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doc

    • 资源ID:58024537       资源大小:36KB        全文页数:12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2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2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成语中的哲学道理.doc

    哲学智慧在成语中的显现姓名:刘本勇 学号:2 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 工作单位:高新实验中学摘要:成语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成语原内容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蕴含了隽永的哲学道理。 成语是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言简意赅的定型语,是经过人们一再推敲、反复锤炼而成的语言精华,是人们认识的结晶,它概括了人们在探知客观世界奥秘中的实际体验与思维成果,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常用成语的收集与整理,把握其中的哲理,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成语哲学智慧一、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 成语导示: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是一个比喻做多余的事、反弄巧成拙的成语。这个成语提醒了深刻的哲理。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贵族人家,一次祭礼完毕后,把所用的一杯酒货给了几个门客。几个门客面对着一杯酒,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后来有个门客想出了一个主意,说:“我有个方法,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杯酒。众门客一致同意,于是就开场各自画蛇。转眼之间,其中一人首先画好了一条蛇。他拿起酒杯正想喝,看见别人还没有画完,便左手拿杯,右手握笔,得意忘形地说:“看这条蛇没有脚,让我给它添上几只。正当他在给蛇添足时,另一个门客的蛇已经画完,于是从第一个人手里夺了酒杯,大声说:“蛇本无足,你为什么给它添上说罢,举杯一口饮尽。画蛇脚的人,张口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蛇本来没有脚,可那个自作聪明的人硬给它添上几只脚,结果,从胜利者变成了失败者。这里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就是,客观事物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否那么,人为地或主观任意地添枝加叶,歪曲了事物的实际面貌,就必然得到相应的“惩罚。从广义上说,客观事物的规律是怎样的,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在反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过失或认识缺乏,但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画蛇添足虽是一个长远的故事,但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有时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形。有些人在处理问题时,不是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不是依据实际情况订方案、想方法,而是自作聪明,任意标新立异,硬把自己的空想强加于客观实际,从而招致工作失误。这与“画蛇添足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采用主观任意性代替客观实际的哲学思维方法。我们应该屏除或尽力防止这种思维方法。1、物质是在意识之外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随物赋形。它说的虽是作画之理,即画画要针对事物本身的不同形态,给予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同时也说明了物质是可以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 “掩耳盗铃。偷铃的人怕别人听到钟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做法。“在人之外,不以人为转移。声音是客观存在的。决定它的也是客观性的东西,不管你怎样捂住耳朵,它都不会因此而消失。此类成语还有:画蛇添足;凭空捏造;杞人忧天;无中生有。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要发生作用必须以物质为根底。因而,过分地强调意识的作用都是错误的。如:“画饼充饥。“画饼只是人们头脑中饼子观念的表现,就如房屋设计图案只是关于房子观念的表现一样,实质上还是思想形态的东西。企图以画饼来充饥,无异于用精神代替物质,用梦想代替现实,其结果是陷入唯心主义的空想。此类成语还有:望梅止渴;白日做梦;描鬼画神。 二、联系开展观 成语导示:荆人循表 说起思想僵化,在吕氏春秋察今中的“荆人循表的故事,可谓是典型了。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次楚国与宋国作战。楚国打算偷渡沈河,袭击宋国。于是派人到河岸边,在可以渡过的浅水地方作了标记。后来河突然涨水,已不能徒步渡河了。但是楚国的军队不顾情况的变化,仍然按照原定方案,在深夜里顺着滦河岸边作了标记的地方徒步渡河。河水又湍又急,一下子淹死了1000多人。士兵们惊慌失措,好似房屋倒塌下来一样,大吵大嚷,乱作一团,真是“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这个故事形象地刻画了楚国军队的死板。河不是“死水一潭,其深浅缓急不会常驻不变,但楚军却只顾循表,当然会铸成大错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事物出现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有条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改变,原有的状态就会改变。孙武说得好:“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说来,即具体事物的存在状态,会随着条件变化而改变。如果人们的思想不注意事物存在的具体条件的变化,不随其改变作出相应的调整,就会使思想脱离实际,造成思想僵化,从而在具体行动中出错。思想僵化的危害是极大的。人们做事情总是有一定的方案的,而正确的方案只有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准确的分析与判断,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与条件有个正确的认识。但是,客观事物总是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在思想上作出相应的改变,否那么就会造成指导思想过时,从而使行动的后果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无论个人与国家都是这样的,就拿国家处理经济问题来说:市场的供求矛盾总是随着具体的条件变化出现各种具体情况,有时是供不应求,有时却是供过于求。如果不注意这些具体的变化,或把针对供不应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过于求的矛盾状况,或把针对供过于求采取的经济政策用于供不应求的矛盾状况,都会造成经济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当然,解决各种问题要靠各种专业知识,但是,从上述所讲的思想僵化的危害性来看,说明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方法上既唯物又辩证地对待问题,从而防止犯一般性的思想方法的错误。1、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反映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的成语如:“础润而雨。意思是柱下石湿润,预示天将下雨。人们根据生活经历,从某些自然现象的联系中推论出各种事物之间有普遍联系。 “唇亡齿寒。这个成语说明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唇与“齿相互依存,生死与共。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现实的。 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的特点。如:“洛阳纸贵。“洛阳与“纸贵本来是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但由于左思的三都赋风行洛阳,从而使纸价上涨。把“洛阳与“纸贵联系了起来。这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也有间接联系。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对待问题、对待事情。而有些成语反映的是一种孤立的观点。这样的成语有:管中窥豹;盲人摸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唯物辩证法中的开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开展具有上升性与前进性的特点。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全句强调青“胜于蓝,说明了事物的开展不是只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后来居上,新事物高于旧事物。事物的开展是上升前进的。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说明旧事物内部虽已衰亡,但外表上依然很强大,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世界是变化开展的,要用开展的眼光看问题。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成语中反映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也有很多。如:蹈规循矩;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三、运动观 成语导示:猫羊相及众所周知,我国有个成语叫“风马牛不相及。此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下相及也。意思是说,你住在北边的齐国,我住在南边的楚国,两地相距十万八千里,即使马牛走失,也达不到对的境内。后人沿用此语作比喻,来说明毫不相干的东西是扯不到一块去的。而这里却说“猫羊相及,说怪也不怪,猫与羊可相及,可以联系在一起,这是达尔文的伟大发现。“食物链,是达尔文在论述生物进化的观点时曾提到的一项著名而有趣的发现。他在研究生物时观察到,在养猫愈多的地方,羊也养得愈多。猫与羊有何相干呢原来羊吃一种三叶草,这种草是靠丸花蜂授粉的,而田鼠为吃这种蜂蜜又往往会破坏蜂窝,所以,田鼠多了,蜂就少,从而三叶草传粉的时机也就少。相反,养猫愈多,田鼠就愈少,丸花蜂因而也就愈多;三叶草传粉时机多了,就能获得好收成;三叶草愈多,牧草充足,喂的羊也自然就愈多了。因此,“猫一田鼠一丸花蜂一三叶草一羊之间就形成了一根相互联系的生物的食物链。达尔文所发现的“食物链,提醒了生物界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规律。它说明有许多事物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在客观世界中,不仅有食物链,而且还有其他相互联系的“链条。从宇宙星系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到人类社会,从客观世界到主观世界,无不处在普遍联系的相互影响与制约之中。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与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植物生长总是与一定的阳光、温度、雨露、水分、土壤等相联系。一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与一定的社会、学校、家庭影响相联系。人的有机体的各局部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的各个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及其功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与互相制约的。总之,依据客观事实,用唯物辩证的眼光观察与思考问题,就能使看来互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当然,这不是人为地创造的,而是客观事物原本如此,只不过是被人们正确地认识到了。1、.物质的运动是多样的、复杂的。反映哲学这一意义的成语有:千变万化;变幻莫测;瞬息万变动是运动的一般形式,而静是运动的特殊形式。成语“百动不如一静,反映的就是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有些成语反映的却是否认了物质的运动。如: “刻舟求剑。剑掉在水里,人却不立刻下水找剑,而只是在船上刻下掉剑的地方,等船停了再找剑。这样自然是找不到剑了。船是运动的,水是运动的,掉剑的地方肯定就会变了。 2、物质运动总是同时间、空间相联系的。如:“光阴似箭。形容时间过得快。这种快是与人的一生或一段长时间相比拟而言的。表达了时间、空间的运动。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如:“远水救不得近火。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与认识的。这个成语一“远一“近有着鲜明的空间特征;一“缓一“急又有着鲜明的时间特征。用空间特征借喻时间特征,表示空间与时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四、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成语导示:庖丁解牛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惠王有一次来看庖丁宰牛。庖丁是魏国著名的厨师,他解剖牛的时候,手、脚、肩膀、膝盖的动作与刀的响声。同音乐一样有节奏,他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与肉分割开来,手起刀落,干净利索。魏惠王看后十分惊叹、佩服,便问他:“你的手艺怎么这样高啊 庖丁答道:“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我对牛的肉与骨头的构造已经很熟悉了。开场,我眼中所看见的,都是一头头完整的牛。学了三年之后,我看到的就不是一头整牛,哪里是关节,哪里是筋骨,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力气,全部心中有数,我顺着肉与骨头相接的地方,一刀一刀地把它们分开,毫不费力。他接着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宰牛的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只用刀来割内。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几年,解剖了几千头牛,还像新刀一样的锋利,因为肉与骨头之间有一条缝,我看准了它轻轻地把刀插进去,肉就一块一块地落下来。当然,遇到复杂的构造,我也要聚精会神,认认真真,小心翼翼,才能万无一失。庖丁解牛,在他的眼中不仅是完整的牛,而且还看到了牛的各个局部之间的联系。在客观事物中,联系是非常普遍的,有内部的,有外部的,有必然的、有偶然的,有本质的,仑非本质自。之与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就是事物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存在的特点与开展的趋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成认与不成认,认识到与没有认识到,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害,只要条件存在它就必然发挥着作用。因此,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地认识规律,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容。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要求,同时,在规律面前人们并不是完全的消极被动,我们又可以认识规律,利 用规律来取得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良好效益,这就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问题。庖丁自觉不自觉地在实践中遵循这一根本原理,他知道解牛必须按牛自身的构造出发,不能蛮干,要遵循解牛的规律,而要想解好牛就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践,去认识。经过20年的实践,他终于清楚地了解了牛各器官的位置及骨路的特点,认识到了解牛的规律性,于是才能游刃有余,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与肉分割开来了。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如“触类旁通。接触过某方面的事物能了解同类的另一些事物。这说明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使认识的深化。 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这一含义的成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定胜天;愚公移山。 然而,有时人们会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如:“因噎废食,就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 2、物质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性是客观的,违背了客观规律就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如:“揠苗助长本来是想庄稼长得快,但因违背了庄稼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是“揠苗助桔。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 3、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相统一。在成语中,有些内容反映的却是主观脱离客观的思想。这类成语有:钻冰求火;竹篮打水;救火投薪。 五、质量互变规律 成语导示:胸有成竹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画家叫文与可,他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清秀逼真,非常出色。文与可学画非常认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窗前种了许多青竹,每天都仔细观察竹子的枝叶状态与生长情况,了解竹子在不同季节与不同天气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种竹实践与观察、揣摩,他不仅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而且在脑海里形成了各种各样竹子的形象。正因如此,在他动笔作画之前,要画什么样的竹子,怎样构图、着墨,他心中早就有了轮廓,不必费尽心思,反复琢磨,而能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出色地面出各式各样的竹子。因此他的一位朋友赞扬他说:“与可画竹时,胸有成竹。意思是说文与可在画竹子的时候,完美的竹子形象,早就在他的心里构思好了。文与可画竹之所以挥毫泼墨自如,方面是由于他本身的国画功底;另一方面那么是他长期的观察、实践,这里面就表达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从必然向自由的开展。必然指的是客观事物的规律,也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自由是指人们对于必然规律的认识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我们能否认识到,也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需要它,只要条件具备,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在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某种规律时,在某方面就处于盲目的被支配地位,没有任何自由可言。一旦人们认识了某种规律,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客观世界,这时人们就掌握了自由。从整个社会的情况来看,原始人对客观规律知之甚少,所以几乎没有什么自由,现代人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就有了较大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开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会有越来越大的自由,但是由于客观世界开展的无限性,绝对的、彻底的、脱离必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文与可画竹就有着这样一个从必然向自由的开展过程。他开场画竹时也不是得心应手的,只是机械地临摹竹子的外形。那时对于画竹他还是处于必然王国。为了画好竹,他又种竹又观竹。不仅竹子的一般形态已牢记在心,就是对不同季节竹子枝叶的变化,不同种类竹子的特征也都丁如指掌。这时他对竹的了解就由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画起竹来自然得心应手,胸有成竹了。1、质是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律性。如:“非驴非马。它所蕴含的哲理是说:事物都有自己的质的规定性,不能混淆不同事物的不同质的界限。在认识事物时,既要看到不同事物的区别,驴是驴,马是马,不应当驴马不分,同时又要看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成认中间状态的存在。 2、质与量的统一就是度。只有在一定的度内才会做好事情。成语如:“哀而不伤;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恰如其分反映的就是这种思想。 如果超过一定的限度或者还没有到达一定的度,那么正确的行动也变成了错误的了。这类成语如:差假设毫厘,谬以千里;功亏一篑。 3、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两种状态。量变转变为质变,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反映量积累的成语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量的积累引起量变,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同时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场。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滴水穿石;积土成山;绳锯木断另外如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所表达的哲学含义是质一样的事物,量可能不一样。 六、认识论与实践观 成语导示:纸上谈兵 古人说得好,“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就是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观。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如何对待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反映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纸上谈兵就是片面强调理论,而无视实践的形而上学的错误做法。史记廉颇商相如列传是这样讲的: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叫赵括,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真可谓熟读兵法。其实,他的父亲早已看穿了他,认为赵括只是死啃书本教条,如果真叫他带兵,“破赵军者必括也。相如也看出了这一点,说赵括只是徒然能背他父亲的兵书,并不知结合实际运用。可惜赵王不听劝说,还是以赵括为将,抵抗秦军。果然,因赵括死搬教条指挥作战,使40万大军全部覆没,赵括也死于乱箭之中。这一故事生动地说明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危害性。知道或懂得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只是知,而不知怎样行,那么会贻害无穷。有的人只会靠嘴巴卖弄自己的学识,一碰到具体问题就束手无策,于事无补。在范镇的东斋记事中就有一个“费铁嘴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一天,蜀国国王闻知宋朝天兵要进攻蜀国,非常恐惧。朝中的大臣们都在物色能去抵抗天兵的人。此时有一个外号叫“费铁嘴的人,走到国王面前答话。大家都以为他不光有“识,而且还有胆量。仔细听着,他却说:“这个事儿,我可绝不敢干。于是,大家都笑着退朝了。“费铁嘴只能说不能干,有什么用呢所以大家嘲笑他。人类掌握知识或理论的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样的理论与知识才具有生命力。人们只有根据复杂多变的具体条件灵活地运用理论与知识,并通过实践进步深化,才能使它成为人类的珍贵财富。再好的理论如果不与实践相结合,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赵括就是因死读兵书,而不懂得如何应用,而兵败身亡的。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论就是一种反映论。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可知论,如成语“格物致知。唯心主义的反映论却是不可知的,如成语“蝶化庄周。既然认识论是一种反映论,那么这种反映有时难免会片面化、外表化。反映这哲学思想的成语有:不求甚解;井底之蛙;浅尝辄止。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动力,反映实践对认识的影响的成语有:多见广识;孤陋寡闻;熟能生巧;百闻不如一见;识途老马;我们强调“知行合一,有理论就要靠实践来证明,认识的目的是实践。反映认识对实践的影响的成语有:开卷有益;运筹帷幄;必躬必亲;游刃有余。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而看问题处理事情要理论联系实际,反映这一哲学观点的成语有:兵无常势;审时度势;实事求是-在认识论中,还存在教条主义与经历主义的思想。成语如:生搬硬套;依葫芦画瓢;纸上谈兵。 七、 对立统一规律成语导示:歧路亡羊 战国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叫杨朱。有一天,他的邻居跑丢了一只羊,于是全家出动寻找,又来请杨朱的奴仆帮助寻找。杨朱问道:“仅仅丢了一只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人去找邻居说:“村外的岔路太多了,所以人去少了不行。于是杨朱就让奴仆与邻居一起去找羊。过了半天,找羊的人陆续都回来了。杨朱问邻居:“羊找到了吧冲邻居垂头丧气地说:“跑丢了,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会找不到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了,岔路之中又有岔路,谁知道羊跑到哪里去了所以找不到了。“原来是这样。杨朱沉思了好久,半天没有笑容。他的学生见他这样,感到非常奇怪,不解地问:“丢了一只羊,并不是一件大事,况且又不是教师的,角为什么这样闷闷不乐呢杨来答复说:“我并不是为了一只羊,而是由这件事联想到我们学习与研究学问的事。如果另们在学习方面,东抓一把,西抓一把,不能专心致志,也会像在岔道上找羊一样,结果一无所获。在这里杨朱阐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学原理,也就是识在我们做任何一件工作中,都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在事物开展过程中,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在同一个事物之中也存在着众多的矛盾,在复杂的矛盾群体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开展是不平衡的,在事物的开展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在事物开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及开展方向。这一矛盾的存在与开展,决定与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与开展。与此相反,其它的、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那么是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开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它也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开展与解决。由于容物开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力量的关系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区分不是凝固的、僵死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的地位会发生转化。这就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以及在事物开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存在与开展.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就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矛盾;而次要矛盾又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所以在把侧重点放在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兼顾次要矛盾的解决。不管是在学习上,还在工作上都是如此。在歧路之羊的典故中,有那么多的岔,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分配人力,结果只能徒劳而返。如果分析一下各条路的情况,看看羊最可能从哪条路上跑有重点地去找,找回来的可能性就大得多了。 1、对立统一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源泉、动力与实质的内容。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存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达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并行不悖;不是冤家不聚头;刚柔相济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斥的属性。这样的成语有:冰炭不同炉;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一 此外,成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也含有矛盾的斗争性,但只是反映了矛盾双方的剧烈斗争的形式与一方战胜另一方的结局,反映的对立性不全面。 2、矛盾是事物开展的原因。内部矛盾是内因,外部矛盾是外因。反映内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祸起萧墙;物腐虫生反映外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内因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推动事物的开展,内外因是相互联系的。反映这一关系的成语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泥而不滓;自力更生矛盾的同一与斗争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反映这一哲学含义的成语有: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月满那么亏;泰来否极。 3.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成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反映了矛盾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而成语“讳疾忌医、“模棱两可却否认了矛盾的客观性。 对待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与主要矛盾。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打蛇打七寸;釜底抽薪。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在分析客观事物时,要把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相结合。对待具体问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映这一哲学思想的成语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在分析矛盾时,要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下面这些成语反映的内容正好脱离了这种方法。如:截长补短;拆东墙补西墙;割肉补疮。综上所述,成语所表现的人们的主观意识,是人们对客观现实进展细致观察、周密思考、深入辩析、反复验证而形成的,它的哲学含蕴是广泛而深刻的。 参考文献: 1汉大成语大词典,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6。 2成语概说,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3赠世惠言,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4中华实用成语词典,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5中国谚语选上、下,甘肃: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第 12 页

    注意事项

    本文(成语中的哲学道理.doc)为本站会员(美****子)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