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必需一第一单元.docx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人类对宇宙的熟悉1宇宙:宇宙就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战国时代淮南子· 原道训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2熟悉过程:天圆地方的“ 盖天说” :“ 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称雄千年的“ 混天说” :天如蛋白,地如蛋黄;统治千年的“ 地心说” :16 世纪前托勒密、亚里士多德等冲破枷锁的“ 日心说” :16 世纪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等争议不断的“ 热大爆炸宇宙学说” :20 世纪以来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1宇宙的物质性“ 太空不空”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常见的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2宇宙的运动性“ 恒星不恒” 1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永恒运动维系的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系统2天体系统的层次天外有“ 天”吗?3太阳系太阳为中心、八大行星太阳 6000K 、99.86%、H 和 He行星 8、小行星上万 、彗星 1600 多颗、流星体流星雨、流星暴、火流星、陨星、矮行星不能清除轨道,冥王星等、卫星 0+0+1+2+61+31+21+11=127 颗、气体和尘埃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八大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4地月系地球和月球1地球是一颗一般的行星;八大行星的运行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位置、质量、体积、密度、运动存在共性;2地球又是一颗特别的行星;地球贵在是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殖的行星;3生物生存所需的“ 金锁链条件”:液态水、相宜的温度、比较厚的大气层;4“ 金锁链条件” 存在的缘由:液态水:日地距离适中相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昼夜交替周期适中比较厚的大气层: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5地球上存在生命的缘由:人外会有“ 人” 吗?1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的稳固性;地球安全的运行轨道;2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其次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紫外线 7 :微米可见光 50 :微米红橙黄绿青蓝紫红外线 43 :4微米2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1.5 亿 KM 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的 1 平方厘米的面积上, 1 分钟内所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min3太阳能量的来源 : 核聚 变反应,即: 4 个氢原子聚变为 1 个氦原子释放出大量的能量;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直接供应的光、热维护生物的生长;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固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2类型: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3太阳大气分层: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黑子活动影响地球气候中高纬度乔木年轮的疏密变化周期极区永久冰层的讨论地球猛烈天气显现的几率全球农业的丰歉程度全球降水与黑子活动存在相关性2耀斑和太阳风,引起“ 磁暴” 现象;地球大气电离层猛烈的电磁扰动导致罗盘指针猛烈颤抖、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电子设备等;3耀斑和太阳风,使两极的夜空显现极光;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淡薄大气相互碰撞,仍会显现漂亮的极光; 对气候、电离层和极区的影响,此外,对地震等的影响;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中心:地轴指向北极星邻近2轨道面:赤道面3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真周期: 1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4周期:假周期: 1 太阳日 =24 小时昼夜交替的周期角速度: 15° /小时;到处相等,除两极点外;5速度: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式: V =1670 ·cos km/h 60° 837 km/h 0° 167030° 144745° 11816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昼夜交替;产生地转偏向力;产生地方时;对地球的外形产生影响;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懂得应用:1昼夜现象的缘由是: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亮;昼夜交替的缘由才是地球的自转;2晨线和昏线的判定:弃暗投明晨线;弃明投暗昏线 3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左北右,赤道不偏;纬度越高,偏力越大;4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5特别经线的地方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0 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12 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6 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18 时;6时区和区时:15° /小时、 4 分钟 /° 东加西减时区:经度每隔15° 划分为一个时区,全球划分为24 个理论时区;东西12 区共用同一条中心经线,即180° 经线;区时:某时区的区时,即该时区中心经线的地方时;东加西减北京时间 =东 8 区的区时 =120° E 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7两条日期变更线:人为日界线固定的: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理论认为是180° 经线,实际是与180° 经线不完全重合的折线;自然日界线西移的:0 时经线;不是 0° 经线,也不是 0 时区运算方法:“ 顺减逆加”;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主动减 1 天;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主动加 1 天;东、西 12 区:同区时、异日期,东二、地球的公转1、中心:太阳2、轨道面:黄道面近似正圆的椭圆,3、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12 区早 1 日、西 12 区晚 1 日;1 月初近日点, 7 月初远日点; 真周期: 1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4、周期:5、速度:假周期: 1 回来年 =365 日 5 小时 48 分 46 秒 4 年 1 闰角速度:平均1° /d;近日点 1 月初 快,远日点 7 月初 慢;线速度:平均30km/s ;近日点 1 月初 快,远日点 7 月初 慢;6、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懂得应用: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规定:昼半球太阳高度>0° ;夜半球太阳高度<0°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 太阳高度与影长的关系:反相关;壹:等太阳高度线图贰:太阳高度日变化图叁:太阳周日视运动图2、正午太阳高度:1纬度变化: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季节变化:6 月 22 日夏至日 :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来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 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12 月 22 日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来线向南北两侧递减;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回来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3 月 21 日 /9 月 23 日春、秋二分日 :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求算公式:H=90 ° - | - | 或者 H=90 ° - 纬度差其中 表示地理纬度, 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 +冬-;肆:“ 午夜太阳高度” 临时不作要求伍: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图陆:不同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图0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6 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3、昼夜长短的变化 时、空变化:6 月 22 日夏至日 :太阳直射在北回来线,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并且昼到达了一年中的最长,夜到达了一年中的最短;同时,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内极昼;南半球相反;12 月 22 日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来线,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并且昼到达了一年中的最短,夜到 达了一年中的最长;同时,纬度越高的地区昼越短,夜越长,北极圈内极夜;南半球相反;3 月 21 日 /9 月 23 日春、秋二分日 :太阳直射在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地 6 时日出, 18 时日 落;赤道任何一天均昼夜平分;6 时日出, 18 时日落;相关运算: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24 日落时间 -日出时间 =昼长 日出时间 =12- 昼长 /2 日落时间 =12+ 昼长 /2 柒:不同季节昼长的纬度变化图捌:不同纬度昼长的季节变化图A B C D 玖:日出时间的纬度分布图4、四季的更替:天文四季:夏季指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指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春秋两季是冬夏两季的过度季节;欧美四季按“ 两分两至”:春 3.21-6.22、夏 6.22-9.23 、秋 9.23-12.22、冬 12.22-3.21传统四季按“ 四立”:春 2.5-5.5、夏 5.6-8.7、秋 8.8-11.5、冬 11.6-2.4气候四季:春3、 4、5、夏 6、7、8、秋 9、 10、11、冬 12、1、25、五带的划分:有直射,无极昼极夜热带 有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南、北温带三、自转和公转的相互联系黄赤交角的存在名师归纳总结 地球赤道面黄赤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四第 5 页,共 6 页昼夜长短季节变化季自转地球黄道面南北移动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变化五交角公转昼夜长短纬度变化带- - - - - - -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探测地内结构的途径纵波 P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样的波;速度较快,固、液、气三态物质都能传播,且 固> 液> 气横波 S 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速度较慢,且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2、两个不连续的界面:莫霍面:地下 33km 处大陆,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增加;纪念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古登堡面:地下 2900km 处,横波完全消逝,纵波速度突然下降;纪念德国科学家古登堡3、内部圈层1地壳:地壳平均厚度 17 km;其中陆壳平均 33 km,洋壳平均 6 km;地壳 = 硅铝层大陆地壳+ 硅镁层大洋地壳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2地幔:地幔 =上地幔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上地幔底部组成:主要由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下地幔 1000-2900 km 处软流层深度约 410 km 处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3地核:地核 = 外核液态或熔融态+ 内核固态外核的“ 流淌” 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缘由;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岩石圈= 地壳+ 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组成物质主要特点内部圈层范畴及厚度莫霍面以上;硅铝层、硅镁层双层构造: 硅铝层不地壳平均厚度 17 km;陆 壳平均 33 km,洋壳氧、硅、铝、铁、连续分布、硅镁层钙、钠、钾、镁、连续分布平均 6 km ;氢、其他;地幔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之间含铁镁的硅酸盐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类矿物;上地幔底部、下地幔地核古登堡面2900km 以下极高温、高压状态外核液态或熔融下的铁和镍;态、内核固态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厚约 2000 到 3000 千米,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水圈:连续但不规章的圈层,范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生物水,大气水;3、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范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地球生态系统= 大气圈+ 水圈 + 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