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11.docx
-
资源ID:58268188
资源大小:37KB
全文页数:2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8金币
快捷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微信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扫一扫登录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11.docx
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11地方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密押题库与答案解析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11安徽省教师公开招聘考试小学语文模拟11一、基础知识题问题:1. 下列词语加点字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_。A.巨擘(bò) 笺(jin)注 耄耋(dié) 势不可当(dng)B.桃核(hú) 襁褓(bo) 盈(yín)余 亘(gèn)古不变C.刨(bào)冰 缭(liáo)乱 龟(jn)裂 差(ch)强人意D.坊(fng)间 骁(xio)勇 惘(wng)然 枕戈(g)待旦答案:B解析 B项,“桃核”的“核”应读作“hé;“盈余”的“盈”应读作“yíng”。本题当选B项。问题: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_。A.毕口不言 谨言慎行 牵肠挂肚B.谦谦君子 无可奉诰 诗情画意C.茶余饭后 此起彼伏 学以至用D.陈词滥调 分道扬镳 故弄玄虚答案:D解析 A项,“毕口不言”应改为“闭口不言”;B项,“无可奉诰”应改为“无可奉告”;C项,“学以至用”应改为“学以致用”。D项无错别字,当选。问题:3. 以下各句中,关联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_。A.我的父亲有些不愿雇他做短工,因为据说他不仅饭量大、吃得多、有力气,而且干活少。B.倘若是我获得了这个奖杯,她会不会也是如此高兴?C.由南派三叔的小说盗墓笔记改编的同名电影刚一上映,虽然饱受争议,但仍然保持着极高的票房。D.如你所愿,即使最终是我们得到了财富,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亲情与温暖答案:A解析 A项“饭量大、吃得多、有力气”与“十活少”存在逻辑上的转折关系,应当将“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本题当选A项。问题:4. 从修辞效果看,下列横线上所填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_。 自从地球印下人类的足迹以来,地球容颜逐渐由关变丑了。特别是迈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排放出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着自己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和土壤,地球伤痕累累,公害也频频发生,_,人们感到生活在一个缺乏安全的环境中。 A.“三废”的阴影像阴云在世界各地飘荡B.“三废”的阴影像虎豹在世界各地肆虐C.“三废”的阴影像强盗在世界各地横行D.“三废”的阴影像幽灵在世界各地游荡答案:D解析 A项“阴云”还有散去的时候,比喻不当。B项“三废”没有“虎豹”的行为暴烈,比喻不当。C项“三废”与“强盗”的行为没有相似点。D项,将“三废”比喻为“幽灵”,阴魂不散,更加适用于题干语段。本题当选D项。问题: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_。A.古人说:“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敬我能而敬我公”,短短十几个字深刻提示了为官者道德水准的重要性。B.今年,在中央领导的支持下,焦点访谈不但要增加舆论监督节目量,还要真实、客观,并在“跟踪解决”上下功夫。C.闲聊之中,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还要回到这曾让她伤心流泪的地方?她摇摇头,无奈地笑了。D.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在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答案:D解析 两个“人的一生”引领的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因而“尝试放弃,人的一生”中的逗号应改为分号。古诗词填空。6. 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答案: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7. 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答案: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8. 予独爱_,_。(周敦颐爱莲说)答案: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9.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学常识填空。10.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中提到的人物是_。答案:诸葛亮11. “三言”指的是_、_、_三部短篇小说集。答案:喻世名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12. 被誉为“20世纪的巴尔扎克”和“20世纪的别林斯基”的中国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_。答案:茅盾13. 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_。答案:桑提亚哥二、阅读鉴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哀溺文序 唐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弊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选自柳河东集) 【注】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货:这里指钱。 1.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绝:_ (2)身且死 且:_ 答案:(1)绝:渡,横渡; (2)且:将,将要。 2.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_ (2)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译文:_ 答案:(1)我的腰中围着千文钱,很重,因此落后。 (2)你太愚蠢,太(被钱)蒙蔽了!人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干什么呢? 问题:3.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题。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请简要说明这两首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案:两首诗歌均采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词)人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崔诗以“人面”“桃花”为线索,通过“去年今日”、今年今日的同时同地同景而不同人的对比,表现出“去年今日”寻春遇艳的喜悦以及今年今日寻人不遇的惆怅、失落之情,这种今昔对比,将诗人心中的惆怅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欧词则以“月”“灯”“人”为线索,先写去年元夜繁华热闹,情人花前月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再写今年元夜的物是人非,灯明月华而意中人却不见身影。通过上下两阕的今昔对比,凸显出词人内心的相思之苦以及对爱人的一往情深,于朦胧婉约之中过渡出一段旧情难续的沉重哀伤之情。 问题:4. 阅读下面的现代诗歌,完成下题。 我的家乡一年只打扮一次 陈风 我的家乡 把贪睡的我唤醒 一年只打扮一次 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一年只打扮一次 用柳叶为眉整形只一次便美了四季 用绿水把脸洗净只一次便牵挂着我 用太阳涂亮口红为她守候一生 然后又用鸟语 (节选自乡下的风) 请从诗歌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对这首现代小诗进行评析。 答案:(1)视角独特,意象单纯而丰富。这首诗歌的作者以独特的视角,选择借助单纯而丰富的意象来表达感情。诗歌仅选取了家乡的早春景色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家乡的美景。柳叶、绿水、桃花、太阳、鸟语这些春天里再寻常不过的事物,本身都很单纯,然而一经诗人引入诗句,竟构成了绝色住景,而且能引领读者循着涛人的思维展开想象,更丰富了诗歌画面的内容。 (2)用语精练,感情真挚而强烈。这首清新的小诗很讲究炼字,在诗歌的第二小节连用的五个拟人句,使诗歌显得整齐而有气势,其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整形”“洗净”“涂亮”“唤醒”等词语与选用的意象一一搭配,共同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立体感极强的画面。诗歌的第二节更是连用了五个“一”字并搭配不同的量词来表达情感,“一年”“一次”“一生”在这样的对比中,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加深了诗歌的内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江南雨 凤潇 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只要一想起故乡姑苏,最先闪过眼前的,无不是那束剪也剪不断的雨丝。 网师园可算得上苏州园林中温婉秀丽、典雅大方的大家闺秀,为之倾倒者不计其数。 那一次,我们却是被雨赶进网师园的。口里抱怨着不作美的天公,心里不免有几分扫兴湿淋淋的“闺秀”,不知还能余几分风韵?再说,冒雨游园,固然风雅,却也实在难免狼狈。 雨絮絮下个不停。在门廊里等得不耐烦,且顺着游廊走吧,到尽处再等雨停。心里盘算着,脚下便没有停。左一弯,右一转,这廊似乎没了头,高低错落,曲回通达,走一步有一步的意味。廊檐上挂着续续断断的雨,比起那晓晴丽日,竞别有韵致。方才恍悟这廊子竟是没有尽头的,当日建这回廊的用意便是为了雨天游园可免淋漓之苦,顺着它便可游遍了整个园子,不得不佩服前人之匠心。 涟漪的碧水,润泽的粉荷,湿重的石苔,欲滴的翠竹却原来,这位“闺秀”竞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着实叫我们“惊艳”不已。 眼前回廊蓦转,穿过垂花门,是个小小的天井。四围低低的粉墙环绕,中央一树一花皆无,却在廊下栽着好大一丛芭蕉,被雨洗得枝展叶舒,溢翠流碧,直映得那墙也绿了,廊也绿了。一时竟有些看得呆住了,忘记了举步,只远远地倚着漆彩的廊柱,怔怔地望着那芭蕉,听那雨紧一声、慢一声地打在那宽宽的、绿绿的叶上 就要离开了,心里说不清的缱绻难舍。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独自在空荡荡的小巷里徘徊,想把那窄窄的碎石小径、爬满青苔的老井、脚下的一丛一丛的蒲公英都摄进眼里、装在心里。 巷口慢慢飘进一朵油纸伞。近了,不是期待中丁香一样的姑娘,而是一位皱缩得像枯树般的老太太。蓝布裤褂,一丝不乱的髻子,手里挽着个小竹篮,上面覆盖着雪白的毛巾一位寻常的东吴水乡老妇。 侧过身,我让出了窄得只能一个人走过的碎石小径,默默地等老人过去。她却又突然回转身:“姑娘,要买花?”方才注意到老人手中的篮里散出郁郁的香气。老人早已揭开雪白的毛巾,浓郁的花香扑面而来,似乎连雨丝也被染透了。一枝枝含苞的白兰、茉莉、栀子,穿成各种式样,丝绒般的花瓣上还凝着水珠儿,静静地沁着幽幽的香,美得叫人舍不得碰一碰。我惊喜地张大了眼,忙不迭地说:“要,要”老人用枯瘦粗糙的手拈起一串白兰,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样一双手,竟能种出这样奇迹般的美!“侬是北京来的?”大概老人听出了我的口音,竞和我攀谈起来。于是,我知道了一位普普通通的水乡农妇是怎样含辛茹苦,把去世的丈夫留下的所有重担挑起,又是怎样用一枝枝美丽芬芳的鲜花换来儿子在北京读大学的昂贵费用 分手了,老人拿起那串白兰,颤颤地别在我胸前,慈爱的眼里闪着光彩:“大学生哪!”我还来不及分辨她是在说我,还是在说她儿子,她已转过身,慢慢走向小巷深处。呆立在雨中的我,被那缕清香萦绕着,良久良久 几番细雨梦回,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雨丝。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 (文章有删节) 5. 请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十多年的乡愁,一直是锁在烟里雾里,浸在水中雨中。 又下雨了,一丝一丝的雨线,似乎在牵绊着我的脚步。 答案:“浸”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使抽象的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突出了“乡愁”在作者身上的浓和满(或受乡愁的反复折磨和煎熬,或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牵绊”用了比拟(或拟人)的手法,赋予雨以人的情感动作;“牵绊”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受雨对乡人是有难舍情怀的(或表达作者的眷恋和不舍,家乡的雨景迷住了我)。 6. 这篇文章的首尾是怎样照应的?答案:开头提到雨丝,结尾再提雨丝,事物和情感前后照应。或:开头点出乡愁,结尾再强调乡愁,使思乡之情首尾贯穿,情感得到升华。7. 文章的末尾一句写道:“于是,悄悄地把它织成一方冰纨,留在记忆里封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此句用比喻的手法把思乡之情比作一方冰纨(或用“一方冰纨”比喻牢固不变的思乡之情),表示“我”要把思乡之情留在心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珍视和深沉思念之情。三、课程理论题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完成下列各题。1. 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_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答案:502.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查学生的_、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答案:语文综合运用能力3. 各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一定的适应性,在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上也各有差别,因此,评价设计要注重_,力戒繁琐,防止片面追求形式。答案:可行性和有效性4. 第三学段中口语交际教学目标指出: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_。答案:简要转述问题: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口语交际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有哪些?答案: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偕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的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四、教学实践题问题:1. 下面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小方所写的一篇习作。请仔细阅读作文,然后为其拟写一则简短的作文评语。 有趣的汉字 在一些同学的眼里,汉字其实就是由一些笔画组成的,而且他们会觉得很没意思:但是你可不要小看汉字哦,他也是个幽默的朋友! 我们每天与汉字打交道。你看,有一些聪明的大人把它编成了字谜。我这儿也有几个有趣的字谜,让你们猜一猜吧!“四个人搬一根木头”,是“杰”字,你看他们用四个点来表示四个人。上面是一个“木”;还有“一斗米”,谜底是“料”,“料”字的左边是一个“米”,右边是一个“斗”,那么就是一斗米了,对吧! 还有的人把它们用错地方了,而闹出了一个笑话来。比如,把“菠萝”写错成了“波萝”。这种例子还有很多。但是有些商家为了达到让大家记忆深刻,乱用一些词语成语。比如,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蛋糕店广告:步步糕升。这种用法是不正确的。 我从第五单元学到猜字谜和一些歇后语。我们还知道了,一些商家乱用成语、词语,对一些同学会造成用字不规范等不良后果。 现在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有趣吗? 答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学生,能够在我们平时的课程中细心学习,总结出自己的思路,这是极好的创意,也你内在潜力的体现。老师十分欣赏你这一点。在这篇习作中,语言也具有一定有流畅性,尤其是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写得很是新奇有趣,同时结尾又能做到首尾呼应,使得整篇作文结构完整、构思巧妙。 但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是作文中存在一些语病,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需要进一步规范。另外,文章的题目是“有趣的汉字”,但到了第三段却是在写汉字的误用,仔细想一想:这样来写的话,还是在写汉字的有趣吗? 最后,老师愿你在写作的道路上继续采撷生活中的朵朵浪花,慢慢把这朵朵浪花融入自己的作文中,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问题:2.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体会关键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请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片段并说明设计意图。答案:参考设计 翠鸟教学片段 朗读第段,探究外形美。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周作文课上,老师说的描写景物、动物、人物的技巧吗?还有同学记得吗? 生:我记得!老师说可以描写它们具有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能记得的特点。 生:还要多增加细节的描写。 师(笑):同学们年纪虽小,记性倒好!大家记得不错!(生笑) 师:咱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里,就对翠鸟展开了许多独特色的、与众不同的、能让别人看一眼就能记得的细节描写。现在,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小任务,请大家根据第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画一画翠鸟。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同桌间可以互相小声讨论,先画好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我们来看看谁能画得又快又好!(学生用彩笔画翠鸟,教师巡视并随机指导) 师:好,我看大部分同学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画,并给大家介绍一下?台下的同学们也注意认真听,看看上来展示的同学画得好不好,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学生上台展示并介绍,生生互评;教师展示自画作品,并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能根据课文描写画出“翠鸟外形简图”,也能复述自己所画的简图,这说明大家已经读懂了第段,抓住了翠鸟的特点,真了不起!但是,这里老师还需要再次强调下:课文里不论是对翠鸟红色小爪子、小巧玲珑的身形、透亮灵活的眼睛、又尖又长的小嘴,还是色彩鲜艳的羽毛,都是翠鸟灵气外显、与众不同的地方,都展现了作者善于抓住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功底。同学们在生活中也应当怀有一颗时刻观察生活的心。 师:作者对翠鸟外形的描写,不仅切入点(细节)找得好,而且描写的手法运用得也好。请同学们来找一找,说一说。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予以明确) 明确: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翠鸟头上的羽毛比喻为橄榄色的、绣满了翠绿色花纹的头巾,将背上的羽毛比喻为绿色的外衣,将腹部的羽毛比喻为赤褐色的衬衫,这使得翠鸟的形象更加生动化、生活化,更容易想象和理解。 B描写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下到上,先写红色的爪子,再写羽毛,最后写眼睛和嘴。其中写羽毛时,又按照先总后分的方法,由上而下,先写头部,再写背部,最后写腹部。这种顺序安排使得对翠鸟的描写既完整又不显拖沓,更加具有条理性。 师:同学们进行细节描写时,不仅要找好切入点,而且要向作者学习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与写作顺序。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将之前写作课所学的描写景物、动物、人物的技巧代入本文的对翠鸟的描写与刻画上,有助于学生巩固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画翠鸟”的课堂教学活动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更为认真地阅读课文,更为直接地体验感受到翠鸟的特点,理解翠鸟的外形之关) 默读第段,探究行动美。 师:翠鸟不仅外形玲珑,羽毛艳丽,而且天生机灵,行动敏捷,擅长捕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默读段,并且在默读的过程中用铅笔轻轻画出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词。 (学生默读段落,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画出的动作词) 师:同学们默读后,对翠鸟捕鱼时飞行的动作有何感受?大家集思广益,想想有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 生:快! 生:迅速! 生:利索! 师(笑):“利索”是个口语词,大家想想有没有更加正式的、书面化的词语。 生:敏捷。 师:很好!对,“敏捷”这个词不仅表现出了翠鸟飞行的快,还表现出它捕鱼的巧。 师:那么接下来,老师又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第段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翠鸟动作的敏捷呢?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思考,教师指名回答并加以明确) 明确: “翠鸟呜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两句十分直接地表现出了翠鸟动作的敏捷;而“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一句则通过翠鸟已经飞走而苇秆尚摇晃,水波还未平的对比,间接地表现出翠鸟行动之快。 师:“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两句中,有哪些词是用得极好的?替换成别的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对用词精准之处进行明确) 明确: A“鸣声”与“叫声”虽然都可以用于形容鸟儿的声音,但“鸣声”更能突出鸟儿声音清亮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情感色彩,表现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B“爱贴着水面疾飞”比“爱在水面上飞”更能准确生动地体现出翠鸟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 C“蹬开”与“离开”相比,显得更加具体,将翠鸟离开苇秆时的动作、神态、速度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集思广益,思考讨论能够形容翠鸟飞行时动作特点的词语,比较近义词的差异与用法,既有助于学生认识到斟字酌句以及关键词使用对于描写表现翠鸟特点、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又能锻炼与发展学生的思考与用词能力) 默读第段,探究热爱自然之美 师:同学们,看到这样小巧玲珑、敏捷可爱的翠鸟,你们有没有像小作者一样,对它有什么想法呢? 生:想把它带回家自己养着。 师:看来你们和小作者的心是相通的,想到一块儿去了。那我们究竟应不应该去捉翠鸟带回家饲养呢?老渔翁又为何为说出这样一番话呢,具有何种深意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小组思考讨论,教师巡视。稍候指名学生回答总结,教师予以明确) 生:我们不应该把翠鸟捉回家。老渔翁说翠鸟住的地方又远又险,是为了激起“我们”的保护欲。 生:我赞同他的观点。老渔翁这么说,更加突出翠鸟的可亲可爱。既说明了它的生活习性,又指出它应该生活在大自然里,是人类的可爱的朋友。 生:老师,我也同意他们的观点。翠鸟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它才对,不能捉住它,让它失去自由。 (学生发言的兴趣被激起,纷纷举手发言,都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师(总结明确):同学们真的是既贴心又有爱心啊!这样的你们,也都和小翠鸟一样可爱!所以我们一定要爱护鸟类,保护鸟类,学会和它们好好相处做朋友。 师(笑):听了老渔翁的话和你们的交流,小作者的脸也红了,还打消了饲养翠鸟的念头。小作者他们是如何做的啊?谁愿意来带着感情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话? (学生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话,教师进行指导示范朗读) 师:翠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种,我们今天所认识的也只是其中一种。也正是因为这些大自然中的小生灵的存在,我们人类的生活才能如此丰富多彩!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它们,让它们在大自然中愉快、自由地生活吧! (设计意图:由小作者想要捕鸟的行为引发联想,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假设学生看到如此可爱的翠鸟会采取何种行为,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发关于环境保护与鸟类保护的思考,完成保护自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阅读少年闰土(节选),补写出教学设计内容,完成两个小题。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我们那时候不知道谈些什么,只记得闰土很高兴,说是上城之后,见了许多没有见过的东西。 【教学设计(片段)】 第一环节:速读课文,画出描写闰土的句子 _ 第二环节:适时讨论,说出表现闰土特点的词语 第三环节:由表及里。联想说明闰土的特点 _ 第四环节:有效仿写,仿照描写方法尝试描述同学 3. 在处补写描写闰土的句子。答案:句子: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4. 在处补写出闰土的特点。答案:特点: “紫色的”面色,体现出闰土身体健康; “圆脸”,体现出闰土正是少年;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体现出闰土可爱、天真、活泼的特点。 五、写作表达题问题: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常常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或一个人而心生温暖。享有温暖,我们才能在苦寒的冬天孕育出春天的繁花似锦。 要求:请用规范的现代汉语从教育角度写作,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件,不少于600字。 答案:范文 让“赏识之花”绽放 赏识,如同被鸟云笼罩的天空中透出的一缕阳光;赏识,如同寂寞萧条的冬天里的一声鸟鸣;赏识,如同美妙动人的乐谱里的一个音符。赏识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而这股推动力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简单的几个字、几句话。赏识使学生在寒冬感受到春的温暖。因此,教师要学会多说些赞美学生的话,赏识学生的闪光点。 一直以来,赏识教育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以至于现在很多教师仍然处于教育的误区之中。打压式的教育无形之中就在孩子与教师之间筑起了一道墙,此时,无论是多么深沉的爱都变得脆弱又无力。爱不是任务式的训斥,不是严苛的要求,更不是粗鲁的打骂。爱是对孩子说:你做得很好,你可以的,我相信你。多一些赏识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爱的力量,让孩子在温暖和爱中自由呼吸,茁壮成长。 赏识,激发了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样,赏识是教师心胸豁达的表现,也是教师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显。教师不懂赏识、不愿赏识,对学生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着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教师对学生的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教师要在细微之处见真谛,善于在平凡中找出不平凡。 赏识,要去挖掘学生身上鲜为人知的闪光点。“春到三分暖,秋来三分寒”“良言一句如春来,恶语一声如冬至”。教师的表扬如和煦的春风,抚慰着学生的心灵。爱因斯坦说过,别人赞美他思维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他一点都不激动,他作为大科学家听这类话听腻了,但如果谁赞扬他小提琴拉得棒,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因此,赞扬不要老是停留在学生习以为常的优点上,去挖掘学生身上一些鲜为人知的优点,效果反而更好。 在每个小孩的心里面,都住着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他们会把最好一面的拿出来并发挥到极致。希望每位教师多一份赏识,少一份批判,细心地呵护自己的“花朵”,慢慢地看着他们长大,陪着他们沐浴阳光风雨,让孩子在温暖的赞赏话语中感受幸福。 20 / 20