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终身教育与人力资本增值.doc
论终身教育与人力资本增值文献综述终身教育的主张自古已有,除我国先哲及教育家对“终身教育”的贡献外,如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曾提出,人应当自摇篮起就学习到墓穴。终身教育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国际上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潮。其倡导者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成人教育处处长、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 ·朗格朗。他认为,几百年来社会把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一半时期受教育、学习后一半时期用于生活和工作,这是不科学的。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今后的教育应是根据每个人不同时期的需要,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有学者指出,对于终身教育的理解与认识不同的国家不完全一致。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现代终身教育理论作为一种新的较大的思想器源于本世纪初人们岁成人教育的探讨,没过著名心理学家E.L.桑代克发表成人的学习一书,书中介绍了他的一系列关于成人学习的研究成果,初步认识到成人教育的实际可能性,而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第三次推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过过著名的成人教育教保罗朗格朗 作了终身教育的展望的报告,他认为教育和学习应该从要看到坟墓继续不断地过程。中国“终身教育”思想的初创者们的官司按已如前所诉。再让我们看到终生教育引论中所说:终身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连续的、各方面教育的全部总和。在学会生存中提到收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国内大部分研究都是介绍新经济增长模型,或者是引用外国的一些实证资料来论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但也有学者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机理。从人力资本的要素和效率的生产功能来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机理。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关键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生产功能。从生产过程角度看,它具有要素和效率两个方面的生产功能。前者是指人力资本是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或投入要素。后者是指人力资本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其途径是:人力资本投入的增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自身的生产效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国外人力资本理论的渊源可与追溯到因果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把人们所受教育而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明确突出提出,所有资本最有价值的是人本身的投资。本世纪20年代,熟练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设计出教育经济效益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运用说明国民收入中的三分之一得益于教育,舒尔茨突出人力资本理论的时代,正直苏联人造卫星对美国朝野造成危机,人力资本理论提出,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一种假设;提出之后,正式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使这一假设变成了一条准则,支持学校教育朝着注重职业培训,注重科技知识的方向发展。麦克莱兰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可能是通过传授对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和态度而起作用的,他提出,通过教育提高成就需要,从而刺激经济发展英克尔斯登提出,教育对发展的主要贡献,就在于教育具有把个人的“传统”态度和价值观转变为“现代”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从而加速了一个社会结构现代化的速度。摘要在现代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人力资本的大小,意味着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大小。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不断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成主要在教育,可以说,传统的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方式,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影响越来越大,终身教育能够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关键词终身教育;人力资本;增值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国家在21 世纪将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在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人的个体来讲,人力资本已成为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和基础,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最强烈的意识。而我们知道,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在教育,不断地接受教育,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就能够不断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这里所指的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指终身教育。在形成人力资本的教育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和现代终身教育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终身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终身教育与人的个体价值实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终身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终身教育是指对于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一生所进行的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仅限于成人教育,也包括学前、小学、中学各阶段的教育,既指有组织的学习,又指偶发性的学习。终身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终身教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 年,我国共有各类成人院校65万多所,在校学生7876万多人,教职工人数101万其中专任教师4215万人,毕业生9942万多人。与之对应的是在同一年度,我国的1225所高等学校中,在校学生仅719万多人,还不到成人院校学生数的十分之一,毕业生10316万人,仅相当于成人院校毕业生的1104 %。表1显示了 2001年度我国各类成人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之间的对比。表1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和各类成人院校之间的比较(万人)专任教师 招生数 在校学生 毕业生数普通高等学校 5312 26813 71911 10316各类成人院校 4215 875314 787614 994215我国教育资源还不算丰富, 又拥有世界第一的人口, 能够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只是其中的少数人, 而大部分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则要通过其他形式的教育手段特别是终身教育来完成。二、人力资本的投入对现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许多新的经济现象。传统经济理论认为,物质因素是国民财富和经济增长的惟一源泉,国民收入分配的理论基础是三要素理论,即土地、资本和劳动。传统经济理论忽视了人的质量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当然,在消耗物质资源创造经济财富的经济中,物质因素也的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物质投入越大,产出就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以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为主要增长手段的现代经济中,仅仅靠增加物质投入以求得经济的发展,就变得越来越不够。20 世纪60 年代前后,以美国舒尔茨为代表的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潮流,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力资本”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教育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并大力提倡增加教育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同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有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50 年代前后,科技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相关,科学技术快速地应用于生产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据统计,16世纪各项新发明不过26项,17世纪为106项,18世纪156项,19世纪546项,而20世纪50年就达到961项,超过了前几个世纪的总和。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技术成果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把整个人类带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时代。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看,体力劳动减少,脑力劳动的比重增加,生产的社会化、科学化和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和快速发展,生产愈来愈智能化、信息化,现代经济的这种变化使传统经济理论滞后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中还有这样一个著名观点: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取决于自然资源的丰富贫乏或是物质资本存量的多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和日本。在战争中,他们的有形资本遭到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按传统经济理论的观点,这两个国家的经济需要很长的时期才能恢复和复兴,然而事实上,他们在短短的几年内就迅速地医治了战争的创伤,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并进入世界最发达国家之列。相反,战后新独立的一些国家,虽然发达国家给予了“经济援助”,但他们的国民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这种经济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舒尔茨认为,德、日两国之所以能够迅速医治战争创伤,走上复兴与发展之路,是因为战争虽然破坏了他们的有形资本,但并没有破坏人力资本,而那些新独立的国家,虽然得到了有形资本的“支援”,但人力资本匮乏,劳动者的智力结构和质量水平低下,教育落后。当然,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经济现象不仅仅限于战后德日两国的发展,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现象是传统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由此可见,随着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广泛应用,那种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加大劳动强度来提高生产率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现代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则主要靠科技进步、劳动力质量的提高,靠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也就是说,人力资本的投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三、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在教育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贝克尔认为,体现人力资本在物质上的资本称为物质资本,与之相对应,体现在人 主要是劳动者 身上的资本,则是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全面的资本概念应当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指的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是怎样形成的呢?教育经济学家认为,资本是由投资产生的,人力资本同样是由投资的方式产生的。贝克尔在人力资本一书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通过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与心理收入的活动,被称为人力资本投资。投资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迁移、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多种形式。舒尔茨则把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五个方面:即卫生保健设施和服务,包括影响人的预期寿命、体力和耐力、精力和活动的全部开支;在职培训,包括由商社组织的成人教育计划,特别是农业方面的校外学习计划;个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通过这两位教育经济学家的论述可以看出,人和家庭进行迁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机会。通过这两位教育经济学家的论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本是人口质量的投资,这种投资包括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各级正规学校教育。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正规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形式。正规的学校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生产效率。对于个人和学校来说,学校教育都是有代价的人力资本投资;第二是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同样是提高劳动者工作能力、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的重要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在职培训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劳动者自我培训,另一种是劳动者所在的企业、单位为其提供培训;第三是卫生医疗保健。现代经济研究表明,健康状况的改善,死亡率的下降以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将会对劳动生产力和产量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第四是劳动力国内流动费用;第五是用于国外移民入境的费用;第六是提高企业能力,使经营者面对复杂情况能够作出最佳决策;此外,有些经济学家还认为,父母用于养育子女所花费的时间,以及收集价格与收入信息等也都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在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下,一门新的学科教育经济学应运而生。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虽然很多,但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形式则是教育。综观人力资本理论和教育经济学有关理论可以看出,教育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是建立在两个密切相联的关系上的。这就是教育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和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收入的关系。从个人角度来说,接受教育提高了个人的认知技能,即增加了个人的人力资本,毕业后就可以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较高的收入;从国家角度来讲,国民的人力资本是一种国家市场要素,国家的教育投资提高了国民的人力资本,就会增加国家经济投资的效益,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本投资的教育形式可以看出,这里所指的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而是包括成人教育及其它教育形式在内的完善的终身教育。实际上,从资本形成理论的角度看,不同的教育形式或阶段对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值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传统的正规学校教育是人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最初形成的最重要方式,而要实现人力资本的不断增值,则要依靠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四、终身教育:人力资本增值的源泉人力资本的存量就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通过开发方可转化为财富。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力,人力这种活的变量具有四要素,即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其中,体质是基础,智力是关键。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力的四要素进行开发,使四要素始终处于良性互动状态,从而获取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这是人力资本开发的直接目的;而依靠人力资本的增值获取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这是人力资本开发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是最终目的。实践证明,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靠的是人力资本增值,人力资本增值的惟一途径是人力资本的开发;社会财富的增加,文明程度的提高,又促使人力资本的原始素质结构得以改善和优化,给人力资本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人力资本开发如此重要、关键,那么,人力资本开发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呢?所谓人力,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总称。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人力的四要素,在这四要素中,体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等等,是人体运动的功能状态,以及对劳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和消除疲劳的能力。衡量体质的标准是:身体素质、营养状况、精神状态、忍耐能力、适应能力、抗病能力。智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运用知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智力包括五要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最重要的是思维力。知识是人们在学习实践中所掌握的各种浅层次的经验和高层次的理论,包括知道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归类知识”及知道怎么做和知道是什么的“沉默知识”,沉默知识更为重要。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并经由练习而习惯化的动作体系,包括外在技能与内在技能。人力及其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要素的内涵客观上要求社会提供一种面向全体成员的宏观上的全员教育和贯穿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微观上的全程教育体制和机制,这既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充分、全面发展的需要。终身教育贯穿到人的一生,扩展到整个社会。它以不同年龄段的所有社会成员作为教育对象,以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为目的,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的总和。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相互联系的三大教育系统和胎教、学前婴幼儿教育、学校教育、学校后在职继续教育、老年人教育等持续的不同教育阶段。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当代社会,终身教育已成为教育的新形式。保罗 ·郎格朗在终身教育的战略中总结归纳出了终身教育的五大原理,一是要防止知识老化,确保教育的连续性;二是使教育计划与教育方法同各自社会特有的、独自的目标相适应;三是要在教育的一切阶段,面向着进化、变化和变革的生活,培养活生生的人;四是解决强加于教育的传统定义与制度的束缚,大规模地配备、利用一切训练和传递的方法;五是要在各种措施技术的、政治)的、工业的、商业的等等 和教育目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这里我们暂且不去评价这一归纳是否准确,仅就终身教育的概念特征上来理解,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终身教育将传统意义上的阶段性学校教育训练与终身的教育训练相结合,力图实现教育纵的方面的连接和横的方面的结合,以求“人格的完美发展”;终身教育将教育活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力图实现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前瞻性,学习工具与技术的先进性、有效性,学习时间的机动性,以求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终身教育将教育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力图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以及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化的有机统一,以求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个结合”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归结到一点,就是它能够使人力资本充分增值。总之,在以科技发展、知识创新为动力的现代经济中,终身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增值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说,终身教育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有着互为因果的联系。因此,我们每一位踏入21世纪大门的现代人,要使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不仅要积极地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更要不断地接受终身教育,在学习化社会中,不断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惟有如此,才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参考文献:1邱渊.教育经济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2沈利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3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4侯风云.中国人力资本形成及现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