.2.1和3.2.5的规定。6.1.2 在工程地点有长期潮位观测资料时,给定重现期的设计潮位应采用频率分析的方法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1 潮位频率分析的线型,可采用极值型分布或皮尔逊型分布。2 设计高潮位频率分析应采用不少于20年的连续年最高潮位系列,并调查历史上出现的特高潮位值。6.1.3 对于缺乏长期潮位观测资料的工程地点,设计潮位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 若当地有5年以上的潮位资料,可采用极值同步差比法与邻近地点有20年以上潮位资料的验证站进行同步相关分析确定设计高潮位。采用极值同步差比法时应满足如下条件: 1) 潮汐性质相似; 2) 地理位置邻近; 3) 受河流径流影响相似; 4) 受增减水影响条件相似。2 当工程地点无实测潮位资料时,应设置临时潮位站与邻近地点的长期站分别进行汛期和非汛期的短期同步观测(均应不少于30天),并建立相关关系,如相关关系较好,可利用相关方程推算工程地点的设计潮位。6.1.4 对5级建筑物,在缺乏长期潮位资料,又不具备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设计高潮位条件或者相关性差的情况下,可采用历史最高潮位作为设计高潮位。6.1.5 对位于风暴潮影响严重岸段的12级建筑物,在确定设计潮位时宜对风暴潮的影响进行专门的研究。6.2 设计波浪6.2.1 设计波浪的标准包括设计波浪的重现期和设计波浪的波列累积频率。设计波浪重现期的确定应根据建筑物级别符合本规范3.2.1的规定。设计波浪波列累积频率的确定应根据海堤越浪设计条件、建筑物型式和计算内容,符合本规范3.2.2及3.2.4的规定。6.2.2 当工程地点或其附近有长期的波浪实测资料时,设计波高及波周期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 根据实测资料分方向的某一波列累积频率波高年最大值系列进行频率分析,以确定设计重现期波高。2 与设计重现期波高对应的波周期,对于局部水域情况,可根据本规范附录A.2风浪要素计算公式确定;对于开敞海岸情况,宜根据实测资料进行波高波周期相关分析,确定设计波高对应的波周期,或者采用年波高最大值对应的波周期所组成的系列进行频率分析,确定与设计波高同一重现期的波周期。3 波高或波周期频率分析的连续资料系列不宜少于20年。4 波高和波周期频率分析线型,可采用皮尔逊型分布曲线。6.2.3 当工程地点或其附近无长期波浪观测资料时,设计波高与波周期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 对风区长度小于100km的局部水域,可根据当地风速资料确定与设计波高同一重现期的风速,再按本规范附录A.2风浪要素计算公式确定设计波浪要素。2 对于开敞海岸,可采用历史地面天气图等方法确定风场要素及波浪要素。6.2.4 波浪向近岸浅水区传播时,应进行波浪浅水变形计算,确定建筑物所在位置的波浪要素。当水底坡度平缓、波浪传播距离较长时,浅水变形计算中宜考虑底摩阻的影响。波浪浅水变形计算方法可按本规范附录 A.3进行。6.2.5 波浪传播水域有岛屿或岬角时,宜计算波浪绕射的影响。6.2.6 由变形计算得到的工程地点的设计波高,如果大于该水深处的破碎波高,应取破碎波高为设计波高。破碎波高的确定可按本规范附录A.4进行。7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地基处理7.1 地基承载力7.1.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建筑物应满足地基承载力、沉降和稳定的要求。7.1.2 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分以下几种情况:1 对软土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当不考虑基础与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时可按下式计算地基允许承载力 (7.1.2)式中 地基允许承载力(kPa);地基土粘聚力(kPa);F安全系数。2 在非软土地基上,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建筑物地基承载力可参照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有关规定进行计算。3 进行地基承载力计算时,地基天然强度由室内不排水剪与无侧限抗压试验测定;对易扰动的软粘土以现场十字板剪切强度为宜。对排水条件较好竣工前达到一定固结程度者可用固结不排水剪指标。对饱和软土地基,计算短期内的极限承载力时,宜用不排水剪强度指标。7.2 软基处理7.2.1 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中对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垫层法、铺土工合成材料法、压载法、排水预压法、强夯法、爆炸置换法等,应根据具体条件经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7.2.2 垫层法适用于厚度不大于4m的浅层软土加固处理,换填的材料有砂、碎石和砾石。垫层厚度应保证经扩散后的有效压力等于或小于下卧土层的地基承载力。垫层厚度可按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J250)规定的方法计算。7.2.3 在层厚较大的软土地基上筑堤时,可在地基面上或砂石垫层中铺以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应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其性能应满足设计要求。具体设计计算方法可按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50290)的规定执行。7.2.4 当软土地基筑堤采用压载措施时,压载的宽度及厚度由稳定分析计算确定。在稳定分析前进行预估时可按以下数值取用:压载的厚度为堤高的1/32/5;宽度为堤高的2.5倍3.0倍。采用压载的堤身高度不超过地基筑堤极限高度的1.62.0倍,堤高较大时,可考虑采用多级压载的方法。7.2.5 软土层厚度在5m以内时,可以采用在涂面铺水平排水垫层的堆载预压固结法加固地基;软土层厚度在5m以上时,可以采用设置竖向排水通道的预压固结法。竖向排水通道材料可用塑料排水带或袋装砂井,在砂源充足且价格低廉时可考虑采用排水砂井。7.2.6 设有竖向排水通道的排水预压固结法设计应包括以下内容,具体计算方法按本规范附录C.1C.4进行。1 确定竖向排水通道直径;2 确定排水通道布置及其打设长度;3 确定预压方式、预压荷载分级和荷载量;4 排水砂垫层设计;5 排水预压加载时间与固结度计算。7.2.7 地基淤泥较深厚时,堤基可采用爆炸置换法进行置换处理,但置换的淤泥层厚度不宜小于5m。1 爆炸置换法分爆炸排淤填石法和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两种。爆炸排淤填石法一般适用于淤泥层厚不大于12m的软土地基处理;当地基淤泥层厚大于12m或水文地质条件较恶劣时,应采用控制加载爆炸挤淤置换法(简称“爆炸挤淤置换法”)进行地基处理。2 采用爆炸置换法处理地基时均

    注意事项

    本文(滩涂治理和海堤工程技术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叶***)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