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 帮助中心 好文档才是您的得力助手!
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
全部分类
  • 研究报告>
  • 管理文献>
  • 标准材料>
  • 技术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考试试题>
  • pptx模板>
  • 工商注册>
  • 期刊短文>
  • 图片设计>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2023年自考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新.doc

    • 资源ID:58260859       资源大小:233.54KB        全文页数:94页
    • 资源格式: DOC        下载积分:12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二维码
    微信扫一扫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2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23年自考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新.doc

    00183消费经济学自考资料第一讲 绪论消费经济学是研究消费的经济学,因此,要弄清什么是消费经济学,一方面就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消费。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满足需要的行为,是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和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因此,广义的消费涉及两个部分,即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1)生产消费:生产过程发生的各种生产资料及劳动者体力、脑力的消耗,显然,生产消费属于生产行为或生产过程自身,包含在生产之中,属于中间消费。(2)生活消费:指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务的使用与消耗,由于产品通过生活消费,其使用价值就消失了,因此,他属于最终消费。狭义的消费,指的就是生活消费。同生产过程必须具有三个要素同样,任何消费过程也包含三个要素:消费者:即人,是消费的主体,人只有在消费中才干称之为现实的消费者。消费对象:指被消费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及劳务消费工具:指将消费者和消费对象结合起来的媒介物,又称之为消费手段。消费对象和消费工具构成消费资料,是消费的客体。消费主体对消费客体发生作用的力量或能力,也就是消费者消费各种消费资料的力量或者能力,我们称之为消费力,通俗点讲,消费力就是指居民购买各种消费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消费力反映了消费者需要得到满足的也许性。消费的两重属性自然过程属性自然属性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发挥作用的行为与过程,也就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行为和过程,自然属性所满足的是人们的生存性和功能性需要,比如人们对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因此,消费的自然属性是生理学、营养学、商品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社会过程属性社会属性是指消费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行为,而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之月下,在人们互相的经济关系中进行的社会行为与过程。消费的社会属性,具体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消费主体的社会性:消费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个人,而是处在某种关系中的人,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消费的社会性。消费观念的社会性:不同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制约着不同的消费观念,不同的群体、阶层和名族经常有不同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社会性:个体消费行为受参照群体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结识和研究的历史演变消费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消费在社会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消费结识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古典经济学对消费问题的结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蒂是最早对消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经济学家。在他生活的年代,英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建立和迅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积累被提到首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佩蒂对消费有一个基本观点:即主张节制不必要的消费,以保证资本积累和财富增长。并且,他认为“赋税”是实现这一主张的有力手段,通过对那些不利于生产的消费支出进行征税,可以达成节制消费,增长积累的目的。佩蒂的思想被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继承下来,他们认为:消费,特别是奢侈性消费是非生产性的,不利于国民财富的增长。亚当斯密语录:人们有两种欲望,一种是“现在享乐的欲望。这种欲望的热烈,简直难以克制”。另一种是“改良自身状况的欲望。这种欲望虽然是冷静的、沉着的,但我们从娘胎里出来一直到死,从没有一刻放弃过这种欲望。”在亚当斯密看来,就一个人而言,这两种欲望往往是互相冲突的,前一种占上风就是奢侈性消费,后一种欲望占上风,就是节制消费,促使人们借鉴,但对整个社会而言,通常是节俭占上风,所以社会才干进步,国民财富才干增长。同一时期的法国,封建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这样的条件下,法国古典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结识,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是魁奈和西斯蒙蒂。魁奈是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把消费品分为必需品和奢侈品,他认为,农业提供的是生活必需品,而工业中有些工场则生产奢侈品,由于必需品的消费会增长财富和收入,而奢侈品的消费不利于财富和收入的增长,因此,他主张减少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保护农业,以保证必需品的供应,因此,魁奈认为只有让农民富裕起来,让他们消费更多的产品,才干促进社会的繁荣,这是魁奈对经济学理论的一大奉献,他把消费水平的提高当作是一国繁荣昌盛的保证。西斯蒙蒂经历过经济性危机,因此,他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危机有所结识,对消费的结识也有所发展,他认为生产的目的是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消费决定和发明着生产。因此,生产者必须面向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收入状况,从消费决定生产这一前提出发。西斯蒙蒂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和消费之间的锋利矛盾,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并用消费局限性来说明经济危机产生的因素。为了减轻危机,他主张政府应采用措施关心消费者的利益和过问消费方面的事物。虽然西斯蒙蒂结识到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并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剩危机的必然性,但他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来解释危机产生的因素并提出消除危机的方法,导致了其理论的缺陷。二、19世纪中期20世纪30年代以前19世纪中期以后,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对消费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不仅奠定了当代经济学的基础,并且对消费经济学以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凡勃仑:社会阶层消费学说马歇尔:需求理论这三位经济学家虽然对消费地位的结识没有超过前人,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对经济学做出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马歇尔,马歇尔把需求当作是人们的主观欲望所决定的一种心理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他的消费学说需求理论,涉及欲望饱和理论(效用递减规律)、需求规律以及需求的价格弹性等等。此外,马歇尔还对社会消费发展的长期趋势作了分析,他认为,社会消费水平会随着技术进步而提高,他还意识到人们对闲暇的重视也许对消费支出格局产生影响当然,这些都被后来的实践所证实。但马歇尔同时也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完善的,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充足就业的均衡状态,全面的生产过剩和经常性的事业是不会发生的,但这个神话不久被资本主义世界普遍发生的大危机的事实所打破。三、消费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连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影响限度最深的一次经济大危机,这次危机也孕育了凯恩斯经济学,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显示,凯恩斯提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发的调节是不能达成充足就业均衡的,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在凯恩斯经济学中,有效需求理论是其整个理论的基础,因此,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在凯恩斯经济学中占有相称重要的地位。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因素在于有效需求局限性,而有效需求局限性的根源在于一下三个方面:消费倾向递减人们的消费支出并不随收入的增长而同比例增长。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人们所预期的利润率将随投资的增长而递减。流动偏好人们乐旨在手头保持钞票,达不到一定的利息率水平就不愿把钱存入银行因此,他提出政府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人为的刺激需求,以达成消除危机和事业,保持社会稳定的目的。虽然凯恩斯承袭了前人的观点,但他看到了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营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四、当代经济学对消费理论的奉献凯恩斯经济学在西方重要国家的经济政策中占统治地位长达几十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衰退,从而使更多的经济学家在凯恩斯理论之外寻找答案,但消费在经济学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1976-1992年,有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获奖都与消费研究有直接的关系。1976,米尔顿-弗里德曼:在消费分析、货币史、货币理论及对稳定政策复杂性的实证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绩1985,佛朗哥-摸底利亚尼:在对储蓄和金融市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分析。1992,加里-贝克尔因:把微观经济学分析的范围扩展到人类行为及其互相作用的更广泛的领域。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生产和消费关系的分析马克思把经济当作是由生产互换分派消费诸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从再生产过程分析,一方面是生产,然后是分派,再通过互换,最后进入消费,结束一个经济过程之后,又进入下一个经济过程。在社会中,人是主体,要使社会可以生存和发展,就要使社会的主体,一定经济关系下的人可以维持生命,这就需要消费。要消费,一方面要发明可供人们消费的对象产品。这就需要生产,通过生产,人们发明出可以满足社会需要,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但人们在消费这些产品前,还必须拟定这些产品归谁所有,也就是拟定人们占有社会产品的份额,这就是分派,但分派只是产品转入消费的前提,要使产品可以真正进入消费,还必须使人们可以得到产品,这就有赖于互换,通过互换,占有各自的产品,人们得到自己的产品之后就是进行消费,从而实现了生产的目的,因此,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发明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力水平决定消费水平;生产的发展速度决定着消费的提高速度;生产决定着消费的方式和结构。另一方面,消费对生产具有积极的反作用:生产要以消费为转移,要以消费为最终归宿;消费在主观上提出生产的对象;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消费经济学是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随着消费在社会经济运营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消费经济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知道,经济学按照考察对象和分析立足点的不同,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近几年两者有互相融合和渗透的趋势),我们消费经济学对消费的研究也分化为两个方向:微观消费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消费行为。涉及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储蓄行为、劳动供应行为等。宏观消费问题:考察全社会的消费活动、总消费支出的变化、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二讲 消费决策下面,我们从研究微观消费问题的角度出发,以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为假设前提,探讨消费者是如何作出支出决定、如何进行消费选择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就是我们即将要讲的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消费决策问题。消费者的消费决策问题,就是要考察单个消费者或家庭如何分派他们收入,以及这些决策如何受到收入、价格及其他因素的影响。 既然,消费者被假定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那么消费者对每一种消费的也许性都会衡量他的代价和收益,因此,消费者在进行决策时,总是追求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自身的最大利益。当我们把消费者当作为追求最大满足的理性人时,分析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就涉及两个基本要素:一是消费者面临的限制性条件,二是最大化目的。前者与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有关,后者与效用和偏好相关。 预算约束所谓预算约束,是指消费者只能在自己有限收入的约束下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在市场上,消费者获得任何商品或服务都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货币,因此,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也许无限制的选择满足限度最高的产品。换句话说,消费者只能在他收入限定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购买。假定某一消费者的所有收入是每月2023元,这一收入就是他的预算约束。他们每月所有物品的消费的总开支不能超过2023元。再假定市场上有两种商品X和Y,他们的价格分别为100元和5元,那么,这个图(见课件)显示的就是该消费者的个人预算约束集。图中,横轴表达该消费者购买商品X的数量,纵轴表达购买商品Y的数量。直线EF与X轴和Y轴围成的这个三角形就是该消费者也许购买的这两种商品的组合。其中,直线EF我们称之为预算约束线。所谓的预算约束线指的是消费者用完他的所有收入能买到的价格既定的两种产品的也许的所有组合。因此,预算约束线以外的部分是消费者现有收入所不能购买到的产品组合点,而预算约束线以内的部分是消费者现有收入可以购买到的产品组合点。在这个例子中,假如消费者将他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购买商品X,那么他可以购买到20个定位的X商品,也就是预算约束线上的F点。假如他将所有的收入都花费的商品Y上,那么他可以购买到400个单位的Y商品,也就是预算约束线上的E点。他也可以选择预算约束线上的任何一点。比如购买300个单位的Y和5个单位的X或者100个单位的Y和15个单位的X。当然,他还可以选择预算约束线以内的任意一点来选购这两种产品。虽然预算约束线内的任何一点都是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点。但事实上只有预算约束线EF上的点才是经济学家所真正关注的,至于为什么,我们后面将会提到。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预算约束线是一条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线,事实上这根线还说明消费者在购买X和Y的时候面临着一种替换。为了多得到商品X,就需要放弃一部分的商品Y,比如图中A和B这两点。在A点,消费者购买5个单位的X和商品和300个单位的Y商品,但假如他想得到更多的X,比如他想得到10个单位的X产品,那么就只能购买到200个单位的Y产品,也就是B点。也就是所,为了多得到5个X, 而必须放弃100个Y。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替换。当然,替换比例是由这两种商品的价格所决定的。在这个例子中,X的价格是Y价格的20倍,因此,为了多得到1个单位的X,就必须要放弃20个单位的Y。我们假定假定消费者收入为M,商品X的单价为P1,而商品Y的单价为P2,预算线可以表达为:M = P1Q1 + P2Q2其中,Q1和Q2分别表达购买X和Y的数量。我们可以看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P1P2。由于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所以斜率为负数。假如考虑其绝对值,本例中斜率应当就=20,正好是这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实质上,月算约束线的斜率就是由这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的。因此,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相对价格以及刚才所讲的替换,他们是完全相同的。上面分析的其实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抽象,在现实中,市场上不只一种产品,假如多种产品我们怎么去分析呢,我们可以这样解决,把我们重点分析的产品放在横轴上,而把其他所有的产品放在纵轴上。预算约束线的变动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知道,预算约束集的特性完全是由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决定的,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预算约束线的变动,一般来讲,预算约束线的变动有两个因素:即商品价格的变动和消费者收入的变动。我们还是用这个例子来具体说明收入和价格的变动对预算约束的影响。价格的变动一方面我们来看看商品价格的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商品X和商品Y这两个商品中任意一个价格发生变化,都会引起预算约束线的变化,比如,当X商品价格上升时,我们会发现,预算约束线会围绕E点向左旋转,由于当X商品的价格下降时,预算约束线会围绕E点向右旋转。预算约束线的转动,反映的是消费者增长一个单位X的消费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商品数量的变化。分析图中的A和B结论,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X价格越高,消费者购买该商品的数量也就会越少。收入的变动下面我们来看下收入的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我们来看这张图,收入的变化会引起预算约束线平行的向外或向内移动。这时预算约束线没有发生旋转,由于假如仅仅是收入变动,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免,那么这两类产品的替换关系就会保持不变,即斜率保持不变。当消费者收入增长时,预算约束线向右平移,如当收入由每月2023元增长到每月3000元时,预算约束线会由EF向右平移到CD, 换句话说,当收入增长时,消费者可以选择的范围扩大了,当收入减少时,预算约束线会向左平移。如当收入由每月2023元下降到每月1000元时,预算约束线会由EF向左平移到AB, 消费者可选择的范围也就缩小了。收入与消费我们知道,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没有收入就没有消费,因而,收入是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最主线因素。当收入变化时,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的数量及其消费支出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消费者收入的变化如何改变商品的消费数量,以及消费收入的变化对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影响有多大。刚才我们讲了,假如商品价格不变,而收入增长,那么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平行向外移动,我们来看这张图,当消费者收入增长,该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由EF向外平移到CD。一般来说,当消费者收入增长时,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量会增长,那种消费量随着人们的收入增长而增长的商品,我们称之为正常商品。比如在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消费者收入增长时,消费者的选择有A点移到B点,他对商品X和其他商品的消费都增长了,那么我们可以说商品X和其他商品都是所谓的正常商品。但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收入增长后,有个别商品的消费量反而下降了。当然,这是一种特殊情况,这种消费数量随着收入的增长而减少的产品,我们称之为低档商品。这种现象在右边的这张图中就能直观的显示出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消费者的收入增长时,消费者的选择由A点移动到B点,他只增长了对其他商品的购买量,对商品X的消费量反而减少了,此时的X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档商品。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自有发挥。因此,收入变化对商品消费量的影响完全取决于商品的性质,取决于商品到底是正常商品还是低档商品。但是,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不仅对于不同收入的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内容也许不同样,并且对于同一个消费者而言,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内容也也许随着他们收入的提高而发生变化。那么,我们划分正常商品和低档商品的的标准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需求的收入弹性假如我们收入增长了,那么我们对各种消费品消费的数量变化是同样的吗?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由于一个概念,叫做弹性。在经济学中,弹性用来表白两个经济变量变化的关系。当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函数关系时,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比如引起作为因变量的经济变量的变化。弹性表达的就是作为因变量的相对变化对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变化的反映限度或者灵敏限度。因此,需求收入弹性就是指在一定期期内某一个商品的需求量对收入变化的反映限度。因此,需求收入弹性就等于需求量变化的比例与收入变化的比例的比值。弹性的大小我们用弹性系数来表达。一种商品需求收入弹性的符号取决于需求量变动相对于收入变动的方向,对于正常商品而言,需求量随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即ÄÄ£Í大于零,所以它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对于低档商品而言,需求量随收入的增长而减少,ÄÄ£Í小于零,所以它的需求收入弹性为负。因此,需求收入弹性的正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区分商品是正常商品还是低档商品。对于正常商品而言,假如需求收入弹性大于1,表白需求量的增长的比例超过了收入增长的比例,因此,这种商品我们叫做奢侈品,或者说是高档商品,反之,假如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但大于0,那么这种商品我们叫做生活必需品。当然,假如需求收入弹性小于1,就是我们所说的低档商品。预期收入下面我们再来看此外一个概念预期收入。预期收入(又叫作未来收入),即消费者对自己未来收入水平的预期,它可以调节消费者在现期消费与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 假如消费者预期收入提高,那他就会提高现期消费支出的水平;假如预期收入减少,那他就会增长储蓄,以支持未来的消费水平。因此,预期收入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也有着非常重要而显著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第三讲:消费者的信贷决策中具体讲解。价格与消费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因此,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前一方面要考虑的就是自己的收入,除了要考虑收入外,消费者还对此外一个东西非常关注,那就是商品的价格。那么商品价格是如何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决策的呢,我们一方面来看第一个知识点需求曲线。需求曲线表达商品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函数关系。因此,需求曲线描绘的是在不同价格下某个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来那个。我们通过度析商品价格变动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我们就可以推导出商品的需求曲线。课件现实,假如X的最初价格为100时,消费者会在B点进行消费,即购买12个单位的商品X,当商品X的价格上升到200时,他会在C点消费,即只购买8个单位的X,假如当X的价格下降到50时,他就会在A点进行消费,即购买20个单位的X产品。我们把以上这组数据可以用此外一个坐标来表达。那么这跟线我们就把他叫做需求曲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也就是说,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长,我们经济学把这种价格和需求量按反响变化的趋势称之为需求规律。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这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替代效应指替代效应指商品价格上升后,消费者改用其他商品来满足需求。比如,猪肉的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也许会选择其他肉类产品来替代猪肉,比如选择鱼肉或鸡肉来替代猪肉,以满足消费者对肉类产品的需要。我们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当商品X价格增长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向左旋转。商品价格上升意味着个人为了增长一单位这种价格上升的商品就必须放弃更多的其他商品。新的替换关系会导致消费者减少对这种商品的消费量,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该商品。即随价格的上升,替代效应减少了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 替代效应反映了个人所面临的替代关系的变化。而收入效应则反映了个人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假如价格上升,预算约束线向左旋转,同时会缩小可选择商品组合的范围。尽管消费者的收入没有改变,但用这些收入可以购买的东西减少了,即消费者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了。对于消费者而言,他所关系的不是收入表现为多少货币,更重要的是这些货币能购买多少东西。假如商品价格上涨但收入不变,那么实际收入便下降了。这就是价格的收入效应。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消费者在预算约束线上到底选择那个点进行消费,这个取决与消费者自己的偏好。为了帮助我们分析那个点会被选中,经济学家使用了一个重要概念,叫做无差异曲线。无差异曲线显示的是若干个可以给一个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比如在课件上,I和I1就是关于商品X和Y 的无差异曲线,在I上的A点和B点虽然商品组合不同,但他们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同样的。对于消费者来讲,效用越多越好,根据效用越多越好的原则,我们可以知道,C点的效用大于A点,也大于B点,由于I1上所有的点的效用都=C点,所以I1上所有点的效用都大于I上所有点的效用。因此,无差异曲线离远点越远,他所代表的效用就越高。此外,无差异曲线是不也许相交的,否则会出现逻辑矛盾。通过无差异曲线,我们就可以准确的计算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课件上画出了三种商品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这三种商品分别是正常商品、低档商品和吉芬商品。这张图描绘的是正常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解过程,当商品X的价格下降时,预算约束线向右旋转。假定商品X和商品Y两种商品的替换没有改变,消费者对商品X的需求量会由x增长到x1,这就是收入效应引起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选择有点A移到了点B,但是,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B点在消费者的预算约束之外啊,是消费者的现有收入约束下不也许达成的点。但是没有关系,由于C点是可以达成的,对于消费者来说,B和C 的效用是同样的,所以消费者最终的消费点是C,从而由x1移到x2,这是替代效应作用的结果。因此,消费者消费决策的变化,是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下完毕的。对于正常商品,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比如价格下降,替代效应使得对该产品的需求上升,收入效应也使得对产品的需求量上升,所以,在两个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价格下降,购买量会上升,因此,需求曲线是向右下倾斜的。替代品与互补品有时候我们发现,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影响该产品自身的需要,同时对其他商品的需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假如两种商品中的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增长,而一种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互相替代的关系,我们就称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比如茶和咖啡,他们就有互为替代的关系,当茶叶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的预算约束线会向左旋转,但咖啡的需求量会增长,有F点移到E点。假如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价格的上升会引起另一种商品消费量的减少,即两者是互相补充的关系。比如球和球拍的关系就是一种互补关系。两种商品之间到底是互相补充的还是互相替代的呢,我们经济学用一个指标来衡量,这个指标就是需求交叉弹性。需求交叉弹性指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和偏好都保持不变时,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商品价格变化的反映限度。假如交叉弹性系数为正,就是替代品。假如交叉弹性系数为负,就是互补品。假如接近等于零,那么这两种商品就是互不相关的。需求的价格弹性与需求的收入弹性类似,需求的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需求量对它自身价格变化的反映限度。它等于需求量变化的比例与价格变化的比例相除之比。假如用P表达价格,p表达价格弹性系数,需求价格弹性公式: p=Q/Q/ P/P通常情况下,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长,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系数为负数。为了便于分析和计算,我们经常取价格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依据需求价格弹性的绝对值的大小,我们可以将需求价格弹性提成5个类型。p>1。弹性充足或有弹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大的增长,因此,公司通常会通过降价来增长收益。 p=l。弹性为l或等1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变动价格不会引起总收益的变化。 p <l.弹性局限性或缺少弹性。种情况下,价格的下降会引起需求量的较小增长,因此降价会减少公司的总收益。p= 完全弹性或无限弹性。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只能接受市场的价格,而不能以高于或低于其的价格来销售。p=0 完全无弹性。效用与满足限度消费者在做出消费决策时候,有两个东西他一定会考虑,一个就是消费的成本,另一个就是消费的收益。我们用效用来描述人们从他们所消费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收益。所谓效用,就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消费者欲望或需要的能力。换言之,效用就是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所感觉到的满足限度。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求效用最大化是消费者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但效用是人们主观感受的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不能拟定统一的效用标准。但对于某一个拟定的消费者来说,他可以鉴定某种商品对他的效用大小。比如品牌选择问题。为了可以测量效用,经济学家想了好多方法,我们这里介绍一种比较简朴的方法:测量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商品组合乐意支付的金额,即支付意愿,用支付意愿来衡量消费效用。比如,你在纯净水和矿泉水之间选择,你更喜欢矿泉水,那么及时矿泉水要比纯净水贵,你也会购买矿泉水而不是纯净水,为什么呢,因素很简朴,由于矿泉水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效用,你乐意为得到矿泉水而支付更多,当然,一个人乐意支付更多,并不意味着他就必须支付更多,消费者必须支付多少取决于市场的价格。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个情况,商家会采用这样的销售方式:买一个:100买两个:180买三个:240他之所以这样卖,是由于有消费者乐意这样买,你假如你乐意这样买,那么对你来说:买一个:给了你100个单位的效用买两个:给了你180个单位的效用买三个:就给了你240个单位的效用可见,你的支付意愿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长而增长,因素很简朴,更多的商品会给你带来更大的效用。我们尚有一个重要概念,叫做边际效用,所谓的边际效用指消费者每增长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长。我们来看这张表。表的最后一列的数值就是消费者增长最后一个单位商品所获得的边际效用。当他有一个单位商品时,增长一个单位的相同商品的边际效用为80,当他有两个,再增长一个的边际效用是60,刚才这个图就画出了这个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曲线。不管是效用曲线,还是这张效用表都显示出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这就是我们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内消费某一商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长,该商品的边际效用或效用增量趋于递减。当消费者面临给定的预算约束,并且要在不同商品之间进行选择时,他的选择将会使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相同。也就是说,消费者会把消费调整到这样一点,在这点上,花费每一分钱在不同商品上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由于在这点,消费者的效用达成最大,任何改变都不能增长消费者的总效用。 消费者剩余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当新增长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边际效用等于商品价格的时候,消费者就会停止购买,也就是说,消费者消费最后一个单位商品的效用等于商品的价格。但在市场上,消费者只需为他购买的商品支付固定的价格,所以就存在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指的是消费者乐意支付的货币量与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差,即消费者通过消费在心理上所获得的收益。我们来看这张图,他们能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剩余。我们引用刚才的例子,假定市场上该商品的价格为40元,那么按照边际效用等于价格的规律,那个消费者应当会购买4个单位的产品,当然,他说购买的每一个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不同样的,也就是消费者对这四个产品所乐意支付的价格是不同样的:他乐意为第一个支付:100他乐意为第二个支付:80他乐意为第三个支付:60他乐意为第四个支付:40但是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40,因此,他为每一件产品都只需要支付40,也就是说,他支付160就可以得到4个产品,而他乐意的支付,或者可接受的支付是280,那么他必须支付的和他乐意支付的金额之间就存在这差额,这个差额我们就叫做消费者剩余。这个例子中,消费者剩余=120,图中的阴影部分就代表着消费者剩余。除了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之外,消费者的消费据侧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下面我们简朴的讲一下其他因素对消费决策的影响。略第三讲:储蓄决策 这一讲,我们重要来探讨一下消费者的储蓄决策。在这一讲,一方面我们将一起来分析一下消费者之所以有储蓄行为,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消费者有这样的行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对消费者储蓄行为的动机进行分析。然后,我们讲解利率因素和非利率因素对消费者储蓄行为所导致的影响。就是我们课件上显示出来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下面,一方面我们先来弄清楚什么是储蓄?对于储蓄,我们的理解大约是会把储蓄等同于收入超过消费的那部分。其实,在我们现代经济理论中,储蓄是指一个经济体(居民个人、公司、集团或政府)为在未来发明收入而留出部分产出的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居民个人、公司等都会有储蓄行为,但我们消费经济学重要是讨论居民个人的储蓄行为。讨论的是居民个人把他的货币收入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如何分派。但居民储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居民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储蓄存款。广义:指货币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涉及银行存款、保险、有价证券、固定资产、实物投资以及钞票。我们所即将要讨论的是广义的居民消费问题。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给界定清楚了:即储蓄中的广义的居民个人储蓄。那么为什么为产生居民个人储蓄呢,下面我们就来把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储蓄动机介绍给大家。一方面我们来看生命周期储蓄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是储蓄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这个动机被称为生命周期储蓄。人们在他们工作的时期存钱,以便在退休后可以享用消费,这是麻省理工学院诺贝尔奖获得者佛兰科·莫迪利安尼强调的储蓄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生命周期储蓄理论认为:个人是在比工作年数更长的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储蓄和消费行为的,人们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的最佳配置为目的,把储蓄当作是为年老时的消费所做的准备。课件上的这张图是对生命周期储蓄模型的一个简朴的描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一个人的总的财务为过去的储蓄的总和。这张图表白的就是一个人的储蓄和他积累的财富。这张图意思是说:这个人在他25岁时得到第一份工作,到60岁时退休,预计可以活到95岁。假设这个人从25岁到59岁每年赚的钱和储蓄的钱同样多,那么,在他25岁之前没有储蓄,在60岁的时候储蓄达成顶峰,此时,由于退休,没有收入,因此,开始花费自己的储蓄,知道95岁时花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的生命周期比这个简朴的图形所表达的要复杂的多。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简图还是让我们对一般的储蓄行为方式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为了说明生命周期储蓄的决策过程,我们考虑最简朴的一种情况,我们假定:不存在不拟定性因素;某人从其生命的第一年开始工作且没有积累任何财富:他预计能活N年,其中要工作M年,并且工作期间每年赚取收入Y;储蓄不赚取利息,价格水平保持不变,从而当前的储蓄将等额的转换为未来也许的消费。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我们比较关心一下两个个问题:个人生命周期的消费也许是多少? 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派储蓄与消费? 给定工作时间M年(来自于个人劳动的)终身收入为Y×M,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最大也许消费支出为Y×M。 个人如何在其生命周期内分派储蓄与消费?生命周期内消费等于终身收入 C×N二YM (3.1)两边同除以N就得到每年的计划消费水平C: C=Y× M/N (3.2) M/N:一生中用于工作的时间比重 储蓄函数S=Y× (N-M)/N (3.3)举例:假设某人从20岁开始工作且计划工作到65岁,该人将在80岁时去世。因此工作时间M为45年(6520),生活年数N为60年(8020)(这里假定该人20岁之前的生命开支由其父母为其支付,不由自己支付)。每年劳动收入Y为30000元,终身收入=Y×M=30000×45=1350000(元) 年均消费 C=1350000/60=22500=M/N×Y=45/60×30000=0.75×30000年均储蓄 S=(N-M)/N×Y=×30000 =0.25×30000在这个例子中,该人工作期间每年劳动收入的75%用于消费,这是为什么呢?由于75%是他一生中(20岁之后)工作时间所占的比率。每年收入的25%是他为一生中25%的退休时间的消费而进行的储蓄。因此,我们总结一下:我们在工作期间进行储蓄从而积累财产;退休后我们开始靠这些资产为生,因此,退休后一直到死,我们进行的都是负储蓄。下面这张图很好的说明了消费,储蓄和负储蓄的生命周期模式。消费计划的制定,简朴表述就是在高收入时期储蓄而在低收入时期负储蓄,以实现平滑的或者均匀的消费跨时期配置。更具有普通意义的是,生命周期理论预测人们在他们的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高时储蓄较多,而在其收入相对于终身平均收入较低时进行负储蓄。 遗产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遗产动机是指人们为了能给孩子留下一份遗产而进行储蓄。 遗产动机越大,人们在有能力的工作年间进行的储蓄就越多;遗产动机越小,人们工作年间增长的储蓄就越少。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量上,少数相对富有的人的遗产储蓄要大于多数较穷的人们的生命周期储蓄。 谨慎动机及其对储蓄的影响 谨慎储蓄来源于生命周期储蓄无法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即一些人们想要得到的重要东西市场上并不存在。比如,一个人在一生的不同时期会碰到不同的风险。一部分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等方式得以转移,但是保险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保证在这些紧急情况出现时有钱应付,人们就必须储蓄。谨慎动机的大小与储蓄的多少是同方向变动的。谨慎动机越大,储蓄得越多;谨慎动机越小,储蓄得越少。随着社会进步限度的提高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谨慎储蓄动机将不断得弱化。目的储蓄及其影响 目的储蓄是指人们为了一些特定的目的,诸如支付购买住宅的钞票、或为了支付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进行的。也被称为定向存款。特点:稳定;存货款融于一体;存款时间相对来说较短。其他类别的储蓄动机理财储蓄。储蓄的最直接动机是追求利息,利息率经常对消费产生影响。当利息率升高,这种储蓄回报的增长改变了未来消费和现在消费之间的相对价格,使得推迟消费更具吸引力。所以,实际利息率的增长对储蓄率有正效应。节俭储蓄。这是典型的富有中国

    注意事项

    本文(2023年自考消费经济学复习重点新.doc)为本站会员(可****阿)主动上传,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关于淘文阁 - 版权申诉 - 用户使用规则 - 积分规则 - 联系我们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